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考语文小说专题三:人物 课件(共46张PPT)+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中考语文小说专题三:人物 课件(共46张PPT)+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5 16:19:42

文档简介

第三讲
人物专题
人物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常考三点:①概括人物形象特点;②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③分析形象(人物形象及其他物象)作用。而第③个题型,涉及命题角度多,考生易漏答题要点,因此,放在“重难突破”中攻克。
题型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小说文本中的常考题,这部分常常有两种命题角度:指定语段(句)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整体概括或分析人物形象(性格)。在具体命题时,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
知识链接
命题角度 整体概括或分析人物形象(性格)
一、明辨题型
题干示例 其他设问方式:(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2)×××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3)文中×××的性格特征怎样?请简要概括。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形象”“性格”“品质”等字样;(2)题干中有“文中”“全文”等字样;(3)题干中有“概括”“分析”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
解答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题“ 步走”
第一步:审题
审题要审清三点:
1.是整体把握还是局部分析
整体把握的提问方式主要有:①他是什么样的人?②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性格特点。
局部分析的提问方式主要有:①画线的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②画线的句子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2.是概括还是分析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
3.是性格还是形象
人物形象,主要是描写外表、神态;性格特征,则主要通过动作、语言等来体现。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
第二步:寻找概括分析的切入点,从五个方面思考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时最需关注的一点。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可以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主要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从具体做法上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画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第三步:掌握术语,运用答题模式,规范组织答案
1.答题术语
人物形象的概括,都有较固定的术语。如正面人物常用以下词语概括: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乐于助人、宽容、大度、严于律己、聪明、机智、深谋远虑、有志气、有作为、专一、坚定、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简朴、廉洁、博学、能干、一视同仁、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一、贫贱不移等。(反面人物则换成相应的反义词语)
2.答题模式
(1)概括→分析:先给出一个总的评判,即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特点,用“××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的句式完成,接着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论证分析。
(2)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
小试牛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玛兰在做部长的同学帮助下做了行政法院参事。……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天早上,他去行政法院,在避雨的门口遇到一个老神父(指桑蒂尔,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他说: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当他得知那位神父是一个骗子,有损于他的声誉时,张皇失措地对他的同事珀蒂帕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惩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节选自莫泊桑《保护人》)
【考点题型】上面这段文字,主要写玛兰的语言,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段文字,惟妙惟肖地描写了玛兰“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权力”“保护伞”是他的拐杖,后来自己主动承揽的保护“骗子”一事,却让他现出了自己的原形。作答本题时,要分析人物语言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实际联系,进而理出人物性格特点。
【答案】 从他对熟人及那位陌生神父说的话语中,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天真、热心、没有原则,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炫耀、虚荣、自私、自高自大。从他对同事珀蒂帕所说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自私自利、见风使舵。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他租个黄鱼车,把书从货站运到静安寺。骑黄鱼车的是个小伙子,他骑自行车跟着。)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他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节选自王安忆《洗澡》)
【考点题型】请根据上面语段中心理描写的内容,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第一段中,“他”想喝汽水,又担心给别人买,到第二段中关于洗澡的一系列猜度,到最后决定去买两瓶汽水,表现他精明而多虑、小气又善良的性格。拟写答案时,要从人物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关注人物“好与坏”两个方面。
【答案】“他”既有精明、敏感、细腻、谨慎、多虑、小气甚至吝啬的一面,又有心地善良、通情达理的一面。
题型二: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知识链接
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明辨题型
