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易错题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Cl-35.5 Mg-24 Na-23 Fe-56 Zn-65 Ag-108
Ba-137 Cu-64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一、单选题(共27小题)
1.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质量(g) 10 3 90 0
反应后质量(g) 3.2 3 待测 3.2
A.W可能是单质 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C.X一定是化合物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86.4g
2.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O2 B.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反应分子个数发生了改变,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某纯净物3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O2和CO2的质量比为14:11
B.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1:4
C.该反应中O2和H2O的分子数之比为7:6
D.该纯净物中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4.浓盐酸、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共同的变化是( )
A.溶质的质量变小 B.溶剂的质量变小 C.溶液的质量变小 D.溶液的质量分数变小
5.将浓硫酸滴在滤纸上,滤纸很快变黑.这说明浓硫酸具有的特性是( )
A.酸性 B.吸水性 C.脱水性 D.氧化性
6.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或俗称和化学式表示的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
A.熟石灰、消石灰、CaO B.铁锈、氢氧化铁、Fe(OH)3
C.生石灰、消石灰、Ca(OH)2 D.烧碱、火碱、NaOH
7.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不属于盐类的是( )
A.调味用的食盐 B.庄稼用的碳酸氢铵 C.洗涤用的纯减 D.砌墙用的熟石灰
8.相同质量的Mg、Fe分别与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作用,产生H2的质量m(H2)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V(稀盐酸)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B. C.D
9.相同质量的Zn、Fe分别与足量稀盐酸作用,产生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A.B.C.D.
10.如图所示,锥形瓶中盛有气体X,胶头滴管中盛有液体Y.若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滴入瓶中,振荡一段时间后可见小气球a膨胀鼓起.下列各组X、Y物质不会出现上述现象的是( )
X Y
A CO2 Ca(OH)2
B CO2 NaOH
C CO Ba(OH)2
D SO2 NaOH
A.A B.B C.C D.D
11.下列除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N2(O2)通过灼热的铜网 B.NaCl(KNO3)降温结晶
C.CaO(CaCO3)高温煅烧 D.CO2 (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12.某溶液含有Fe(NO3)2和AgNO3,现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入锌粉后,溶液中一定有Zn2+
B.若最终溶质种类为两种时,其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Fe2+
C.若最终溶质种类为1种时,不溶物中可能只有一种金属
D.从加入锌粉到硝酸银刚好反应完全之前,溶液中Fe(NO3)2的质量分数变大
13.将一定量的锌粉和铁粉加入到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为无色.下列有关说法分析正确的是( )
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和Ag+
B.滤渣中一定含有Cu,一定不含Ag
C.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减小
D.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
14.下列物质在溶液中组内两两之间都能互相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硫酸铜 氯化钙 硝酸钠 B.氯化钙 碳酸钠 氢氧化钾
C.硫酸 碳酸钾 氢氧化钡 D.盐酸 硝酸钾 氢氧化锌
15.常温时,下列物质在pH=12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CuCl2 NaCl Ba(NO3)2 B.CaCl2 KNO3 HCl
