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三单元 唱歌 螃蟹歌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三单元 唱歌 螃蟹歌 人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1-04 22:3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螃蟹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螃蟹歌》是一首流传于四川地区的民歌,歌曲四二拍,降E调,整首歌曲旋律诙谐,活泼轻快,充满趣味性,旋律诙谐、活泼,表现了在河边玩耍的孩子们观察到的螃蟹和发生的趣事,歌曲运用四川的地方方言演唱,更添加了歌曲的地方色彩和情趣。通过学唱、欣赏和歌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传达给人们的不同情绪,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根据歌曲所描绘的情景,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充分展现孩子的童真、童趣。
学情分析:
这阶段的学生认知领域较前更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能力增强,思维活跃,不受约束,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语言、肢体、唱歌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对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及动手创作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也正是因为这些心理和年龄特点所致,使得他们自我约束力较差,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所以更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从观察到表现,从现实到想象,从平面到立体多方位地表现及学唱歌曲,从而培养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充分享艺术领域美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目标:
1、聆听感受歌曲内容,学习用四川方言轻快活泼地演唱歌曲,体验歌曲诙谐活泼的情绪,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
2、通过观察、对比、聆听、表演等综合手段,感受歌曲内容及节奏特点,完成自主创编及表演。
3、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感受四川地域文化,培养民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地方歌曲的发音和唱腔,正确演唱及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唱准大跳6—5连续高音,利用丰富的肢体活动参与学习。
教学准备:钢琴(或电子琴)
教学学时: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生问好。
2、情境谈话。
①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块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曲很有趣,歌曲中的很多语言、词汇我们都认识,但是在歌曲中唱出来却变了一个发音,老师想考考你们,下面这几个字、词,你能用我们这里的方言说一说吗?
②课件出示字词:
A哥、脚、个、河
B大夹夹、硬壳壳
课件说明:分颜色出示两个词汇条。
③组织学生练说。
教学策略:词条A可让学生先用普通话说,然后再用用地方语言说一说,词条B主要是说说意思,可以用猜想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意思。
④教师示范说。
A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歌曲是一首四川童谣,用四川话说这几个字词,发音可不是这样的,你们听老师给你们学一学。
哥:guo; 只:zi; 脚:jiuo; 个:guo; 壳:kuo; 河:huo;;硬:en; 横:huen 螃蟹:pang hai
B教师学说,然后学生模仿。
教学策略:学生试说,然后教一教、学一学,如“你说的好标准,我们一起和你学一学。”“你愿意教一教我们怎么说吗?”
3、点明教学内容。
①师:大夹夹和硬壳壳,这两个词其实是形容一种动物的,你们能根据这两个特征描述,猜一猜这是那种动物吗?
教学策略:教师根据学情适时引导或把控,如“老师给你们做个小提示,这种动物个体不大,生活在水里,大夹夹是它的武器,硬壳壳是它的铠甲。”
②适时出示动画形象:螃蟹。
③师:说的没错,就是螃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歌曲,螃蟹居然被叫做哥哥,是谁叫它哥哥?到底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们赶快来学习这首好听的歌曲吧。
④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目的:利用歌曲中地方性语言词汇,组织学生从试说到释意,迅速勾勒出歌曲的人文意境,主张“互教互学”原则,把学生的自有能力渗透到学习中,为歌曲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知新觉,探究学习。
(一)歌曲初探。
1、歌曲初听。
①师: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结合画面想一想,歌曲中还有谁?他们之间发什么了什么事情?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螃蟹?
②配乐动画视频赏析。
③反馈。
A按问题顺序反馈。
B重点反馈:这是一只怎样的螃蟹?
教学策略:体现问题的灵活与多样性,目标答案群多种多样,如:威风的、调皮的、顽皮的、霸道的、张牙舞爪的、得意洋洋的......学生在反馈的时候,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让他(她)表演一下对应的形象、表情或者动作。
C学生表现。
④过渡小结。
师:这首歌曲的主角是一只大螃蟹,它大夹夹夹住了一只鸟(鹈鹕)的脚,这只倒霉的鹈鹕很害怕、向螃蟹哀求放了自己,两种动物形象鲜明,老师邀请同学们再来聆听一遍歌曲,在聆听过程中,你们能不能用动作或表情表现出这两种动物的神态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2、歌曲复听。
①歌词及节奏。
师:请同学们对照歌词,逐字逐句的细致感受,一边听一边表现,也可以小声的哼唱,看看你能不能表演出这两种动物的形态。
②动态歌词+聆听+尝试表现。
课件说明:歌词逐字逐句出现,配合唱词,加强记忆及感受。
③反馈:动作表现。
A师:这首歌曲中有螃蟹、有鹈鹕,它们的表演和在一起才能表现出整件事情的经过,老师想邀请两位同学和老师配合,展示这首歌曲的内容。
B邀请学生分别扮演螃蟹和鹈鹕,教师拍巴掌打节奏,范唱或者按节奏说歌词,配合学生表现。
④重复表现节奏及情景
A更换表现学生。
B课件出示:歌曲节奏型及示例歌词。
C组织全班同学拍巴掌,打节奏读歌词。
设计目的:梳理歌曲歌词,熟悉内容,组织学生简单表现动作,为表演及表现打好基础,在聆听中再次感受及解决比较难的点,吧聆听和尝试交替进行,学生完整记忆歌词,培养演唱情绪。
(二)歌曲学唱。
①识谱。
A件出示简谱。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歌曲?(停顿,学生回答后,课件标注)在这首歌曲中有你认识的音乐符号吗?
