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小说情节题
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墙、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时在开场之前有引子(也叫序幕),在结尾之后还有尾声。
理清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中考小说阅读,常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考查学生的感知筛选能力。
常见考查类型:一是情节概括,二是情节手法,三是分析情节作用。
题型一:概括情节
知识链接
要概括情节,就要掌握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目前中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
“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
“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一、明辨题型
常见设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4)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等字样;(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对概括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理―→抓―→寻”。
三、规范答题——灵活运用模板
根据小说信息,灵活运用答题模板。
完整叙述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无论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温馨提示
对小说情节的概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②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③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我在教丁香树开花
刘继荣
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午后的阳光暖得像春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了糕点刚出炉的香,仿佛每个人都幸福。
②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煞是热闹。此时,顾客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打算挖掉重栽,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六十岁了,又不是六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
⑤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九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车等基本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或失业,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独身。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数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
⑧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树丫,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⑩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解除,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
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
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1.【考点题型】第⑨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男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2.【考点题型】纵观全文,父亲用哪些方式帮助儿子成为“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
3.【考点题型】综观全文,“我”与周围人的关系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1.【答案】
紧张 着急 恼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
“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可见他看见有人在挖树时的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神态描写,反映了男孩紧张、着急;“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动作描写,反映了男孩此时表达不出心中要说的话时的恼怒的情绪。
2.【答案】
一直陪伴,默默承担;以身作则,榜样示范;逐步放手,循序渐进;善选环境,鼓励沟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结合“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车等基本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概括为:父亲一直陪伴,默默承担。
结合“有位中年人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概括为:父亲以身作则,采用榜样示范的方式帮助儿子。
结合“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概括为:父亲采取逐步放手,循序渐进的发给方法帮助儿子。
结合“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煞是热闹”“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概括为:父亲善于选择蛋糕店人多以及店主人和蔼待人的环境,鼓励儿子与人沟通。
【答案】
淡漠——亲近——融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根据“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数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分析,“我”听完了这位父亲讲述他儿子的不幸,什么也没问,表明“我”对他们态度冷漠。
根据“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分析概括为:“我”为男孩独自一人来蛋糕店感到隐隐的担忧,表明“我”对男孩的态度变得亲近了。
“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从“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彼此守护,彼此学习”可见最后“我”与周围人相处融洽。
题型二:赏析情节手法
知识链接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一、明辨题型
常见设问方式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3)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4)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作者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辨题型 题干中有“线索”“叙述”“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先明确各类手法的内涵及其作用。
(一)情节叙述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方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 别 内涵及作用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方法
(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技巧,具体如下: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一)一汤陈
⑴裕后街有一句口头禅:吃遍整条街,不如喝口汤。这一口汤还得上“一汤陈”去喝。
⑵“一汤陈”是一间馆子的店名。店子原来叫“陈八碗”,老板姓陈。俗称陈八碗,还是源于祖上传承下来的“八碗菜”。因花了心思,俗莱也做出了几分特色。陈八碗接手馆子时,裕后街吃饭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的店子被逼得不死不活了。陈八碗只得把几个小工辞了。
⑶一个月后,一天没两桌客,掌勺师傅也走了。陈八碗只得自己掌勺洗碗了。
⑷这天傍晚,有个瓜脸女子上门,问:“老板,要小工吗?”刚好整个一天没半个客人来吃饭,陈八碗便脱口即说:“你是老板,你要小工吧。”瓜脸女子一噎,露齿道:“老板开玩笑呐。”“开啥玩笑?我这个狗屁老板今天都没饭吃了。”
⑸瓜脸女子知道怎么一回事后,便往店门走去。她走了几步,又转过身子,跟陈八碗说:“老板,点菜!”“你,你吃饭”陈八碗有点意外。瓜脸女子点点头。陈八碗说:“看见了吧,你才是我的老板。”“我第一次上馆子,好让你老板今天开个张吧。”
⑹原来瓜脸女子想帮自己!陈八碗心里不由一热。瓜脸女子点了一份青椒炒肉,他多抓了一把五花肉扔进锅里。炒好后,瓜脸女子说打包,拿回去给儿子吃。原来,瓜脸女子进城陪儿子读书,家底又不厚实,便想来裕后街找份小工做一做。陈八碗一吁:“都不容易呵。”就在此时,八九个吃饭的客人嚷嚷闹闹走了进来。瓜脸女子马上跟陈八碗进了厨房,帮他洗菜,切菜,端菜上桌。陈八碗见她做事利落,一张笑脸,嘴巴爽甜,便跟她说:“你是一个带财来的人。行,就在我店子做点事吧。不过,工钱只能拿人家店子的一半。等生意好了,我再跟你加点。”“好好好,谢谢老板!”第二天,瓜脸女子便来上班了。
⑺但接连几天的生意又不太好了。这天好容易才来了三四个客人。瓜脸女子在他们点菜时建议说:“我们店子的汤更是一绝,不妨点一个汤。”“什么汤?”有个胖男子问道。“鱼头汤。”“鱼头汤也算你店子一绝?哪个店子没鱼头汤?”“这汤你们喝了觉得一般般,算我请客呗。”
⑻陈八碗听到瓜脸女子这么一说,吃了一惊。客人倒是很乐意听到瓜脸女子这般说话,马上加了一份鱼头汤。不过客人结账时也没说什么,直接便把鱼头汤的账也给结了。
⑼客人走后,陈八碗跟瓜脸女子说:“做生意可不能这么说话。你今天算运气好。遇到一个不好说话的角色,这碗汤我得扣你的工资。”瓜脸女子笑道:“该扣就扣。”
⑽第二天中午,又来了十几个客人。带头的就是昨晚来吃饭的那个胖男子。他跟朋友说:“今天,我请你们喝鱼头汤。如果这鱼头汤算不上是裕后街最好喝的鱼头汤,我今天就把盆里的鱼骨头统统吞下去!”陈八碗一惊,又来了一个乱说话的人!
⑾但他感到意外的是,一碗鱼头汤让客人们喝得连声叫好,还追加了一大盆,很快,店子里的生意好了起来。每拨客人第一个菜就是点鱼头汤。陈八碗有点莫名其妙,这鱼头汤自已熬了那么多年,怎么突然招人喜欢上了?他尝了一口汤,惊呆了。这汤怎么比以前的好喝多了?鲜而不腻,回味无穷。呵,看来自己要走运了吧。
⑿很快,他跟瓜脸女子加工钱了。瓜脸女子笑道:“老板,您是个好人,好人有好报。”
⒀第二年,陈八碗把店招牌换了,取名叫“一汤陈”。这牌子一亮,店子的生意更加火爆。
⒁这年冬,陈八碗上街买鱼头时滑了一跤,屁股上的骨头全裂开了,店子只好交给儿子打理。小老板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瓜脸女子辞了。理由就是一个,瓜脸女子年龄大了一点,有损店面形象。他又花大价钱找了几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来当服务员。陈八碗一唏嘘,这店子他做不了主啦。
⒂几年后,瓜脸女子来找“一汤陈”店子。结果发现,店子不知什么时候倒闭了。她敲了半天门,才见陈八碗撑着拐杖把门打开。瓜脸女子称,她儿子刚考进北京城里读书,便想上门答谢老板前几年的帮助,又问:“怎么馆子不开了?”“妹子,你不晓得,我儿子一接手,生意就越做越差。你说奇怪不奇怪,你走后,这鱼头汤就没人喝了。我尝了一口,是不好喝了。我都把熬鱼头汤的方法一五一十传给了儿子,怎么汤就是不好喝了?”
⒃“老板,您还蒙在鼓里吧”瓜脸女子说,“现在,我不瞒您了。在您做的鱼头汤里我偷偷地加了两味中药粉末,鱼汤才特别好喝。放心好了,我奶奶传给了我一个秘方,不仅好喝,还补身子。奶奶说过,帮人便是帮自己。”“天呐,原来是这样!”陈八碗才明白一切。
⒄没多久,“一汤陈”又开张了,老板换了,瓜脸女子做老板。不过,店名并没换。因为女老板也姓陈。她把陈八碗请来坐收银台,还开了一个很高的工钱。陈八碗说:“这行不行呢?”瓜脸女子爽朗地说:“有啥不行的?当年我最艰苦时,您收留了我。”
⒅女老板在鱼头汤里放了两味什么中药,至今仍是让街坊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谜。
(文/王琼华,有删改)
1.【考点题型】瓜脸女子在鱼头汤里放中药粉末的情节,被移至小说快要结尾才补叙,作者这样安排叙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是给小说留有悬念,鱼汤为什么会好喝?引起读者思考。二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因为不知道,才有女人被辞退,小店倒闭等。
【解析】本题考查补叙。补叙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中心更突出。“在您做的鱼头汤里我偷偷地加了两味中药粉来,鱼汤才特别好喝”本该在前文介绍却没有介绍,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此悬念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不知道鱼汤好喝的秘密,才有女人被辞退,小店倒闭等情节。
2.【考点题型】这篇小说是以隐身的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的叙事视角有什么效果?