题型分析 设问方式:(1)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的语言。(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手法”“技法”“技巧”等字样;(2)题干中有“刻画”“表现”“展现”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
(一)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手法
塑造人物形象常用手法为人物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这里重点介绍人物描写手法。
塑造手法 具体分析
正面描写 具体分类 内涵、作用及例子
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多次眼神描写。
语言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如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项链》里对玛蒂尔德的一段心理分析,让现实生活与她的梦想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现实与梦想的尖锐矛盾,揭示了玛蒂尔德一心想摆脱寒酸、暗淡的生活而挤入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而受人奉承的贵夫人的心理。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的回答,就展现了林黛玉小心谨慎的性格。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在分析时注意这三种情况:
1.借助次要人物烘托或对比
2.借助物象烘托
3.借助环境烘托
(二)掌握答题一般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手法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人物的哪种特点。
第三步,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小试牛刀
背上的太阳
邓迎雪
①书店的店员帮他把六十本教材辅导书包装好,又忍不住劝他:“再等几天好么 最近雨水多,山路不好走,等天气好了,我们下乡时顺便把书捎到学校。”
②他摇摇头,坚定地说:“不能再等了。开学一星期了,孩子们还没有书,再等下去,太耽误学习了。”
③“可今天预报有大雨。”店员继续劝说。
④他得意地笑着说:“我准备得齐全。”说着,拿起身旁的大背篓,里面装有雨衣、塑料布、油布。
⑤他把书搬进背篓,背起来,跛着脚走出书店大门。店灵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深深地叹了 口气。
⑥沉甸甸的背篓压在身上,像一座小小的山峰,让他气喘吁吁。
⑦县城到学校有二十里山路,并不算远,对他却是挑战。不论怎样,他也要趁周末把书背回去,星期一让学生用 上。想到学生,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作为山村学校的校长,也是最年长的任课老师,他已任教22年。教过的学生中,已有29名考上了大学,这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事。
⑧边走边想,终于走上了通往山村的盘山公路。
⑨起风了,山路两边的树叶呼啦啦直响。他把背篓卸下来,看看天,已是乌云密布,好似随时都会下一场大雨。 他赶快用塑料布把书又精心地包裹了几层,然后用油布搭上背篓,把毛巾垫在酸痛的肩膀上。顾不得歇息,急匆匆地向前赶去。
⑩不一会儿,豆大的冰凉雨点砸下来了。他穿上雨衣,疾步前行。
此时,群山笼罩在白茫茫的雨雾中,耳边只有雨声和水流的喧哗声,仿佛世界上只剩他一人了。雨越下越大, 打在他脸上,鞋子和裤腿也湿透了。雨中的山路湿滑难行,背篓也越来越沉。他折了一根树枝当拐棍,踩着泥泞, 一步一滑地走着。
又走了几里,该抄近路上山了,没想到向上的青石板路已变成一条顺流而下的瀑布。
只能绕远路了。
虽然行走小心,他还是被石块绊了 一下。眼看就要摔倒,幸好他眼疾手快,牢牢抓住近旁的一棵树,闪了一个趔趄,坐在了地上。膝盖擦破了,殷红的血流了出来。幸好山道边随处可见一种能止血消痛的野草。他扯了几片叶子,嚼碎,覆在伤处,用毛巾缠好,顿觉好多了。
天慢慢黑下来。雨还在下,只是势头小了许多。深夜中的大山如庞然大物,深不可测。他沮丧地想,今晚到不了家了。
走到一处开阔地带,他坐下来,背倚大树,拿出黄面饼子,香甜地吃起来。吃完,他抱着背篓,勾着头,听风声雨声在耳边肆虐,昏昏沉沉进入了梦乡。梦中,他给学生发放新书,大家都开心极了,迫不及待地翻看。发到最后一名学生时,却发现少了一本。他着急地四下寻找,却找不到。心里一急,就惊醒了。
这时,雨停了,满天繁星,山风呼啸,寒冷刺骨。他站起来,活动一会筋骨,感觉身上有了些热量,又坐下来打盹,迷迷糊糊地睡去。
再次醒来,天已麻麻亮了。收拾好,他背起背篓急忙上路。
太阳出来的时候,他终于赶回了学校。初秋的天空碧蓝如洗,校舍一片安宁,金色的阳光在树叶上跳舞。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来的光芒,照在他背上,暖融融的。好像他背的不是书,而是一轮温暖的太阳。
想到这里,他禁不住咧开嘴笑了。因为,他背的是孩子们求知的愿望,这愿望就像太阳一样美好,明亮。
1.【考点题型】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他赶快用塑料布把书又精心地包裹了几层,然后用油布搭上背篓,把毛巾垫在酸痛的肩膀上。顾不得歇息,急匆匆地向前赶去。
【答案】运用了动作描写。运用了“包裹”“搭”“垫”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形象表现他对书的精心保护,以及赶路时的急切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包裹”“搭”“垫”“向前赶去”等是对他的动作的细致描写,通过这一连贯的动作,再加上“赶快”“精心”“急匆匆”等修饰词,具体生动地写出了他对书的精心保护,想赶快赶路的急切心情。
2.【考点题型】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通过校长冒着大雨抢时间赶路,一定要让孩子们用上新书这件事,赞扬了为了学生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表达了作者对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的敬仰。
B.文中店员好心地劝告他天气不好,最好不要自己带书走,他拒绝了,可以看出他性格中乐观自负的一面。
C.文中的情节有起伏之美,从冒雨走山路到他摔跤,再到他不小心睡着了,最后安全带着书回到学校,曲折生动,读者被文中情节深深吸引。
D.从“最年长的任课老师”,“任教32年”有“29人考上了大学”可以看出文中的“他”是一位爱岗敬业、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E.文中多处出现环境描写,如“天慢慢黑下来。雨还在下,只是势头小了许多。深夜中的大山如庞然大物,深不可测。”描写了雨中山景,巧妙地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满足感。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从第②段的“他摇摇头,坚定地说:‘不能再等了。开学一星期了,孩子们还没有书,再等下去,太耽误学习了’”可以看出,他一心为了孩子们,因为耽误了孩子们用书,他内心非常焦急,而不是“乐观自负”; E.从第 段的“他沮丧地想,今晚到不了家了”可以看出,“天慢慢黑下来。雨还在下,只是势头小了许多。深夜中的大山如庞然大物,深不可测”是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沮丧感、焦虑感,而不是“满足感”; 故选BE。
题型二:分析形象(人物形象及其他物象)的作用
知识链接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而小说中的人物又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物象,考试在人物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也体现在这三方面。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一、明辨题型
