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小说探究感悟题
关于探究的考点《考试说明》中有三条阐述,即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第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不同角度”就是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查,可以从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
“不同层面”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第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的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第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考点考查对作品的理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题型一 探究类题目
知识链接
一、明辨题型
题干示例 (1)小说的***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认识。(2)小说为什么拟题为××?(3)小说***能不能换为××?请陈述你的看法。
明辨题型 (1)题干中一般有“题目”“标题”“为题”等字样;(2)题干中有“好处”“妙处”“寓意”等字样;(3)题干中有“谈谈”“你的看法(观点、理由)”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
探究题的“ 个思考角度”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试牛刀
三德叔的斑马线
张格娟
①三德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我就不明白,他自己那个土窝有什么好呢?
②一间低矮的茅草屋,一伸手能碰到房檐,唯一的好处,就是眼界宽一些,能望着对面忘情谷秀丽的风光。可再美的风景,看久了,也就没啥看头了,不是常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嘛,可三德叔总是扛着大烟杆出神地望着对面的风景发呆。
③三德叔是一个瘸子,他一生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着。父亲在临终前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肯合眼,我清楚他老人家的心思。就在他的床前立下了军令状:三德叔老了,我养活他。父亲这才微笑着走了。
④父亲走后,我就想把三德叔接到城里来,可三德叔不肯。三德叔说他对城市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怨恨。
⑤那年,三德叔刚满十八岁,为了供我上学,他就瞒着我的父亲悄悄地扛起了铺盖卷,来到城里打工。可不幸的是,他从脚手架上自由落体后,就落下了病根,他的腿从此瘸了。两条腿走起路来划着圈,一瘸一拐的,的确有些别扭。就因为这个,三德叔恨上了城市。瘸了的三德叔一辈子也没娶到哪怕丑一点傻一点的三婶让我们瞧瞧。
⑥三德叔依然不去城里,可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他终于勉强答应跟我来到了城里。
⑦刚进城的三德叔,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好奇。他盯着城市中间的斑马线,感慨地说:“城里人真是钱多的没地儿花啊,这大街道也涂白线,就像头顶扎裤腰带一样多余。我笑着说,叔啊,那不是多余的,那叫斑马线。
⑧斑马线?三德叔疑惑了。他茫然地问:“斑马走的线?人往哪走呢?城市里有斑马?”我被三德叔的一连串问题弄的哈哈大笑了。
⑨我就耐心地给三德叔讲:“斑马线是人经过的,这一道一道的白线像极了斑马身上的条纹,所以叫斑马线。如果你经过,所有的车辆都会停下来让路的。”三德叔将信将疑的点了点头。
⑩后来,三德叔学会了独自走斑马线,他也知道了红绿灯,三德叔感慨地说:“这城市变化还真大,那电子眼在哪儿一闪红色,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比我在村里吆喝驴子那么大的声音都管用。
尽管这样,三德叔还是觉得乡下好,他天天念叨着,我得回家去,我那个土窝怕是又漏雨了吧﹖对面的山谷的花也开了吧。这城市的人太多,可就是没有一个和自己唠唠知心话的。
我想,三德叔怕是寂寞了。我就和妻子商量着,给三德叔找一个老伴,当我们发出征婚启事后,也收到好几封回信,我们打算让他去和那些老太太见见面,成与不成都无所谓,也算是见见世面嘛。可谁知我的话还没有落地,三德叔急了。
三德叔气呼呼地走出了家门,我和妻子紧跟在他的后面追赶着。可还是出事了。三德叔经过斑马线时,被一辆急驰而来的摩托车给撞上了,三德叔临终前还是不肯相信,他说了,这电驴子咋就挣脱缰绳了呢?三德叔死了。
按照他的遗愿,我将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埋葬在叫忘情谷的地方,那里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坟,坟头芳草萋萋。
据村里的老一辈讲,那个叫山花花的姑娘,曾经是三德叔的相好,只因为她的父母嫌弃三德叔是一个瘸子,将他硬嫁给了外村的一个木匠。结婚的那天,姑娘上吊自杀了,从此后,三德叔终生未娶。听着这个凄然的故事,感觉像在听古典的《梁祝》一样让人伤怀。
我在三德叔的坟头上,用石灰划了一条通往山花花的斑马线,不知道,他们能否相会……
1.【考点题型】 文章以“三德叔的斑马线”为题,有什么好处?
2. 【考点题型】怎样理解,我在三德叔去世后在他坟头画了一条斑马线。
【答案】
1. 题目既指城市、坟前的斑马线,也暗示了三德叔心中的斑马线(做事方式);斑马线是故事发展的线索;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我”对三德叔的怀念和对他们的美好祝愿;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 示例:这是“我”对他们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死后可以通过斑马线走到一起。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从“三德叔临终前还是不肯相信,这电驴子咋就挣脱缰绳了呢”可知,三德叔心中的规矩和斑马线不同,本文标题中的“斑马线”,既指城市街道上的斑马线,也指三德叔的做事方式。斑马线贯穿全文,是故事发展的线索。从“用石灰划了一条通往山花花的斑马线”可知,标题中的“斑马线”点名了文章主旨,即作者对三德叔的怀念和祝福。同时,“斑马线”本是普通之物,加上“三德叔”,激发人的好奇心,三德叔的斑马线有何不同?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题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式问题。从“用石灰划了一条通往山花花的斑马线”可知,这条斑马线不是随意画的,而是连接了三德叔和他心爱的姑娘的坟,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祝福,三德叔与爱人生不能在一起,希望他们死后可以通过斑马线走到一起。
题型二 意蕴类探究
知识链接
意蕴类探究题是一种主题式探究,它必须借助主题方能探究,但要注意作品的意蕴与其主旨并不完全一致。探究意蕴,主要是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所谓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重在探究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类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探究作者的倾向。
题干示例 1.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2.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3.试探究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意蕴”“情感”等字样;(2)题干中有“探讨”“探析”“谈谈你的看法”等字样。
一、明辨题型
二、掌握技巧
解答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探究题的
三“从”、一“联”、一“掌握”
1.三“从”
第一,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
第二,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第三,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
这可以通过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2.一“联”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3.一“掌握”
掌握常用答题模板: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分点证明。
小试牛刀
俄罗斯陆军腰带
马晓丽
自参加联合军演,秦冲就隐隐感到神经性皮炎又发作了。
从多年前在哨所任职时开始,他与鲍里斯暗地里的较量就没有停止过。
这天,秦冲和鲍里斯两人一人拎着半瓶酒,穿过小广场,向野营村后面的小树林走去。
老鲍……秦冲刚张嘴,鲍里斯就把他制止了,秦,鲍里斯认真地问,你为什么总叫我老鲍?
秦冲一愣,说不为什么,中国人就这习惯。
不不,鲍里斯说,我叫鲍里斯不叫老鲍,秦,你知道鲍里斯是什么意思吗?
什么意思?
为荣誉而战。
秦冲笑了,说好,你这名字很军人。见鲍里斯高兴地咧开了嘴巴,又不无醋意地点着鲍里斯的肩章说,为荣誉而战,鲍里斯,你下一步该升准将了吧?
不,鲍里斯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军事演习了,演习回去之后,我们部队就撤编了。
秦冲一愣,那你要离开部队了?
鲍里斯说,是的。
部队知道吗?秦冲问。
已经宣布过命令了,鲍里斯说。
你们是在宣布命令之后来参加演习的?秦冲问。
是的,鲍里斯说,因为是最后一次,所以大家都很努力。
小树林里凉风习习,果然清爽得很。两人坐在草地上,举起瓶子狠狠地撞了一下,咕咚咕咚地一口气连喝了好几口。
鲍里斯,秦冲问,你去车臣了?
两年,鲍里斯竖起两个指头说,在车臣打了两年仗。
我真羡慕你,秦冲说,当了这么多年兵,我还没上过战场呢。
鲍里斯把目光转向一边,狡诘地笑了,秦,应该让你去上战场。
秦冲轻轻挠一下胳膊上的皮炎,审视着鲍里斯说,鲍里斯,你没说实话。
鲍里斯拍了拍秦冲的肩膀说,秦,你是好军人,你们是好军队,上战场,鲍里斯做了个坚决的手势说,没问题。
秦冲笑了笑,默默地用酒瓶子撞了一下鲍里斯的酒瓶子,两个人一起仰头对着瓶嘴又喝了几口。
小树林里看不到月亮,但有月光。月光被切成碎末洒在地上,洒出了满目的斑驳,眼前的一切就显得不那么清晰了。秦冲和鲍里斯抬眼向远处望去,远处天空中飘扬着的两国国旗,在月夜里却显得分外清晰。
秦,鲍里斯指着那两面一高一低的国旗问,这是为什么?
