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08月
教学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2.文化传承与理解,阅读文本,学会分析作者是如何深入挖掘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语言,利用旁批圈点勾画,把握通讯在写人记事中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特有作用。 4.思维发展与提升,总结人物通讯的写法,学会写人物关注事例和细节,提升记叙文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2.阅读文本,学会分析作者是如何深入挖掘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难点: 1.总结人物通讯的写法,学会写人物关注事例和细节,提升记叙文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劳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劳动,是拉动社会发展的纤绳;劳动,是帮助时代进步的阶梯。每个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那些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今天我们就将通过真实客观的新用闻讯,深人挖掘典型事件,感受劳动者的精神风貌。 学习活动一:了解通讯,掌握阅读方法 1.在学习人物通讯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人物通讯 阅读资料一: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片断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常见的写法:①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②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③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人物通讯的主角往往是: (1)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2)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名流; (3)在不同岗位上辛勤劳动与创造,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普通人; (4)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阅读资料二: 新华社消息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今天上午,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日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 2.明确通讯和消息区别 通讯消息报道对象侧重写人侧重写事内容详细完整简要概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灵活)以记叙为主时效性弱强
3.明确人物通讯的读法 (1)关注作者选用了哪些典型事件; (2)关注通讯在写人记事中突出的细节; (3)关注新闻多角度、多层次的写人手法。 学习活动二:抓典型事件,挖人物精神 1.阅读课文,明确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阅读要求,梳理字词和文章结构。明确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分析从中体现的人物精神,用表格的形式呈现。 人物基本事件人物精神 袁隆平袁隆平1961年7月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时意外找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准备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下定决心要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战胜饥饿。表现袁隆平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袁隆平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他不盲从权威,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显示了袁隆平严谨的态度、创新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不迷信权威。1964年7月,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展示了袁隆平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1992年针对杂交稻是“三不稻”的贬斥文章,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表现了袁隆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上,袁隆平说到自己的梦。表现了袁隆平是一位有理想、有不息奋斗精神的科学家。
2.文本延申:走近袁隆平 学习任务一: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并根据袁隆平生平事迹,撰写一段颁奖词,要求:有人物事迹,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150字左右。 【名词解释】
颁奖词:指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目的是让大众了解获奖对象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教育的效果。 事迹:个人或集体过去做过的重要的事情(现多指对革命、对人民有益的事)。 颁奖词=事情+价值+精神品质 学生示例1: 袁隆平,人类生存底线的守望者。穿梭在田间陇亩,凝视着子孙千秋。五十八年汗水浇灌出一片金色的沃土,九十一岁高龄缔造出一派绿色的希望。在精明的世界甘愿做一个“顽愚”的痴者,把一生奉献给人类温饱;在贪闲的世界甘愿做一个永恒的“行者”,用一生追逐科技的前沿。“在问问国家能给予自己什么之前,先问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袁隆平,一生热爱,无私奉献,老骥无悔,行者无疆。 学生示例2: 他本是最平凡的乡村教师,却发明了亩产量近乎神话的“东方魔稻”;他本应载誉而归,却90岁高龄仍步履匆匆地踏上了一片又一片的盐碱荒地,成功试种了“海水稻”。他用日复一日田垄地头的坚守,点亮一双又一双因为饥饿而失去光彩的眼睛。60载岁月,他始终怀揣同一个梦想: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我在田里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乘凉。 他就是袁隆平,用自己朴素的追梦之旅,圆世界的无荒之梦想,让生命兴隆,天下太平。 评价: (1)学生能够区别新闻事实,明确人物的贡献 (2)能够概括人物身上蕴藏的精神品质,能从时代的高度来认识这种精神的价值、意义。 袁隆平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袁隆平颁奖词 学习活动三:圈点勾画,品读细节 1.在这篇人物通讯中,用做批注的方式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细节描写,并且分析这些细节体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自主阅读-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人物细节描写人物形象袁隆平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动作描写,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目光、行动、情绪三个细节,塑造了一个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家形象。他很清楚他拥有的有利条件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进行这项研究,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有党的正确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心理描写,不畏艰难,心怀感激,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田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泥腿子”专家,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心怀天下。
学习活动四:总结技法,学会写人记事 1.通过本文的写人技法,回想读过的其他写人记事的文章,小组讨论:如何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 写出人物的个性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的个性运用性格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个性抓住性格化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个性通过特定环境、景物,表现人物的个性
学习任务二: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写200字左右的语段,至少用上两种细节描写。 学生作业展示1: 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沟壑,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而又带着恳切的目光,像是在缅怀过去,又像是在期待未来。高挺的鼻,干裂嘴唇,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酸甜苦辣。犹如犁耙般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的瓷碗在喝水。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待的普通老农民。 学习任务三:《我身边的劳动者》摄影作品征集 用镜头记录你身边劳动者工作的美好瞬间:或是保洁员额头的汗珠,或是门卫叔叔的笑脸请用一两句话给自己的摄影作品配上简短文字,说明美好瞬间,与大家分享交流。 学生作业展示1:金秋时节,农民弯着身子,舞动着镰刀,收割饱满的谷穗 学生作业展示2: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路边摆摊的叔叔,等待着顾客的光临。 学生作业展示3:晚间繁华的街道,拾荒者在垃圾箱里翻找饮料瓶,双肩担着的是责任和生计。 学生作业展示4:环卫阿姨手持扫帚,一丝不苟地将街道的枯叶清扫干净。
基础教育精品课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