设问方式:1.“主要人物的作用”其他设问方式:(1)小说中塑造××人物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2.“次要人物的作用”其他设问方式:(1)本文的主人公为×××,那么另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哪一个是次要人物?为什么?(3)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3.“物象的作用”其他设问方式:(1)小说多次写到×××(物),有什么艺术效果?(2)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物)在文中的作用。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意图”“效果”“艺术价值”“好处”等字样;(2)根据题干问法和文章内容,区分是主要人物作用、次要人物作用还是物象作用。
掌握技巧
 主要人物的作用
从三个方面考虑主要人物的作用:
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3.考虑对主题之人生或人性方面的作用
作品折射人生某个阶段的某个问题,如勤奋、拼搏、成熟等;或折射人性方面的某个问题,如诚信、正直、善良、无私等。这些也是小说常见的主题。
 次要人物的作用
从五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如《祝福》中的“我”就有此作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如《变色龙》一文中,火红色头发的巡警叶尔德林就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从端着一个“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的筛子到报告“好像出乱子了”,从给警官脱穿大衣到两次对狗的来历进行判断,既表现出他忠实而驯服,又从侧面衬托了警官的专横多变、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这样,通过次要人物的衬托来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使文章更含蓄、更客观、更有力。
3.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4.叙述人称,真实可信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使用第一人称时,更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所以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这一点在前面的“叙述人称”中已提到。
 物象的作用
“物象”作用可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2.为下文做铺垫(伏笔)作用;
3.对人物的衬托作用;
4.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风俗;
5.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小试牛刀
(一)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考点题型】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善良本分:怀疑酒店的诚意,承认自己的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解析】 题干中要求回答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而不是形象特点,因此他的身世遭遇等外在特征不必答出;在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时,要先用严谨的语言进行概括,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具体作答时,要注意从不同角度概括分析,答案要全面、不要重复。根据文中关于王有福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可知其性格特点主要有胆小怯懦、狡黠固执、善良本分等。
2.【考点题型】“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分清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我”是次要人物。其次要注意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表情达意。最后联系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我”是如何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
(二)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考点题型】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某一物件的线索作用。线索的作用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几方面考虑。文中守明想到按规矩应该给男方做一双鞋,这是当地的习俗,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接着想到给男方做双小鞋不让他走得太远,透露出对男方的担心;想象男方穿小鞋的窘态以及跟男方约会时试鞋的情景,透露出向往爱情的守明复杂而甜蜜的心理。小说的情节始终没有离开鞋子,在做鞋、送鞋的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得以展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公 鸡
岑燮钧
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
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看她颜色行事。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可是,到了台下,卸了妆,人们发现她只是一个小老太。
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为她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
剡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
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渐渐地,她来得不如以前勤了。
杨瑞凤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睛不好,很少出门。一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
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杨瑞凤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
没有鸡笼,只得散养。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
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勃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得四邻“侧耳”。
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何。
这天晚上,她实在等不住了。看月色如昼,街灯如市,觉得自己固然目力有限,似乎仍可一试。于是,缚了公鸡,放到藤篮里,一手提着,一手搭着人行道内墙,摸索前往。一则看看李敏身体怎样,二来也与她深入探讨一下女子老生的唱腔问题。这些年,偶有她出席的会议,她必振臂高呼剡剧须重视老生行当,可惜应者寥寥。倒不是她难耐寂寞,她是寂寞惯的。只是艺不传人,心有不甘,就仿佛做婆婆的总不见媳妇肚子大起来心里着急一样。
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城市平坦的大道上,不敢走路中央,就是人行道也是靠边站。有几个小孩子看看她古董般的藤篮和一只雄鸡,感觉遇到了魔法世界的巫婆。
好不容易总算摸到了李敏家。这一路足足有好几公里吧。
“李敏在家吗?李敏在家吗?”