【答案】这样叙事便于铺开情节,无论人物或故事情节都有充足展开空间,便于作者自由把控。另外,人物情感和作者立意就直接交由读者自己感悟和体会,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及阅读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陈八碗的故事,瓜脸女子的故事,瓜脸女子和陈八碗之间的故事,瓜脸女子和陈八碗的儿子之间的故事,因为用第三人称,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写作时作者能自由把控;另外,运用第三人称,作者不能直接表达人物情感和文章立意,所以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自由想象及阅读空间。
(二)马 兰 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考点题型】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构思的妙处。小说的主人公是马兰花,故事情节也是围绕马兰花借给麻婶钱,看病人不提钱,为钱与丈夫产生矛盾,收到麻婶女儿的信和钱来展开的。所以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而另一条线索则是麻婶借钱、记账、住院、去世,女儿还钱感恩。虽然麻婶母女还钱为暗线,着墨不多,但还是表现出了她们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而在表现马兰花一家因借钱而引发冲突的同时,将马兰花朴实善良、善解人意、做事有原则和麻婶母女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明暗线交织,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也更突出了马兰花这一人物形象。
(三)火柴天堂
那天,妈妈看到我在玩游戏,站了好久,轻轻地说:“东东,游戏……还是少玩点吧。”妈妈是在家上班的自由职业者,对我一向还是很理解,可能与她时尚的职业有关吧。
为了躲妈妈,我开始转战网吧。其实玩久了也有些厌倦,但是还是不愿下线,哪怕只待在安全区看热闹也觉得踏实。那天,一行字跳入眼帘:“火柴天堂:出售传奇最可爱女孩一名,愿意收徒的密谈!”多么独特的拜师启事!我点了她的名字,就这样,火柴天堂成了我的徒弟。
我急于提升等级,基本没带过她练过级。小火柴并不介意:“玩嘛,我不会为此花费太多精力的。”她躲在安全的地方,一边打小怪物练级,一边和我聊天。她说游戏是为人服务,而我投入的本末倒置了。我何尝不知呢?只是迷恋已久……
两周后,她只练到15级。然而那天我与一个40级武士PK,她却挺身而出,结果死了N次。我,也屡战屡败。一周后,她买了个42级道士号,我问:“不是说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吗?”“我是不愿看到你被欺负。”
“你的号有没有密码保护啊?要是被黑了怎办?”“啊?”她半天才回道“看造化吧!”
从此,有人来犯,我们就下线换号,由我用“清风道士”出战。然而我发现,传奇与生活不同,纵然我杀死对方N次,他还是可以用脏话骂我。我突然有些厌恶这种生活。
又一晚,她呆站在安全区,半天才说:“清风道士的号果然被黑了。”我的心猛地就痛了。我明白那是她为我买的号,是她要给我的保护。可我不能表现的伤心,我劝她:“你说过的,游戏而已。”“可我真的不想你被欺负。”“是我技不如人,没关系的。游戏里败了就败了,生活中技不如人那才糟糕呢。”没想到,我居然用她的论调来安慰她。但,说着说着,想到日渐荒芜的学业,一种从未有过的彻悟穿过我心。
最后,我们相约退出传奇,但是我还想用QQ视频看看她。 “不,不要!你会吃惊的。”“不会,你是我徒弟吗!不管你怎么样,我都不会吃惊的。”然而如火柴所说,接通视频,我还是吃惊了:妈妈!妈妈打过来一个笑脸:“生气了?东东,妈妈只是想更加了解你,只是想让你明白: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妈妈有没有自作聪明?”妈妈说,知道我为什么叫“火柴天堂”吗?有首《火柴天堂》里唱“妈妈牵着我的手回家”,妈妈想牵着东东的手,回家……
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但我还是笑着打出:“得了,还牵我回家呢,你不就是个小火柴吗?还要我保护呢!”
“嗯。”妈妈说,“那么,师父,小火柴等你回家!”
【考点题型】关于“小火柴”的真实身份,小说在前半部分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一处简要分析。
伏笔:
简析:
【答案】伏笔:开头交代妈妈的职业以及对“我”的理解;“小火柴”成为“我”的徒弟后对“我”沉迷游戏的劝告;“小火柴”挺身而出保护“我”;“小火柴”说自己买号的原因是“我是不愿看到你被欺负”;当“我”提出视频时她说“你会吃惊的”。
简析:这些都暗示着“小火柴”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妈妈对“我”的关心和教育方式很独特,为后文的情节逆转作了充分的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伏笔的掌握情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伏笔这种写作手法,并且要知道它的作用,再根据具体文章做出具体的分析。一般伏笔是对下文的暗示,为下文揭示真相作铺垫。“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由此可见,只要是文中对下文揭示妈妈的身份有暗示作用的句子都是,其作用就是暗示“小火柴”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妈妈对“我”的关心和教育方式的现代,为后文的揭示“小火柴”的真实身份作了充分的铺垫。
题型三:分析情节作用
知识链接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明辨题型
掌握常见设问方式 (1)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段写的×××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3)×××情节在文中出现多次,请结合文章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情节(情景、段、开头、结尾)”等字样;(2)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效果”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解答情节作用题应从 个角度考虑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故乡》中中年闰土与我见面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小说的情节作用:
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
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2)小说开头段情节的作用
分析开头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
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3)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这两者的使用可使情节结构紧密,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4)小说结尾段情节的作用
小说常见的结尾类型有:
①出人意料式。
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④令人感伤式。
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达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⑤大团圆式。
这种结尾,从表达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从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角度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的关系角度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三、规范答题
(一)独腿人生
罗伟章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与闲市区有一段距离,下公交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曾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了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元。”见我犹豫。车夫开导我说:“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这不是讹人嘛。”我举目张望,看望再有一辆三轮点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无呢。”“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穿着人力三轮车车夫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右腿上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摆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搜得可怜。
我的喉呢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瞪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上坡路。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 ”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綳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粗气。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恫怅和悲凉竟然了无踪影。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嘴息稍定, 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他说:“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下了车,那两个外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自豪的情感,
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 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2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我怕被你朋友看见……”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但此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谢谢”我轻声地说。“谢谢您!”车夫郑重地说。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考点题型】小说让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答案】.(2分)①"我”对车夫以前的事一无所知,运用车夫自述的方式使故事更真实、情节更紧凑。②这个故事上升到了城市与国家的层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
【解析】本题考査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前后情节内容来看,车夫是因为“我”在上坡后夸他不容易,他说出了这段故事,前后情节衔接的十分自然。而这段故事的内容,又可以看出车夫的坚强、自信与对祖国的热爱,让他的形象更加的高大,主题也更为深刻。
(二)江城的光
李御
①列车载着一千多名工人,穿山越岭,向鄂西南的一个工地进发。车至乌龙泉火车站,已是夜晚。火车停下来,我随大伙儿走下车厢,在站台透气。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看到了站台前方的一片灯光。那片灯光再往前,就是武汉市区光的海洋。从豆灯如萤的山村,一下走进这光的世界,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②一位巡道大叔路过,好奇地问道:“小伙子,看什么哩?”
③“看光!远处的光。”
④大叔乐了,说:“我天天晚上在站台里,也没觉得这光有啥值得看的。”
⑤我激动地告诉他:“我们那个山村,只有煤油灯,还得省着用。这里不一样,这光,一眼看不到边。”
⑥大叔听了,没有再笑,反而很热情地对我说:“那你多看看吧。”
⑦这好多年前发生的一幕,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后来,被这片光吸引,我考入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开始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
⑧晚上从图书馆出来,我总会在喻家山下的校园内漫步徜徉,看路边的树木,看盛开的花草。但更上心的,是看路旁那一盏盏路灯,看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周末的晚上,我有时也会去学校旁边的街市,静观那些居民区的万家灯火。
⑨在校时,因囊中羞涩,很少上街品尝武汉小吃。记得有一回,给一家报纸投稿,得了十多元稿费,我便邀约室友去大东门小吃街。那次我们品尝了不下十种小吃,热干面自不待言,春卷、豆皮、欢喜坨、锅贴,我们都尝了尝。那份难得的口福,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晚上,从大东门小吃街回学校,我们踏着一地月光,唱着当时流行的歌曲,心满意足,其乐融融。
⑩这座城市,处处与光有关。还记得当年离学校一站多路,有一个破旧的居民区,烂泥田、杂草地簇拥在颠簸的道路两旁。此地,原叫鲁巷。后来,这里变成了光谷高科技产业园,园区里诞生、开花、结果的高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说到“鲁巷”,人们已慢慢淡忘,但说到“光谷”,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耳熟能详。现在的光谷,成了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成了居住、休闲、购物的热门之地。
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
前些年,我因脚烫伤,在家休息。准备做晚饭时,发现液化气瓶没气了。那时还没用上管道天然气,无奈之下,我给认识不久的出租车司机熊师傅的寻呼机发了一条信息。没想到,一刻钟后,熊师傅就扛着煤气罐“吭哧吭哧”上了楼。
我赶忙道谢,请熊师傅喝茶。“喝什么茶哟,我还要跑生意!”熊师傅粗声大气。我把换气的钱、的士费、搬上六楼的辛苦费一起递给熊师傅。换气的钱他收了,其它一概拒收。还是那副粗门大嗓:“你这个人好啰嗦,一点小事,我还收钱?”
熊师傅麻利地帮我换上气罐,然后扛上空气罐下楼。临走时,丢下一句话,依然气高声大:“你脚没好之前,莫到处晃,有事打招呼。”
粗门大嗓的背后,是一份豪气与仗义。这也是我对武汉人的印象。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这座城市彰显了英雄本色。太多的英雄群体与个体,太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每时每刻都在涌现。当我从媒体上了解到这些人物与故事时,我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我知道,武汉人就是这样——敢打善拼,是英雄的人民。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小区的普通保安,名叫黄和义,快六十岁了。疫情防控期间,他组织买菜、送菜,给老人送药,有求必应。大年初一,一家业主发现楼上漏水,而楼上的住户在国外。那位住户向黄和义求助,告知黄和义钥匙放在二十公里以外的亲戚家。许多交通工具停摆,黄和义四处打电话求人,终于取回了钥匙,开门修好了漏水管道,为楼下住户救了急。大年初二,小区一位老人发高烧、咳嗽不止。黄和义知道后,热心帮忙联系急救车将老人送院治疗。黄和义三个多月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小区保安室。
后来,我见到他,对他说:“老黄,你真不容易呀!”