秦冲想了想说,这么说吧,我在土耳其接受训练时有个体会,两个军队就像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各家有各家的生活方式,习惯了就只觉得自己的好,就算发觉了人家的好,也不会轻易就学,因为不习惯,还因为没有积累一时学不来。你能明白我说的意思吗?
鲍里斯说我明白了,就是我们的腰带好,你们的腰带也好,但不可以换?
秦冲大笑,说胡扯,这哪跟哪呀?腰带有什么不能换的?
鲍里斯立刻跳将起来,大叫了一声,好,那我和你换腰带。
换就换,秦冲也跳了起来。秦冲一直希望能得到一条俄罗斯陆军腰带,只是没有机会。
秦冲抽下自己的腰带在手里掂了一下,腰带很打手,皮质厚实,卡头漂亮。要离手了,秦冲才发现这腰带真的很好,难怪俄罗斯兵红着眼到处寻摸着换呢。
秦冲接过鲍里斯的腰带仔细地端详着。没错,正是他喜欢的那种俄罗斯陆军腰带,纯铜的卡头上面并排有两个钉,棕黄色的皮带条上也相应地打了两排孔,整条皮带都用明线扎出了规则的菱形图案。往腰上扎的时候,秦冲才觉出有些不方便,两个钉眼不是一下就能找准,皮质也显得过于粗硬了些。但这腰带系在身上真的很妥帖,很紧实,很有束缚感。
换完腰带,两人笑看着对方。
干了怎么样?秦冲举着酒瓶子问。
没问题!鲍里斯也举起酒瓶子回答。
为什么干呢?秦冲问。
为了……鲍里斯在腰上拍了拍说,为了腰带。
对,秦冲说,就为了腰带。
两个瓶子重重地撞在一起,撞出了一声清脆的响声。一仰头,两人把瓶里的酒全干了。鲍里斯站不住脚地开始往下出溜,秦冲赶紧伸手去拉,一把没拉住,竟和鲍里斯一起摔倒在地上了。
醉中的鲍里斯把秦冲抓得很紧,他们像当年打架似的在地上打起了滚,秦冲好不容易才把压在身上的鲍里斯掀掉,两个人就那样摊手摊脚地并排躺在了草地上。
斑驳的月光从林间洒落下来,迷彩一样涂满了他们的全身。
借着月光,秦冲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胳膊平整光滑,神经性皮炎竟奇迹般地好了……
(节选,原载《西南军事文学》2012年2期)
【考点题型】俄罗斯陆军腰带寄寓了怎样的思想内涵?小说究竟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意蕴和作品主题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抓住秦冲对俄罗斯陆军腰的感觉和两人从暗自较量到和解的过程进行综合思考。秦冲对俄罗斯陆军腰带既不习惯有充分肯定,这实际也是对俄罗斯军人和军队的看法;秦冲和鲍里斯的矛盾冲突,无关现实利益,而是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是文化与观念的差异:抓住这两点进行分析,即可有正确答案。
【答案示例】在秦冲的感觉里,俄罗斯陆军腰带系在身上很妥帖,很紧实,很有束缚感,但两个钉眼不是一下就能找准,皮质也显得过于粗硬了些。俄罗斯陆军腰带象征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小说通过两国军人暗自较量到达成和解过程的记叙和描写,传达了深刻的主题,即人们在文化与观念上的差异和距离往往是矛盾、冲突产生的重要根源,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与观念。
题型三 艺术特点类探究
知识链接
艺术特点类探究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如探究情节构思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
这类试题的探究点不是局限在艺术的某一方面上,如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而是在小说艺术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上,它涉及小说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文学味很浓,难度很大。但题干往往只要求从某一方面或角度来探究,因而降低了难度。
一、明辨题型
题干示例 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其他设问方式:(1)有人认为本文运用了××手法,你的看法呢?(2)小说主要写了某件事,没有太多的曲折,对小说内容的表现是否打折扣?请作探究。(3)本文在整体构思上别具一格,请就线索和叙述方式谈谈你的认识。
明辨题型 (1)题干中一般有“写法”“手法”“形式”等字样;(2)题干中一般有“探究”“探讨”“你的看法”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
解答艺术特点类探究题“ 步走”
因为艺术特点类探究应以“艺术技巧”为基础,所以应先掌握考查艺术技巧的几种题型:①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②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③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④明确结构方式(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的特点和作用;⑤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审题干关键词,明确题型,找到探究方向。
把艺术技巧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等结合起来,从“特色”与“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
小试牛刀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老家,北京的冬天就来了。冷风扒住门框往屋里吹,门后挡风的塑料布裂开细长的口子,像只冻僵的口哨,屁大的风都能把它吹响。
“我知道你们干这个,昼伏夜出。”慧聪不觉得我们的职业有什么不妥,“我还知道你们经常爬到屋顶上打牌。”没错,我们晚上出去打广告,就是在墙上、马路牙子上和电线杆子上印上一个电话,告知你若需要假毕业证、驾驶证、记者证以及这世上可能存在的所有证件,拨打这个电话,满足你的一切要求。白天睡大觉,无聊得只好打牌。
“我一直想到你们的屋顶上,抬个头就能看见北京。”慧聪踩着宝来留下的凳子让自己站得更高,悠远地四处张望。
我跟他说,这地方除了高楼就是大厦,跟咱们屁关系没有,穿行在远处那些楼群丛林里时,就像走在老家的运河里,一个猛子扎下去,不露头,踩着水晕晕乎乎往前走。
“我想看见大雪把整座城市覆盖住。”说话时他辅以宏伟的手势,基本上能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了。
他又回到他的“大雪封门”了。那是他高考时的“杰作”,那篇“杰作”被老师判为偏题,他连大专都没考上,这才来到北京投奔二叔,替人放广场鸽。
他的“英姿”让我动用了一下想象力。我想,如果大雪包裹了北京,站在屋顶上我能看见的景象,那将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将是银装素裹无始无终,将是均贫富等贵贱……北京就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饱满、祥和,每一个穿着鼓鼓囊囊的棉衣走出来的人都是对方的亲戚。
风把屋顶上的天吹得很大,烧暖气的烟囱在远处冒烟,被风扯开来像几把巨大的扫帚。
几只鸽子从院子里起飞,跟着哗啦啦一片都飞起来。
鸽子不断减少,他二叔拉下一张公事公办的脸,警告他就算把鸽子交回去,也得有个差不多的数。
“我的要求不高,”慧聪说,“能让我来得及看见一场大雪就行。”
鸽子继续丢,大雪迟迟不来。行健和米箩劝慧聪想开点儿,不就几只鸽子嘛,让你二叔收回去吧,没路走跟我们混。只要在北京,机会迟早会撞到你怀里。
慧聪说:“你们不是我,我也不是你们;我从南方以南来。”
终于,一月将尽的某个上午,行健戴着收音机的耳塞对我说:“告诉那个林慧聪,要来大雪,傍晚就到。”
天阴下来,铅灰色的云在发酵。我在当代商城门前找到慧聪,他二叔也在。林家老二挺着啤酒肚,大衣的领子上围着一圈动物的毛。“不能干就回家!”说话像个乡镇干部,“首都跟咱老家不一样,这里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慧聪低着脑袋,都快哭了。
“傍晚有大雪。”我凑到他跟前,“绝对可靠。”
慧聪看看天,对他二叔说:“再给我两天。就两天。”
回去的路上我买了二锅头和鸭脖子。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落下来。我们喝到十二点,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然后我们就睡了,醒来已经上午十点,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
“快,快,大雪封门!”
