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和学术概念之一,由“中华”和“民族”两部分构成。“中华”是中国固有词汇,其词义虽历经变迁,但仍相对稳定。“中华”二字有两层含义:第一,中华民族起源和生息于同一片中华大地;第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不断壮大的机理是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
第一,何谓中华大地?中华大地东起兴安岭,北至蒙古高原,西至葱岭,南达海洋,随
着历史发展形成了一个自足的历史地理空间。近代以前,世界各大文明都无固定边界,文明
边界随王朝兴袁而盈缩不定。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中华大地,也随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兴替而不
断变迁。总体而言,从夏商周到秦汉,从秦汉到明清,统一国家的周期性重建和发展,使中
华大地不断扩大。中国古代王朝国家发展,至清代达到高峰,东北地区、正北蒙古、西北新
疆,西南西藏与内地共同构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最终统一起来。如
果说,鸦片战争前的清王朝版图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逻辑结论,那么,中华大地的历史生
长也至此成熟。近代以后,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国际公法意义上的固定
疆界成为现代国家的生存必需。中华大地不再只是中华民族生活空间的历史呈现,更须寻求
此历史空间的现代法理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取得了国家形式,中华大地也确立起法定疆域。中华大地从传统天下体系中摆脱出来,不再因王朝兴衰而盈缩不定,从而为中华现代国家奠定了稳固的领土要素。中华大地的历史呈现及其现代法理化,为解决谁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华民族这个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基础性的时空框架。中华大地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内生息繁衍的人们,无论语言、习俗、宗教、人种等方面的差异,都是历史和现今的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也主要在此疆域内展开。这赋予中华民族鲜明的属地性。
第二,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生息繁衍五千余年,必有
其源远流长、不断壮大的机理,这个机理就是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在中华大地上,不断自
发生长和外来融入的文化,只要能为人们提供更好更便利的生活,皆可一律利用,皆是中华
文化的组成部分。多元文化的长期共存和交融,使中华民族养成了兼容并蓄的品质。
不过,文化的多元性,并不意味着历史没有发展方向.多元文化平等相处、互为取鉴的
关键是政治统一。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是统一的周期性重建
和扩大。追求统一,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政治文化心理:即以统一为正义、分裂为不义:以
统一为理想政治的前提,而历史上的分裂,不过是为更高程度的统一准备条件。值得注意的
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统一,并不建立在某种文化特质基础上,相反,政治统一为多元文化提
供了基本框架。中国古代政治早熟,在多元文化的保存上,表现得相当游刃有余。文化的多
元性,与其说是一种刻意建构,不如说是固政治统一的自足而造成的文化从容状态。
(摘编自《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基本内涵与建设逻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古及今,我国固有词汇“中华”的含义有过演变,但总体而言,变化并不大。
B.近代以前,伴随着中国古代王朝国家的兴衰,中华文明的边界在不断地变化。
C.中国疆域随王朝更替而变化,其不断扩大源于封建统一国家不断的周期性重建。
D.中国的政治统一是多元文化平等相处的关键,其为多元文化也提供了基本框架。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总体上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总论,第二至五段是分论部分。
B.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明确了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华民族”的含义。
C.文章第二、三段使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述了“中华大地”的范围是盈缩不定的。
D.文章结尾承接上文,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统一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大地不应是中华民族生活空间的历史呈现,而应是国际公法意义上的固定疆界。
B.可以说“中华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不断壮大”是互为因果的。
C.因为各国都拥有优秀的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人,所以每个民族具有兼容并蓄
的品质。