C.K2SO4 BaCl2 NaNO3 D.NaCl KOH KNO3
16.如图所示,用一根细绳将一木条悬挂起来,并在A、B两点分别挂有3个和2个相同的钩码,木条恰好水平平衡。测得A、B两点距悬点O的距离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左右再各加一个相同的钩码,木条仍能水平平衡
B.若左右各去掉一个钩码,木条的左端下沉
C.若将左右两边的钩码均向O点靠近相等的距离(但没有移到O点),木条的左端下沉
D.若将左右两边的钩码均向两端移动相等的距离(但没有脱离木条),木条的右端下沉
17.如图所示,分别用始终竖直向上的力F1,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2,始终水平的力F3,将杠杆缓慢地由图示位置拉到水平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2、F3逐渐变大、F1大小不变
B.F1、F2逐渐变大、F3大小不变
C.F1、F3逐渐变大、F2大小不变
D.这三个力都逐渐变大
18.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上挂砝码A、B后恰好静止(轮和绳子的重及摩擦不计).若再在A、B下面各挂上一个质量相等的小砝码,将出现的情况是( )
A.下降
B.A上升
C.保持静止
D.砝码质量未知,无法确定
19.用水平力F1拉动如图所示装置,使木板A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右匀速运动,物块B在木板A上表面相对地面静止,连接B与竖直墙壁之间的水平绳的拉力大小为F2.不计滑轮重和绳重,滑轮轴光滑。则F1与F2的大小关系是( )
A.F1=F2 B.F2<F1<2F2 C.F1=2F2 D.F1>2F2
20.如图所示的滑轮装置,重为5牛的物体挂在绳端,力F作用在滑轮的轴上,滑轮在力F的作用下以2米/秒的速度匀速向上运动。若不计滑轮重及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和物体向上运动的速度为( )
A.10牛,4米/秒 B.2.5牛,4米/秒
C.10牛,2米/秒 D.2.5牛,2米/秒
21.如图,同一个物体G,分别沿光滑斜面BA、CA匀速提升。若沿斜面拉动的力分别为F1、F2,各过程中拉力做功分别为W1、W2,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W1>W2,F1<F2
B.W1=W2,F1<F2
C.W1>W2,F1=F2
D.W1=W2,F1>F2
22.如图所示,将一小球从A点竖直向上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经过B点到达最高点C时速度为零。图中h1=h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小球在AB段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等于在BC段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B.小球从A运动到B的时间等于它从B运动到C的时间
C.小球抛出后向上运动是由于一直受到向上的力
D.小球运动到最高点C时所受的合力为零
23.如图所示,用24N的水平拉力F拉滑轮,可以使重20N的物体A以0.2m/s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物体B重10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且不变。若不计轮重、弹簧测力计重、绳重和轴摩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面受到的摩擦力为19N
B.滑轮移动的速度为0.4m/s
C.水平拉力F的功率为4.8W
D.在2s内绳子对物体A所做的功为4.8J
24.如图所示,利用滑轮组匀速拉动放在水平地面上重为G的物体,物体移动的距离为S1,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2,A点的拉力为F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A=2F
B.有用功为GS1
C.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2Fη
D.额外功为FS2﹣GS1
25.如图所示装置,闭合开关,如果将导体ab水平向右移动,则导体cd将随之运动起来。下列设备中,与实验装置右侧产生现象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电动机
B.发电机
C.电磁铁
D.电磁继电器
26.如图所示,将两只额定电压相同的小灯泡L1,L2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发现灯L1较暗,灯L2较亮,其原因是( )
A.灯L2的电流较小
B.灯L2的电阻较小
C.灯L2的额定功率较小
D.灯L2的额定功率较大
27.小洪家火线上的熔丝熔断,小洪检查时,断开所有开关,将一只完好的白炽灯L接到图所示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闭合S、S1,若灯L正常发光,说明L1支路短路
B.只闭合S、S2,若灯L正常发光,说明L2支路无故障
C.只闭合S、S2,若灯L发光较暗,说明L2支路断路
D.只闭合S、S1,若灯L不发光,说明L1支路短路
二、计算题(共2小题)
28.运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现取某种仅含氯化钠杂质的纯碱样品26.5g,全部溶解在350g水中,再加氯化钡溶液72.9g,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过滤出沉淀并干燥后,称得质量为39.4g.