她的喊声在夜空中显得特别铿锵有力,带着舞台腔,完全像一个老头。
过了半晌,李敏下来了,脸蛋又是苍白又是红扑扑。
“先生,你怎么走来了?”剡剧界管老师叫先生,无论男女。
“我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一只鸡?先生你又破费了。”
“哈哈,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这是一只大公鸡,它是先生的先生,是你的太先生!”杨瑞凤说话时带着职业性的舞台夸张。
过了会儿,李敏的老公下来了,让她们进屋。看着杨瑞凤忘情地给李敏讲老生唱腔,他只能讪讪地退下。
杨瑞凤带着李敏发声,只可惜公鸡还不到报晓时分。她一边自己亲自示范,一边叮嘱李敏明晨早点起来,观察公鸡怎样发声。“你看小小一只公鸡,它的声音这么饱满,可传数里。为什么你的声音在舞台上推送力不强?我们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叫字字送听,你要好好练习。”
这一教就是三个小时,李敏的老公几次下来又上去。终于,他耐不住了,说今晚就到这里吧,否则要累着杨老师了。
“不妨,不妨!”杨瑞凤依然沉浸在舞台上。
“你送送先生吧。”李敏对老公说。
送到半路,杨瑞凤不再让李敏老公送,说自己来得就去得,并教育不是剡剧中人的李敏老公多担待,让李敏多吃些,养胖些,才有力气唱戏。
“杨老师,李敏她怀孕了,吃不下!”
“什么,李敏怀孕了?太早了吧……”杨瑞凤想说什么,终于咽下,“啊哟,那我应该送一只老母鸡!”
这一晚,杨瑞凤半夜进的门。
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小说通过剡剧界头牌老生杨瑞凤用公鸡教徒弟李敏练嗓的事情,写出了剡剧老生这一优秀传统戏剧行当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严峻现实。
B.当杨瑞凤跟邻居说明想买公鸡的意图后,邻居“脸有难色”,等到杨出了高价,邻居才肯卖,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
C.买回公鸡后,“院中到处都是鸡屎”“引得四邻‘侧耳’”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
D.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写出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
解析 B项,“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错,文中没有体现。C项,“引得四邻‘侧耳’”的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另外,“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分析不当。D项,“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分析不当,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是写杨瑞凤因剡剧老生行当没有人能传承而彻夜难眠。
★2.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杨瑞凤的形象特点。
答案 ①剡剧老生艺术功底深厚。第二段对杨瑞凤年轻时舞台上表现的集中描写、第九段与公鸡对鸣的描写,表现出杨瑞凤老生唱腔声音洪亮,力量铿锵。②传承剡剧老生行当的高度责任感。买公鸡、送公鸡、主动上门教弟子等情节都表现出杨瑞凤对剡剧老生行当的热爱以及急于传承下去的责任感。
解析 小说中的杨瑞凤是位剡剧老生,她技艺高超,一心想着如何帮弟子李敏提高水平,如何将剡剧老生行当更好地传承下去,为此,她不惜高价买邻居家的公鸡,走好几公里的路去李敏家送公鸡。作答时,要梳理小说情节,结合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进行分析概括。
3.小说以“公鸡”为题目,请分析“公鸡”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 ①“公鸡”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情节。②烘托了人物形象。买公鸡、送公鸡等情节写出杨瑞凤对传承剡剧老生行当的高度责任感,与公鸡对鸣这一情节写出了杨瑞凤深厚的剡剧老生唱腔功底。③杨瑞凤和李敏两人对公鸡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剡剧老生行当后继无人,优秀传统艺术逐渐衰落、即将失传这一主题。
解析 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杨瑞凤买公鸡、与公鸡对鸣、送公鸡、教李敏学公鸡等。“公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杨瑞凤的形象也在这一系列情节中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而杨瑞凤与李敏两人对公鸡的不同态度也揭示了剡剧老生行当后继无人,优秀传统艺术逐渐衰落、即将失传这一主题。
知识链接
知识探究
考情分析
考情分析
考情分析
综合演练(共46张PPT)
第三讲
小说人物题
小说专题



知识链接
知识探究
综合演练
目录/
DIRECTORY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人物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常考三点:
①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②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③分析形象(人物形象及其他物象)作用。
而第③个题型,涉及命题角度多,考生易漏答题要点,因此,放在“重难突破”中攻克。

知识探究
题型分析
题型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小说文本中的常考题,这部分常常有两种命题角度:指定语段(句)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整体概括或分析人物形象(性格)。在具体命题时,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
一、明辨题型
题干示例 其他设问方式:
(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2)×××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
(3)文中×××的性格特征怎样?请简要概括。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形象”“性格”“品质”等字样;
(2)题干中有“文中”“全文”等字样;
(3)题干中有“概括”“分析”等字样。
概括人物形象
解答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题“ 3步走”
第一步:审题
审题要审清三点:
1.是整体把握还是局部分析
整体把握的提问方式主要有:①他是什么样的人?②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性格特点。
局部分析的提问方式主要有:①画线的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②画线的句子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2.是概括还是分析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
3.是性格还是形象
人物形象,主要是描写外表、神态;性格特征,则主要通过动作、语言等来体现。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
概括人物形象
第二步:寻找概括分析的切入点,从五个方面思考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时最需关注的一点。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可以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概括人物形象