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鸽子在院子里和屋顶上翻飞。两只鸽子歪着脑袋靠在窝边,它们俩死了,不像冻死,也不像饿死,更不像窒息死。行健说,这两只鸽子归他,晚上的酒菜也归他。
我和慧聪爬到屋顶上。大雪之后的北京和我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因为雪没法将所有东西都盖住。高楼上的玻璃依然闪着含混的光。但慧聪对此十分满意,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的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他团起一颗雪球一点点咬,一边吃一边说:
“这就是雪。这就是雪。”
鸽子在我们头顶上转着圈子飞,我替慧聪数过,现在还勉强可以交给他叔叔,再少就说不过去了。我们俩在屋顶上走来走去,脚下的新雪蓬松温暖。我也搞不清在屋顶上待了多久,反正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
我们从屋顶上下来,看见行健拎着那个装着死鸽子的塑料袋。
“妈的她回老家了。”他说,脚对着墙根一阵猛踹,塑料袋哗啦啦直响,“他妈的回老家等死了!”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有删节)
【赏析】
林慧聪这个来自“南方以南”的少年,来到北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一场大雪。天地间的这场“宏大叙事”让他觉得无比“壮观”,几乎有了“喝令三山五岳”的豪气。即使鸽子一只只丢失,面临着被二叔“炒”掉的危机,他惟一关心的却是天气预报中大雪将至的消息。物质的匮乏已然不再是他最迫切关心的事情,也不再是小说关注的主题,精神的困顿才真正令他念念不忘,也令读者难以释怀。
作者以几位青年打工者在北京的生活为底子,以精细绵密的语言和出人意表的想象,讲述了一个梦想与现实、温情与伤害、自由与限度相纠结的故事,如同略显哀伤的童话。对几位来自南方乡村的青年来说,大都市的生活恍若梦境,现实却不免艰难,但他们一直生活得认真严肃,满怀理想。小说在呈现事实的基础上,有着强烈的升华冲动,就像杂乱参差的街景期待白雪的覆盖,就像匍匐在地的身躯期待鸽子的翅膀。
【思考题】
1. 说中的慧聪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 小说中的鸽子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3.小说为什么要以“如果大雪封门”为题?试作探究。
【答案】
(一)如果大雪封门
1.慧聪是一个身处困境而不失精神向往的打工者形象。他高考落榜,接受命运安排,只身来北京为人放广场鸽;理解并尊重打工者,不觉得为人贴小广告的职业有什么不妥;有强烈的精神向往,身处困境却爱登高望远,面临被解聘,却渴望看见大雪覆盖整座城市的景象。
2.鸽子象征漂泊在城市中的年轻人。鸽群用飞翔撑起一片天空,但在城市的污浊中接二连三地意外夭折和倒毙。这正像奔波在城市中的年轻人,力图有所作为,却不知所终,寄居于城市,也游离于城市,只是城市中一道无人在乎的风景。
3.①小说一再写到慧聪盼望看到大雪封门的景象,最后终于如愿,以“如果大雪封门”为题可以概括小说的重要情节。②慧聪有强烈的精神向往,面临被解聘而却渴望看到大雪封门的景象,以“如果大雪封门”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③大雪可以制造平等、温暖和熟悉的亲人,以“如果大雪封门”为题,可以凸显突破现实困境、尝试心灵突围的主题。
题型四 表评价,谈感悟
一、明辨题型
题干示例 1.就文中的某个细节(或观点)谈谈自己的人生启示。
2.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3.先要求考生文中某句话的深刻含义(往往是主旨句或中心句),再要求考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对文中人物说说你的心里话。
5.是否赞同文中的××的做法(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6.续写结尾(如2012年河南中考记叙文《桥在水上》)。
7.按照文意写出相关古诗句。
明辨题型 1.中心;2.线索;3.兴趣;4.人物;5.主要内容。
二、掌握技巧
这是一类开放性的考题,命题灵活,覆盖面广。回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具有较高的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答题时,先要纵观全文,把握主旨,而且做到获主旨多思考。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现实来回答,还要注意不要超过题干中所规定的的字数(这类题目往往都有字数说明)。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答题格式:
1.按题干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2.观点+理由。即:赞同(不赞同)+理由。
小试牛刀
黄蜂筑巢
周涛
①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②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③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④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⑤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⑥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⑦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⑧小家伙!
⑨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⑩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算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客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分析】本文主要以黄蜂坠落阳台为中心勾勒了黄蜂短暂而又充实快乐的一生。文章首先从霜降时黄蜂坠落阳台写起,营造出生命将逝的庄严气氛。接着,抓住黄蜂临死前“紧紧抓住扫帚尖“、秋光中谢幕前的鲜明美丽、生命终止前的梳洗打扮三个细节,详细描绘了黄蜂在临死前对生命的无限留恋以及赴死的从容与坦然,突出了黄蜂的自尊自爱,显示出了生命的高贵。
【考点题型】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答案】①面对死亡要乐观、坦然。②对生活要热爱。③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④人类应该向动物学习。⑤人类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从不同的角度能得到不同的启示或感悟。比如从黄蜂短暂的生命与对生的眷恋,启示我们要珍爱生命,把握有限的生命;从我们一家与窗下的黄蜂和平相处,可以得出人与自然万物应和谐相处。启示感悟与文本内容相关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完成了下面的填空。(2分)
这篇小小说以 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 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答案】风筝 即将消失的村庄
【解析】本题考查对线索及小说三要素的概括。解答此题要了解小说常见的线索有:①以人物为线索,即“人线”;②以事物为线索,即“物线”;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即“事线”;④以空间、时间为线索,即“时地线”;⑤以人物心理或情感为线索,即“情感线”等。阅读本文,标题中有“风筝”,整个文章中也是围绕“风筝”展开的:放风筝、回忆扎风筝、感叹“扎风筝”手艺后继无人、遇到小孩送“风筝”、最后“风筝”飞走……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确定本文是以物线——“风筝”为线索来串起全文。第二个空,在给出小说人物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小说的背景,小说的背景有自然背景与社会背景,通过阅读小说内容,我们看到了一个“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的“ 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这些自然环境里暗含着社会背景,即城镇化建设(文中是建飞机场),正在逐步吞噬农村、吞噬土地,让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家园,失去“根”,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家园……联系这些因素,解答此题就不难了。
2.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分析。(6分)
【答案】事情:①自幼学艺扎风筝,经他手的风筝活灵活现,给归途的人以慰藉;②后来成为民间艺人,上过电视,吸引过外国人参观;③手艺失传,儿子只学了点皮毛,去城里开店赚钱。
作用:①交代主人公鹞爷和故事的背景,补充故事情节;②为下文鹞爷和小男孩放风筝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暗示文章主旨,重视“根”的传承,不忘初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及作用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意找到相关段落,从第10段“鹞爷又想到过去”到第13段“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我们可以概括出想到的事情有三件,即幼时学艺成功、后来成为民间艺人、现在手艺失传,然后用具体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这段情节属于插叙,插叙的作用通常有(1)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 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 使文章脉络清晰;(4) 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5) 突出主题;(6) 为下文作铺垫;(7)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8)补充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9) 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10)使结构紧凑;(11)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升华主题。结合小说的内容,作者在这里运用插叙,是为了补充交代主人公以前的身份背景,暗示“风筝”曾带给主人公最光荣的历史,所以今天“风筝”被冷落,主人公才感慨不已,这样能补充故事的情节,使情节更完整,不突兀;另外,真是这段插叙的交代,我们才能理解主人公鹞爷能那么有耐心地指导小男孩放风筝,所以这插叙也是铺垫;另外,在小说的结尾,提到“根”的主旨,作者是通过风筝老艺人鹞爷教小孩放“风筝”来表达的,“风筝”就是传承的纽带,那根“线”连接着的就是“故乡”“国家”这个“根”。解答时联系作用(4)(5)(11)
以及上面的内容,相信就会做出正确的解答。
3. 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2分)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答案】“掏空了身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整个村庄只剩一个空壳的现状,突出了了村庄的寂寥、落寞和破败,暗示着村庄即将消失,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低沉与无奈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 解答时首先梳理赏析加点词语的角度(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句式等)。其次细读词语进行辨析,“掏空了身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村庄人去屋空的破败景象。第三联系上下文语境,明确村庄的未来走势——被“飞机场”取代,人们将失去家园的前景,暗示作者此刻低沉而无奈的心境。
4.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3分)
【答案】示例:①根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情,是漂泊在外的人的依靠和精神慰藉,②根是传统文化和手艺传承的源泉。③根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让我们迷失了,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其次要分析文章主旨与“风筝”的关系,在文中,始终有一只“风筝”,那就是生活在故土家园上的“人”,而连接风筝、不让风筝飘逝的那根线,就是对故园的深深的依恋之情。“风筝”既是鹞爷一生的缩影,又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手艺,还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寄托物,所以本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答:“风筝”与家园、“风筝”与传承、“风筝”与精神。
5.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5分)
【答案】示例:反映了留守老人(传统民间艺人)的落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农村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大量农村劳动力与人才的流失;传统手艺无人传承和继承变质的现状;现代人对“根”的迷失等。
思考:重视民间艺人的手艺,改变乡村破败落后的现状,吸引人才回流,传统工艺也要不断继承和发展,与时俱进;追本溯源,不忘初心;重视“根”的教育与传承。
【解析】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与拓展。解答此题首先要深入理解文意,明确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多层次的内涵。“鹞爷”这一人物既是农村的留守老人,又是一名传统工艺的高人,他生活的乡村的破败,荒凉,既说明了农村人口的流失现象,又说明了他的手艺并没有传承下去,给村里带来财富。儿子去城里赚钱的残酷现实,暗示着落后的村庄最终会被现代化进程覆盖,“人”最终会像“飘逝的风筝”风筝一样,找不到自己的“根”在哪里……基于这样的阅读理解,才能思考解决这些现实的答案:控制人口流失,弘扬传统手艺,发展当地特色经济产业,开展“最后的家园”教育等等,只要牵引“风筝”的那根“线”足够坚固,家园就会依旧,“根”就还在,“风筝”就不会飘逝……
知识链接
知识探究
考情分析
考情分析
考情分析
考情分析
综合演练第六讲
小说探究感悟题
关于探究的考点《考试说明》中有三条阐述,即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第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不同角度”就是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查,可以从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
“不同层面”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第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的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第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考点考查对作品的理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题型一 探究类题目
知识链接
一、明辨题型——掌握常见设问方式
题干示例 (1)小说的***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认识。(2)小说为什么拟题为××?(3)小说***能不能换为××?请陈述你的看法。
明辨题型 (1)题干中一般有“题目”“标题”“为题”等字样;(2)题干中有“好处”“妙处”“寓意”等字样;(3)题干中有“谈谈”“你的看法(观点、理由)”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探究题的“ 个思考角度”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试牛刀
三德叔的斑马线
张格娟
①三德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我就不明白,他自己那个土窝有什么好呢?
