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5 08:41:10

文档简介

芮城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2021.12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作答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浸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
材料二: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 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家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 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发现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选自梁衡《山水为何有美感》,有删改)
材料三:
有些理论家和艺术家力主用联想来解释审美体验,并不认为有什么纯粹的音乐、绘画、舞蹈等。白居易的《琵琶行》写琵琶女所弹的声音,就是用各种联想的意象来描写来表现的,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理论家根据这样一些事例,认为人们喜爱音乐,从音乐中获得愉悦,并不是因为欣赏声音本身的和谐等,而是因为音乐能唤起视觉或听觉的意象(即联想)。然而,也另有一些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审美体验不但与联想无关,而且联想还会妨碍审美体验。在他们看来,自然和艺术的美都在形式而不在内容,欣赏者不能靠题材唤起的联想来获得美感。反之,只能在摒弃联想的情况下,靠对艺术形式的直观以获取美感。要是在欣赏这些艺术时产生联想,那恰好是走出了艺术境界,进入了实用境界,审美体验就丧失殆尽。他们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只有让我们的注意力专注于一个独立的意象上面凝神于一,不左顾右盼,才能沉醉于审美的愉悦之中。而联想则使欣赏者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意识由审美对象向非审美对象的转换,所以联想是妨碍审美体验的。
联想究竟是有助于审美体验还是妨碍审美体验呢 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两点来把握它:
第一,应该把审美联想和非审美联想区别开来。非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自由联想,这是一种偶然的、随意的、杂乱的、不定向的联想。英国美学家布洛称这种联想为“非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实用情感与审美对象所展示的情境不相融合,从而与审美无关。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等等。尽管这种联想是对一种接近事物的联想,人们是容易理解的,但它没有定向性,没有主旨,不能构成审美的情境,因而是与审美无关的非审美性联想。审美联想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控制联想,它的最大特点是联想时所展示的情境的定向性和整体性。按一定的情致、具有定向选择、沉入整体情境的联想就是审美联想。审美联想是人的心灵自由的一种表现,它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布洛称审美联想为“融化的”联想,即这种联想所引起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本身的情感是相融化的,不是隔离、孤立的。由此看来,笼统地说联想可以解释审美体验是不对的,只有审美联想才与审美体验相关,只有用审美联想才能解释审美体验。
第二,应该考虑到美有“依存美”和“纯粹美”的区别。“纯粹美”就是重形式的美,某些艺术品种,由于社会历史等各种原因,内容已淡化,人们直接感知到的仅是线、形、色、光、声、质等媒介及其组合方式,如图案画、花边装饰、建筑、陶瓷造型等等,就是以形式感取胜的“纯粹美”,对于这些艺术品的欣赏,只能靠艺术直觉,而不能靠审美联想。要是运用联想,就会离开特定的艺术世界,审美体验也就立刻消失了。与审美联想相契合的往往是“依存美”。所谓“依存美”就是重内容的美,像小说、戏剧、散文和古典诗歌等等,人们欣赏这类艺术品,就不能不借助审美联想,只有在审美联想中,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和形象体系,才能在欣赏者的头脑中呈现出来,而欣赏者也才能沉入艺术世界,并获得审美愉悦。审美联想是审美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可缺少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
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以及创作的灵感。
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岳阳楼的阴晴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2.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非审美联想”的一项是(3分)
A. 见到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官窑瓷器,就联想到它比金子还值钱。
B. 见到西湖中鱼儿游动,就联想到今天晚餐也许会有红烧鲤鱼。
C. 读到贺知章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就联想到花匠用剪子精巧地把柳叶剪成绿丝绦。
D. 读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联想到草长莺飞的春季美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移情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 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 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4. 材料三首段是如何引出论题的 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4分)
5. 请分别从自然和艺术两个角度概括如何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儿晚上,我终于来到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
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
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
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像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邀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 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永葆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B.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C. 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个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 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目的是衬托作者人格的高尚。
7.从全文看,作者采用虚写手法“移植”了朱自清先生描写的美景。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致?(2分)
8.根据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括“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的内容。(6分)