黄和义笑了笑说:“也没啥,大事来了,大家一起扛!”
从来到这座城市求学,再在这座城市安家、立业、定居,一晃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相处,我越发感到,无论是熊师傅,还是黄和义,他们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一点点微光。虽然微小,但汇聚在一起,就让这座城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
(《人民日报》2021年02月01日第20版)
1. 【考点题型】文章中有三处人物对话场景描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我”与巡道大叔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我”从小山村来到大都市的激动和大叔的热情、宽和。
B. 熊师傅说话虽然“粗声大气”“粗门大嗓”“气高声大”的,让人感觉粗俗,透出的却是豪气与仗义,是武汉人普遍具有的特点。
C. 黄和义短短的一句话,将他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所作所为囊括其中,平淡却让人感动。
D. 巡道大叔、熊师傅和黄和义都是武汉这座城中最普通平凡的一员,但他们的简短、有力的话语中却闪烁着独特的人性的光芒,动人心弦。
2. 【考点题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初到江城、定居后、求学时发生的故事,展现了“我”从心动到感动再到想要成为“江城的光”的心路历程,真实感人。
B. “光”既是串联全文的线索,又蕴含了文章的主题,寓意隽永。
C. 第①段中,“一片灯光”“光的海洋”“光的世界”与“豆灯如萤”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初入繁华的“我”心中的震撼。
D. 第 段总述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浑然一体。
3.【考点题型】 第⑨段写在武汉吃小吃的经历,似乎和文章主题没有关系,可以把这一段去掉吗?为什么?
【答案】1. B
【解析】
“粗俗”用于错误。故选B。
【答案】2. A
【解析】结合第11段“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可知顺序应该为:求学时、定居后。故选A。
【答案】3. 不可以。在武汉吃小吃的经历也是“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的一部分,照应了前文;“难得的口福”“至今记忆犹新”“心满意足,其乐融融”都直接体现了“我”的快乐与满足,是记忆中发着光的时刻,是属于我的“江城的光”。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不可以删。结合第9段“那份难得的口福,我至今记忆犹新”,这份难得的记忆也是我对这个城市念念不忘的原因,这段美好的记忆是记忆中发着光的时刻,是属于我的“江城的光”。另外,这段记忆和第7段“我考入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开始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相呼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怀念战队
王 凯
又一次狭路相逢。
对方跳跃着向他奔来、扫射,他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方手中AK-47吐出的火馅,肩膀猛震,他中弹了。然而他的手并没有发抖,此刻,直觉和速度支配一切。一串5.8 mm的子弹射出后,他满意地吹了一声口哨——他的战队又一次大获全胜。事实上,他受伤的肩膀并未流淌鲜血,手中也没有冰冷的扳机,有的只是闪着红光的鼠标和油腻的键盘。这就够了!他是这个著名CS战队的灵魂、主宰和第一杀手,这是他的战队!在教室和书本中失去的自尊和快乐,他在这里——赢了回来。没考上大学,那算个屁!
他伸了个懒腰,开始投入下一场战斗。然而就在即将进入那令他兴奋的界面时,他的脖子毫无准备地挨了重重一巴掌,紧接着,一双大手将他拎出了昏暗的网吧。
滚回去。父亲面无表情地命令道。
他乖乖地执行了命令。据说,他出生那天,母亲正在产床上痛苦地呻吟,而父亲则静静地潜伏在南方茂密的丛林里。在一个适当的瞬间跃起,用粗壮的左臂勒住了敌方特工的脖子。父亲本想捉个活口,但当对方拼命挣扎着从怀里掏出一枚手雷时,父亲毫不犹豫地将匕首刺进了对手的右肋。就在那个时候,他离开了母亲的身体,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这种并不愉快的巧合令他耿耿于怀,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正是那个倒霉的特工托生的,所以才不得不永远在父亲的强力面前低头。
他回到了家,他以为事情到此结束,可是在客厅的茶几上,他看到了一套崭新的军装。那个冬天,他开始重新学习站立,学习行走,学习穿着,学习说话,学习礼节,也学习触摸从前自以为熟悉的沉重乌亮的步枪。在那个雪后的冬日,他伏在坚硬的戈壁上打出第一发子弹时,他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悸动。那一次,他打出的10发子弹全部脱靶。
他脖子上挨了班长一巴掌。虽然轻得如同抚摩,但那动作却熟悉得要命。那一刻,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站起身,不由自主地整了整刚刚戴上的领花和肩章,然后挺起了胸。从前的战队里,他握的只是鼠标,而在这个战队里握着的却是真正的武器。他摸摸发烫的脸,他明白了在这个真正的铁血战队中,他只是一只——菜鸟。
从他记事开始,每一年的春天,父亲都会从箱底里把那些缀着红领章的旧军装一件件拿出来晾晒熨烫,然后像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放回箱底。他曾厌恶地看着这一切,那时他觉得父亲像一个生活在石器时代的老傻瓜。但现在,他开始迷惑起来。
在一个周末,他请假外出。当他看到一家网吧的招牌时,几乎走不动路了,他快速地跑进去找了一台机器,可看到等待开启的屏幕上映出军装里的自己时,他突然变得极度不安。没有父亲的大手揪住他的衣领,却有一双无形的手将他拉出了网吧。不久之后的另一个周末,他穿着便装再度走进这家网吧,但仅仅登录到游戏,他便坐不住了。在跨出门的那一瞬,他想,他已经无法忍受这狭小空间里的污浊空气了。再往后,他再也没有看过那家网吧一眼。
军装里的他先变得黑瘦,不过最终还是强壮起来,仿佛从大地中获取力量的安泰。第二年的时候,他领了一套更大号的军装,用自己的骨骼和肌肉填满了军装的每一寸空间。如果现在见到父亲,他想他再也不会害怕了,因为他也拥有了和父亲同样的力量。他的枪法已经很准,他的口令也很漂亮。当他拍一下新兵的脖子时,感觉惬意。那种真正战队高手的感觉,无与伦比。
两年前,他觉得两年漫长得像两个世纪。两年后,他觉得两年短暂得像两个小时。那天晚上,他穿着军装在军容镜前认真持久地凝视自己。他觉得自己很帅,他觉得自己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帅了。
他小心翼翼地把领花帽徽和肩章摘下来,仔细地包好放进了皮箱的底层。如果明天司务长向他回收这些东西,他就撒谎说找不到了。以后,他也可以在每年春天,把自己的军装从箱底里取出来,像父亲那样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地晾晒熨烫。这时,他打算为自己这个小小的计谋微笑一下,可奇怪的是,他却无声地流下了此生最为充沛的一次泪水。
(选自《2006中国年度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题目一语双关,一是说“他”怀念CS战队中激情挥洒的青春岁月,二是说“他”怀念军营中经受磨炼的生活。
B.作者刻画父亲这个人物,没有浓墨重彩,而是在快速勾勒中,推动并展示“他”的成长历程。
C.小说富有强烈的时代感,“CS战队”“菜鸟”等词语的运用,富有奇特新潮的特点,为文本增色不少。
D.文末“他”既打算为计谋即将得逞而“微笑”,又“无声地流下”泪水,看似矛盾的行为,却是“他”重新认识人生价值的结果。
【解析】选A A项,题目没有对CS网络战队的怀念的含义。
2.请简要梳理文中“他”的成长过程。(6分)
答:
【参考答案】“他”原是个不事学业、沉迷网络者;父亲把“他”拖出网吧;让“他”参军磨炼;面对网吧诱惑,“他”两退网吧;经过磨炼,“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退役时,“他”思想成熟,感恩军营。(每点1分)
【解析】通读全文,将主人公“他”从一个不事学业、沉迷网络者成长为感恩军营、思想成熟的退役军人的全过程,分解为六个阶段。
3.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小说情节构思颇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场景设置、对比手法和人称选用三个方面。
【参考答案】①场景的设置。挑选了“CS战队火拼”“军营射击”“两退网吧”“无声流泪”等几个典型场景,就把“他”前后的态度和成长的历程表述得清晰、感人。②对比手法。将网络游戏与现实军营两种人生相互映照,体现人生的不同境界,突出主题。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更直白更真实,便于展开文章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矫情造作。(每点2分)
4.小说设置了“他”和父亲在参军退役后都爱“晾晒熨烫军装”这一细节,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6分)
答:
【解析】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作答:对人物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从“厌恶”父亲“小心翼翼”的宝贝行为到自己“有板有眼有滋有味”的变化过程,真实反映了父子二人的心理和儿子的成长历程。
【参考答案】①折射小说特定的环境和背景,父子两人先后成为军人,体现他们对军队拥有强烈的感情;②充分展现“他”成长前后强烈的心理反差,将一个不事学业、沉迷网络而今感恩军营、思想成熟的退役军人形象变得丰满起来;③父子两人的行为遥相呼应,拉近父子心灵的距离,侧面烘托出严父深沉的爱的一面;④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青春,怎样奉献青春才能获得成长的喜悦和美好的回忆值得深思。(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知识链接
知识探究
考情分析
类型1
类型2
小试牛刀
考情分析
小试牛刀
考情分析
小试牛刀
综合演练第一讲
小说情节题
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墙、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时在开场之前有引子(也叫序幕),在结尾之后还有尾声。
理清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中考小说阅读,常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考查学生的感知筛选能力。
常见考查类型:一是情节概括,二是情节手法,三是分析情节作用。
题型一:概括情节
知识链接
要概括情节,就要掌握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目前中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
“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
“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一、明辨题型
常见设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4)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等字样;(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对概括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理―→抓―→寻”。