②一间低矮的茅草屋,一伸手能碰到房檐,唯一的好处,就是眼界宽一些,能望着对面忘情谷秀丽的风光。可再美的风景,看久了,也就没啥看头了,不是常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嘛,可三德叔总是扛着大烟杆出神地望着对面的风景发呆。
③三德叔是一个瘸子,他一生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着。父亲在临终前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肯合眼,我清楚他老人家的心思。就在他的床前立下了军令状:三德叔老了,我养活他。父亲这才微笑着走了。
④父亲走后,我就想把三德叔接到城里来,可三德叔不肯。三德叔说他对城市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怨恨。
⑤那年,三德叔刚满十八岁,为了供我上学,他就瞒着我的父亲悄悄地扛起了铺盖卷,来到城里打工。可不幸的是,他从脚手架上自由落体后,就落下了病根,他的腿从此瘸了。两条腿走起路来划着圈,一瘸一拐的,的确有些别扭。就因为这个,三德叔恨上了城市。瘸了的三德叔一辈子也没娶到哪怕丑一点傻一点的三婶让我们瞧瞧。
⑥三德叔依然不去城里,可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他终于勉强答应跟我来到了城里。
⑦刚进城的三德叔,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好奇。他盯着城市中间的斑马线,感慨地说:“城里人真是钱多的没地儿花啊,这大街道也涂白线,就像头顶扎裤腰带一样多余。我笑着说,叔啊,那不是多余的,那叫斑马线。
⑧斑马线?三德叔疑惑了。他茫然地问:“斑马走的线?人往哪走呢?城市里有斑马?”我被三德叔的一连串问题弄的哈哈大笑了。
⑨我就耐心地给三德叔讲:“斑马线是人经过的,这一道一道的白线像极了斑马身上的条纹,所以叫斑马线。如果你经过,所有的车辆都会停下来让路的。”三德叔将信将疑的点了点头。
⑩后来,三德叔学会了独自走斑马线,他也知道了红绿灯,三德叔感慨地说:“这城市变化还真大,那电子眼在哪儿一闪红色,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比我在村里吆喝驴子那么大的声音都管用。
尽管这样,三德叔还是觉得乡下好,他天天念叨着,我得回家去,我那个土窝怕是又漏雨了吧﹖对面的山谷的花也开了吧。这城市的人太多,可就是没有一个和自己唠唠知心话的。
我想,三德叔怕是寂寞了。我就和妻子商量着,给三德叔找一个老伴,当我们发出征婚启事后,也收到好几封回信,我们打算让他去和那些老太太见见面,成与不成都无所谓,也算是见见世面嘛。可谁知我的话还没有落地,三德叔急了。
三德叔气呼呼地走出了家门,我和妻子紧跟在他的后面追赶着。可还是出事了。三德叔经过斑马线时,被一辆急驰而来的摩托车给撞上了,三德叔临终前还是不肯相信,他说了,这电驴子咋就挣脱缰绳了呢?三德叔死了。
按照他的遗愿,我将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埋葬在叫忘情谷的地方,那里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坟,坟头芳草萋萋。
据村里的老一辈讲,那个叫山花花的姑娘,曾经是三德叔的相好,只因为她的父母嫌弃三德叔是一个瘸子,将他硬嫁给了外村的一个木匠。结婚的那天,姑娘上吊自杀了,从此后,三德叔终生未娶。听着这个凄然的故事,感觉像在听古典的《梁祝》一样让人伤怀。
我在三德叔的坟头上,用石灰划了一条通往山花花的斑马线,不知道,他们能否相会……
【考点题型】 文章以“三德叔的斑马线”为题,有什么好处?
2. 【考点题型】怎样理解,我在三德叔去世后在他坟头画了一条斑马线。
题型二 意蕴类探究
知识链接
意蕴类探究题是一种主题式探究,它必须借助主题方能探究,但要注意作品的意蕴与其主旨并不完全一致。探究意蕴,主要是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所谓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重在探究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类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探究作者的倾向。
一、明辨题型——掌握常见设问方式
题干示例 1.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2.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3.试探究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意蕴”“情感”等字样;(2)题干中有“探讨”“探析”“谈谈你的看法”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解答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探究题的
三“从”、一“联”、一“掌握”
1.三“从”
第一,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
第二,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第三,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
这可以通过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2.一“联”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3.一“掌握”
掌握常用答题模板: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分点证明。
小试牛刀
俄罗斯陆军腰带
马晓丽
自参加联合军演,秦冲就隐隐感到神经性皮炎又发作了。
从多年前在哨所任职时开始,他与鲍里斯暗地里的较量就没有停止过。
这天,秦冲和鲍里斯两人一人拎着半瓶酒,穿过小广场,向野营村后面的小树林走去。
老鲍……秦冲刚张嘴,鲍里斯就把他制止了,秦,鲍里斯认真地问,你为什么总叫我老鲍?
秦冲一愣,说不为什么,中国人就这习惯。
不不,鲍里斯说,我叫鲍里斯不叫老鲍,秦,你知道鲍里斯是什么意思吗?
什么意思?
为荣誉而战。
秦冲笑了,说好,你这名字很军人。见鲍里斯高兴地咧开了嘴巴,又不无醋意地点着鲍里斯的肩章说,为荣誉而战,鲍里斯,你下一步该升准将了吧?
不,鲍里斯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军事演习了,演习回去之后,我们部队就撤编了。
秦冲一愣,那你要离开部队了?
鲍里斯说,是的。
部队知道吗?秦冲问。
已经宣布过命令了,鲍里斯说。
你们是在宣布命令之后来参加演习的?秦冲问。
是的,鲍里斯说,因为是最后一次,所以大家都很努力。
小树林里凉风习习,果然清爽得很。两人坐在草地上,举起瓶子狠狠地撞了一下,咕咚咕咚地一口气连喝了好几口。
鲍里斯,秦冲问,你去车臣了?
两年,鲍里斯竖起两个指头说,在车臣打了两年仗。
我真羡慕你,秦冲说,当了这么多年兵,我还没上过战场呢。
鲍里斯把目光转向一边,狡诘地笑了,秦,应该让你去上战场。
秦冲轻轻挠一下胳膊上的皮炎,审视着鲍里斯说,鲍里斯,你没说实话。
鲍里斯拍了拍秦冲的肩膀说,秦,你是好军人,你们是好军队,上战场,鲍里斯做了个坚决的手势说,没问题。
秦冲笑了笑,默默地用酒瓶子撞了一下鲍里斯的酒瓶子,两个人一起仰头对着瓶嘴又喝了几口。
小树林里看不到月亮,但有月光。月光被切成碎末洒在地上,洒出了满目的斑驳,眼前的一切就显得不那么清晰了。秦冲和鲍里斯抬眼向远处望去,远处天空中飘扬着的两国国旗,在月夜里却显得分外清晰。
秦,鲍里斯指着那两面一高一低的国旗问,这是为什么?