9.作者在第⑩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严,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蚤匿于岩窔,从古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双溪归后十日,偕一青、仲严、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弇口若罂,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蛲子厚、合肥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B.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C.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D.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巳,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是中国古代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也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B.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始于西周,为君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各朝代大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C.文端,是清朝大学兼礼部尚书张鹏翮的谥号。谥号,是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品德休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薨,《礼记·曲礼》中有“天子死日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所以春秋战国以后,只有诸侯死了才叫“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先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张文端墓舍的原因,然后对双溪的自然风景作了精彩描写:岩石青碧,松树茂密。
B.置身于双溪优美的环境,作者情不自禁地凭吊张文端,张文端功成身退,衣锦还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
C.作者将披雪瀑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势,将其气势、声威和盘托出。其中“坠、奋、起”等动词笔力千钧,生动传神。
D.观披雪瀑的所记所感的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引导读者欣赏景物的同时,给人以深刻有益的启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译文:
(2)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
B.第二句中的一个“伴"字,把“身”和“影”联系起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诗句中无一“思"字,却处处蕴含着“思”情。写自己思家,却从家中人说着远行人着笔。
D.这首诗语言平实质朴,构思精巧别致,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5.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联系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1)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侧面写出箫声的魅力的句子是“ , ”。
(2)《赤壁赋》中“ , ”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渺小。
(3)苏轼《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 ,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 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的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了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 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 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一脉相承 薪火相承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B. 互为一体 前赴后继 博大精深 卓尔不群
C. 互为一体 薪火相传 繁荣昌盛 源远流长
D. 一脉相承 前赴后继 繁荣昌盛 卓尔不群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 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 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 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6分)
为落实国家和教育部相关要求,上海市围绕校园食品“食安”“食欲” “食育”关键环节,强化
建章立制,抓好推进落实,系统构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推进“放心学校食堂"建设。自2020
年起,上海市开始具体实施学校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平台的组织搭建、运行管理、提供监管服务的顶层
设计。截至目前,全市l6个区注册运行学校4093所,学校食堂4101个,供应商5102家,团餐公司
227家,已初步实现“工作过程可管理、隐患风险可预警、责任主体可追溯、影响范围可排查、信息
数据可分享"的校园食源追溯全过程信息监管服务。
21.下面一则文稿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改正。(5分)
招聘启事
本校因发展需要,特面向全国招聘中学思维训练、阅读写作、英语、美术、书法全职教师五名。
要求及待遇: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及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2年以上学校或培训机构教学经验者
优先;年薪1 5万~20万左右(特别优秀者可网开一面),另有保险及其他福利。有兴趣的可将个人
材料发送至邮箱163@163.com,并保证材料真实有效,否则取消应聘资格,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欢
迎致电咨询,联系电话:34567890。
××教育培训学校
2021年6月28日
四、写作(60分)
22.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指示,积极响应国家围绕时代新人培养所作出的战略部署,扎实践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着力引导青年学生发现时代新人、学习时代新人、争做时代新人。
请以“发现平凡力量,唱响奋斗旋律”为主题,走进社会,深入生活,聚焦身边普通人物及一线劳动者,以“人物 故事”为主线,挖掘平凡人的奋斗故事,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
要求:围绕以上材料主题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
1.(3分)B(“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错。“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2.(3分)C(C句联想的内容,是在一首清新的咏柳诗的情境中,按诗所提供的独特情感定向地进行联想的。其它三项则纯属随意的、无定向的、不受控制的联想)
3.(3分)D(D项中“主体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错。移情过程中,主体的情感不可能只属于客体青山)
4.引出论题方式:采用对比方法,列举两种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态度引出论题。