D.谁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华民族这一问题因共和国的成立和法定疆域确定而具备解
答可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的“三点半”放学现象,给家长带来了接孩子难的问题,有的还因此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校外负担,导致发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截至2021年5月底,全国共有10 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工作
取得重要进展。与此同时,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还存在着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经费保障不到
位、吸引力不够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摘自《教育部就“双减”答记者问: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中国日报网,7月24日)
材料二:
南都教育联盟日前发起了一项相关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
周末不开课,有近三成家长没想好怎幺办,剩下的超七成家长的安排有这些主要选择:超四
成家长会选择为孩子报网课、36.64%的家长会让孩子参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
至于为什么给孩子报培训班,调查结果如下:
(摘编自睿艺《校内暑托还是校外培训数据里的民意是什么?》,《南方周末》7月14日)
材料三:
课后服务必须突出育人导向,提供丰富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年级、分层次、系统性、
个性化统筹开设课后服务课程。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积极争取退休教师、学
生家长、高校优秀学生、体育教练、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具备资质的
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此外,要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内容,征集和开发丰富优质的
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免费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
各级教育部门要主动抓好统筹协调,全面指导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
做好教师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核、完善教师合理取酬办法等有关工作。
(摘编自《江苏教育报》,8月14日)
材料四:
校内课后延时服务推出已两年多了,确实解决了一些家长的“三点半”难题,得到不少家长支持,但仍有担忧的声音存在:有人担心延时服务可能会变成变相的补课,也有人担心延时服务的质量不高。
事实上,在过去的实践中,“费力不讨好”是一些学校课后延时服务面临的尴尬。一方面学校老师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开设课后延时班,为家长下班后接送孩子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学生家长却并不买账,有的嫌延长的时间还不够长,有的不认可延时服务的质量,仍然将孩子送去课外培训班或者托管班。
(摘编自罗燕《课后延时服务咋能叫好又叫座?》,《民生周刊》,2021年第15期)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使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助
于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B.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者周末不开课,超过70%的家长给孩子安排了诸如网课、参
与校内课后的学科特色托管班等内容。
C课后服务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一些学校在服务时间、经费保障等方面还存
在问题,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D.各级教育部门要统筹协调,制定课后服务费标准,做好课后服务绩效工资总量增
核、完善合理取酬办法等工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的“三点半”现象是困扰家长的难题,也是导致家长把孩
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
B.课后服务不必非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由家长及社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承担,
以突出育人导向,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
C.在假期给孩子报培训班,近六成家长是为孩子“培养特长与爱好”,近半受访者认
为安排暑假培训班可“巩固学习成果”。
D,课后延时服务不仅是学校的“服务”,同时也可争取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