秦冲想了想说,这么说吧,我在土耳其接受训练时有个体会,两个军队就像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各家有各家的生活方式,习惯了就只觉得自己的好,就算发觉了人家的好,也不会轻易就学,因为不习惯,还因为没有积累一时学不来。你能明白我说的意思吗?
鲍里斯说我明白了,就是我们的腰带好,你们的腰带也好,但不可以换?
秦冲大笑,说胡扯,这哪跟哪呀?腰带有什么不能换的?
鲍里斯立刻跳将起来,大叫了一声,好,那我和你换腰带。
换就换,秦冲也跳了起来。秦冲一直希望能得到一条俄罗斯陆军腰带,只是没有机会。
秦冲抽下自己的腰带在手里掂了一下,腰带很打手,皮质厚实,卡头漂亮。要离手了,秦冲才发现这腰带真的很好,难怪俄罗斯兵红着眼到处寻摸着换呢。
秦冲接过鲍里斯的腰带仔细地端详着。没错,正是他喜欢的那种俄罗斯陆军腰带,纯铜的卡头上面并排有两个钉,棕黄色的皮带条上也相应地打了两排孔,整条皮带都用明线扎出了规则的菱形图案。往腰上扎的时候,秦冲才觉出有些不方便,两个钉眼不是一下就能找准,皮质也显得过于粗硬了些。但这腰带系在身上真的很妥帖,很紧实,很有束缚感。
换完腰带,两人笑看着对方。
干了怎么样?秦冲举着酒瓶子问。
没问题!鲍里斯也举起酒瓶子回答。
为什么干呢?秦冲问。
为了……鲍里斯在腰上拍了拍说,为了腰带。
对,秦冲说,就为了腰带。
两个瓶子重重地撞在一起,撞出了一声清脆的响声。一仰头,两人把瓶里的酒全干了。鲍里斯站不住脚地开始往下出溜,秦冲赶紧伸手去拉,一把没拉住,竟和鲍里斯一起摔倒在地上了。
醉中的鲍里斯把秦冲抓得很紧,他们像当年打架似的在地上打起了滚,秦冲好不容易才把压在身上的鲍里斯掀掉,两个人就那样摊手摊脚地并排躺在了草地上。
斑驳的月光从林间洒落下来,迷彩一样涂满了他们的全身。
借着月光,秦冲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胳膊平整光滑,神经性皮炎竟奇迹般地好了……
(节选,原载《西南军事文学》2012年2期)
【考点题型】俄罗斯陆军腰带寄寓了怎样的思想内涵?小说究竟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题型三 艺术特点类探究
知识链接
艺术特点类探究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如探究情节构思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
这类试题的探究点不是局限在艺术的某一方面上,如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而是在小说艺术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上,它涉及小说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文学味很浓,难度很大。但题干往往只要求从某一方面或角度来探究,因而降低了难度。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题干示例 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其他设问方式:(1)有人认为本文运用了××手法,你的看法呢?(2)小说主要写了某件事,没有太多的曲折,对小说内容的表现是否打折扣?请作探究。(3)本文在整体构思上别具一格,请就线索和叙述方式谈谈你的认识。
明辨题型 (1)题干中一般有“写法”“手法”“形式”等字样;(2)题干中一般有“探究”“探讨”“你的看法”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解答艺术特点类探究题“ 步走”
因为艺术特点类探究应以“艺术技巧”为基础,所以应先掌握考查艺术技巧的几种题型:①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②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③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④明确结构方式(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的特点和作用;⑤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审题干关键词,明确题型,找到探究方向。
把艺术技巧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等结合起来,从“特色”与“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
小试牛刀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老家,北京的冬天就来了。冷风扒住门框往屋里吹,门后挡风的塑料布裂开细长的口子,像只冻僵的口哨,屁大的风都能把它吹响。
“我知道你们干这个,昼伏夜出。”慧聪不觉得我们的职业有什么不妥,“我还知道你们经常爬到屋顶上打牌。”没错,我们晚上出去打广告,就是在墙上、马路牙子上和电线杆子上印上一个电话,告知你若需要假毕业证、驾驶证、记者证以及这世上可能存在的所有证件,拨打这个电话,满足你的一切要求。白天睡大觉,无聊得只好打牌。
“我一直想到你们的屋顶上,抬个头就能看见北京。”慧聪踩着宝来留下的凳子让自己站得更高,悠远地四处张望。
我跟他说,这地方除了高楼就是大厦,跟咱们屁关系没有,穿行在远处那些楼群丛林里时,就像走在老家的运河里,一个猛子扎下去,不露头,踩着水晕晕乎乎往前走。
“我想看见大雪把整座城市覆盖住。”说话时他辅以宏伟的手势,基本上能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了。
他又回到他的“大雪封门”了。那是他高考时的“杰作”,那篇“杰作”被老师判为偏题,他连大专都没考上,这才来到北京投奔二叔,替人放广场鸽。
他的“英姿”让我动用了一下想象力。我想,如果大雪包裹了北京,站在屋顶上我能看见的景象,那将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将是银装素裹无始无终,将是均贫富等贵贱……北京就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饱满、祥和,每一个穿着鼓鼓囊囊的棉衣走出来的人都是对方的亲戚。
风把屋顶上的天吹得很大,烧暖气的烟囱在远处冒烟,被风扯开来像几把巨大的扫帚。
几只鸽子从院子里起飞,跟着哗啦啦一片都飞起来。
鸽子不断减少,他二叔拉下一张公事公办的脸,警告他就算把鸽子交回去,也得有个差不多的数。
“我的要求不高,”慧聪说,“能让我来得及看见一场大雪就行。”
鸽子继续丢,大雪迟迟不来。行健和米箩劝慧聪想开点儿,不就几只鸽子嘛,让你二叔收回去吧,没路走跟我们混。只要在北京,机会迟早会撞到你怀里。
慧聪说:“你们不是我,我也不是你们;我从南方以南来。”
终于,一月将尽的某个上午,行健戴着收音机的耳塞对我说:“告诉那个林慧聪,要来大雪,傍晚就到。”
天阴下来,铅灰色的云在发酵。我在当代商城门前找到慧聪,他二叔也在。林家老二挺着啤酒肚,大衣的领子上围着一圈动物的毛。“不能干就回家!”说话像个乡镇干部,“首都跟咱老家不一样,这里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慧聪低着脑袋,都快哭了。
“傍晚有大雪。”我凑到他跟前,“绝对可靠。”
慧聪看看天,对他二叔说:“再给我两天。就两天。”
回去的路上我买了二锅头和鸭脖子。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落下来。我们喝到十二点,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然后我们就睡了,醒来已经上午十点,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
“快,快,大雪封门!”
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鸽子在院子里和屋顶上翻飞。两只鸽子歪着脑袋靠在窝边,它们俩死了,不像冻死,也不像饿死,更不像窒息死。行健说,这两只鸽子归他,晚上的酒菜也归他。
我和慧聪爬到屋顶上。大雪之后的北京和我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因为雪没法将所有东西都盖住。高楼上的玻璃依然闪着含混的光。但慧聪对此十分满意,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的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他团起一颗雪球一点点咬,一边吃一边说:
“这就是雪。这就是雪。”
鸽子在我们头顶上转着圈子飞,我替慧聪数过,现在还勉强可以交给他叔叔,再少就说不过去了。我们俩在屋顶上走来走去,脚下的新雪蓬松温暖。我也搞不清在屋顶上待了多久,反正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
我们从屋顶上下来,看见行健拎着那个装着死鸽子的塑料袋。
“妈的她回老家了。”他说,脚对着墙根一阵猛踹,塑料袋哗啦啦直响,“他妈的回老家等死了!”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有删节)
【思考题】
说中的慧聪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鸽子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3.小说为什么要以“如果大雪封门”为题?试作探究。
题型四 表评价,谈感悟
一、明辨题型
题干示例 1.就文中的某个细节(或观点)谈谈自己的人生启示。
2.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3.先要求考生文中某句话的深刻含义(往往是主旨句或中心句),再要求考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对文中人物说说你的心里话。
5.是否赞同文中的××的做法(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6.续写结尾(如2012年河南中考记叙文《桥在水上》)。
7.按照文意写出相关古诗句。
明辨题型 1.中心;2.线索;3.兴趣;4.人物;5.主要内容。
二、掌握技巧
这是一类开放性的考题,命题灵活,覆盖面广。回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具有较高的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答题时,先要纵观全文,把握主旨,而且做到获主旨多思考。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现实来回答,还要注意不要超过题干中所规定的的字数(这类题目往往都有字数说明)。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答题格式:
1.按题干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2.观点+理由。即:赞同(不赞同)+理由。
小试牛刀
黄蜂筑巢
周涛
①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②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③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④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⑤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⑥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⑦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⑧小家伙!