(已知:Na2CO3+BaCl2═BaCO3+2NaCl)
(1)求该纯碱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
(2)求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
(3)求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9.图中AOB是可绕O点无摩擦转动的轻杆,A端挂重400N的物块,AO与OB长度分别为50cm和40cm.重为600N的人始终沿竖直方向拉挂在B端的轻环。
(1)要使轻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求人应施加的拉力F;
(2)轻杆处于水平位置时,要使此人不被拉起,求A端所挂物块的最小物重G;
(3)当轻杆转至在图中虚线位置平衡时,与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相比,人的拉力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你的理由是: 。
三、填空题(共4小题)
30.如图所示,绕过定滑轮的绳子,一端系一质量为10kg的物体A,另一端被人握住,最初绳沿竖直方向,手到滑轮距离为3m。之后人握住绳子向前运动,使物体A匀速上升,则在人向前运动4m的过程中,对物体A作的功 。(绳的质量、绳与轮摩擦、空气阻力均不计)
31.如图所示电路中,已知R1>R2,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在相同的时间内四个电路中总共放出的热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
32.如图甲所示,R1的阻值是20Ω.滑动变阻器R2消耗的功率P与其电阻R2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当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由最左端向右端移动时,R2消耗的电功率P大小变化情况是 ,由题中信息,可知电源电压是 V,R2消耗的最大功率是 W。
33.小睿家电能表表头如图所示,该电能表允许接入用电器的最大功率 W;他将家里其他用电器断开,只将一个900W电饭煲接入电路中,当电饭煲正常工作1h,电能表的表盘转了 转。
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易错题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27小题)
1.【分析】 本题可分析X、Y、W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Z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可以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 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10g﹣3.2g=6.8g,故X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6.8g;同理可以确定W是生成物,生成的W的质量为3.2g﹣0g=3.2g;Y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Y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Z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Z的质量为6.8g﹣3.2g=3.6g,故待测的数值为90g+3.6g=93.6g;该反应的反应物为X,生成物是Z和W,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A、W是该反应的生成物,可能是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X,生成物是Z和W,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X,生成物是Z和W,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则X中至少含有2种元素,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90g+3.6g=93.6g,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2.【分析】 分析微观过程图可知,反应前由1个C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的一个CO分子与由1个N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的NO分子发生反应,生成了由2个N原子构成的N2分子和由2个O原子与1个C原子构成的CO2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CO+2NO═N2+2CO2。 【解答】 解:由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该反应是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了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是:2CO+2NO═N2+2CO2。
A、由上述方程式可知,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故A不正确;
B、该反应的生成物为N2和CO2,两种气体均不是有毒气体,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故B正确;
C、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该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故C不正确;
D、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故D不正确。
故选:B。
【知识点】反应类型的判定、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3.【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即六不变)中的“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生成物所含的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一定来自于纯净物,至于氧元素可能全部来自于氧气,也可能部分来自于氧气,另一部分则来自于3g物质,可根据元素的质量不变进行判断;根据生成物CO2和H2O中C、H元素质量,让碳氢元素的质量分别除以各自的相对原子质量再相比,就可以得到该物质中碳氢两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解答】 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8g+5.4g﹣3g=11.2g,则该反应中O2和CO2的质量比为11.2g:8.8g=14:11,故说法正确;
B、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1:3,故错误。
