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经历在具体情景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发展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重点:能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四、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说出得数。
4+6=( ) 7+9=( )
20+10=( ) 20+13=( )
6+5+30=( ) 9+3+40=( )
2.指名口答,并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25+4=( )25+40=( )
(二)讲授新课
场景描述,提出问题:星期天,小明、小亮和小红到郊外游玩,休息时,他们打算互相欣赏各人所带的画片。图中三个小朋友各说了些什么?你能根据他们所说的话,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小亮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
小亮和小明一共有多少张?
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
三个人一共有多少张?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依次呈现如下的算式:
24+6 24+9 9+6 9+24+6
提问:这些算式中,哪些是已经学过的,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哪些你觉得口算比较困难,需要想一想?
指出:9+6是已经学过的算式,9+24+6涉及三个数相加,留待以后学习。今天,我们主要学习24+6和24+9的口算方法。
启发:在第四单元,我们也学过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那么24+6、24+9与前面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有什么不同?(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了)
明确:今天我们一起探索这种算式的口算方法。
(三)重难点精讲
1.教学24+6-?
(1)提出要求:这道题你会算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可以先算出结果再摆小棒验证;也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思考怎么算。有困难的,同桌两人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组织讨论:你是先算的几加几?把4根小棒与6根小棒合成10根之后,你接着做了什么?为什么要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3)明确: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也就是把10个一变成了1个十。这样一来,就能很快知道得3个十,也就是30。
(4)板书“24+6 =”,提问:刚才大家提到先算4+6,4是从哪儿来的?(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把24分成20和4)4+6得多少?(板书10)接下去要算多少加多少?(板书30)
(5)提出要求:你能看着黑板上的分解式,把24+6的计算过程再说一说吗?
(6)师生共同小结:计算24+6时,一般先算4+6=10,再算20+10=30。
2.教学24+9=?
(1)启发:根据计算24+6的经验,想一想,计算24+9时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交流后,要求他们把书中的分解式填完整。
(3)组织讨论:13是哪两个数相加的和?33呢?你能看着分解式再把24+9的计算过程完整地说一说吗?
(4)师生共同小结:计算24+9时,一般先算4+9=13,再算20+13=33。
(5)如果有学生刚才提到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不同算法。只要结果正确,思路合理,教师就要充分肯定,并让大家分享。
3.试一试:38+2= 26+7=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
(四)归纳小结: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先算几个一加几个一,再把得数与十位上的几个十合起来。
(五)随堂检测: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课堂上的讲解把第1题补充完整。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一组中的3道题。学生完成后,交流:比一比,这三道题有什么联系?
小结:第一题是7+3=10,下面两道题也要先算7+3=10。不同的是,第二题接着还要算10+40,第三题接着还要算10+80。
要求学生依次完成其余两组题。学生完成后,组织相应的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建议学生先轻声说说每道题各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填写得数。
学生完成后,选择两题让他们再说说计算过程。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题。
要求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启发:如果把盒子里现在的光盘看作两个部分,你知道是哪两个部分吗?要求现在盒子里一共有多少张光盘,需要把这两个部分怎么样?
在学生列式解答后,指名口答。
5、体育组打篮球的有16人。踢足球的有8人。体育组一共有多少人?
6、
7、
(1)小兰要付多少钱?
(2)小青要付多少钱?
(3)小玉要付多少钱?
8、配对连线
9、看谁最聪明?
54+□=6□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七、作业布置:
比一比,算一算。
26+2= 34+5= 17+2= 1+28=
26+4= 34+7= 17+7= 6+28=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