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理清思路,了解李煜生平遭际,揭露身世对其创作的巨大影响。
2.通过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今非昔比的悲惨处境,了解其词情感内涵。
3.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重点赏析本文的艺术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加强预习,熟读背诵,课内师生对话式讨论交流。
2.知人论文和读文识人结合,使这一课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身技巧、语言等分析上面,也倾向于挖掘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幽深含蓄的审美特点,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歌赋的热爱。
重点:感受、品味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难点:理解本词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的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诵读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王朝不断更替,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那就是帝王文学。一般而言,开国帝王的诗歌往往充满了豪气,比如汉高祖的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而亡国之君的的诗歌呢,则往往随着国破家亡的坎坷遭遇而沾染上了哀怨忧郁的情调,比如李煜的声名,以一首情感含蓄幽怨的《虞美人》,承载一江春水向东流,穿过时空,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名字也随着他的词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2.古人说愁:
(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 白
(3)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 观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 白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 煜
(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贺 铸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 煜
愁思像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写出了愁思的多;又像春水之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写出了愁思的绵长 。李煜缘何而愁?走近李煜。
二、自探学习:教师引导
(一)知人论世:简介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是五代时出色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
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975 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亡。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978 年 7 月 7 日(七夕)他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触怒宋朝皇帝赵光义,下令将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惨,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问:那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呢?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1.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
2.应该什么样的感情?———低沉、凄凉,声调曲折有致。
3.怎么样才能处理好作者的这种情感?
A、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B、把握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这些词特别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
再来试试读读。
三、具体鉴赏
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愁”。
2.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过渡:这“剪不断,理还乱”无限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1.通过发问抒写愁情。先问天:
第一问:春花秋月何时了
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古诗词里面,“春花秋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许多诗人和词人都借它们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和心情,但是李煜为什么就是要它们结束呢?
这是因为“情随境迁”,春花秋月确实是美好的事物,但是词人个人的处境却是今非昔比。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这个称号本身就含有羞辱讽刺的味道。历史上,亡国之君的生活非常的悲惨,时时刻刻受到监视和骚扰。李煜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一个囚徒,他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多年的担惊受怕使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了,这些曾经美好的事物在词人的心里已经改变了颜色。原来的锦衣玉食,以及在像花朵一样美丽的宫女陪伴下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多增加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因此这样美好的事物不如快点结束才好。
因此,词人的这第一问,看似简单无奇,但是它却饱含了李煜这许多年来的心酸苦辣,以及国破家亡后的悔恨悲愁,他感情的极端悲苦也就显而易见了,第一个设问也为全词铺垫了情感幽深哀怨的基调。
第二问:往事知多少
面对春花秋月这些美好事物无穷无尽,而我们的人生却很短暂,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开花谢、月缺月圆而长逝不返。他转而想到过去,向人发问:我还能记得多少过去美好的事情呢?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他的“往事”内容很广泛。在这里,(李煜所怀念的往事到底是指什么呢?)自然,是指他在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的一切活动,比如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可是人生短暂无常,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接下来,李煜自己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东风”点明时光依然在不断消逝,他降宋后又过了一年。也照应了开头,表明他是在起“东风”的季节变化中引起无限感慨的。
这里有一个很微妙的用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作者为什么用“又东风”,而不是“又西风”,或者“又北风”呢?我们知道李煜原来的国家在宋的东南方,“东风”从字面上讲是“从东面刮来的风”,对李煜来说,东风完全可能是从南唐故国送来的风。这里暗示这词人经过多年亡国的耻辱生活后,有了一丝丝复国的幻想。但是“又”字同时显露了词人对自己年岁又空度了一年、却无能为力的感慨,这过去的一年里他什么也没有做成,也就隐含作者即使更加心切的怀念故国,但对故国已没什么作为了。潺潺流逝的时间和短迅即逝的生命是人生伟大梦想的天生死敌,作者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缺而长逝不复返,而复国的梦想
也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了。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被囚禁在小楼上的李煜,依靠栏杆、眺望远方,对着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对故国的思念,涌上了心头。但他只能完完全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对故国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这些曾经熟悉的事物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那个流连欢乐的有情人,已不复当年的风采神韵了。 “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之后的无限怅恨之感。
第三问:问君能有几多愁
词人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后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使情感抒发达到了极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虽然作者连续用了三个问句。但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以多个问与答的的创作形式,使情感层层叠加,曲折回旋,唤起读者百转千回后的共鸣。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就不仅仅是一江春水?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致。
词人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再问人:“往事知多少?”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三问,每一问都是李煜自己设问,再由自己回答。
2.通过美妙的对比展现愁情。本词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
第一组对比:春花秋月———往事
“春花秋月”是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而“往事”则是人世间短暂无常的。两者千差万别,以宇宙的无限去比较人生的有限,表明了造物主的造化弄人,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
第二组对比:小楼东风———故国明月
小楼东风是李煜自己现在不自由的真实写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惨;故国明月则象征了过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那个时候有尊严,有安全感;以过去的美好自由反衬现在处处受限制、处处不自由,越发使这种处境显得悲苦。
第三组对比:雕栏玉砌———朱颜改
雕栏玉砌,喻指故国美好事物永恒存在;但是以前那个在这样美好事物前流连忘返的人却已经容颜衰老了。两者相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对人生心灰意冷的暗淡心态。全词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折的传出
3.比喻的手法,抽象化的感情渲染。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词家中不乏“写愁”高手,如寇准“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秦观“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等等。相比之下他们或不够“鲜活”,或不够“含蓄、深邃”,“愁”之意境均不及后主词。这 9 个字,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我们可以想象,李煜在这里长叹: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他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竟然还敢这样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词充满悲恨激楚的感彩,感情深厚强烈,正像滔滔江水,有一股不顾一切、冲决而出的气势。诗人这种全心倾注的纯真深挚感情,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
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选取典型的景物,创设意境: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李煜在本词中是以联想展开对往事的回忆,引发现在实实在在的愁苦,前虚后实。李煜在本词中的高明的地方是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巧妙的隐含在一些组合意象中,即使是十分悲愤凄楚的情绪也曲折含蓄地表达,但是正是这种写法,反而使人更加感受到他的深深哀痛。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作者运用了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而实质仍是表达物是人非。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小结: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发问
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