C、反应中O2和H2O的分子数之比为=7:6,故说法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说明该物质一定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又因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等于8.8g×=2.4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等于5.4g×=0.6g,
因此氢元素和碳元素的质量之和是2.4g+0.6g═3.0g,说明该物质仅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说法正确。
故选: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4.【分析】 根据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则溶液中的溶质减少的快,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则溶质不变,溶剂增多,溶质质量分数减少来解答. 【解答】 解:A、浓盐酸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质减少,浓硫酸溶质不变,故A错误;
B、浓盐酸溶剂质量不变,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剂质量增加,故B错误;
C、浓盐酸挥发出溶质而导致溶液质量减小,浓硫酸易吸水而使溶液质量增加,故C错误;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变稀,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液变稀,故D正确。
故选:D。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5.【分析】 根据浓硫酸的性质进行分析,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将木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2:1比例脱去. 【解答】 解:将浓硫酸滴在滤纸上,滤纸很快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故选:C。
【知识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
6.【分析】 了解常见物质的名称和俗称,并能正确书写化学式. 【解答】 解:A、熟石灰、消石灰指的是氢氧化钙而不是氧化钙,故A不正确;
B、Fe(OH)3的名称是氢氧化铁,但不是铁锈,故B不正确;
C、生石灰是氧化钙,而不是消石灰、Ca(OH)2,故C不正确;
D、烧碱、火碱氢氧化钠的俗名,化学式为NaOH,故D正确。
故选:D。
【知识点】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7.【分析】 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据此结合熟悉常见的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B、碳酸氢铵是由铵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C、纯减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D、熟石灰是由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知识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8.【分析】 由于两种金属都能和盐酸反应,但是当相等质量的金属完全反应时得到的氢气不同.但是当酸的质量相同时,生成的氢气应该是相等的.(本题不要考虑金属活动的强弱,也就是不要理解坡度越大,金属越活泼,因为横坐标不是时间,而是盐酸的体积) 【解答】 解:由于两种金属都能够与盐酸反应,所以都能得到气体。当相同质量的金属完全反应时,得到的氢气应该是镁对应的更多,这样就排除了BD.同时当加入的酸不能将金属完全反应时,也就是金属完全反应之前,消耗等量的酸则对应等量的氢气生成,所以在其中金属完全反应掉之前,两金属的曲线是重合的。当由于金属完全反应时,铁消耗的盐酸的质量小,所以就先完全反应,且得到氢气要少。而镁继续反应至完全反应,这样消耗的酸多,对应的氢气也多。则为C。
故选: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9.【分析】 相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由于稀盐酸过量,因此充分反应后放出氢气的质量大小由金属决定;根据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锌>铁,可判断锌与稀盐酸反应快,铁与稀盐酸反应慢,即金属与锌的反应时间最短最先完成、铁完成的反应消耗时间长。 【解答】 解:由于稀盐酸过量,因此充分反应后放出氢气的质量大小由金属决定,根据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知每56g铁生成2g氢气,根据化学方程式Zn+2HCl=ZnCl2+H2↑知每65g锌反应生成2g氢气,所以相等质量的铁和锌与足量稀盐酸反应铁生成氢气多,对于图象铁的终点纵坐标应该大于锌,可排除选项AB;根据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锌>铁,可判断锌与稀盐酸反应快,铁与稀盐酸反应慢,即金属与锌的反应时间最短最先完成、铁完成的反应消耗时间长。对于图象又可排除选项D。
故选: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
10.【分析】 利用四选项涉及的物质的特点分别进行探讨,由题目的现象可知x气体只有能与y反应使烧瓶内气压减小,才会出现小气球a膨胀鼓起来的现象,进而对题目进行判断. 【解答】 解:A、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能使瓶内气压减小,小气球a膨胀鼓起来,故A错误。
B、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水,能使瓶内气压减小,小气球a膨胀鼓起来,故B错误。
C、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钡反应,不会出现小气球a膨胀鼓起来的现象,故C正确。
D、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与水,能能使瓶内气压减小,小气球a膨胀鼓起来,故D错误。
故选: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11.【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蒸发的方法;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12.【分析】 锌比铁活泼,铁比银活泼,向一定量的AgNO3与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锌先和硝酸银反应,如果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有剩余,则锌再和硝酸亚铁反应。 【解答】 解:A、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因此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该选项说法正确;
