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期末单元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1所示,从P点发出的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P’点。现有一条光线也从P点发出,经过凸透镜后的传播路径,在图2的四种表示中,正确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如图所示是一副远视(老花)眼镜,分析图中看到的像可知它的镜片是(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凹面镜
3.如图所示,小聪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4.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急剧上升,且低龄化,甲、乙两眼睛的成像示意图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B.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C.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5.下列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B.青蛙“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C.通过平静的湖面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都是光的反射现象
D.人靠近镜子,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会变大
6.凸透镜的成像如图所示,AB代表物体,A@*@B@*@代表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这种情况( )
A.可用于放大镜观察物体B.可用于幻灯机放映幻灯片
C.可用于照相机拍摄照片D.可用于照相机,也可用于幻灯机
7.某同学利用光具座、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录物距u、像距v得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
A.当u=10cm时,成倒立、等大的像B.当u=1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C.当u=20cm时,成倒立、放大的像D.当u=25cm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8.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看到水中的云——实像 B.看到水中的鱼——虚像
C.看到水中的云——成因:光的折射 D.看到水中的鱼——成因:光的反射
9.昆虫观察盒的盒盖是一个凸透镜(如图所示),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 10cm,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像的原理可以方便地观察小昆虫。在一次实验中,小明不小心把观察盒上的凸透镜打碎了。为了修好观察盒,老师分别给他提供了焦距为4cm、8cm、10cm和12cm的凸透镜各一个,他应该选择( )
A.焦距为4cm的凸透镜 B.焦距为8cm的凸透镜
C.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 D.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
10、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在离凸透镜30厘米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厘米B.30厘米C.40厘米D.50厘米
11.小明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32厘米 B.一定小于12厘米
C.一定在12厘米到16厘米之间 D.一定在16厘米到24厘米之间
12.加强青少年近视防控,促进视力健康是社会关注的“光明工程”。关于近视眼成像及其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使用凸透镜矫正
B.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使用凸透镜矫正
C.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使用凹透镜矫正
D.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使用凹透镜矫正
13.小明做作业时,动手操作了如下的实验探究:找了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普通铅笔放在玻璃瓶的一侧,透过玻璃瓶,可以看到那支笔,如图所示,把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不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先成虚像,后成实像B.笔尖一直变长变大
C.到某一位置,笔尖突然改变方向 D.笔尖先变长变大,后变短变小
二、填空题
14.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15.人的眼球好像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小丽的眼睛成像情况如图所示,为矫正视力应当配戴眼镜片为___________的眼镜。(均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
16.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如果不爱护眼睛容易患上近视眼,矫正近视眼应佩戴_______透镜(填“凸”或“凹”).视力正常的眼睛,远近景物都能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______像 (填“实”或“虚”).
17.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重庆各学校均组织了停课不停学的网课学习,教育部要求在一定时间的网课学习后需要休息一会并眺望远处景物,眺望远处时会使眼睛中晶状体的会聚作用________(选填“变强”或“变弱”)。不过一部分学生借此用电脑或手机长时间娱乐,对眼睛不加以保护,从而形成近视眼,对近视眼进行矫正应戴由________做成的眼镜(选填“凸透镜”、“凹透镜”、“凸面镜”、“凹面镜”)
18.(1)小明在判别直径相同的两透镜的类型时,分别将它们正对太阳,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在纸上得到相应的光斑,透镜与光斑的大小如图所示(d1<d<d2)。其中形成甲光斑的________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________是凹透镜(以上选填“一定”、“可能”或“一定不”)。
(2)小华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f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测得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l________f(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华取一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为l处,在透镜另一侧将白纸沿主光轴远离透镜过程中,纸上的光斑大小将________(“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三、作图题
19.在如图所示的光路图中,分别填入合适的透镜。
四、实验探究题
20.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H、H'点均为是2倍焦距处。
(1)实验前应将光屏向_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使发光体“F”、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在________上,目的是为了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调节好光屏的高度后,刚好在光屏上能观察到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此时光在光屏上发生了________反射。
(3)接着把发光体“F”从H点移到A点处,为了使光屏上模糊的像变得清晰,应将光屏在________(填“OF′之间”、“F'H'之间”或“H′以外”)调节,会得到倒立、________的实像。此过程像的移动速度________(选填“小于”或“大于”)物体的移动速度。
(4)再把发光体“F”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此时人眼透过透镜看到的像是图2中的________(选填“A”、“B”、“C”或“D”)。
(5)实验结束后,对图1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光屏换成带有方格的光屏,如图3,这样做的优点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B
3.C
4.D
5.B
6.B
7.B
8.BD
9.D
10.A
11.C
12.A
13.B
14.会聚
15.凸透镜 凹透镜
16.凹 实
17.变弱;凹透镜。
18.(1)一定;可能;(2)小于;变大。
19.
20.(1)下;同一高度;(2)缩小;漫;(3)H以外;放大;大于;(4)C;(5)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