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议论(评价)、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主要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从具体做法上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画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第三步:掌握术语,运用答题模式,规范组织答案
1.答题术语
人物形象的概括,都有较固定的术语。如正面人物常用以下词语概括: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乐于助人、宽容、大度、严于律己、聪明、机智、深谋远虑、有志气、有作为、专一、坚定、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简朴、廉洁、博学、能干、一视同仁、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一、贫贱不移等。(反面人物则换成相应的反义词语)
2.答题模式
(1)概括→分析:先给出一个总的评判,即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特点,用“××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的句式完成,接着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论证分析。
(2)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
概括人物形象
小试牛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玛兰在做部长的同学帮助下做了行政法院参事。……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天早上,他去行政法院,在避雨的门口遇到一个老神父(指桑蒂尔,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他说: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当他得知那位神父是一个骗子,有损于他的声誉时,张皇失措地对他的同事珀蒂帕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惩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节选自莫泊桑《保护人》)
概括人物形象
【考点题型】上面这段文字,主要写玛兰的语言,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1.【答案】
【解析】 这段文字,惟妙惟肖地描写了玛兰“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权力”“保护伞”是他的拐杖,后来自己主动承揽的保护“骗子”一事,却让他现出了自己的原形。作答本题时,要分析人物语言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实际联系,进而理出人物性格特点。
【答案】 从他对熟人及那位陌生神父说的话语中,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天真、热心、没有原则,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炫耀、虚荣、自私、自高自大。从他对同事珀蒂帕所说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自私自利、见风使舵。
概括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他租个黄鱼车,把书从货站运到静安寺。骑黄鱼车的是个小伙子,他骑自行车跟着。)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他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节选自王安忆《洗澡》)
概括人物形象
【考点题型】请根据上面语段中心理描写的内容,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解析】  从第一段中,“他”想喝汽水,又担心给别人买,到第二段中关于洗澡的一系列猜度,到最后决定去买两瓶汽水,表现他精明而多虑、小气又善良的性格。拟写答案时,要从人物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关注人物“好与坏”两个方面。
【答案】 “他”既有精明、敏感、细腻、谨慎、多虑、小气甚至吝啬的一面,又有心地善良、通情达理的一面。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题型二: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知识链接
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明辨题型
题型分析 设问方式:
(1)请赏析文中画线处人物的语言。
(2)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有怎样的作用?
(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手法”“技法”“技巧”等字样;
(2)题干中有“刻画”“表现”“展现”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
(一)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手法
塑造人物形象常用手法为人物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这里重点介绍人物描写手法。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塑造手法 具体分析 正面描写 具体分类 内涵、作用及例子
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
语言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如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在分析时注意这三种情况:
1.借助次要人物烘托或对比
2.借助物象烘托
3.借助环境烘托
(二)掌握答题一般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使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手法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人物的哪种特点。
第三步,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小试牛刀
背上的太阳
邓迎雪
①书店的店员帮他把六十本教材辅导书包装好,又忍不住劝他:“再等几天好么 最近雨水多,山路不好走,等天气好了,我们下乡时顺便把书捎到学校。”
②他摇摇头,坚定地说:“不能再等了。开学一星期了,孩子们还没有书,再等下去,太耽误学习了。”
③“可今天预报有大雨。”店员继续劝说。
④他得意地笑着说:“我准备得齐全。”说着,拿起身旁的大背篓,里面装有雨衣、塑料布、油布。
⑤他把书搬进背篓,背起来,跛着脚走出书店大门。店灵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深深地叹了 口气。
⑥沉甸甸的背篓压在身上,像一座小小的山峰,让他气喘吁吁。
⑦县城到学校有二十里山路,并不算远,对他却是挑战。不论怎样,他也要趁周末把书背回去,星期一让学生用 上。想到学生,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作为山村学校的校长,也是最年长的任课老师,他已任教22年。教过的学生中,已有29名考上了大学,这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事。