如果创造性地开展,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6.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使“课后延时服务叫好又叫座”。(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酒监王伯杨
揭方晓
民国年间,西城青年王伯扬从初等师范学校毕业,回家乡向梁镇当了一名高小教师。
向梁高小并不大,二三十住教师,三四百名学生。可在当时,“民国”才刚刚被小老百姓听闻,这儿应该算是整个黄土高原难得的新兴之地。以此学校为中心,几年间,陆续有了商品交易所、镇公所、税务所、保安队等许多商务、政务、军务机构,向梁便隐然是一座繁华的大城镇了。
王伯杨好酒。他喝酒非常豪爽,不扭捏,不做作,不矫情,更重要的是,从不作弊,酒
品极佳。同事付好蝶、叶沉香也好酒,年龄相当,一来二去,就与王伯扬成了莫逆之交。没
事时,去镇里的二马酒馆喝酒,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
王伯杨他们,酒量好。商品交易所、镇公所、税务所、保安队等机构的人,有些不服,
相约跟他们拼酒。按规矩,拼酒前双方各约定好一人监酒。所谓监酒,就是在拼酒时,叮着
对方,不让对方出“千”,也就是作弊。这方的酒监当然是王伯杨了,因为三人中,他酒量最好,在醉得死去活来时,还能紧盯着对方,让人作不了弊。
起先是商品交易所的前来挑战,三人分别是盐官李、铁官陈、茶官彭,都是血性之人。
桌上,菜极简单,只一碟花生米,一碟陈豆干,一碟昔牛肉,一碟小咸鱼,可酒却已经上了
好多坛,一个个喝得眼珠子血红,脖子、脸都成了猪肝色,依旧不肯认输。茶官彭实在顶不
住了,趁人不备,一碗酒偷偷顺着衣襟往地下洒了小半,自以为没人看到。不料,王伯杨眼
尖,拎着茶官彭湿漉漉的衣襟,硬是逼着他补喝了一大碗酒。这碗酒下肚,茶官彭立即倒在
了桌子底下,商品交易所只得告负,王伯杨他们凯旋。
税务所不服,约王伯扬他们拼酒。税务所的税官吴三味有个习惯,每喝一碗酒,就用随
身携带的毛巾擦下嘴,说是莫让酒辱了做人的斯文。八碗酒过去了,吴三味习惯不改。王伯
杨哈哈大笑,一把拽过吴三味的毛巾,从里面生生拧出了半碗酒;作弊者负,税务所仨好汉
灰溜溜而去。保安队不服,约王伯扬他们拼酒。保安队队长姓范,号称“酒桶”,也是千杯不醉之徒。这天,双方喝得昏天黑地,范酒桶有些顶不住,似有意,也似无意,顺手倒了一碗浑浊的茶水,嚷嚷道:“再喝,再喝,谁怕谁啊!”王伯杨讥讽道:“这酒怎么淡如水啊?”范酒桶一时差涩,拉起俩同伴落荒而逃。
最后,镇公所出马了。镇公所是政务衙门,平日里迎来送往,大事小情都在酒桌上解决,
所里一个个颇得后天锻炼,不是‘‘酒仙”就是“酒神”,最不济也是‘酒徒”。向梁镇的人说,要是有人能杀得了王伯杨他们在酒桌上的威风,非镇公所莫属了。这天,双方在二马酒馆拼上了。从小盅到大碗,从互敬到互拼,这一通比拼啊,真是棋逢对手、将遏良才,始终分不了胜负。
突然,王伯杨站了起来,一拍桌子,气愤说道:“我们中有人作弊!”镇公所的黄所长冷
哼一声,发誓连:“若能抓得我们作弊的证据,我们立马认输,一辈子不赴酒局。”王伯杨脸
露痛苦之色,尴尬说道:“不是你们,而是我们这边有人作弊。”原来,什好蝶喝糊涂了,到
后来每碗酒下肚,都会下意识地往地上吐下口水。在眼里揉不得沙子的王伯杨看来,这与作
弊无异:虽只是口水,可还有不少从舌尖上挤出来的酒呢。
王伯杨举手认输。可向梁镇的人都认为,王伯杨虽败犹兼。
从此,王伯扬这个酒监,既监对方也监己方的名声,一下子就传出去了。
五年后,王伯杨离开了向粱镇,在省城当了一名法官。向梁高小就只剩付好蝶、叶沉香
两人喝酒取乐了。一次,酒酣耳热后,付好蝶趴桌上喃喃自语:“王伯杨会是一位好法官,他不作弊!”叶沉香也深以为是:“监人者不足为意,监己者难能可贵。”
又过了五年,秋风起时,付好蝶在镇上大染坊里,央人帮着染件棉布,以做秋衣之用。
棉布还未进染缸,叶沉香就匆匆找来,脸色极是难看。他告诉付好蝶:“省城传来消息,王伯扬办案时原告、被告通吃,胡乱判断,落下把柄,被人告了,正革职反省。”
付好蝶一下子愣住了,手一松,原本紧攥着的那匹棉布滑进了染缸,白色的棉布瞬间成
了如染缸里的颜料一般的青色,找不到一丝纯粹的白。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关于向梁高小及向梁镇的描写,为故事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同时为下
文关于拼酒的描写创设了条件。
B.小说在描写拼酒场景时,塑造了如盐官李、铁官陈、茶官彭等人物形象,主要是
为了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使小说更具生活气息。
C.文章为了突出王伯杨做酒监时刚直公正的特点,描述了四个拼酒场景,不断强化
重复以加深读者印象,为后文人物形象的翻转蓄势。
D.文章结尾关于白色棉布染色的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的转变相照应,含蓄委婉,
富有深意。
8.本文是如何塑造王伯杨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9.文章塑造王伯杨这一形象,展示了“监督”应有的哪三重境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冬,十月,壬子,上①幸辟雍,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三老服都芝
大袍,冠进贤,扶玉杖;五更亦如之,不杖,乘舆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
更于太学讲堂天子迎于门屏交礼。(天子)道自阼阶,三老升自宾阶,至阶,天子揖如礼。
三老升,东面,三公设几,九卿正履,天子亲袒割牲,执酱而馈。五更南面,三公进供,礼
亦如之,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下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
而观听者,盖亿万计。于是下诏赐荣爵关内侯,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赐天下