三、规范答题——灵活运用模板
根据小说信息,灵活运用答题模板。
完整叙述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无论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温馨提示
对小说情节的概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②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③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我在教丁香树开花
刘继荣
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午后的阳光暖得像春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了糕点刚出炉的香,仿佛每个人都幸福。
②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煞是热闹。此时,顾客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打算挖掉重栽,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六十岁了,又不是六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
⑤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九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车等基本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或失业,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独身。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数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
⑧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树丫,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⑩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解除,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
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
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1.【考点题型】第⑨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男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2.【考点题型】纵观全文,父亲用哪些方式帮助儿子成为“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
3.【考点题型】综观全文,“我”与周围人的关系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题型二:赏析情节手法
知识链接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一、明辨题型
常见设问方式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3)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4)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作者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辨题型 题干中有“线索”“叙述”“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先明确各类手法的内涵及其作用。
(一)情节叙述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方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 别 内涵及作用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方法
(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技巧,具体如下: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一)一汤陈
⑴裕后街有一句口头禅:吃遍整条街,不如喝口汤。这一口汤还得上“一汤陈”去喝。
⑵“一汤陈”是一间馆子的店名。店子原来叫“陈八碗”,老板姓陈。俗称陈八碗,还是源于祖上传承下来的“八碗菜”。因花了心思,俗莱也做出了几分特色。陈八碗接手馆子时,裕后街吃饭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的店子被逼得不死不活了。陈八碗只得把几个小工辞了。
⑶一个月后,一天没两桌客,掌勺师傅也走了。陈八碗只得自己掌勺洗碗了。
⑷这天傍晚,有个瓜脸女子上门,问:“老板,要小工吗?”刚好整个一天没半个客人来吃饭,陈八碗便脱口即说:“你是老板,你要小工吧。”瓜脸女子一噎,露齿道:“老板开玩笑呐。”“开啥玩笑?我这个狗屁老板今天都没饭吃了。”
⑸瓜脸女子知道怎么一回事后,便往店门走去。她走了几步,又转过身子,跟陈八碗说:“老板,点菜!”“你,你吃饭”陈八碗有点意外。瓜脸女子点点头。陈八碗说:“看见了吧,你才是我的老板。”“我第一次上馆子,好让你老板今天开个张吧。”
⑹原来瓜脸女子想帮自己!陈八碗心里不由一热。瓜脸女子点了一份青椒炒肉,他多抓了一把五花肉扔进锅里。炒好后,瓜脸女子说打包,拿回去给儿子吃。原来,瓜脸女子进城陪儿子读书,家底又不厚实,便想来裕后街找份小工做一做。陈八碗一吁:“都不容易呵。”就在此时,八九个吃饭的客人嚷嚷闹闹走了进来。瓜脸女子马上跟陈八碗进了厨房,帮他洗菜,切菜,端菜上桌。陈八碗见她做事利落,一张笑脸,嘴巴爽甜,便跟她说:“你是一个带财来的人。行,就在我店子做点事吧。不过,工钱只能拿人家店子的一半。等生意好了,我再跟你加点。”“好好好,谢谢老板!”第二天,瓜脸女子便来上班了。
⑺但接连几天的生意又不太好了。这天好容易才来了三四个客人。瓜脸女子在他们点菜时建议说:“我们店子的汤更是一绝,不妨点一个汤。”“什么汤?”有个胖男子问道。“鱼头汤。”“鱼头汤也算你店子一绝?哪个店子没鱼头汤?”“这汤你们喝了觉得一般般,算我请客呗。”
⑻陈八碗听到瓜脸女子这么一说,吃了一惊。客人倒是很乐意听到瓜脸女子这般说话,马上加了一份鱼头汤。不过客人结账时也没说什么,直接便把鱼头汤的账也给结了。
⑼客人走后,陈八碗跟瓜脸女子说:“做生意可不能这么说话。你今天算运气好。遇到一个不好说话的角色,这碗汤我得扣你的工资。”瓜脸女子笑道:“该扣就扣。”
⑽第二天中午,又来了十几个客人。带头的就是昨晚来吃饭的那个胖男子。他跟朋友说:“今天,我请你们喝鱼头汤。如果这鱼头汤算不上是裕后街最好喝的鱼头汤,我今天就把盆里的鱼骨头统统吞下去!”陈八碗一惊,又来了一个乱说话的人!
⑾但他感到意外的是,一碗鱼头汤让客人们喝得连声叫好,还追加了一大盆,很快,店子里的生意好了起来。每拨客人第一个菜就是点鱼头汤。陈八碗有点莫名其妙,这鱼头汤自已熬了那么多年,怎么突然招人喜欢上了?他尝了一口汤,惊呆了。这汤怎么比以前的好喝多了?鲜而不腻,回味无穷。呵,看来自己要走运了吧。
⑿很快,他跟瓜脸女子加工钱了。瓜脸女子笑道:“老板,您是个好人,好人有好报。”
⒀第二年,陈八碗把店招牌换了,取名叫“一汤陈”。这牌子一亮,店子的生意更加火爆。
⒁这年冬,陈八碗上街买鱼头时滑了一跤,屁股上的骨头全裂开了,店子只好交给儿子打理。小老板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瓜脸女子辞了。理由就是一个,瓜脸女子年龄大了一点,有损店面形象。他又花大价钱找了几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来当服务员。陈八碗一唏嘘,这店子他做不了主啦。
⒂几年后,瓜脸女子来找“一汤陈”店子。结果发现,店子不知什么时候倒闭了。她敲了半天门,才见陈八碗撑着拐杖把门打开。瓜脸女子称,她儿子刚考进北京城里读书,便想上门答谢老板前几年的帮助,又问:“怎么馆子不开了?”“妹子,你不晓得,我儿子一接手,生意就越做越差。你说奇怪不奇怪,你走后,这鱼头汤就没人喝了。我尝了一口,是不好喝了。我都把熬鱼头汤的方法一五一十传给了儿子,怎么汤就是不好喝了?”
⒃“老板,您还蒙在鼓里吧”瓜脸女子说,“现在,我不瞒您了。在您做的鱼头汤里我偷偷地加了两味中药粉末,鱼汤才特别好喝。放心好了,我奶奶传给了我一个秘方,不仅好喝,还补身子。奶奶说过,帮人便是帮自己。”“天呐,原来是这样!”陈八碗才明白一切。
⒄没多久,“一汤陈”又开张了,老板换了,瓜脸女子做老板。不过,店名并没换。因为女老板也姓陈。她把陈八碗请来坐收银台,还开了一个很高的工钱。陈八碗说:“这行不行呢?”瓜脸女子爽朗地说:“有啥不行的?当年我最艰苦时,您收留了我。”
⒅女老板在鱼头汤里放了两味什么中药,至今仍是让街坊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谜。
(文/王琼华,有删改)
1.【考点题型】瓜脸女子在鱼头汤里放中药粉末的情节,被移至小说快要结尾才补叙,作者这样安排叙事有什么作用?
2.【考点题型】这篇小说是以隐身的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的叙事视角有什么效果?
(二)马 兰 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考点题型】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三)火柴天堂
那天,妈妈看到我在玩游戏,站了好久,轻轻地说:“东东,游戏……还是少玩点吧。”妈妈是在家上班的自由职业者,对我一向还是很理解,可能与她时尚的职业有关吧。
为了躲妈妈,我开始转战网吧。其实玩久了也有些厌倦,但是还是不愿下线,哪怕只待在安全区看热闹也觉得踏实。那天,一行字跳入眼帘:“火柴天堂:出售传奇最可爱女孩一名,愿意收徒的密谈!”多么独特的拜师启事!我点了她的名字,就这样,火柴天堂成了我的徒弟。
我急于提升等级,基本没带过她练过级。小火柴并不介意:“玩嘛,我不会为此花费太多精力的。”她躲在安全的地方,一边打小怪物练级,一边和我聊天。她说游戏是为人服务,而我投入的本末倒置了。我何尝不知呢?只是迷恋已久……
两周后,她只练到15级。然而那天我与一个40级武士PK,她却挺身而出,结果死了N次。我,也屡战屡败。一周后,她买了个42级道士号,我问:“不是说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吗?”“我是不愿看到你被欺负。”
“你的号有没有密码保护啊?要是被黑了怎办?”“啊?”她半天才回道“看造化吧!”
从此,有人来犯,我们就下线换号,由我用“清风道士”出战。然而我发现,传奇与生活不同,纵然我杀死对方N次,他还是可以用脏话骂我。我突然有些厌恶这种生活。
又一晚,她呆站在安全区,半天才说:“清风道士的号果然被黑了。”我的心猛地就痛了。我明白那是她为我买的号,是她要给我的保护。可我不能表现的伤心,我劝她:“你说过的,游戏而已。”“可我真的不想你被欺负。”“是我技不如人,没关系的。游戏里败了就败了,生活中技不如人那才糟糕呢。”没想到,我居然用她的论调来安慰她。但,说着说着,想到日渐荒芜的学业,一种从未有过的彻悟穿过我心。
最后,我们相约退出传奇,但是我还想用QQ视频看看她。 “不,不要!你会吃惊的。”“不会,你是我徒弟吗!不管你怎么样,我都不会吃惊的。”然而如火柴所说,接通视频,我还是吃惊了:妈妈!妈妈打过来一个笑脸:“生气了?东东,妈妈只是想更加了解你,只是想让你明白: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妈妈有没有自作聪明?”妈妈说,知道我为什么叫“火柴天堂”吗?有首《火柴天堂》里唱“妈妈牵着我的手回家”,妈妈想牵着东东的手,回家……
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但我还是笑着打出:“得了,还牵我回家呢,你不就是个小火柴吗?还要我保护呢!”
“嗯。”妈妈说,“那么,师父,小火柴等你回家!”
