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集体备课——开国大典《开国大典》是一篇较长课文、讲读课文、龙头课文,题材珍贵、陌生但并不难理解。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以典礼时场面为写作重点,几个场面的描写详略有当。表达了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非常到位。 教材分析1、通过有学习目的的自读自学方式,了解课文内
容,会读会写“防、耸、旗、诞生”等生字词,
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擎着、排山倒海、
徐徐上升、瞻仰”等词。
2、在朗读和交流中,体会文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
记叙以及揣摩文章有详有略的表达方式。教学目标4、通过各种有感情地朗读以及交流、角色
体会等方式,理解文章含义较深刻的词
句,并能够背诵第七自然段。
5、完成合作互动交流、汇报展示,体会到
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语文学科兴趣,
锻炼学习能力。
6、了解新中国成立意义,联系新中国的发
展,激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
1、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难点:
通过场面描写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开国大典距今六十三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到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而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在浏览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在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 该年龄段学生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学生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另外由于年代较久,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不全面 ,所以尽量多的提供史料,更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拓宽知识面。备学生学法影像、图片、课件、背景音乐 教学准备一、情境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
四、整体回归
五、拓展与延伸教学流程 开国大典
会前及会场 (1-4) (人的海洋)
典礼的过程气氛(5- 10) (升旗,公告) 自豪
庄严隆重的阅兵式(11-13)(部队、群众) 激动
群众游行(14-15) (擎、舞、欢呼)
教学设计 时间地点和参与者
典礼前 会场
开 群众入场
国
大 典礼
典 典礼时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典礼后
光明充满北京城(详写)(详写)教学设计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