⑨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⑩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算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客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分析】本文主要以黄蜂坠落阳台为中心勾勒了黄蜂短暂而又充实快乐的一生。文章首先从霜降时黄蜂坠落阳台写起,营造出生命将逝的庄严气氛。接着,抓住黄蜂临死前“紧紧抓住扫帚尖“、秋光中谢幕前的鲜明美丽、生命终止前的梳洗打扮三个细节,详细描绘了黄蜂在临死前对生命的无限留恋以及赴死的从容与坦然,突出了黄蜂的自尊自爱,显示出了生命的高贵。
【考点题型】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完成了下面的填空。
这篇小小说以 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 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2.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分析。
3. 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4.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
5.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知识链接
知识探究
考情分析
考情分析
考情分析
考情分析
综合演练(共40张PPT)
第六讲
小说探究题
小说专题
壹
贰
叁
知识链接
知识探究
综合演练
目录/
DIRECTORY
壹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关于探究的考点《考试说明》中有三条阐述,即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第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不同角度”就是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查,可以从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
“不同层面”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第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的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第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考点考查对作品的理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贰
知识探究
探究类题目
题型一:探究类题目
知识链接
要概括情节,就要掌握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目前中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
“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
“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探究类题目
一、明辨题型
题干示例 (1)小说的***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认识。
(2)小说为什么拟题为××?
(3)小说***能不能换为××?请陈述你的看法。
明辨题型 (1)题干中一般有“题目”“标题”“为题”等字样;
(2)题干中有“好处”“妙处”“寓意”等字样;
(3)题干中有“谈谈”“你的看法(观点、理由)”等字样。
探究类题目
二、掌握技巧
探究题的“ 6个思考角度”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
①设置悬念,
②贯穿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
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
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探究类题目
小试牛刀
三德叔的斑马线
张格娟
①三德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我就不明白,他自己那个土窝有什么好呢?
②一间低矮的茅草屋,一伸手能碰到房檐,唯一的好处,就是眼界宽一些,能望着对面忘情谷秀丽的风光。可再美的风景,看久了,也就没啥看头了,不是常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嘛,可三德叔总是扛着大烟杆出神地望着对面的风景发呆。
③三德叔是一个瘸子,他一生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着。父亲在临终前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肯合眼,我清楚他老人家的心思。就在他的床前立下了军令状:三德叔老了,我养活他。父亲这才微笑着走了。
④父亲走后,我就想把三德叔接到城里来,可三德叔不肯。三德叔说他对城市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怨恨。
⑤那年,三德叔刚满十八岁,为了供我上学,他就瞒着我的父亲悄悄地扛起了铺盖卷,来到城里打工。可不幸的是,他从脚手架上自由落体后,就落下了病根,他的腿从此瘸了。两条腿走起路来划着圈,一瘸一拐的,的确有些别扭。就因为这个,三德叔恨上了城市。瘸了的三德叔一辈子也没娶到哪怕丑一点傻一点的三婶让我们瞧瞧。
探究类题目
⑥三德叔依然不去城里,可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他终于勉强答应跟我来到了城里。
⑦刚进城的三德叔,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好奇。他盯着城市中间的斑马线,感慨地说:“城里人真是钱多的没地儿花啊,这大街道也涂白线,就像头顶扎裤腰带一样多余。我笑着说,叔啊,那不是多余的,那叫斑马线。
⑧斑马线?三德叔疑惑了。他茫然地问:“斑马走的线?人往哪走呢?城市里有斑马?”我被三德叔的一连串问题弄的哈哈大笑了。
⑨我就耐心地给三德叔讲:“斑马线是人经过的,这一道一道的白线像极了斑马身上的条纹,所以叫斑马线。如果你经过,所有的车辆都会停下来让路的。”三德叔将信将疑的点了点头。
⑩后来,三德叔学会了独自走斑马线,他也知道了红绿灯,三德叔感慨地说:“这城市变化还真大,那电子眼在哪儿一闪红色,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比我在村里吆喝驴子那么大的声音都管用。
尽管这样,三德叔还是觉得乡下好,他天天念叨着,我得回家去,我那个土窝怕是又漏雨了吧﹖对面的山谷的花也开了吧。这城市的人太多,可就是没有一个和自己唠唠知心话的。
我想,三德叔怕是寂寞了。我就和妻子商量着,给三德叔找一个老伴,当我们发出征婚启事后,也收到好几封回信,我们打算让他去和那些老太太见见面,成与不成都无所谓,也算是见见世面嘛。可谁知我的话还没有落地,三德叔急了。
探究类题目
三德叔气呼呼地走出了家门,我和妻子紧跟在他的后面追赶着。可还是出事了。三德叔经过斑马线时,被一辆急驰而来的摩托车给撞上了,三德叔临终前还是不肯相信,他说了,这电驴子咋就挣脱缰绳了呢?三德叔死了。
按照他的遗愿,我将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埋葬在叫忘情谷的地方,那里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坟,坟头芳草萋萋。
据村里的老一辈讲,那个叫山花花的姑娘,曾经是三德叔的相好,只因为她的父母嫌弃三德叔是一个瘸子,将他硬嫁给了外村的一个木匠。结婚的那天,姑娘上吊自杀了,从此后,三德叔终生未娶。听着这个凄然的故事,感觉像在听古典的《梁祝》一样让人伤怀。
我在三德叔的坟头上,用石灰划了一条通往山花花的斑马线,不知道,他们能否相会……
1.【考点题型】 文章以“三德叔的斑马线”为题,有什么好处?
1.【答案】
紧张 着急 恼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
“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可见他看见有人在挖树时的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神态描写,反映了男孩紧张、着急;“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动作描写,反映了男孩此时表达不出心中要说的话时的恼怒的情绪。
探究类题目
2. 【考点题型】怎样理解,我在三德叔去世后在他坟头画了一条斑马线。
2. 示例:这是“我”对他们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死后可以通过斑马线走到一起。
【2题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式问题。从“用石灰划了一条通往山花花的斑马线”可知,这条斑马线不是随意画的,而是连接了三德叔和他心爱的姑娘的坟,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祝福,三德叔与爱人生不能在一起,希望他们死后可以通过斑马线走到一起。
意蕴类探究
题型二:意蕴类探究
知识链接
意蕴类探究题是一种主题式探究,它必须借助主题方能探究,但要注意作品的意蕴与其主旨并不完全一致。探究意蕴,主要是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所谓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重在探究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类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探究作者的倾向。
意蕴类探究
一、明辨题型
题干示例 1.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2.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3.试探究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意蕴”“情感”等字样;(2)题干中有“探讨”“探析”“谈谈你的看法”等字样。
意蕴类探究
二、掌握技巧
1.三“从”
第一,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
第二,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第三,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
这可以通过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2.一“联”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3.一“掌握”
掌握常用答题模板: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分点证明。
意蕴类探究
小试牛刀
俄罗斯陆军腰带
马晓丽
自参加联合军演,秦冲就隐隐感到神经性皮炎又发作了。
从多年前在哨所任职时开始,他与鲍里斯暗地里的较量就没有停止过。
这天,秦冲和鲍里斯两人一人拎着半瓶酒,穿过小广场,向野营村后面的小树林走去。
老鲍……秦冲刚张嘴,鲍里斯就把他制止了,秦,鲍里斯认真地问,你为什么总叫我老鲍?
秦冲一愣,说不为什么,中国人就这习惯。
不不,鲍里斯说,我叫鲍里斯不叫老鲍,秦,你知道鲍里斯是什么意思吗?
什么意思?
为荣誉而战。
秦冲笑了,说好,你这名字很军人。见鲍里斯高兴地咧开了嘴巴,又不无醋意地点着鲍里斯的肩章说,为荣誉而战,鲍里斯,你下一步该升准将了吧?
