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
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俄国十月革命
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一、俄国十月革命
材料:
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军伤亡和被俘的人员超过了170万。1916年底,前线俄国装备困难,有20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1917年,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1500万人(近一半)被强迫入伍,造成粮食供应紧张,饥饿席卷全国,首都彼得格勒的存粮只够维持一个月。
2、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
3、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2)列宁创办《火星报》:1900年
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以《火星报》为纽带,列宁将俄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团结到自己同围,为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火星报》
(1)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1898年,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
拥有列宁的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多数派)
反对列宁的被称为“孟什维克”(少数派)
(3)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1、内容
帝国主义定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对俄国的认识: “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
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建立政权方式: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斯大林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的演讲
2、评价
(1)深刻洞悉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新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的产物;
(2)创造性地提出“一国社会主义胜利论”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1、前期事件
(三)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两个政权并存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导)
工兵代表苏维埃(监督性)
时间:
1917年3月
地点:
彼得格勒
过程:
工人、士兵起义,沙皇退位
尼古拉二世
(2)列宁发表《四月提纲》,1917年4月
①背景: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
②内容: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列宁回到俄国首都彼得格勒
临时政府镇压人民反抗
(3)七月事件,1917年7月
2、进程
(1)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信号
(2)建立政权:1917年11月8日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二大,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意义: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二月革命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工兵代表苏维埃
列宁《四月提纲》
继续战争
七月事件
十月革命
3、十月革命的特征
(1)方式:工人暴动+武装起义
(2)路线:城市包围农村
4、意义
(1)划时代事件。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71年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
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
从理想到现实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界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武装干涉,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祖国母亲在号召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
苏维埃共和国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
你参加红军了吗?
(2)目的: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末代沙皇全家福
(3)措施:
项目 主要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食收集到国家手中)
企业收归国有;
取消自由贸易;
(4)评价:
保证了前线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1)背景: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2)措施:
重心: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①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发展;
③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3)评价: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的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思考:苏联国名的特点?
(三)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
1、列宁逝世前后苏联最高领导权的更替
斯大林
托洛茨基
苏共中央政治局构成:(7名委员)
列宁:政治局会议主席、人民委员会主席
斯大林:总书记、组织局委员、民族事务委员
托洛茨基: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
加米涅夫:政治局会议副主席、托洛茨基妹夫
季诺维也夫:共产国际主席、列宁格勒市委书记
李可夫:人民委员会副主席
托姆斯基:工会主席
托洛茨基
优势:在俄国革命中影响大,列宁对其印象好,列宁夫人支持他;
劣势:过于自负,人缘不好,而且不是忠诚的、一贯的布尔什维主义者
斯大林
优势:参加布尔什维克很早,信仰忠诚,党内人缘好,对俄罗斯国情熟悉;
劣势:列宁的《给代表大会的信》
斯大林的策略:树旗+护旗
①代表中央委员会致悼词
②坚持保存列宁遗体
③出版《列宁全集》
④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
⑤规定悼念日
⑥在各个加盟共和国建立列宁纪念像
ABCCA
DBCAC
BCDBD
DCCDD
BC
23.(1)葡萄牙、法国、英国、荷兰。(4分)
(2)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拿破仑对外战争削弱了法国在拉美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鼓舞。(3分)
(3)经济上盛行大地产制;种植园制经济结构单一;政治上形成军事独裁统治;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任意三点,3分)
24.(1)方式:不等价贸易、直接抢掠、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倾销商品。(任意四点,4分)
(2)政党:印度国大党(1分);性质:民族资产阶级政党(1分);主张: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2分)。
(3)事实:孟买10多万工人举行政治总罢工。(1分)结果: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2分)
(1)特点
2、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1937)
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2)过程:两个“五年计划”
(3)成果
到1937年,苏联主要工业部门产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
3、农业全盘集体化(1928-1937)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4、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①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1)表现
(2)评价:
①积极:
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不可否认,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苏联实行这一模式后,以10多年时间就初步实现了经济上的现代化,……凭借这一成就,苏联模式在当时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②消极:
排斥市场经济;
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
农、轻、重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产生了个人崇拜,破坏了民主法制。
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被杀的有1108人,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有近80人被捕、被杀。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 1938年,红军师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
大清洗运动(1935—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