【考点题型】关于“小火柴”的真实身份,小说在前半部分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一处简要分析。
伏笔:
简析:
题型三:分析情节作用
知识链接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明辨题型——掌握常见设问方式
(1)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段写的×××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3)×××情节在文中出现多次,请结合文章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情节(情景、段、开头、结尾)”等字样;(2)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效果”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解答情节作用题应从 个角度考虑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故乡》中中年闰土与我见面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小说的情节作用:
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
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2)小说开头段情节的作用
分析开头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
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3)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这两者的使用可使情节结构紧密,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4)小说结尾段情节的作用
小说常见的结尾类型有:
①出人意料式。
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④令人感伤式。
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达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⑤大团圆式。
这种结尾,从表达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从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角度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的关系角度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三、规范答题
(一)独腿人生
罗伟章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与闲市区有一段距离,下公交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曾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了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元。”见我犹豫。车夫开导我说:“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这不是讹人嘛。”我举目张望,看望再有一辆三轮点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无呢。”“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穿着人力三轮车车夫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右腿上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摆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搜得可怜。
我的喉呢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瞪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上坡路。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 ”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綳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粗气。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恫怅和悲凉竟然了无踪影。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嘴息稍定, 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他说:“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下了车,那两个外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自豪的情感,
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 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2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我怕被你朋友看见……”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但此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谢谢”我轻声地说。“谢谢您!”车夫郑重地说。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考点题型】小说让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答:
(二)江城的光
李御
①列车载着一千多名工人,穿山越岭,向鄂西南的一个工地进发。车至乌龙泉火车站,已是夜晚。火车停下来,我随大伙儿走下车厢,在站台透气。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看到了站台前方的一片灯光。那片灯光再往前,就是武汉市区光的海洋。从豆灯如萤的山村,一下走进这光的世界,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②一位巡道大叔路过,好奇地问道:“小伙子,看什么哩?”
③“看光!远处的光。”
④大叔乐了,说:“我天天晚上在站台里,也没觉得这光有啥值得看的。”
⑤我激动地告诉他:“我们那个山村,只有煤油灯,还得省着用。这里不一样,这光,一眼看不到边。”
⑥大叔听了,没有再笑,反而很热情地对我说:“那你多看看吧。”
⑦这好多年前发生的一幕,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后来,被这片光吸引,我考入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开始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
⑧晚上从图书馆出来,我总会在喻家山下的校园内漫步徜徉,看路边的树木,看盛开的花草。但更上心的,是看路旁那一盏盏路灯,看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周末的晚上,我有时也会去学校旁边的街市,静观那些居民区的万家灯火。
⑨在校时,因囊中羞涩,很少上街品尝武汉小吃。记得有一回,给一家报纸投稿,得了十多元稿费,我便邀约室友去大东门小吃街。那次我们品尝了不下十种小吃,热干面自不待言,春卷、豆皮、欢喜坨、锅贴,我们都尝了尝。那份难得的口福,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晚上,从大东门小吃街回学校,我们踏着一地月光,唱着当时流行的歌曲,心满意足,其乐融融。
⑩这座城市,处处与光有关。还记得当年离学校一站多路,有一个破旧的居民区,烂泥田、杂草地簇拥在颠簸的道路两旁。此地,原叫鲁巷。后来,这里变成了光谷高科技产业园,园区里诞生、开花、结果的高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说到“鲁巷”,人们已慢慢淡忘,但说到“光谷”,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耳熟能详。现在的光谷,成了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成了居住、休闲、购物的热门之地。
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
前些年,我因脚烫伤,在家休息。准备做晚饭时,发现液化气瓶没气了。那时还没用上管道天然气,无奈之下,我给认识不久的出租车司机熊师傅的寻呼机发了一条信息。没想到,一刻钟后,熊师傅就扛着煤气罐“吭哧吭哧”上了楼。
我赶忙道谢,请熊师傅喝茶。“喝什么茶哟,我还要跑生意!”熊师傅粗声大气。我把换气的钱、的士费、搬上六楼的辛苦费一起递给熊师傅。换气的钱他收了,其它一概拒收。还是那副粗门大嗓:“你这个人好啰嗦,一点小事,我还收钱?”
熊师傅麻利地帮我换上气罐,然后扛上空气罐下楼。临走时,丢下一句话,依然气高声大:“你脚没好之前,莫到处晃,有事打招呼。”
粗门大嗓的背后,是一份豪气与仗义。这也是我对武汉人的印象。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这座城市彰显了英雄本色。太多的英雄群体与个体,太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每时每刻都在涌现。当我从媒体上了解到这些人物与故事时,我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我知道,武汉人就是这样——敢打善拼,是英雄的人民。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小区的普通保安,名叫黄和义,快六十岁了。疫情防控期间,他组织买菜、送菜,给老人送药,有求必应。大年初一,一家业主发现楼上漏水,而楼上的住户在国外。那位住户向黄和义求助,告知黄和义钥匙放在二十公里以外的亲戚家。许多交通工具停摆,黄和义四处打电话求人,终于取回了钥匙,开门修好了漏水管道,为楼下住户救了急。大年初二,小区一位老人发高烧、咳嗽不止。黄和义知道后,热心帮忙联系急救车将老人送院治疗。黄和义三个多月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小区保安室。
后来,我见到他,对他说:“老黄,你真不容易呀!”
黄和义笑了笑说:“也没啥,大事来了,大家一起扛!”
从来到这座城市求学,再在这座城市安家、立业、定居,一晃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相处,我越发感到,无论是熊师傅,还是黄和义,他们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一点点微光。虽然微小,但汇聚在一起,就让这座城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
(《人民日报》2021年02月01日第20版)
1. 【考点题型】文章中有三处人物对话场景描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我”与巡道大叔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我”从小山村来到大都市的激动和大叔的热情、宽和。
B. 熊师傅说话虽然“粗声大气”“粗门大嗓”“气高声大”的,让人感觉粗俗,透出的却是豪气与仗义,是武汉人普遍具有的特点。
C. 黄和义短短的一句话,将他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所作所为囊括其中,平淡却让人感动。
D. 巡道大叔、熊师傅和黄和义都是武汉这座城中最普通平凡的一员,但他们的简短、有力的话语中却闪烁着独特的人性的光芒,动人心弦。
2. 【考点题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初到江城、定居后、求学时发生的故事,展现了“我”从心动到感动再到想要成为“江城的光”的心路历程,真实感人。
B. “光”既是串联全文的线索,又蕴含了文章的主题,寓意隽永。
C. 第①段中,“一片灯光”“光的海洋”“光的世界”与“豆灯如萤”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初入繁华的“我”心中的震撼。
D. 第 段总述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浑然一体。
3.【考点题型】 第⑨段写在武汉吃小吃的经历,似乎和文章主题没有关系,可以把这一段去掉吗?为什么?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怀念战队
王 凯
又一次狭路相逢。
对方跳跃着向他奔来、扫射,他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方手中AK-47吐出的火馅,肩膀猛震,他中弹了。然而他的手并没有发抖,此刻,直觉和速度支配一切。一串5.8 mm的子弹射出后,他满意地吹了一声口哨——他的战队又一次大获全胜。事实上,他受伤的肩膀并未流淌鲜血,手中也没有冰冷的扳机,有的只是闪着红光的鼠标和油腻的键盘。这就够了!他是这个著名CS战队的灵魂、主宰和第一杀手,这是他的战队!在教室和书本中失去的自尊和快乐,他在这里——赢了回来。没考上大学,那算个屁!