⑧边走边想,终于走上了通往山村的盘山公路。
⑨起风了,山路两边的树叶呼啦啦直响。他把背篓卸下来,看看天,已是乌云密布,好似随时都会下一场大雨。 他赶快用塑料布把书又精心地包裹了几层,然后用油布搭上背篓,把毛巾垫在酸痛的肩膀上。顾不得歇息,急匆匆地向前赶去。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⑩不一会儿,豆大的冰凉雨点砸下来了。他穿上雨衣,疾步前行。
此时,群山笼罩在白茫茫的雨雾中,耳边只有雨声和水流的喧哗声,仿佛世界上只剩他一人了。雨越下越大, 打在他脸上,鞋子和裤腿也湿透了。雨中的山路湿滑难行,背篓也越来越沉。他折了一根树枝当拐棍,踩着泥泞, 一步一滑地走着。
又走了几里,该抄近路上山了,没想到向上的青石板路已变成一条顺流而下的瀑布。
只能绕远路了。
虽然行走小心,他还是被石块绊了 一下。眼看就要摔倒,幸好他眼疾手快,牢牢抓住近旁的一棵树,闪了一个趔趄,坐在了地上。膝盖擦破了,殷红的血流了出来。幸好山道边随处可见一种能止血消痛的野草。他扯了几片叶子,嚼碎,覆在伤处,用毛巾缠好,顿觉好多了。
天慢慢黑下来。雨还在下,只是势头小了许多。深夜中的大山如庞然大物,深不可测。他沮丧地想,今晚到不了家了。
走到一处开阔地带,他坐下来,背倚大树,拿出黄面饼子,香甜地吃起来。吃完,他抱着背篓,勾着头,听风声雨声在耳边肆虐,昏昏沉沉进入了梦乡。梦中,他给学生发放新书,大家都开心极了,迫不及待地翻看。发到最后一名学生时,却发现少了一本。他着急地四下寻找,却找不到。心里一急,就惊醒了。
这时,雨停了,满天繁星,山风呼啸,寒冷刺骨。他站起来,活动一会筋骨,感觉身上有了些热量,又坐下来打盹,迷迷糊糊地睡去。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⒁这年冬,陈八碗上街买鱼头时滑了一跤,屁股上的骨头全裂开了,店子只好交给儿子打理。小老板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瓜脸女子辞了。理由就是一个,瓜脸女子年龄大了一点,有损店面形象。他又花大价钱找了几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来当服务员。陈八碗一唏嘘,这店子他做不了主啦。
⒂几年后,瓜脸女子来找“一汤陈”店子。结果发现,店子不知什么时候倒闭了。她敲了半天门,才见陈八碗撑着拐杖把门打开。瓜脸女子称,她儿子刚考进北京城里读书,便想上门答谢老板前几年的帮助,又问:“怎么馆子不开了?”“妹子,你不晓得,我儿子一接手,生意就越做越差。你说奇怪不奇怪,你走后,这鱼头汤就没人喝了。我尝了一口,是不好喝了。我都把熬鱼头汤的方法一五一十传给了儿子,怎么汤就是不好喝了?”
⒃“老板,您还蒙在鼓里吧”瓜脸女子说,“现在,我不瞒您了。在您做的鱼头汤里我偷偷地加了两味中药粉末,鱼汤才特别好喝。放心好了,我奶奶传给了我一个秘方,不仅好喝,还补身子。奶奶说过,帮人便是帮自己。”“天呐,原来是这样!”陈八碗才明白一切。
⒄没多久,“一汤陈”又开张了,老板换了,瓜脸女子做老板。不过,店名并没换。因为女老板也姓陈。她把陈八碗请来坐收银台,还开了一个很高的工钱。陈八碗说:“这行不行呢?”瓜脸女子爽朗地说:“有啥不行的?当年我最艰苦时,您收留了我。”
⒅女老板在鱼头汤里放了两味什么中药,至今仍是让街坊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谜。
(文/王琼华,有删改)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再次醒来,天已麻麻亮了。收拾好,他背起背篓急忙上路。
太阳出来的时候,他终于赶回了学校。初秋的天空碧蓝如洗,校舍一片安宁,金色的阳光在树叶上跳舞。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来的光芒,照在他背上,暖融融的。好像他背的不是书,而是一轮温暖的太阳。
想到这里,他禁不住咧开嘴笑了。因为,他背的是孩子们求知的愿望,这愿望就像太阳一样美好,明亮。
1.【考点题型】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他赶快用塑料布把书又精心地包裹了几层,然后用油布搭上背篓,把毛巾垫在酸痛的肩膀上。顾不得歇息,急匆匆地向前赶去。
【答案】运用了动作描写。运用了“包裹”“搭”“垫”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形象表现他对书的精心保护,以及赶路时的急切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包裹”“搭”“垫”“向前赶去”等是对他的动作的细致描写,通过这一连贯的动作,再加上“赶快”“精心”“急匆匆”等修饰词,具体生动地写出了他对书的精心保护,想赶快赶路的急切心情。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考点题型】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通过校长冒着大雨抢时间赶路,一定要让孩子们用上新书这件事,赞扬了为了学生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表达了作者对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的敬仰。
B.文中店员好心地劝告他天气不好,最好不要自己带书走,他拒绝了,可以看出他性格中乐观自负的一面。
C.文中的情节有起伏之美,从冒雨走山路到他摔跤,再到他不小心睡着了,最后安全带着书回到学校,曲折生动,读者被文中情节深深吸引。
D.从“最年长的任课老师”,“任教32年”有“29人考上了大学”可以看出文中的“他”是一位爱岗敬业、教学水平高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E.文中多处出现环境描写,如“天慢慢黑下来。雨还在下,只是势头小了许多。深夜中的大山如庞然大物,深不可测。”描写了雨中山景,巧妙地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满足感。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从第②段的“他摇摇头,坚定地说:‘不能再等了。开学一星期了,孩子们还没有书,再等下去,太耽误学习了’”可以看出,他一心为了孩子们,因为耽误了孩子们用书,他内心非常焦急,而不是“乐观自负”; E.从第 段的“他沮丧地想,今晚到不了家了”可以看出,“天慢慢黑下来。雨还在下,只是势头小了许多。深夜中的大山如庞然大物,深不可测”是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沮丧感、焦虑感,而不是“满足感”; 故选BE。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分析形象作用
题型三:分析形象(人物形象及其他物象)的作用
知识链接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而小说中的人物又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物象,考试在人物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也体现在这三方面。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分析形象作用
一、明辨题型
题干分析 设问方式:
1.“主要人物的作用”其他设问方式:
(1)小说中塑造××人物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
(2)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请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2.“次要人物的作用”其他设问方式:
(1)本文的主人公为×××,那么另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哪一个是次要人物?为什么?
(3)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3.“物象的作用”其他设问方式:
(1)小说多次写到×××(物),有什么艺术效果?
(2)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物)在文中的作用。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意图”“效果”“艺术价值”“好处”等字样;
