语文粤教版必修2:《与妻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粤教版必修2:《与妻书》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11 10: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与妻书教案(3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对作者爱国与爱妻之情结合为一体的情感把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提问:(一)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教师明确: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汝”。第4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点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第6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7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二)“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三)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正气歌”,是一篇“檄文”?
   分析:说它是一曲“正气歌”,因为文章中充满着革命豪情,烈士视死如归,“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足以说明这一点。说它是“檄文”,因为文章中处处揭露清王朝的腐败,“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等句子最为突出。
(四)“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示:“独善其身”出自《孟子 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课时(五)全文分为几段,并分析每段的关键性句子。
   提示:全文7段,每段大致都有关键性的句子。第1段,“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开门见山,点明这是绝笔书。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是全文纲领性的句子,全文说理,由此而开展。第3段,“汝忆否?”一个“忆”字,带出一连串的回忆。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能忍之乎”这个反问,极其有力。因为不能忍,故挺身而出,乐于牺牲自己。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再次表达至爱之情,从另一方面解释“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第6段,“卒不忍独善其身”,点明为革命而必
死之心。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搁笔时的希望。
四、教学总结
本文是一篇以写情为主、情理结合的记叙文。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崐的"吾衷"为主线,结合叙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阐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崐──"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崐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五、作业:完成《一课一练》
第三课时评讲〈一课一练〉练习。
六、教后记:
本课比较好理解,最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质朴的情感。
故乡的榕树(3课时) 教学目标:(一)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二)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三)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 难点: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重点:本文的结构与思路 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进了自己的回忆之中。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的人和事,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这一部分是主体,共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第4段)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这是一个过渡段。两个“我怀念”交待了榕树四周的环境:溪畔的景物,桥上的景物,这一段故乡景色的描写,清晰地烘托出榕树的背景: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写出这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第二层次(第5、6段)具体而细致地刻画榕树。在着力渲染了榕树四周环境之后,作者马上回到榕树,写“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略写,一棵详写。细致描绘了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接着再叙儿时和小伙伴把老榕树当作船划的趣事,“船”驶进了五彩缤纷的梦中,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情思。第6段,进一步叙述这棵老榕树的传说:玉皇大帝用雷火烧死藏在树洞中的蛇精,给这榕树增添了美丽的神话色彩。因为是村中最老的老人说的,小时的作者深信不疑,字里行间,露出稚拙的童真,也唤起了读者的亲切感。第三层次(第7、8、9段)写有关榕树的人和事。对故乡榕树的怀念,其实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第7段写母亲用榕树汁为“我”治癣和“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对榕树的记忆联系着对亲人的记忆。祖母的形象着墨不多却生动感人。那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慈爱善良,使人难以忘怀。第8段,写榕树给农人带来的好处。第9段,作者缘物生情,直接抒怀,通过拟人的手法,赞颂榕树的崇高品格。对榕树的赞美,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对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的关切之情。第四层次(第10段)写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这一段描写富有生活情趣。那简陋的卧具、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似梦似仙的月夜景色,沉入梦乡那美妙的感觉……都着意铺陈,创造出一个轻盈、静谧的意境。儿时的夏夜如此美丽、迷人,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第11段写从美好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暗示离童年生活已过了三十载。作者身在异乡仍挂念着故乡榕树的遭遇,惦念着把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第12段,呼应开头。几个字独立成段作结,寓含了不尽的情思。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工具书,理解以下词语。 袅袅:①形容烟气缭绕上升。②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③形容声音延长不绝。文中用来形容微风。清澈:(水)清而透明。澈:水清澄。汲水:从下往上打水。兀立:直立。兀,高耸突出的样子。汩汩: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苍虬:像龙一样盘曲的青色枝条。苍,青色。虬,盘曲如虬龙。虔诚:恭敬而有诚意。虔,恭敬。祈求:恳求地希望或请求。战战兢兢:形容害怕而小心的样子。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黝黑:黑黑的。黝,淡黑色。习习:形容风轻轻地吹。粗犷:①粗野,粗鲁。②粗豪,豪放。本文是第二个意思。苦涩:①又苦又涩的味道。②形容内心痛苦。本文是第二个意思。庇护:袒护,保护。恬静:安静。温馨:温暖馨香。馨,芳香,特指散布很远的香气。安然无恙:形容平安无事,没有受到什么损害。恙,疾病;伤害;忧患。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比喻尊长照顾着晚辈或祖宗保佑着子孙。庇,遮蔽,掩护。文中的“荫庇”用的是本义。 (二)讨论以下问题,深入理解文章。 1.