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②,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天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土。帝幸其家问起居,八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步行)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上以中山王焉,郭太后少子,(阴)太后尤爱之,故独留京师,至是始与诸王俱就国,赐以虎责、官骑,恩宠尤厚,独得往来京师。帝礼待阴、郭,每事必均,数受赏赐,恩宠俱渥。甲子,上行幸长安。十一月,甲申,遣使者以少牢祠萧何、霍光,帝过,式其墓,进幸河东,癸卯,还宫。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上,指汉明帝。②太常府,官署名,桓荣任太常,太常府为其办公场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乘舆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于太学讲堂/天子迎于门
屏交礼
B.乘舆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于太学讲堂/天子迎于门
屏/交礼
C.乘舆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于太学讲堂/天子迎于门屏/交礼
D.乘舆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于太学讲堂/天子迎于门
屏交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顼是(3分)
A.养老礼,古代对德高望重的老者按时饷以酒食而敬礼之的礼节:古代国君最隆重
的尊老礼仪是三老五更礼。
B.阼阶,古时堂下有阶,右为宾阶,左为阼阶,“阼,东阶所以答酢宾客也”,是主
人接待宾客所站的台阶。
C.冠带,本指帽子和腰带,古代把戴帽子、束腰带作为文明的标志,借指缙绅、官
吏和士族。
D.少牢,指的是旧时祭礼的牺牲,用牛、羊二牲畜的叫少牢,除此之外,还有牛、
羊、猪三牲全各的太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汉明帝讲论经书时,儒生们手执经书在明帝面前询问疑难,引来很多观看和聆听
的士人,可见其学识水平之高。
B.汉明帝对三老和五更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养老礼时的礼仪接待上,更体现在物质
照顾上,赏赐给他们每人定量的酒肉,便是明证。
C.汉明帝在太常府听讲之时,儒生中有人向明帝提出疑难,他为表对老师桓荣的尊
重,谦让着没有做出解答。
D.本文通过写汉明帝对待三老和五更特别是其老师桓荣的恭敬态度,告诉人们应保
持对长者和老师的尊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5分)
(2)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二月二日①出郊
王庭珪②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
李商隐③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④,三年从事亚夫营⑤。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二月二日:农历踏青节。②王庭珪: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卢溪,隐居五十
年。③写此诗时,李商隐为了生计,只身远赴梓州,任职柳仲郢幕府。④元亮井:这里指故
里。元亮,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字。⑤亚夫营:周亚夫屯兵细柳,此处指幕主的柳姓。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诗前两联写太阳未出时,大雾弥漫,江城隐于雾中。随后云雾完全消散后露出山石。
B.王诗的颈联,描写时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又与颔联远近结合,使写景富有层次感。
C.李诗颈联巧用典故,暗含诗人的情感,同时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揭示了情感变化的
原因。
D. 李诗尾联采用拟人手法,写新滩不理解游人的心意,实际上这与诗人的主观情感
有关。
15.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试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 ”的雄心,也难免“ ”。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有两种,教授童子的老师是“ ”,而篇首韩愈对老师的定义是“ ”。
(3)星宿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颇具浪漫色彩的瑰宝,在古代文人的名篇中不乏涉及星宿的句子,例如《赤壁赋》中的“ ”和《蜀道难》中的“ ”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1月初的黄浦江畔,丹桂飘香。“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装饰一新,脚踏“祥云”的吉祥物熊猫‘进宝”憨态可掬,水景喷泉和迎风招展的各国国旗 ,世界各地的新朋老友 。4日晚,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约而至。
只有眼镜盒大小的除菌净味仪、海洋环保鼠标、虚拟楼宇探索平台、全球首款水蒸气热
疗消融系统、创新疫苗研发一站式平台、全新一代放射外科手术机器人……本届进博会上,
有体现“新”生活、“酷”科技、“最”潮流的多款展品集中亮相,其中不少是中国首展、亚洲首秀,全球首发。
在 中,今年进博会又一次发出了开放的强音: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 )。