(2)根据题干问法和文章内容,区分是主要人物作用、次要人物作用还是物象作用。
二、掌握技巧
 主要人物的作用
从三个方面考虑主要人物的作用:
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3.考虑对主题之人生或人性方面的作用
作品折射人生某个阶段的某个问题,如勤奋、拼搏、成熟等;或折射人性方面的某个问题,如诚信、正直、善良、无私等。这些也是小说常见的主题。
分析形象作用
 次要人物的作用
从五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如《祝福》中的“我”就有此作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如《变色龙》一文中,火红色头发的巡警叶尔德林就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从端着一个“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的筛子到报告“好像出乱子了”,从给警官脱穿大衣到两次对狗的来历进行判断,既表现出他忠实而驯服,又从侧面衬托了警官的专横多变、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这样,通过次要人物的衬托来表现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使文章更含蓄、更客观、更有力。
分析形象作用
 3.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也就是说,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4.叙述人称,真实可信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使用第一人称时,更能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所以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这一点在前面的“叙述人称”中已提到。
分析形象作用
 物象的作用
“物象”作用可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2.为下文做铺垫(伏笔)作用;
3.对人物的衬托作用;
4.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风俗;
5.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分析形象作用
分析形象作用
小试牛刀
(一)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分析形象作用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分析形象作用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分析形象作用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考点题型】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善良本分:怀疑酒店的诚意,承认自己的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分析形象作用
2.【考点题型】“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分清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我”是次要人物。其次要注意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表情达意。最后联系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我”是如何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
分析形象作用
小试牛刀
(二)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分析形象作用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分析形象作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分析形象作用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考点题型】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某一物件的线索作用。线索的作用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几方面考虑。文中守明想到按规矩应该给男方做一双鞋,这是当地的习俗,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接着想到给男方做双小鞋不让他走得太远,透露出对男方的担心;想象男方穿小鞋的窘态以及跟男方约会时试鞋的情景,透露出向往爱情的守明复杂而甜蜜的心理。小说的情节始终没有离开鞋子,在做鞋、送鞋的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得以展现。

综合演练
综合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公 鸡
岑燮钧
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
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看她颜色行事。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可是,到了台下,卸了妆,人们发现她只是一个小老太。
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为她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
剡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
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渐渐地,她来得不如以前勤了。
杨瑞凤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睛不好,很少出门。一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
综合演练
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杨瑞凤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
没有鸡笼,只得散养。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
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勃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得四邻“侧耳”。
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何。
这天晚上,她实在等不住了。看月色如昼,街灯如市,觉得自己固然目力有限,似乎仍可一试。于是,缚了公鸡,放到藤篮里,一手提着,一手搭着人行道内墙,摸索前往。一则看看李敏身体怎样,二来也与她深入探讨一下女子老生的唱腔问题。这些年,偶有她出席的会议,她必振臂高呼剡剧须重视老生行当,可惜应者寥寥。倒不是她难耐寂寞,她是寂寞惯的。只是艺不传人,心有不甘,就仿佛做婆婆的总不见媳妇肚子大起来心里着急一样。
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城市平坦的大道上,不敢走路中央,就是人行道也是靠边站。有几个小孩子看看她古董般的藤篮和一只雄鸡,感觉遇到了魔法世界的巫婆。
好不容易总算摸到了李敏家。这一路足足有好几公里吧。
“李敏在家吗?李敏在家吗?”