不,鲍里斯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军事演习了,演习回去之后,我们部队就撤编了。
秦冲一愣,那你要离开部队了?
鲍里斯说,是的。
部队知道吗?秦冲问。
已经宣布过命令了,鲍里斯说。
你们是在宣布命令之后来参加演习的?秦冲问。
赏析情节手法
是的,鲍里斯说,因为是最后一次,所以大家都很努力。
小树林里凉风习习,果然清爽得很。两人坐在草地上,举起瓶子狠狠地撞了一下,咕咚咕咚地一口气连喝了好几口。
鲍里斯,秦冲问,你去车臣了?
两年,鲍里斯竖起两个指头说,在车臣打了两年仗。
我真羡慕你,秦冲说,当了这么多年兵,我还没上过战场呢。
鲍里斯把目光转向一边,狡诘地笑了,秦,应该让你去上战场。
秦冲轻轻挠一下胳膊上的皮炎,审视着鲍里斯说,鲍里斯,你没说实话。
鲍里斯拍了拍秦冲的肩膀说,秦,你是好军人,你们是好军队,上战场,鲍里斯做了个坚决的手势说,没问题。
秦冲笑了笑,默默地用酒瓶子撞了一下鲍里斯的酒瓶子,两个人一起仰头对着瓶嘴又喝了几口。
小树林里看不到月亮,但有月光。月光被切成碎末洒在地上,洒出了满目的斑驳,眼前的一切就显得不那么清晰了。秦冲和鲍里斯抬眼向远处望去,远处天空中飘扬着的两国国旗,在月夜里却显得分外清晰。
秦,鲍里斯指着那两面一高一低的国旗问,这是为什么?
秦冲想了想说,这么说吧,我在土耳其接受训练时有个体会,两个军队就像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各家有各家的生活方式,习惯了就只觉得自己的好,就算发觉了人家的好,也不会轻易就学,因为不习惯,还因为没有积累一时学不来。你能明白我说的意思吗?
鲍里斯说我明白了,就是我们的腰带好,你们的腰带也好,但不可以换?
秦冲大笑,说胡扯,这哪跟哪呀?腰带有什么不能换的?
意蕴类探究
鲍里斯立刻跳将起来,大叫了一声,好,那我和你换腰带。
换就换,秦冲也跳了起来。秦冲一直希望能得到一条俄罗斯陆军腰带,只是没有机会。
秦冲抽下自己的腰带在手里掂了一下,腰带很打手,皮质厚实,卡头漂亮。要离手了,秦冲才发现这腰带真的很好,难怪俄罗斯兵红着眼到处寻摸着换呢。
秦冲接过鲍里斯的腰带仔细地端详着。没错,正是他喜欢的那种俄罗斯陆军腰带,纯铜的卡头上面并排有两个钉,棕黄色的皮带条上也相应地打了两排孔,整条皮带都用明线扎出了规则的菱形图案。往腰上扎的时候,秦冲才觉出有些不方便,两个钉眼不是一下就能找准,皮质也显得过于粗硬了些。但这腰带系在身上真的很妥帖,很紧实,很有束缚感。
换完腰带,两人笑看着对方。
干了怎么样?秦冲举着酒瓶子问。
没问题!鲍里斯也举起酒瓶子回答。
为什么干呢?秦冲问。
为了……鲍里斯在腰上拍了拍说,为了腰带。
对,秦冲说,就为了腰带。
两个瓶子重重地撞在一起,撞出了一声清脆的响声。一仰头,两人把瓶里的酒全干了。鲍里斯站不住脚地开始往下出溜,秦冲赶紧伸手去拉,一把没拉住,竟和鲍里斯一起摔倒在地上了。
意蕴类探究
醉中的鲍里斯把秦冲抓得很紧,他们像当年打架似的在地上打起了滚,秦冲好不容易才把压在身上的鲍里斯掀掉,两个人就那样摊手摊脚地并排躺在了草地上。
斑驳的月光从林间洒落下来,迷彩一样涂满了他们的全身。
借着月光,秦冲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胳膊平整光滑,神经性皮炎竟奇迹般地好了……
(节选,原载《西南军事文学》2012年2期)
【考点题型】俄罗斯陆军腰带寄寓了怎样的思想内涵?小说究竟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意蕴和作品主题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抓住秦冲对俄罗斯陆军腰的感觉和两人从暗自较量到和解的过程进行综合思考。秦冲对俄罗斯陆军腰带既不习惯有充分肯定,这实际也是对俄罗斯军人和军队的看法;秦冲和鲍里斯的矛盾冲突,无关现实利益,而是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是文化与观念的差异:抓住这两点进行分析,即可有正确答案。
【答案示例】在秦冲的感觉里,俄罗斯陆军腰带系在身上很妥帖,很紧实,很有束缚感,但两个钉眼不是一下就能找准,皮质也显得过于粗硬了些。俄罗斯陆军腰带象征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小说通过两国军人暗自较量到达成和解过程的记叙和描写,传达了深刻的主题,即人们在文化与观念上的差异和距离往往是矛盾、冲突产生的重要根源,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与观念。
艺术特点类探究
题型三:艺术特点类探究
知识链接
艺术特点类探究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如探究情节构思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
这类试题的探究点不是局限在艺术的某一方面上,如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而是 在小说艺术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上,它涉及小说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文学味很浓,难度很大。但题干往往只要求从某一方面或角度来探究,因而降低了难度。
艺术特点类探究
一、明辨题型
题干示例 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其他设问方式:
(1)有人认为本文运用了××手法,你的看法呢?
(2)小说主要写了某件事,没有太多的曲折,对小说内容的表现是否打折扣?请作探究。
(3)本文在整体构思上别具一格,请就线索和叙述方式谈谈你的认识。
明辨题型 (1)题干中一般有“写法”“手法”“形式”等字样;
(2)题干中一般有“探究”“探讨”“你的看法”等字样。
艺术特点类探究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解答艺术特点类探究题“3步走”
第一步
因为艺术特点类探究应以“艺术技巧”为基础,所以应先掌握考查艺术技巧的几种题型:①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②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③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④明确结构方式(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的特点和作用;⑤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第二步
审题干关键词,明确题型,找到探究方向。
第三步
把艺术技巧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等结合起来,从“特色”与“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
艺术特点类探究
小试牛刀
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
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老家,北京的冬天就来了。冷风扒住门框往屋里吹,门后挡风的塑料布裂开细长的口子,像只冻僵的口哨,屁大的风都能把它吹响。
“我知道你们干这个,昼伏夜出。”慧聪不觉得我们的职业有什么不妥,“我还知道你们经常爬到屋顶上打牌。”没错,我们晚上出去打广告,就是在墙上、马路牙子上和电线杆子上印上一个电话,告知你若需要假毕业证、驾驶证、记者证以及这世上可能存在的所有证件,拨打这个电话,满足你的一切要求。白天睡大觉,无聊得只好打牌。
“我一直想到你们的屋顶上,抬个头就能看见北京。”慧聪踩着宝来留下的凳子让自己站得更高,悠远地四处张望。
我跟他说,这地方除了高楼就是大厦,跟咱们屁关系没有,穿行在远处那些楼群丛林里时,就像走在老家的运河里,一个猛子扎下去,不露头,踩着水晕晕乎乎往前走。
“我想看见大雪把整座城市覆盖住。”说话时他辅以宏伟的手势,基本上能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了。
他又回到他的“大雪封门”了。那是他高考时的“杰作”,那篇“杰作”被老师判为偏题,他连大专都没考上,这才来到北京投奔二叔,替人放广场鸽。
艺术特点类探究
他的“英姿”让我动用了一下想象力。我想,如果大雪包裹了北京,站在屋顶上我能看见的景象,那将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将是银装素裹无始无终,将是均贫富等贵贱……北京就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饱满、祥和,每一个穿着鼓鼓囊囊的棉衣走出来的人都是对方的亲戚。
风把屋顶上的天吹得很大,烧暖气的烟囱在远处冒烟,被风扯开来像几把巨大的扫帚。
几只鸽子从院子里起飞,跟着哗啦啦一片都飞起来。
鸽子不断减少,他二叔拉下一张公事公办的脸,警告他就算把鸽子交回去,也得有个差不多的数。
“我的要求不高,”慧聪说,“能让我来得及看见一场大雪就行。”
鸽子继续丢,大雪迟迟不来。行健和米箩劝慧聪想开点儿,不就几只鸽子嘛,让你二叔收回去吧,没路走跟我们混。只要在北京,机会迟早会撞到你怀里。
慧聪说:“你们不是我,我也不是你们;我从南方以南来。”
终于,一月将尽的某个上午,行健戴着收音机的耳塞对我说:“告诉那个林慧聪,要来大雪,傍晚就到。”
天阴下来,铅灰色的云在发酵。我在当代商城门前找到慧聪,他二叔也在。林家老二挺着啤酒肚,大衣的领子上围着一圈动物的毛。“不能干就回家!”说话像个乡镇干部,“首都跟咱老家不一样,这里讲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慧聪低着脑袋,都快哭了。
“傍晚有大雪。”我凑到他跟前,“绝对可靠。”
慧聪看看天,对他二叔说:“再给我两天。就两天。”
艺术特点类探究
回去的路上我买了二锅头和鸭脖子。一定要坐着看雪如何从北京的天空落下来。我们喝到十二点,慧聪跑出去五趟,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然后我们就睡了,醒来已经上午十点,什么东西抓门的声音把我们惊醒。我推了一下门,没推动,再推,还不行,猛用了一下劲儿,天地全白,门前的积雪到了膝盖。
“快,快,大雪封门!”