效果:采用对比引发人们对联想与审美体验之间关系的疑问,便于后文对此进行针对性分析。(4分,引出论题的方式和效果各2分)
5.(1)①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与自然交流,与自然景物沟沟通融合。②发现自然的逻辑美,从自然中悟出哲理。③根据审美对象的不同特性,合理选用审美联想和艺术直觉来欣赏。(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6.(3分) B 【解析】A项,第③段中所描写的月下荷塘的美景并非“眼前所见”。C项,“深表遗憾"表达错误。D项,目的不是衬托作者人格的高尚。
7.(2分)描写了飘拂的杨柳,映射的路灯,月光下的灌木,以及荷塘纵深处的景致
8.(6分) ①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②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③融入现代文明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 ①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②旧时代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新时代的人同样要面对并回答这一问题。(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0.(3分) A 首先把语句放人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中间有一座山岭,岭上山林幽深,水右陡峻,好像是故意成为诡谲骇人的样子而变化至此的,这是我们县里的一大奇景。根据对文意的把握,“而山林之幽邃”“而”作为分句之间的连词,前面要断句,所以可以排除B、D两项。“幽邃”幽深,形容词组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C项。故选A。
11.(3分) D D项,只有诸侯死了才叫“薨”。说法有误。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故选D。
12.(3分) B B项,“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错误,原文说的是“我”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故选B。
13.(5分) (1)而又不知道我今日的心得,与往昔文端公娱游在山水之间的心境,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
(5分) (2)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只是)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之后二十多年,直到今日才到达这里。
解析:(1) “余”我;“自得”心得;“昔”往昔;“尚”尚且;“其……其”选择判断句,是……还是……。(5处,每处1分)
(2)“以”因为;“治”治所;“尝”曾;“未及至”没有到达;“乃”才。(5处,每处1分)
14.(3分) B 【解析】第二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15.①第一句借在他乡驿馆逢佳节,侧面流露思家之情;②第二句以灯前抱膝枯坐、形影相吊这一细节正面写孤独,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溢于言表;③第三、四两句运用“对写法”(也叫对面落笔),想象冬至日家人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以此抒发思乡怀人之情。(6分,每点2分)
16.(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6分,每句1分,多写、少写、错写均不得分)
17.(3分) A 【解析】文段论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关系,根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可知,文化在前,民族在后,据此排除C、D两项。再根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互为一体”,说明二者是对等关系,即“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排除B项。
18.(3分) C 【解析】一脉相承: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互为一体:互相融合,成为一体。语境强调二者的相互交融,本是一个整体,因此选“互为一体”。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前赴后继: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此处强调中华文化代代相传,故选“薪火相传”。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繁荣昌盛: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此处强调中华文化的兴旺发达,从而使中华民族得以伟大复兴,故选“繁荣昌盛”。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语境是中华文化,不是人,故选“源远流长"o
19.(3分) B 【解析】原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不是……而是”或“不仅……而且”,据此排除C、D两项。A、D两项“因素”赘余。
20. 关键信息:①上海市系统构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②推进“放心学校食堂”建设;③2020年
开始实施; ④目前已初步实现校园食源追溯全过程信息监管服务。(6分,每句2分,写出3句即可)
21.① “五名”改为“各(共)五名”
②“15万~20万左右”改为“15万~20万”
③“网开一面”改为“面议”
④“有兴趣的”改为“有意者”
⑤“致电”改为“来电” (5分,每处1分)
22.参考高考评分标准。(见印页)
参考译文
乾隆四十年的七月丁巳这天,我邀请了左世琅(字一青)、张若兆(字应宿)一同进入北山,游览双溪。左一青的弟弟左仲严也在被邀请之列,但是突然生 病,最终没能到来。左一青又先回去了。我便和张应宿一起住在了张太傅文端公墓地旁边的庐舍里,天降大雨,双溪的溪流猛涨,我们便滞留在那里好几天。大概龙 溪水从西北方向滚滚而来,在快要进入两座山崖之间的入口时,又有椒园之水汇入,因为两水汇聚,这条溪便被称为“双溪”。茂盛的松树恰如堤坝在双溪内环绕; 双溪外,苍绿色的山岩交错分布,整个情形像双环状。我们处于环状的中间,向四处观望,恰好目睹烟雨的聚合与消散,树林和石头簇拥着交错呈现,在烟雨中这些 景致变化万千。夜晚坐在同一灯光下,倚靠几案默听,所有的自然音响都汇入耳畔,我们便有一种孤寂冷清的萧然之感。
当年张文端遇到明主仁皇帝玄烨,升任为辅佐的丞相,告老还乡之时,皇帝亲笔书写了“双溪”来赏赐他,文端公归乡后便将此匾悬挂于门楣之上,在此地悠游自在 闲适度日,数年后才去世,天下人都称赞这是一大美事。而我却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在这风雨之夜追随先人遗踪,追思 文端公的风范,邈远而不可企及。而又不知道我今日的心得,与往昔文端公娱游于山水之间的心境,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
游双溪回来后十天,我偕同左一青、左仲孚、张应宿前往观赏披雪瀑布。披雪瀑布的水源出于西山,向东流经两面石壁的隘口,隘口内陷,成为一个大石 潭,就像一个大腹小口的瓦器一样。瀑流坠落于瓦器之中,水流冲荡,再度溅起,飞起的水沫飘散如雾,水流像蛇一样曲折蜿蜒,如雷奔腾,最终落于平地。
这里向南距离本县治所七八里,西北方向距离双溪也有七八里。中间有一座山岭,岭上山林幽深,水石陡峻,好像是故意成为诡谲骇人的样子而变化与此的, 这是我们县里的一大奇景。石潭壁上刻有文字:“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蛲子厚、合肥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回。”总共三十六个字。在“信臣” “皇甫”“甲寅”三词的下面,各有两个字缺损。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之后二十多年,直到今日才到达这 里。前前后后观赏这个瀑布的人太多了,没有说见过北宋人题名的,一直到我们这些人来到,才发现了这些题字。人事的得与失难以预料,而万事万物的显著与隐晦 变化无常,往往就像这样。我因此感慨万千而又写下了这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