综合演练
她的喊声在夜空中显得特别铿锵有力,带着舞台腔,完全像一个老头。
过了半晌,李敏下来了,脸蛋又是苍白又是红扑扑。
“先生,你怎么走来了?”剡剧界管老师叫先生,无论男女。
“我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一只鸡?先生你又破费了。”
“哈哈,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这是一只大公鸡,它是先生的先生,是你的太先生!”杨瑞凤说话时带着职业性的舞台夸张。
过了会儿,李敏的老公下来了,让她们进屋。看着杨瑞凤忘情地给李敏讲老生唱腔,他只能讪讪地退下。
杨瑞凤带着李敏发声,只可惜公鸡还不到报晓时分。她一边自己亲自示范,一边叮嘱李敏明晨早点起来,观察公鸡怎样发声。“你看小小一只公鸡,它的声音这么饱满,可传数里。为什么你的声音在舞台上推送力不强?我们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叫字字送听,你要好好练习。”
这一教就是三个小时,李敏的老公几次下来又上去。终于,他耐不住了,说今晚就到这里吧,否则要累着杨老师了。
“不妨,不妨!”杨瑞凤依然沉浸在舞台上。
“你送送先生吧。”李敏对老公说。
送到半路,杨瑞凤不再让李敏老公送,说自己来得就去得,并教育不是剡剧中人的李敏老公多担待,让李敏多吃些,养胖些,才有力气唱戏。
综合演练
“杨老师,李敏她怀孕了,吃不下!”
“什么,李敏怀孕了?太早了吧……”杨瑞凤想说什么,终于咽下,“啊哟,那我应该送一只老母鸡!”
这一晚,杨瑞凤半夜进的门。
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剡剧界头牌老生杨瑞凤用公鸡教徒弟李敏练嗓的事情,写出了剡剧老生这一优秀传统戏剧行当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严峻现实。
B.当杨瑞凤跟邻居说明想买公鸡的意图后,邻居“脸有难色”,等到杨出了高价,邻居才肯卖,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
C.买回公鸡后,“院中到处都是鸡屎”“引得四邻‘侧耳’”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
D.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写出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
综合演练
★2.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杨瑞凤的形象特点。
3.小说以“公鸡”为题目,请分析“公鸡”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
1.选A 
解析 B项,“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错,文中没有体现。C项,“引得四邻‘侧耳’”的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另外,“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分析不当。D项,“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写出剡剧老生行当的衰落”分析不当,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是写杨瑞凤因剡剧老生行当没有人能传承而彻夜难眠。
2. 答案 ①剡剧老生艺术功底深厚。第二段对杨瑞凤年轻时舞台上表现的集中描写、第九段与公鸡对鸣的描写,表现出杨瑞凤老生唱腔声音洪亮,力量铿锵。②传承剡剧老生行当的高度责任感。买公鸡、送公鸡、主动上门教弟子等情节都表现出杨瑞凤对剡剧老生行当的热爱以及急于传承下去的责任感。
3. 答案 ①“公鸡”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情节。②烘托了人物形象。买公鸡、送公鸡等情节写出杨瑞凤对传承剡剧老生行当的高度责任感,与公鸡对鸣这一情节写出了杨瑞凤深厚的剡剧老生唱腔功底。③杨瑞凤和李敏两人对公鸡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剡剧老生行当后继无人,优秀传统艺术逐渐衰落、即将失传这一主题。
谢谢你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