慧聪穿着裤衩从被窝里跳出来,赤脚踏入积雪,他用变了调的方言嗷嗷乱叫。鸽子在院子里和屋顶上翻飞。两只鸽子歪着脑袋靠在窝边,它们俩死了,不像冻死,也不像饿死,更不像窒息死。行健说,这两只鸽子归他,晚上的酒菜也归他。
我和慧聪爬到屋顶上。大雪之后的北京和我想象的有不小的差距,因为雪没法将所有东西都盖住。高楼上的玻璃依然闪着含混的光。但慧聪对此十分满意,他觉得积雪覆盖的北京更加庄严,有一种黑白分明的肃穆,这让他想起黑色的石头和海边连绵的雪浪花。他团起一颗雪球一点点咬,一边吃一边说:
“这就是雪。这就是雪。”
鸽子在我们头顶上转着圈子飞,我替慧聪数过,现在还勉强可以交给他叔叔,再少就说不过去了。我们俩在屋顶上走来走去,脚下的新雪蓬松温暖。我也搞不清在屋顶上待了多久,反正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
我们从屋顶上下来,看见行健拎着那个装着死鸽子的塑料袋。
“妈的她回老家了。”他说,脚对着墙根一阵猛踹,塑料袋哗啦啦直响,“他妈的回老家等死了!”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有删节)
艺术特点类探究
【赏析】
林慧聪这个来自“南方以南”的少年,来到北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一场大雪。天地间的这场“宏大叙事”让他觉得无比“壮观”,几乎有了“喝令三山五岳”的豪气。即使鸽子一只只丢失,面临着被二叔“炒”掉的危机,他惟一关心的却是天气预报中大雪将至的消息。物质的匮乏已然不再是他最迫切关心的事情,也不再是小说关注的主题,精神的困顿才真正令他念念不忘,也令读者难以释怀。
作者以几位青年打工者在北京的生活为底子,以精细绵密的语言和出人意表的想象,讲述了一个梦想与现实、温情与伤害、自由与限度相纠结的故事,如同略显哀伤的童话。对几位来自南方乡村的青年来说,大都市的生活恍若梦境,现实却不免艰难,但他们一直生活得认真严肃,满怀理想。小说在呈现事实的基础上,有着强烈的升华冲动,就像杂乱参差的街景期待白雪的覆盖,就像匍匐在地的身躯期待鸽子的翅膀。
【思考题】
1. 说中的慧聪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 小说中的鸽子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3.小说为什么要以“如果大雪封门”为题?试作探究。
艺术特点类探究
【答案】
(一)如果大雪封门
1.慧聪是一个身处困境而不失精神向往的打工者形象。他高考落榜,接受命运安排,只身来北京为人放广场鸽;理解并尊重打工者,不觉得为人贴小广告的职业有什么不妥;有强烈的精神向往,身处困境却爱登高望远,面临被解聘,却渴望看见大雪覆盖整座城市的景象。
2.鸽子象征漂泊在城市中的年轻人。鸽群用飞翔撑起一片天空,但在城市的污浊中接二连三地意外夭折和倒毙。这正像奔波在城市中的年轻人,力图有所作为,却不知所终,寄居于城市,也游离于城市,只是城市中一道无人在乎的风景。
3.①小说一再写到慧聪盼望看到大雪封门的景象,最后终于如愿,以“如果大雪封门”为题可以概括小说的重要情节。②慧聪有强烈的精神向往,面临被解聘而却渴望看到大雪封门的景象,以“如果大雪封门”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③大雪可以制造平等、温暖和熟悉的亲人,以“如果大雪封门”为题,可以凸显突破现实困境、尝试心灵突围的主题。
表评价,谈感悟
题型四:表评价,谈感悟
一、明辨题型
题干示例 1.就文中的某个细节(或观点)谈谈自己的人生启示。
2.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3.先要求考生文中某句话的深刻含义(往往是主旨句或中心句),再要求考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对文中人物说说你的心里话。
5.是否赞同文中的××的做法(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6.续写结尾(如2012年河南中考记叙文《桥在水上》)。
7.按照文意写出相关古诗句。
明辨题型 1.中心;2.线索;3.兴趣;4.人物;5.主要内容。
表评价,谈感悟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这是一类开放性的考题,命题灵活,覆盖面广。回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具有较高的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答题时,先要纵观全文,把握主旨,而且做到获主旨多思考。小说的主题不是象贴标签一样明显地张榜在作品的前头,而是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读者对小说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一个由潜渐明的过程,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过程。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现实来回答,还要注意不要超过题干中所规定的的字数(这类题目往往都有字数说明)。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答题格式:
1.按题干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2.观点+理由。即:赞同(不赞同)+理由。
表评价,谈感悟
小试牛刀
黄蜂筑巢
周涛
①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②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③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④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⑤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⑥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表评价,谈感悟
⑦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⑧小家伙!
⑨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⑩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算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客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表评价,谈感悟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分析】本文主要以黄蜂坠落阳台为中心勾勒了黄蜂短暂而又充实快乐的一生。文章首先从霜降时黄蜂坠落阳台写起,营造出生命将逝的庄严气氛。接着,抓住黄蜂临死前“紧紧抓住扫帚尖“、秋光中谢幕前的鲜明美丽、生命终止前的梳洗打扮三个细节,详细描绘了黄蜂在临死前对生命的无限留恋以及赴死的从容与坦然,突出了黄蜂的自尊自爱,显示出了生命的高贵。
【考点题型】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答案】①面对死亡要乐观、坦然。②对生活要热爱。③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④人类应该向动物学习。⑤人类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生死观。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从不同的角度能得到不同的启示或感悟。比如从黄蜂短暂的生命与对生的眷恋,启示我们要珍爱生命,把握有限的生命;从我们一家与窗下的黄蜂和平相处,可以得出人与自然万物应和谐相处。启示感悟与文本内容相关即可。
叁
综合演练
综合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综合演练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综合演练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综合演练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完成了下面的填空。(2分)
这篇小小说以 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 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综合演练
2.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分析。
3. 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4.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
5.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答案
1.【答案】风筝 即将消失的村庄
2. 【答案】事情:①自幼学艺扎风筝,经他手的风筝活灵活现,给归途的人以慰藉;②后来成为民间艺人,上过电视,吸引过外国人参观;③手艺失传,儿子只学了点皮毛,去城里开店赚钱。
作用:①交代主人公鹞爷和故事的背景,补充故事情节;②为下文鹞爷和小男孩放风筝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暗示文章主旨,重视“根”的传承,不忘初心。
3. 【答案】“掏空了身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整个村庄只剩一个空壳的现状,突出了了村庄的寂寥、落寞和破败,暗示着村庄即将消失,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低沉与无奈的心情。
4. 【答案】示例:①根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情,是漂泊在外的人的依靠和精神慰藉,②根是传统文化和手艺传承的源泉。③根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让我们迷失了,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5.【答案】示例:反映了留守老人(传统民间艺人)的落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农村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大量农村劳动力与人才的流失;传统手艺无人传承和继承变质的现状;现代人对“根”的迷失等。
思考:重视民间艺人的手艺,改变乡村破败落后的现状,吸引人才回流,传统工艺也要不断继承和发展,与时俱进;追本溯源,不忘初心;重视“根”的教育与传承。
谢谢你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