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未散,世界经济复苏前路坎坷,各国人民更需要____,共克时艰。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互映衬 纷至沓来 引人注目 同气连枝
B.交相辉映 接踵而至 万众瞩目 同气连枝
C.相互映衬 接踵而至 引人注目 同舟共济
D.交相辉映 纷至沓来 万众瞩目 同舟共济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必将被这场盛会注入更多新动力、带来更
多正能量。
B.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必将因这场盛会而注入更多新动力、产生
更多正能量。
C.这场盛会,必将为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新动力、带来更
多正能量。
D.这场盛会,不仅为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注入更多新动力,而且带
来更多正能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届进博会上,多款体现“新”生活、“酷”科技、“最”潮流的展品集中亮相,其中不
少是全球首发、亚洲首秀、中国首展。
B本届进博会上,有多款体现“新”生活、“酷”科技、“最”潮流的展品集中亮相,其中不少是中国首展、亚洲首秀、全球首发。
C.本届进博会上,有体现“新”生活、“酷”科技、“最”潮流的多款展品集中亮相,其中
不少是全球首发、亚洲首秀、中国首展。
D.本届进博会上,体现“新”生活、“酷”科技、“最”潮流的多款展品集中亮相,其中不
少是中国首展、亚洲首秀、全球首发。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祝融号”着陆火星以来,环绕器一直在承担着数据中继的角色并表现出优良的性能。对于环绕器而言,承担好中继通讯的角色必须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 ① 。环绕器要始
终保持在中继轨道,才能使 ② 。为此,它在运行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轨道维持,确保稳定运行在中继通讯轨道。二是 ③ 。环绕器携带了2个太阳电池阵,同时通过优化调整器上的设备工作模式,成功应对光照不足带来的能源问题,保障持续能源供应。
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环绕器将迎来“日凌现象”的考验,在此期间,火星、地球将运行至太阳的两侧,三者近乎处于一条直线。受夹在中间的太阳的电磁辐射干扰,环绕器与地球的通讯将中断约50天,届时“祝融号’也将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
过6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成长成才的路上,“我”与“你”,“我”与“我们”,究竟是非此即彼、胜者唯一,还是美美与共、相互促进?就这一话题,高三某班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形成了两种观点。
甲:学习是一场不容错、不容失的竞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有冲过去的才是赢
家”;“一分干掉一操场”;“错一道选择题就差一个阶层”……每分必争,成就自己,还要打败别人,搏杀惨烈,方能“争”得一片天。
乙:学习要合作,不要竞争——学习是群体的社会活动,合作学习今天已成为一种新的
学习方式;当下正在建立一个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合作学习模式。
假如你是该班学生,请你就此话题发表意见,并将自己的意见写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阳市2021年秋高三期终语文参考答案
1.C(“其不断扩大源于封建统一国家不断的周期性重建”有误,原文为“周期性重建和发展”。)
2.A(B项“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华民族’的含义”表述有误;C项“对比论证方法”错误,应是“举例论证”;D项“主要论述‘中国古代的政治统一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上’”表述有误,原文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统一,并不建立在某种文化特质基础上”。)
3.D(A项“中华大地不应是中华民族生活空间的历史呈现”有误,原文强调“不再只是”;B项“互为因果”有误,原文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五千余年,必有其源远流长、不断壮大的机理,这个机理就是文化多元和政治统一”;C项“各国”“每个民族”于文无据。)
4.B(据材料二,原文以假设为前提“如果校外培训机构假期或周末不开课”,文中“会选择”是未然行为,而选项“安排了”是已然行为。)
5.D(A项,据材料一“有的(家长)因此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机构”,只能说明是部分家长送孩子去校外培训机构的原因之一,“根本原因”的说法,属无中生有。B项,据材料三原文为“具备资质的……社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选项缺少“具备资质的”这一限定语。C项,据材料二图表,可以看出巩固学习成果送去课外培训机构的占50.16%,过半。)
6.(1)国家层面:提供相应保障。加强监督指导,做好政策引领、统筹协调及经费支持。(2)学校层面: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开设分年级、分层次、系统化、个性化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3)社会层面:拓宽服务渠道。引入社会优质资源和优质师资参与课后服务。(4)资源方面:丰富优质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其他答案酌情赋分。)