他伸了个懒腰,开始投入下一场战斗。然而就在即将进入那令他兴奋的界面时,他的脖子毫无准备地挨了重重一巴掌,紧接着,一双大手将他拎出了昏暗的网吧。
滚回去。父亲面无表情地命令道。
他乖乖地执行了命令。据说,他出生那天,母亲正在产床上痛苦地呻吟,而父亲则静静地潜伏在南方茂密的丛林里。在一个适当的瞬间跃起,用粗壮的左臂勒住了敌方特工的脖子。父亲本想捉个活口,但当对方拼命挣扎着从怀里掏出一枚手雷时,父亲毫不犹豫地将匕首刺进了对手的右肋。就在那个时候,他离开了母亲的身体,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这种并不愉快的巧合令他耿耿于怀,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正是那个倒霉的特工托生的,所以才不得不永远在父亲的强力面前低头。
他回到了家,他以为事情到此结束,可是在客厅的茶几上,他看到了一套崭新的军装。那个冬天,他开始重新学习站立,学习行走,学习穿着,学习说话,学习礼节,也学习触摸从前自以为熟悉的沉重乌亮的步枪。在那个雪后的冬日,他伏在坚硬的戈壁上打出第一发子弹时,他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悸动。那一次,他打出的10发子弹全部脱靶。
他脖子上挨了班长一巴掌。虽然轻得如同抚摩,但那动作却熟悉得要命。那一刻,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站起身,不由自主地整了整刚刚戴上的领花和肩章,然后挺起了胸。从前的战队里,他握的只是鼠标,而在这个战队里握着的却是真正的武器。他摸摸发烫的脸,他明白了在这个真正的铁血战队中,他只是一只——菜鸟。
从他记事开始,每一年的春天,父亲都会从箱底里把那些缀着红领章的旧军装一件件拿出来晾晒熨烫,然后像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放回箱底。他曾厌恶地看着这一切,那时他觉得父亲像一个生活在石器时代的老傻瓜。但现在,他开始迷惑起来。
在一个周末,他请假外出。当他看到一家网吧的招牌时,几乎走不动路了,他快速地跑进去找了一台机器,可看到等待开启的屏幕上映出军装里的自己时,他突然变得极度不安。没有父亲的大手揪住他的衣领,却有一双无形的手将他拉出了网吧。不久之后的另一个周末,他穿着便装再度走进这家网吧,但仅仅登录到游戏,他便坐不住了。在跨出门的那一瞬,他想,他已经无法忍受这狭小空间里的污浊空气了。再往后,他再也没有看过那家网吧一眼。
军装里的他先变得黑瘦,不过最终还是强壮起来,仿佛从大地中获取力量的安泰。第二年的时候,他领了一套更大号的军装,用自己的骨骼和肌肉填满了军装的每一寸空间。如果现在见到父亲,他想他再也不会害怕了,因为他也拥有了和父亲同样的力量。他的枪法已经很准,他的口令也很漂亮。当他拍一下新兵的脖子时,感觉惬意。那种真正战队高手的感觉,无与伦比。
两年前,他觉得两年漫长得像两个世纪。两年后,他觉得两年短暂得像两个小时。那天晚上,他穿着军装在军容镜前认真持久地凝视自己。他觉得自己很帅,他觉得自己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帅了。
他小心翼翼地把领花帽徽和肩章摘下来,仔细地包好放进了皮箱的底层。如果明天司务长向他回收这些东西,他就撒谎说找不到了。以后,他也可以在每年春天,把自己的军装从箱底里取出来,像父亲那样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地晾晒熨烫。这时,他打算为自己这个小小的计谋微笑一下,可奇怪的是,他却无声地流下了此生最为充沛的一次泪水。
(选自《2006中国年度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题目一语双关,一是说“他”怀念CS战队中激情挥洒的青春岁月,二是说“他”怀念军营中经受磨炼的生活。
B.作者刻画父亲这个人物,没有浓墨重彩,而是在快速勾勒中,推动并展示“他”的成长历程。
C.小说富有强烈的时代感,“CS战队”“菜鸟”等词语的运用,富有奇特新潮的特点,为文本增色不少。
D.文末“他”既打算为计谋即将得逞而“微笑”,又“无声地流下”泪水,看似矛盾的行为,却是“他”重新认识人生价值的结果。
2.请简要梳理文中“他”的成长过程。(6分)
答:
3.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小说设置了“他”和父亲在参军退役后都爱“晾晒熨烫军装”这一细节,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6分)
答:
知识链接
知识探究
考情分析
类型1
类型2
小试牛刀
考情分析
小试牛刀
考情分析
小试牛刀
综合演练(共50张PPT)
第一讲
小说情节题
小说专题
壹
贰
叁
知识链接
知识探究
综合演练
目录/
DIRECTORY
壹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小说主要通过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墙、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时在开场之前有引子(也叫序幕),在结尾之后还有尾声。
理清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中考小说阅读,常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考查学生的感知筛选能力。
常见考查类型:一是情节概括,二是情节手法,三是分析情节作用。
贰
知识探究
题型分析
题型一:概括情节
知识链接
要概括情节,就要掌握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目前中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
“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
“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概括情节
一、明辨题型
常见设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4)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等字样;(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概括情节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对概括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理―→抓―→寻”。
概括情节
三、规范答题——灵活运用模板
根据小说信息,灵活运用答题模板。
完整叙述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无论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温馨提示
对小说情节的概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②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③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概括情节
小试牛刀
我在教丁香树开花
刘继荣
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午后的阳光暖得像春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了糕点刚出炉的香,仿佛每个人都幸福。
②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煞是热闹。此时,顾客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打算挖掉重栽,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六十岁了,又不是六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
⑤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九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车等基本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或失业,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独身。
概括情节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数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
⑧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树丫,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概括情节
⑩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解除,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
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
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1.【考点题型】第⑨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男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1.【答案】
紧张 着急 恼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
“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可见他看见有人在挖树时的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神态描写,反映了男孩紧张、着急;“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动作描写,反映了男孩此时表达不出心中要说的话时的恼怒的情绪。
概括情节
⑩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解除,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
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
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1.【考点题型】第⑨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男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1.【答案】
紧张 着急 恼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
“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可见他看见有人在挖树时的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神态描写,反映了男孩紧张、着急;“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动作描写,反映了男孩此时表达不出心中要说的话时的恼怒的情绪。
概括情节
2.【考点题型】纵观全文,父亲用哪些方式帮助儿子成为“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
3.【考点题型】综观全文,“我”与周围人的关系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2.【答案】
一直陪伴,默默承担;以身作则,榜样示范;逐步放手,循序渐进;善选环境,鼓励沟通。
3.【答案】
淡漠——亲近——融洽
赏析情节手法
题型二:赏析情节手法
知识链接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赏析情节手法
一、明辨题型
常见设问方式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4)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作者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辨题型 题干中有“线索”“叙述”“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
赏析情节手法
二、掌握技巧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先明确各类手法的内涵及其作用。
(一)情节叙述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方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 别 内涵及作用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赏析情节手法
2.叙述方法
赏析情节手法
(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技巧,具体如下: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赏析情节手法
小试牛刀
(一)一汤陈
⑴裕后街有一句口头禅:吃遍整条街,不如喝口汤。这一口汤还得上“一汤陈”去喝。
⑵“一汤陈”是一间馆子的店名。店子原来叫“陈八碗”,老板姓陈。俗称陈八碗,还是源于祖上传承下来的“八碗菜”。因花了心思,俗莱也做出了几分特色。陈八碗接手馆子时,裕后街吃饭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的店子被逼得不死不活了。陈八碗只得把几个小工辞了。
⑶一个月后,一天没两桌客,掌勺师傅也走了。陈八碗只得自己掌勺洗碗了。
⑷这天傍晚,有个瓜脸女子上门,问:“老板,要小工吗?”刚好整个一天没半个客人来吃饭,陈八碗便脱口即说:“你是老板,你要小工吧。”瓜脸女子一噎,露齿道:“老板开玩笑呐。”“开啥玩笑?我这个狗屁老板今天都没饭吃了。”
⑸瓜脸女子知道怎么一回事后,便往店门走去。她走了几步,又转过身子,跟陈八碗说:“老板,点菜!”“你,你吃饭”陈八碗有点意外。瓜脸女子点点头。陈八碗说:“看见了吧,你才是我的老板。”“我第一次上馆子,好让你老板今天开个张吧。”
⑹原来瓜脸女子想帮自己!陈八碗心里不由一热。瓜脸女子点了一份青椒炒肉,他多抓了一把五花肉扔进锅里。炒好后,瓜脸女子说打包,拿回去给儿子吃。原来,瓜脸女子进城陪儿子读书,家底又不厚实,便想来裕后街找份小工做一做。陈八碗一吁:“都不容易呵。”就在此时,八九个吃饭的客人嚷嚷闹闹走了进来。瓜脸女子马上跟陈八碗进了厨房,帮他洗菜,切菜,端菜上桌。陈八碗见她做事利落,一张笑脸,嘴巴爽甜,便跟她说:“你是一个带财来的人。行,就在我店子做点事吧。不过,工钱只能拿人家店子的一半。等生意好了,我再跟你加点。”“好好好,谢谢老板!”第二天,瓜脸女子便来上班了。
赏析情节手法
⑺但接连几天的生意又不太好了。这天好容易才来了三四个客人。瓜脸女子在他们点菜时建议说:“我们店子的汤更是一绝,不妨点一个汤。”“什么汤?”有个胖男子问道。“鱼头汤。”“鱼头汤也算你店子一绝?哪个店子没鱼头汤?”“这汤你们喝了觉得一般般,算我请客呗。”
⑻陈八碗听到瓜脸女子这么一说,吃了一惊。客人倒是很乐意听到瓜脸女子这般说话,马上加了一份鱼头汤。不过客人结账时也没说什么,直接便把鱼头汤的账也给结了。
⑼客人走后,陈八碗跟瓜脸女子说:“做生意可不能这么说话。你今天算运气好。遇到一个不好说话的角色,这碗汤我得扣你的工资。”瓜脸女子笑道:“该扣就扣。”
⑽第二天中午,又来了十几个客人。带头的就是昨晚来吃饭的那个胖男子。他跟朋友说:“今天,我请你们喝鱼头汤。如果这鱼头汤算不上是裕后街最好喝的鱼头汤,我今天就把盆里的鱼骨头统统吞下去!”陈八碗一惊,又来了一个乱说话的人!
⑾但他感到意外的是,一碗鱼头汤让客人们喝得连声叫好,还追加了一大盆,很快,店子里的生意好了起来。每拨客人第一个菜就是点鱼头汤。陈八碗有点莫名其妙,这鱼头汤自已熬了那么多年,怎么突然招人喜欢上了?他尝了一口汤,惊呆了。这汤怎么比以前的好喝多了?鲜而不腻,回味无穷。呵,看来自己要走运了吧。
⑿很快,他跟瓜脸女子加工钱了。瓜脸女子笑道:“老板,您是个好人,好人有好报。”
⒀第二年,陈八碗把店招牌换了,取名叫“一汤陈”。这牌子一亮,店子的生意更加火爆。
赏析情节手法
⒁这年冬,陈八碗上街买鱼头时滑了一跤,屁股上的骨头全裂开了,店子只好交给儿子打理。小老板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瓜脸女子辞了。理由就是一个,瓜脸女子年龄大了一点,有损店面形象。他又花大价钱找了几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来当服务员。陈八碗一唏嘘,这店子他做不了主啦。
⒂几年后,瓜脸女子来找“一汤陈”店子。结果发现,店子不知什么时候倒闭了。她敲了半天门,才见陈八碗撑着拐杖把门打开。瓜脸女子称,她儿子刚考进北京城里读书,便想上门答谢老板前几年的帮助,又问:“怎么馆子不开了?”“妹子,你不晓得,我儿子一接手,生意就越做越差。你说奇怪不奇怪,你走后,这鱼头汤就没人喝了。我尝了一口,是不好喝了。我都把熬鱼头汤的方法一五一十传给了儿子,怎么汤就是不好喝了?”
