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教科版小学科学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操作培训
实验八:火山的形成原因
实验目的:探究火山形成的原因
实验器材:土豆泥、番茄酱、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在罐头盒内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状,并在山的顶部向下 挖一个小洞。
3.向小洞内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番茄酱适当的稀释一下),然后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
4.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的现象。
5.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
通过加热,“火山”内部的“岩浆”不断上涌,最后冒着热气,并伴随着大量气泡,从薄弱的火山口喷涌而出。
实验结论:
火山喷发的成因是由于地壳越到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高温高压的岩浆在遇到地壳的薄弱地带时,就会喷出地表,从而造成火山喷发。
注意事项:
番茄酱要适当稀释;土豆泥上挖的洞要到达盒底;封“火山口”的士豆泥要薄;注意佩戴好护目镜。
实验九: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降雨给土地带来的变化。
实验器材:泥土、有颜色的沙子、喷壶(瓶盖扎空的塑料瓶)、塑料盒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动手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为了便于观察现象,可以在土壤表面撒上带有颜色的沙子。
3.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小山丘的顶部,仔细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
4.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发生的变化。
5.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
降雨前后的小山丘有着明显的变化,小山丘顶部的泥土和沙子被雨水冲到了山坡下,降雨会冲走大量松散的土壤。
实验结论:
雨水会改变地表的形态,这就是雨水对土壤的侵蚀。
实验十:探索植物对土地的影响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实验器材:两个塑料盒子、泥土、两个瓶盖打孔的塑料瓶、模拟植被的材料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动手制作两个同样小山丘模型,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
3.将两个喷壶在同一高度进行相同的降雨量。
4.比较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
5.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
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是不一样的,没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顶部被冲垮,表面形成了一条条的小沟,雨水带走了大量的土壤。而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上的泥沙基本没有什么变化,雨水带走较少的土壤。
实验结论:
植物对土地侵蚀是有影响的。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使土地沙漠化;而有植物的土地被雨水侵蚀的影响较小。
注意事项:
明确不同条件: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
明确相同条件:同样的小山丘模型,同样的“降雨量”,同样的“降雨”高度。
实验十一: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水流速度的变化
实验器材:量筒、透明水杯、铁架台、漏水瓶(塑料瓶
去掉底部,在瓶盖上扎一 个小孔)、计时器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把去掉低部的塑料瓶,倒过来放在铁架台上。
3.用量筒量取200毫升的水倒入漏水瓶中,注意按住瓶盖底部的小孔,避免水流出。
4.把按住漏水孔的手指松开的同时,用计时器测试水集聚到50毫升时用了多长时间?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5.用同样的方法测一测集聚到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水分别需要多长时间,这个实验要重复做3次。
6.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
漏水瓶里的水,随着水位的下降,水流速度越来越慢。
实验结论:
同一个水钟,漏水瓶的水位高,流速快;水位低,流速慢。
注意事项:
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看水位时视线注意要平视。
测量水流速度记录单
实验次数 第一个50毫升水时间 第一个50毫升水时间 第一个50毫升水时间 第一个50毫升水时间
1
2
3
实验十二: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
实验目的:能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
实验器材:3个塑料瓶、铁架台、剪刀,工字钉、记号笔、秒表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设计方案。
3.水钟的制作过程。
(1)两个塑料瓶剪掉底部,用工字钉把瓶盖打孔,用作两个漏水瓶。(2)另取一个塑料瓶,剪掉上部,用作接水瓶。(3)将两个漏水瓶组装在铁架台上,中间的漏水瓶安装一个分水孔,这样可以保证固定的水位。(4)在最下面的接水瓶上标上初始水位刻度,在记录过程中,每流下一分钟,用记号笔根据水位画一条刻度线。