从文章前后所写事情的空间和时间关系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分析: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对从前故乡榕树的怀念;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本文作者黄河浪,福建省长乐县人,1975年9月赴香港定居。三个部分从时间看,分别写眼前、过去、眼前;从空间看,分别写香港、福建、香港。第二课时过程:继续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2.回忆故乡的部分,内容较散,但读起来并不觉得杂乱。这一部分的材料是按怎样的顺序,用了哪些过渡性语句组织起来的? 分析:文章回忆故乡的部分是按以下顺序写的:作者用“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一句过渡到对故乡的怀念。用“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一句作为过渡句,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如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这些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用“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句过渡到对榕树具体细腻的刻画,特别是详细描绘了与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及有关的传说。接着,文章又写了有关榕树的人和事,如母亲用榕树汁为“我”治癣,“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农人在树下纳凉,自己儿时在树下过夜。在叙事的基础上,作者感物抒怀,抒发了对故乡榕树和故乡亲人的眷念之情。全部以榕树为线索“物一事一情”的次序组织起来,状物、记事、抒情都紧紧围绕着故乡的榕树,不枝不蔓。 (三)精读重点段落,思考下列语句的深刻含意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1.“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分析:这一段是由眼前景象到回忆的过渡。“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小鸟”之喻,充分表现了心情的轻快、愉悦和联想的迅捷。“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照应自己千里万里远离故乡的实际,并借助飞鸟的“飞”与“停”,巧妙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文笔自然,不露痕迹。“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紧紧抓住了故乡榕树的主要特征,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之情,“浓得化不开”,给人以“凝碧”之感。如果说这个分句主要写榕树的形的话,“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则是绘色绘声地展现了榕树的美。这一段文字虽短,却渗透着浓烈的乡情,奠定了全文基调。 2.“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搁浅在乱石滩上……” 分析:这一段写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夏夜,描写富于生活情趣。从卧具来说极为简单:一床被单,席地而卧;几块床板,搁在长凳和桥栏杆上。人与自然紧紧融为一体。仰望黝黝树影,“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身心愉快。月色朦胧之中,睡意朦胧之时,嫦娥悄然飞过,桂香轻轻飘洒,流水静静唱曲,催人沉入梦乡,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描绘,意境优美,想象丰富,刻画细腻,美丽迷人,正是一首对故乡风情永难忘怀的乡恋之歌。“早上醒来”,才发现枕头不见了,“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这些文字里不见任何懊恼,相反情趣盎然,令人忍俊不禁,特有的故乡风情尽在其中。四、教学总结:意境深邃,是这篇散文的特色。散文贵有意境,有无意境,意境高下,是衡量散文作品优劣的首要标准。《故乡的榕树》开头描绘了一幅“我”的小儿子吹笛逗狗的富有动感的画面,接着写“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奇思泉涌,妙绪纷披,向我们展示了故乡的风物土地。作品氤氲着幽婉清丽的艺术境界,与所要抒发的思恋之情极其和谐地照应,也把读者引入那不绝如缕的思绪之中。作品描写“我”在榕树下度夏夜的那一段,从儿童的眼中显现出那个神秘而恬静的夜晚,童稚的天真更使得环境蒙上了如诗如画的色彩。作品这里用的笔墨越多,越见得作者思乡情之浓,意之切。深邃的意境,使得这篇散文洋溢着一种诗美,一种含蓄的美。五、作业:完成《一课一练》第三课时解决课后练习并复习备小测。六、教后记:本课的设计在朗诵方面有所欠缺,下次应该加强。 论毅力教案(3课时)教学目标:
1、辨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文中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
3、锻炼毅力,成为意志力坚强的人。
教学重、难点:说理方法及中心的把握。
授课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是近代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先生语重心长的话。他把振兴国家的重任寄托在少年身上,还为此写了很多劝戒文章。这节课学习他的《论毅力》,会得到很多启示。
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最早用资历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梁启超自幼多学,据说六岁时读完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两人号称“康梁”,早年鼓吹变法维新,是维新的中心人物。变法失败后留亡日本,一方面办报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方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研究,1912年9月回国,反对袁世凯称帝。1918年底,赴欧洲各国游历,并写下《欧游心影录》。辛亥革命后历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等职。晚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四大国学大师之一),出版过多种学术专著。文学创作上以政治,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二、解题:
本文节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写于1902年,即变法第四年。变法失败后,志士同仁,损失惨重,环境险恶,在这种逆境下,梁启超想到了古今中外伟大的成功经验——毅力,以此为半途而废永远到不了终点(譬如操舟)三、利用工具书〈一课一练〉自学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第二课时一、导入本文节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写与1902年,即变法第四年。变法失败后,志士同仁,损失惨重,环境险恶,在这种逆境下,他想到了古今中外伟大的成功经验——毅力,以此为突破口,证明只有凭着坚韧的毅力,才能征服逆境,实现人生的追求,以此激劢在变法之后处于逆境的同志。
二、请同学复述上节课自学成果,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本文论述结构是:
起:提出“成败之林”的话题。
承:提出中心论点——“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转:转入论证
分论点一:事无大小都有阻力,毅力至强,才能成功。
论据:十六七逆境,十三四顺境,总有阻力
志力薄弱者……其次弱者……稍强者……更稍强者……至强之人
分论点二:逆境可以转化成顺境,条件是要有毅力。
论据:事情总是会变化的(逆境顺境会交替出现)
运气一视同仁(不必总羡慕他人)
分论点三:古代圣贤对此早有定论(孔子说、孟子说)
合:呼应开头(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全文共分四段,可分两上部分
一.(1段)提出全文中点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二(2,3、4,5段)论证论点
第一层(2)逆境与顺境相间以选的一般规律入手,论证只有最有毅力的人,才能是终获得成功。
2层、阐述人生历程的规律,从理论上论证论点“递”,从“顺”的转化进一步论毅力的作用3层、分析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论证毅力的重要性,再次论证论点。三、小结全文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最早用资历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学习本课我们要学习它严谨的结构,大论点和分论点层次分明。四、熟读全文,五、作业完成本课〈一课一练〉。早晚读熟读本课。
第三课时:评讲〈一课一练〉练习教后记:本课自我感觉在德育渗透方面做地不够,应多用些名言警句或是同背景文学作品来丰富课堂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