7.B(文章塑造盐官李等人,主要是为了突出王伯杨监酒时的刚直公正。)
8.(1)正面描写,如动作描写中的“拎着衣襟”“一把拽过毛巾”等,生动地写出了王伯杨监酒之严;语言描写中的“这酒怎么淡如水啊”“不是你们,而是我们这边有人作弊”等,体现了王伯杨监酒时不分彼此都能确保公正。(2)侧面描写,通过王伯杨到省城做法官之后付好蝶、叶沉香对王伯杨的评价,突出王伯杨在向梁高小时真诚不作弊的性格特点。(3)欲抑先扬,文章先塑造了王伯杨刚直公正不作弊的酒监形象,后又给出了其做法官被革职的结局,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也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自我监督的重要意义。(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9.(1)监督对手。文中前三次拼酒场景的描写,突出了王伯杨监督对手的严格。(2)监督队友。文中第四次拼酒场景的描写,突出王伯杨不仅对拼酒的对手严格,对己方的队友也能严格要求。(3)监督自我。文章最后王伯杨做法官贪赃枉法,是其自我监督放松,缺乏自律精神的体现。(每点2分,共6分)
10.C
11.D(少牢,指的是用猪和羊来祭祀。)
12.B(只是给三老赠送酒肉,没有五更。)
13.(1)每当桓荣患病,明帝就派使者慰问,太官和太医在路上前后相望,来往不断。(“疾病”“存问”“相望于道”各1分,大意2分) (2)桓荣去世后,明帝亲自改换丧服亲临丧礼送葬,在首山南边赐给桓荣一块墓地。(“卒”“变服”“阳”各1分,大意2分)
14.A(“云雾完全消散后露出山石”错,由“云犹含态石披衣”可知,虽然天晴了,但许多云还未散去,还要故意作态,那些山石上还没有散掉的云就像给石头披上了衣服似的。)
15.(1)王诗通过对充满生机的春景和快乐的农家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2)李诗中诗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抒发了宦游在外的孤独,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愁闷郁抑、无人理解的失意情怀。(每点3分,共6分)
16.(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徘徊于斗牛之间 扪参历井仰胁息
17.D 18.C 19.A
20.①中继轨道维持的问题 ②通讯保持畅通 ③能源持续供应的问题(答出一处2分,意思相近即可,超出字数酌情扣分)
21.今年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因为环绕器受“日凌现象”的影响,与地球通讯将中断,所以“祝融号”会转入安全模式,暂停探测工作。(5分,超出字数酌情扣分)
22.立意提示:(1)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的情况下,竞争不可避免;竞争是学生内生动力的来源之一。(2)学习本身需要合作,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走出恶性竞争,会收获更多。(3)既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要尽可能平衡学习的意义和功利目的之间的矛盾。
【参考译文】
冬季,十月壬子(初五),明帝到辟雍,第一次举行养老礼。命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三老身穿苎麻大袍,头戴进贤冠,手扶玉杖。五更的装束也同三老一样,但不用玉杖。明帝来到辟雍的礼殿,坐在东厢,派使者用单马牵拉的安车将三老和五更接到太学讲堂。明帝在门屏处亲迎,双方互相行礼。然后明帝自东阶引路,三老从西阶而上。到达阶顶,明帝依礼作揖。三老登堂,面向东方,三公摆设几案,九卿将鞋放正。明帝亲自卷起衣袖切割祭肉,捧上酱汁请三老食用。五更面向南方,由三公进奉肉、酒,礼仪和进奉三老相同。仪式结束后,召桓荣和他的学生登堂。明帝亲自讲论经书,儒生们则手执经书在明帝面前询问疑难,环绕在辟雍大门外桥头观看和聆听的官吏和士人,不计其数。于是明帝下诏,赐封桓荣为关内侯,三老、五更都终身享受二千石俸禄。并赏赐全国的三老,每人一石酒,四十斤肉。明帝当太子时,曾向桓荣学习《尚书》,及至登上帝位,仍以师生之礼尊奉桓荣。他曾到达太常府,命桓荣朝东而坐,为桓荣设置几案和手杖,集合文武百官和桓荣的学生数百人,而他本人则亲手拿着经书听讲。儒生们有离开座位向明帝提出疑难的,明帝便谦虚地说:“有老师在这里,我怎能讲解呢?”事后,明帝将太官供应的食具全套赏赐给桓荣。每当桓荣患病,明帝就派使者慰问,太官和太医在路上前后相望,来往不断。桓荣病重时,上书叩谢皇恩,请求奉还爵位和封地。明帝亲临桓家问候病情,一到街口,便下了车,手抱经书来到病榻之前。他手抚桓荣,泣涕流泪,赐给桓荣床垫、帷帐、刀剑、衣服、被褥,停留许久才走。从此,前来探病的诸侯、将军、大夫们不敢再乘车直抵桓家大门,全都步行到桓荣床前拜见。桓荣去世后,明帝亲自改换丧服亲临丧礼送葬,在首山南边赐给桓荣一块墓地。桓荣之子桓郁本应继承爵位,但他要让给哥哥的儿子桓泛。因明帝不许,桓郁才接受了封爵,但将封地上的田赋收入全部送给桓泛。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明帝因中山王刘焉是郭太后的小儿子,又深得阴太后的宠爱,所以唯独让他留在京城,直到这时候才同其他亲王一起前往封国。赏给他虎贲卫士和骑士,恩宠特厚,只准他一人来往京城。明帝对阴太后和郭太后,都以礼相待,事事必定一律平等。她们经常得到赏赐,都蒙受深厚的皇恩和眷顾。十月甲子(十七日),明帝出行,到达长安。十一月甲申(初七),派使者用少牢祭祀萧何和霍光。明帝经过他们的墓地时,在车上手按横木,俯身致敬。明帝又从长安前往河东郡。十一月癸卯(二十六日),返回京城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