4、测试、评估和改进。
5、整理器材。
制作水钟可能遇到的问题
可能遇到的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方案
时间刻度过于密集 水流太慢 使水位变高;使小孔变大
接水容器太粗 换用细高的容器
不能测量到10分钟 水流太快 使水位变低;使小孔变小
接水容器太小 换用更大更高的容器
时间刻度不均匀 水位不固定 改进装置,使水位固定
接水容器的形状不规则 换用上下同样粗细的柱状容器
注意事项:
使用剪刀,工字钉要注意安全:画刻度线时视线要和水位向平。
实验十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实验目的: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实验器材:秒表、不同轻重的摆锤(3个螺丝帽)、不同长短的摆绳、铁架台。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安装一个摆,摆锤与摆绳一端连接,摆绳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
3.摆绳长短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观察记录摆在30秒内摆动的次数
做三次,做完一次,记录一次。
4.摆锤重量不变,改变摆绳的长度,观察记录摆在30秒内摆动的次数
做三次,做完一次,记录一次。
5.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
相同的时间内,摆绳越长,摆动的次数越少,摆绳越短,摆动的次数越多 。摆绳的长度不变时,不管摆锤的重量是多少,摆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
实验结论:
摆的快慢跟摆锤的重量无关,跟摆绳的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注意事项:1.我们规定摆动一个来回算一次,不能用力推。
2.实验时,只改变一个因素(研究的因素),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3.如果实验中摆锤碰到铁架台等物体,需要重新做。
摆绳长度(厘米) 第一次 (次) 第二次 (次) 第三次
(次)
40(长)
30(中)
20(短)
实验记录单(探究摆绳长度对摆摆动快慢的影响)
螺母数量 (个) 第一次 (次) 第二次 (次) 第三次
(次)
1(原来质量)
2(两倍质量)
3(3倍质量)
实验记录单(探究摆锤重量对摆摆动快慢的影响)
实验十四:制作一个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
实验目的:能制作出一个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
实验器材:铁架台、细绳、螺母、秒表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设计方案。
3.制作钟摆。
4.测试钟摆。
(1)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可以测试15秒摆动15次。
(2)尽可能用最少的次数调试成功。
(3)测量调试过程中,数据做好记录。
5.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及结论:
进行反复测试,不断调整和记录,制作完成的钟摆能够一分钟摆动60次
注意事项:
一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摆绳大概在25厘米左右。不过由于测量误差,实验材料缺陷等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在测量摆长时,摆长在24-26厘米之间都是正常的。
1分钟摆动次数记录表
摆绳长度 摆动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实验十五:地震的成因
实验目的:了解地震的成因
实验器材:分成两半的小盒子(一次性饭盒)、保鲜膜(塑料薄膜)、泥土、水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保鲜膜。
3.用水、土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保鲜膜的小盒中。
4.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观察发生的现象。
6.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
迅速拉开小盒的两半,“板块”发生了断裂、分离;迅速挤压小盒的两半,“板块”会相互碰撞,“板块”边缘出现了褶皱。
实验结论:
由于地壳的不断运动,地下的岩石长期受到的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力,岩石就会错位、裂开,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地震就发生了。
实验十六: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目的:了解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器材:放大镜、纱布、岩石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用放大镜观察打磨前的岩石。
3.用砂纸打磨岩石。
4.再次用放大镜观察打磨后的岩石,观察有什么变化。
5.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
利用砂纸打磨岩石,发现有白色粉末,岩石表面被砂纸打磨掉了。
实验结论:
风卷起的沙石也会慢慢的打磨掉岩石的表面。
实验十七:模拟心脏的工作
实验目的:了解心脏的是如何工作的
实验器材:水槽、水、吸耳球、塑料管等。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
2.把塑料管的一端连接吸耳球,另一端插入水中。
3.不停的挤压和放松吸耳球,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4.整理器材。
实验现象:
挤压吸耳球,水流出;放松吸耳球,水流回。
实验结论:
心脏收缩,血液从心脏流到血管;心脏舒张,血液从血管流回心脏。心脏的跳动为血液的流动提供动力。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