⒃“老板,您还蒙在鼓里吧”瓜脸女子说,“现在,我不瞒您了。在您做的鱼头汤里我偷偷地加了两味中药粉末,鱼汤才特别好喝。放心好了,我奶奶传给了我一个秘方,不仅好喝,还补身子。奶奶说过,帮人便是帮自己。”“天呐,原来是这样!”陈八碗才明白一切。
⒄没多久,“一汤陈”又开张了,老板换了,瓜脸女子做老板。不过,店名并没换。因为女老板也姓陈。她把陈八碗请来坐收银台,还开了一个很高的工钱。陈八碗说:“这行不行呢?”瓜脸女子爽朗地说:“有啥不行的?当年我最艰苦时,您收留了我。”
⒅女老板在鱼头汤里放了两味什么中药,至今仍是让街坊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谜。
(文/王琼华,有删改)
赏析情节手法
1.【考点题型】瓜脸女子在鱼头汤里放中药粉末的情节,被移至小说快要结尾才补叙,作者这样安排叙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是给小说留有悬念,鱼汤为什么会好喝?引起读者思考。二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因为不知道,才有女人被辞退,小店倒闭等。
【解析】本题考查补叙。补叙起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中心更突出。“在您做的鱼头汤里我偷偷地加了两味中药粉来,鱼汤才特别好喝”本该在前文介绍却没有介绍,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此悬念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不知道鱼汤好喝的秘密,才有女人被辞退,小店倒闭等情节。
2.【考点题型】这篇小说是以隐身的第三人称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这样的叙事视角有什么效果?
【答案】这样叙事便于铺开情节,无论人物或故事情节都有充足展开空间,便于作者自由把控。另外,人物情感和作者立意就直接交由读者自己感悟和体会,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及阅读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陈八碗的故事,瓜脸女子的故事,瓜脸女子和陈八碗之间的故事,瓜脸女子和陈八碗的儿子之间的故事,因为用第三人称,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写作时作者能自由把控;另外,运用第三人称,作者不能直接表达人物情感和文章立意,所以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自由想象及阅读空间。
赏析情节手法
(二)马 兰 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赏析情节手法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赏析情节手法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赏析情节手法
【考点题型】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构思的妙处。小说的主人公是马兰花,故事情节也是围绕马兰花借给麻婶钱,看病人不提钱,为钱与丈夫产生矛盾,收到麻婶女儿的信和钱来展开的。所以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而另一条线索则是麻婶借钱、记账、住院、去世,女儿还钱感恩。虽然麻婶母女还钱为暗线,着墨不多,但还是表现出了她们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而在表现马兰花一家因借钱而引发冲突的同时,将马兰花朴实善良、善解人意、做事有原则和麻婶母女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明暗线交织,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也更突出了马兰花这一人物形象。
赏析情节手法
(三)火柴天堂
那天,妈妈看到我在玩游戏,站了好久,轻轻地说:“东东,游戏……还是少玩点吧。”妈妈是在家上班的自由职业者,对我一向还是很理解,可能与她时尚的职业有关吧。
为了躲妈妈,我开始转战网吧。其实玩久了也有些厌倦,但是还是不愿下线,哪怕只待在安全区看热闹也觉得踏实。那天,一行字跳入眼帘:“火柴天堂:出售传奇最可爱女孩一名,愿意收徒的密谈!”多么独特的拜师启事!我点了她的名字,就这样,火柴天堂成了我的徒弟。
我急于提升等级,基本没带过她练过级。小火柴并不介意:“玩嘛,我不会为此花费太多精力的。”她躲在安全的地方,一边打小怪物练级,一边和我聊天。她说游戏是为人服务,而我投入的本末倒置了。我何尝不知呢?只是迷恋已久……
两周后,她只练到15级。然而那天我与一个40级武士PK,她却挺身而出,结果死了N次。我,也屡战屡败。一周后,她买了个42级道士号,我问:“不是说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吗?”“我是不愿看到你被欺负。”
“你的号有没有密码保护啊?要是被黑了怎办?”“啊?”她半天才回道“看造化吧!”
从此,有人来犯,我们就下线换号,由我用“清风道士”出战。然而我发现,传奇与生活不同,纵然我杀死对方N次,他还是可以用脏话骂我。我突然有些厌恶这种生活。
赏析情节手法
又一晚,她呆站在安全区,半天才说:“清风道士的号果然被黑了。”我的心猛地就痛了。我明白那是她为我买的号,是她要给我的保护。可我不能表现的伤心,我劝她:“你说过的,游戏而已。”“可我真的不想你被欺负。”“是我技不如人,没关系的。游戏里败了就败了,生活中技不如人那才糟糕呢。”没想到,我居然用她的论调来安慰她。但,说着说着,想到日渐荒芜的学业,一种从未有过的彻悟穿过我心。
最后,我们相约退出传奇,但是我还想用QQ视频看看她。 “不,不要!你会吃惊的。”“不会,你是我徒弟吗!不管你怎么样,我都不会吃惊的。”然而如火柴所说,接通视频,我还是吃惊了:妈妈!妈妈打过来一个笑脸:“生气了?东东,妈妈只是想更加了解你,只是想让你明白: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妈妈有没有自作聪明?”妈妈说,知道我为什么叫“火柴天堂”吗?有首《火柴天堂》里唱“妈妈牵着我的手回家”,妈妈想牵着东东的手,回家……
眼泪不争气的流了出来,但我还是笑着打出:“得了,还牵我回家呢,你不就是个小火柴吗?还要我保护呢!”
“嗯。”妈妈说,“那么,师父,小火柴等你回家!”
赏析情节手法
【考点题型】关于“小火柴”的真实身份,小说在前半部分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一处简要分析。
伏笔:
简析:
【答案】伏笔:开头交代妈妈的职业以及对“我”的理解;“小火柴”成为“我”的徒弟后对“我”沉迷游戏的劝告;“小火柴”挺身而出保护“我”;“小火柴”说自己买号的原因是“我是不愿看到你被欺负”;当“我”提出视频时她说“你会吃惊的”。
简析:这些都暗示着“小火柴”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妈妈对“我”的关心和教育方式很独特,为后文的情节逆转作了充分的铺垫。
分析情节作用
题型三:分析情节作用
知识链接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明辨题型
掌握常见设问方式 (1)文中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段写的×××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3)×××情节在文中出现多次,请结合文章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情节(情景、段、开头、结尾)”等字样;(2)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效果”等字样。
分析情节作用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解答情节作用题应从 个角度考虑
1.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
对这一方面又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如《故乡》中中年闰土与我见面这一情节就有此作用。
小说的情节作用:
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
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2)小说开头段情节的作用
分析开头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
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分析情节作用
(3)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这两者的使用可使情节结构紧密,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分析情节作用
(4)小说结尾段情节的作用
小说常见的结尾类型有:
①出人意料式。
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④令人感伤式。
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达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⑤大团圆式。
这种结尾,从表达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分析情节作用
2.从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角度考虑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
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
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4.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
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的关系角度考虑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分析情节作用
三、规范答题
分析情节作用
小试牛刀
(一)独腿人生
罗伟章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与闲市区有一段距离,下公交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曾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了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元。”见我犹豫。车夫开导我说:“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这不是讹人嘛。”我举目张望,看望再有一辆三轮点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无呢。”“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穿着人力三轮车车夫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右腿上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摆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搜得可怜。
分析情节作用
我的喉呢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瞪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上坡路。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 ”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綳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粗气。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恫怅和悲凉竟然了无踪影。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嘴息稍定, 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他说:“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下了车,那两个外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自豪的情感,
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分析情节作用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 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2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我怕被你朋友看见……”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但此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谢谢”我轻声地说。“谢谢您!”车夫郑重地说。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考点题型】小说让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答案】①"我”对车夫以前的事一无所知,运用车夫自述的方式使故事更真实、情节更紧凑。②这个故事上升到了城市与国家的层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
【解析】本题考査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前后情节内容来看,车夫是因为“我”在上坡后夸他不容易,他说出了这段故事,前后情节衔接的十分自然。而这段故事的内容,又可以看出车夫的坚强、自信与对祖国的热爱,让他的形象更加的高大,主题也更为深刻。
分析情节作用
(二)江城的光
李御
①列车载着一千多名工人,穿山越岭,向鄂西南的一个工地进发。车至乌龙泉火车站,已是夜晚。火车停下来,我随大伙儿走下车厢,在站台透气。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看到了站台前方的一片灯光。那片灯光再往前,就是武汉市区光的海洋。从豆灯如萤的山村,一下走进这光的世界,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②一位巡道大叔路过,好奇地问道:“小伙子,看什么哩?”
③“看光!远处的光。”
④大叔乐了,说:“我天天晚上在站台里,也没觉得这光有啥值得看的。”
⑤我激动地告诉他:“我们那个山村,只有煤油灯,还得省着用。这里不一样,这光,一眼看不到边。”
⑥大叔听了,没有再笑,反而很热情地对我说:“那你多看看吧。”
⑦这好多年前发生的一幕,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后来,被这片光吸引,我考入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开始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
⑧晚上从图书馆出来,我总会在喻家山下的校园内漫步徜徉,看路边的树木,看盛开的花草。但更上心的,是看路旁那一盏盏路灯,看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周末的晚上,我有时也会去学校旁边的街市,静观那些居民区的万家灯火。
分析情节作用
粗门大嗓的背后,是一份豪气与仗义。这也是我对武汉人的印象。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这座城市彰显了英雄本色。太多的英雄群体与个体,太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每时每刻都在涌现。当我从媒体上了解到这些人物与故事时,我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我知道,武汉人就是这样——敢打善拼,是英雄的人民。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小区的普通保安,名叫黄和义,快六十岁了。疫情防控期间,他组织买菜、送菜,给老人送药,有求必应。大年初一,一家业主发现楼上漏水,而楼上的住户在国外。那位住户向黄和义求助,告知黄和义钥匙放在二十公里以外的亲戚家。许多交通工具停摆,黄和义四处打电话求人,终于取回了钥匙,开门修好了漏水管道,为楼下住户救了急。大年初二,小区一位老人发高烧、咳嗽不止。黄和义知道后,热心帮忙联系急救车将老人送院治疗。黄和义三个多月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小区保安室。
后来,我见到他,对他说:“老黄,你真不容易呀!”