B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这是什么音乐符号。
C教师强调反复记号。
教学策略:课件标注,教师说明。
②师范唱。
A师:老师也想唱一唱这首歌曲,在聆听的时候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同学们,拍巴掌给老师打节奏,给老师鼓励,好吗?你也可以跟着老师合着音乐,小声的哼唱旋律,我们试一试好吗?
B教师范唱,学生互动模唱,教师拍巴掌带动学生。
③歌曲学唱。
A师弹琴,逐句配唱。
师:这首歌朗朗上口,老师邀请大家合作学习这首歌曲,我弹旋律,你们哼唱,比一比谁能最快记住歌词。在哼唱的时候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演唱的状态,面带微笑。
B慢弹旋律一起唱。
C据情况,教师重复加词试唱。
3、演唱难点及细节。
①发音。
A师:这首歌曲是四川民歌咬字是关键,特别是这几个字,【课件标注】我们再来听一听原唱,同学们认真听、认真学。
B复听,学生模仿。
②力度及衬词。
A 教师注意强调演唱时得到力度及高低强弱。
B课件标注衬词“哟”
师:同学们知道这里为什么要安排这个“哟”字吗?(停顿,学生回答),是的这是为配合壳、脚的四川话发音,更重要的是为了展现歌曲内容的诙谐和幽默元素,同学们演唱的时候轻一点、别拖长。
③表演及表现。
A师:这首歌曲要加上一些动作才能表现出独有的欢快情绪,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做做动作,我们一起美滋滋、乐呵呵的演唱。
B教师创编简单动作,带着学生演唱。
C听伴奏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设计目的:关注歌曲的细部特征,扎实的组织学生学唱,在学唱中注重对技能、技巧及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扎实的学唱,体会民歌的地方特色。
4、综合演唱。
①分组、分段演唱。
A 师:想一想要怎样唱才能表现出滑稽、诙谐的情绪。
B学生回答。
C教师小结。
师:这首歌曲第一段用夸张的表情演唱,第二段用平稳的方法演唱,第三段用着急求饶的语气演唱。 想一想结束句应该怎么唱?
D学生尝试回答,师订正。(哀求的语气,力度要更强一些)
②汇报表演唱。
①听伴奏表演唱。
②课件出示背景衬托,学生汇报表演唱。
设计目的:避免枯燥乏味的技能练习,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现师生互动同乐的原则。
(三)师生同乐:情景小剧。
1、创编。
①师:歌曲中有骄横的螃蟹、有倒霉的鹈鹕,当螃蟹夹住鹈鹕的脚时,鹈鹕苦苦哀求,这些都可以创编出一个情景剧,老师相信你们的能力,你们能不能按角色分工、按事情的顺序,创编一个小故事呢?
②组织学生创编。
A课件出示画面及核心乐句。
B指导学生创编话语及动作
C练习。
附示例情景故事: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河边爬来了一只大螃蟹,八只脚、张着两个大夹夹,它好威风呀。一只鹈鹕站在石头上、闭着眼睛,专心自己的羽毛,没留意螃蟹已经靠近了它。突然螃蟹张开大钳子,夹住了鹈鹕的脚,怎么也挣脱不了,它只能转过身对螃蟹说,【唱】“求求你,螃蟹歌,放放我的脚哟。”
3、表演。
①尝试练习,相互教一教,并表现。
A方案:分表演组及演唱组,演唱组根据表演适时演唱。
B细节:不用连贯演唱,根据表演、看教师指挥,适时演唱。
②优秀个体或小团队展示。
指导建议:在每一句间隔,教师注意强调停顿,教师可拍掌辅助。
③全曲合作。优秀学生个体或小团队一起演唱歌曲。
设计目的:结合音乐的情景性,组织学生全面创编及表现,注意音乐与表演的结合,甘肃音乐小剧的特色与魅力,综合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注重合作与默契度的培养。
三、课堂拓展。
1、地方版《螃蟹歌》聆听。
①师:这首歌曲在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版本,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结合了本地方的方言,加入到歌曲的演唱中,老师为同学们推荐一个云南昆明的方言演唱版,同学们听一听和四川版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区别在哪里?同时想一想,要是让您用我们山东方言模仿演唱你能做到吗?
②课件播放昆明版《螃蟹歌》学生聆听。
2、学生反馈。
3、学生用本土方言相互说一说。
4、总结。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童谣和儿歌,这些歌曲除了内容丰富,还展现了很多具有地方特点的内容,这就是音乐的特色魅力,同学们课后可以和你的好朋友试着创编一下我们山东版的《螃蟹歌》。
设计目的:合理创编及吸收不同地域的特色歌曲,扩张学生的音乐吸收能力,同时结合本土方言特点,鼓励学生课后创编,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四、总结,授课结束。
1、很高兴和同学们度过愉快的一节课,我们国家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童谣、儿歌,老师期待着和你们再次学习,同学们,再见。
2、伴随音乐,授课结束,学生,离开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