黄和义笑了笑说:“也没啥,大事来了,大家一起扛!”
从来到这座城市求学,再在这座城市安家、立业、定居,一晃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相处,我越发感到,无论是熊师傅,还是黄和义,他们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一点点微光。虽然微小,但汇聚在一起,就让这座城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
(《人民日报》2021年02月01日第20版)
分析情节作用
1. 【考点题型】文章中有三处人物对话场景描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我”与巡道大叔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我”从小山村来到大都市的激动和大叔的热情、宽和。
B. 熊师傅说话虽然“粗声大气”“粗门大嗓”“气高声大”的,让人感觉粗俗,透出的却是豪气与仗义,是武汉人普遍具有的特点。
C. 黄和义短短的一句话,将他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所作所为囊括其中,平淡却让人感动。
D. 巡道大叔、熊师傅和黄和义都是武汉这座城中最普通平凡的一员,但他们的简短、有力的话语中却闪烁着独特的人性的光芒,动人心弦。
2. 【考点题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初到江城、定居后、求学时发生的故事,展现了“我”从心动到感动再到想要成为“江城的光”的心路历程,真实感人。
B. “光”既是串联全文的线索,又蕴含了文章的主题,寓意隽永。
C. 第①段中,“一片灯光”“光的海洋”“光的世界”与“豆灯如萤”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初入繁华的“我”心中的震撼。
D. 第 段总述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浑然一体。
3.【考点题型】 第⑨段写在武汉吃小吃的经历,似乎和文章主题没有关系,可以把这一段去掉吗?为什么?
分析情节作用
【答案】1. B
【解析】
“粗俗”用于错误。故选B。
【答案】2. A
【解析】结合第11段“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可知顺序应该为:求学时、定居后。故选A。
【答案】3. 不可以。在武汉吃小吃的经历也是“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的一部分,照应了前文;“难得的口福”“至今记忆犹新”“心满意足,其乐融融”都直接体现了“我”的快乐与满足,是记忆中发着光的时刻,是属于我的“江城的光”。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不可以删。结合第9段“那份难得的口福,我至今记忆犹新”,这份难得的记忆也是我对这个城市念念不忘的原因,这段美好的记忆是记忆中发着光的时刻,是属于我的“江城的光”。另外,这段记忆和第7段“我考入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开始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相呼应。
叁
综合演练
综合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怀念战队
王 凯
又一次狭路相逢。
对方跳跃着向他奔来、扫射,他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方手中AK-47吐出的火馅,肩膀猛震,他中弹了。然而他的手并没有发抖,此刻,直觉和速度支配一切。一串5.8 mm的子弹射出后,他满意地吹了一声口哨——他的战队又一次大获全胜。事实上,他受伤的肩膀并未流淌鲜血,手中也没有冰冷的扳机,有的只是闪着红光的鼠标和油腻的键盘。这就够了!他是这个著名CS战队的灵魂、主宰和第一杀手,这是他的战队!在教室和书本中失去的自尊和快乐,他在这里——赢了回来。没考上大学,那算个屁!
他伸了个懒腰,开始投入下一场战斗。然而就在即将进入那令他兴奋的界面时,他的脖子毫无准备地挨了重重一巴掌,紧接着,一双大手将他拎出了昏暗的网吧。
滚回去。父亲面无表情地命令道。
他乖乖地执行了命令。据说,他出生那天,母亲正在产床上痛苦地呻吟,而父亲则静静地潜伏在南方茂密的丛林里。在一个适当的瞬间跃起,用粗壮的左臂勒住了敌方特工的脖子。父亲本想捉个活口,但当对方拼命挣扎着从怀里掏出一枚手雷时,父亲毫不犹豫地将匕首刺进了对手的右肋。就在那个时候,他离开了母亲的身体,来到了这个陌生的世界。这种并不愉快的巧合令他耿耿于怀,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正是那个倒霉的特工托生的,所以才不得不永远在父亲的强力面前低头。
综合演练
他回到了家,他以为事情到此结束,可是在客厅的茶几上,他看到了一套崭新的军装。那个冬天,他开始重新学习站立,学习行走,学习穿着,学习说话,学习礼节,也学习触摸从前自以为熟悉的沉重乌亮的步枪。在那个雪后的冬日,他伏在坚硬的戈壁上打出第一发子弹时,他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悸动。那一次,他打出的10发子弹全部脱靶。
他脖子上挨了班长一巴掌。虽然轻得如同抚摩,但那动作却熟悉得要命。那一刻,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站起身,不由自主地整了整刚刚戴上的领花和肩章,然后挺起了胸。从前的战队里,他握的只是鼠标,而在这个战队里握着的却是真正的武器。他摸摸发烫的脸,他明白了在这个真正的铁血战队中,他只是一只——菜鸟。
从他记事开始,每一年的春天,父亲都会从箱底里把那些缀着红领章的旧军装一件件拿出来晾晒熨烫,然后像宝贝一样小心翼翼地放回箱底。他曾厌恶地看着这一切,那时他觉得父亲像一个生活在石器时代的老傻瓜。但现在,他开始迷惑起来。
在一个周末,他请假外出。当他看到一家网吧的招牌时,几乎走不动路了,他快速地跑进去找了一台机器,可看到等待开启的屏幕上映出军装里的自己时,他突然变得极度不安。没有父亲的大手揪住他的衣领,却有一双无形的手将他拉出了网吧。不久之后的另一个周末,他穿着便装再度走进这家网吧,但仅仅登录到游戏,他便坐不住了。在跨出门的那一瞬,他想,他已经无法忍受这狭小空间里的污浊空气了。再往后,他再也没有看过那家网吧一眼。
综合演练
军装里的他先变得黑瘦,不过最终还是强壮起来,仿佛从大地中获取力量的安泰。第二年的时候,他领了一套更大号的军装,用自己的骨骼和肌肉填满了军装的每一寸空间。如果现在见到父亲,他想他再也不会害怕了,因为他也拥有了和父亲同样的力量。他的枪法已经很准,他的口令也很漂亮。当他拍一下新兵的脖子时,感觉惬意。那种真正战队高手的感觉,无与伦比。
两年前,他觉得两年漫长得像两个世纪。两年后,他觉得两年短暂得像两个小时。那天晚上,他穿着军装在军容镜前认真持久地凝视自己。他觉得自己很帅,他觉得自己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帅了。
他小心翼翼地把领花帽徽和肩章摘下来,仔细地包好放进了皮箱的底层。如果明天司务长向他回收这些东西,他就撒谎说找不到了。以后,他也可以在每年春天,把自己的军装从箱底里取出来,像父亲那样有板有眼有滋有味地晾晒熨烫。这时,他打算为自己这个小小的计谋微笑一下,可奇怪的是,他却无声地流下了此生最为充沛的一次泪水。
(选自《2006中国年度小小说》)
综合演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题目一语双关,一是说“他”怀念CS战队中激情挥洒的青春岁月,二是说“他”怀念军营中经受磨炼的生活。
B.作者刻画父亲这个人物,没有浓墨重彩,而是在快速勾勒中,推动并展示“他”的成长历程。
C.小说富有强烈的时代感,“CS战队”“菜鸟”等词语的运用,富有奇特新潮的特点,为文本增色不少。
D.文末“他”既打算为计谋即将得逞而“微笑”,又“无声地流下”泪水,看似矛盾的行为,却是“他”重新认识人生价值的结果。
2.请简要梳理文中“他”的成长过程。
3.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4.小说设置了“他”和父亲在参军退役后都爱“晾晒熨烫军装”这一细节,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答案
1.选A A项,题目没有对CS网络战队的怀念的含义。
2. 【参考答案】“他”原是个不事学业、沉迷网络者;父亲把“他”拖出网吧;让“他”参军磨炼;面对网吧诱惑,“他”两退网吧;经过磨炼,“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退役时,“他”思想成熟,感恩军营。(每点1分)
【解析】通读全文,将主人公“他”从一个不事学业、沉迷网络者成长为感恩军营、思想成熟的退役军人的全过程,分解为六个阶段。
3. 【解析】小说情节构思颇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场景设置、对比手法和人称选用三个方面。
【参考答案】①场景的设置。挑选了“CS战队火拼”“军营射击”“两退网吧”“无声流泪”等几个典型场景,就把“他”前后的态度和成长的历程表述得清晰、感人。②对比手法。将网络游戏与现实军营两种人生相互映照,体现人生的不同境界,突出主题。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更直白更真实,便于展开文章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矫情造作。(每点2分)
4. 【解析】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作答:对人物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从“厌恶”父亲“小心翼翼”的宝贝行为到自己“有板有眼有滋有味”的变化过程,真实反映了父子二人的心理和儿子的成长历程。
【参考答案】①折射小说特定的环境和背景,父子两人先后成为军人,体现他们对军队拥有强烈的感情;②充分展现“他”成长前后强烈的心理反差,将一个不事学业、沉迷网络而今感恩军营、思想成熟的退役军人形象变得丰满起来;③父子两人的行为遥相呼应,拉近父子心灵的距离,侧面烘托出严父深沉的爱的一面;④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青春,怎样奉献青春才能获得成长的喜悦和美好的回忆值得深思。(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谢谢你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