B、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因此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若最终溶质种类为两种时,为锌与硝酸银完全反应,与硝酸亚铁部分反应或没有反应,滤液中含有硝酸锌、硝酸亚铁,其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Fe2+,该选项说法正确;
C、若最终溶质种类为1种时,只能为硝酸锌,不溶物中一定有银、铁,可能有锌,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每65份质量的锌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溶液的质量减小,溶液中Fe(NO3)2的质量不变,溶液中Fe(NO3)2的质量分数变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13.【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可知:锌>铁>铜>银,所以加入锌粉和铁粉,锌会置换出硝酸铜中的铜,会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铁会置换出硝酸铜中的铜,也会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为无色,所以铁没有参加反应,锌和硝酸铜、硝酸银完全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 解:由金属活动顺序表可知:锌>铁>铜>银,所以加入锌粉和铁粉,锌会置换出硝酸铜中的铜,会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铁会置换出硝酸铜中的铜,也会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为无色,所以铁没有参加反应,锌和硝酸铜、硝酸银完全反应,所以
A、滤液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Zn2+,故A错误;
B、滤渣中一定含有Cu、Ag、Fe,可能含有Zn,故B错误;
C、每65份质量的锌会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或216份质量的银,硝酸铜、硝酸银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化不能确定,故C错误;
D、通过推导可知,滤渣中一定含有铁,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故D正确。
故选: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14.【分析】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若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则能发生化学反应,若没有水、沉淀或气体生成,则反应没有发生. 【解答】 解:A、硫酸铜、氯化钙均与硝酸钠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则不能反应,故A错误;
B、氯化钙、氢氧化钾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则不能反应,故B错误;
C、硫酸能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硫酸、碳酸钾均与氢氧化钡相互交换成分有白色沉淀生成,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C正确;
D、盐酸、硝酸钾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则不能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15.【分析】 pH为12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溶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 解:pH为12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
A、CuCl2中的铜离子和碱性溶液中的OH﹣在溶液中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HCl中的氢离子和碱性溶液中的OH﹣在溶液中能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K2SO4、BaCl2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在碱性溶液中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16.【分析】 杠杆原来平衡,力臂相同,两边的力不同,说明杠杆的重心不在O点,因为左边受到的力大于右边受到的力,所以杠杆的重心在O点的右侧。设杠杆的重心在D,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求出杠杆重力和其力臂的乘积;
再根据题意分别求出杠杆两边力和力臂的乘积,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 解:
由题知,A、B两点距悬点O的距离相等,设AO=BO=L,两边的力不同,说明杠杆的重心不在O点,因为右边受到的力小于左边受到的力,所以杠杆的重心在O点的右侧。
设杠杆的重心在D点,杠杆自重为G0,一个钩码重为G,如图:
杠杆原来平衡,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左×L=F右×L+G0×OD,
即:3G×L=2G×L+G0×OD,
整理可得:G0×OD=G×L﹣﹣﹣﹣﹣﹣﹣①,
A、若左右再各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则:
左边力和力臂的乘积为4G×L,
右边力和力臂的乘积为3G×L+G0×DO=4G×L,
可见,增加钩码后两边力和力臂的乘积相等,所以杠杆仍平衡,故A正确;
B、左右各去掉一个钩码,
左边力和力臂的乘积为2G×L,
右边力和力臂的乘积为G×L+G0×DO=2G×L,
可见,左右各去掉一个钩码后两边力和力臂的乘积相等,所以杠杆仍平衡,故B错误;
C、将左右两边的钩码均向O点靠近相等的距离L1后,
左边力和力臂的乘积为3G×(L﹣L1)=3G×L﹣3G×L1,
右边力和力臂的乘积为2G×(L﹣L1)+G0×DO=3G×L﹣2G×L1,
可见,将左右两边的钩码均向O点靠近相等的距离L后,两边力和力臂的乘积不相等,且右边力和力臂的乘积大于左边力和力臂的乘积,所以杠杆右端下沉,故C错误;
D、若将左右两边的钩码均向两端移动相等的距离L2后,
左边力和力臂的乘积为3G×(L+L2)=3G×L+3G×L2,
右边力和力臂的乘积为2G×(L﹣L2)+G0×DO=3G×L+2G×L2,
可见,将左右两边的钩码均向两端移动相等的距离L后,两边力和力臂的乘积不相等,且右边力和力臂的乘积小于左边力和力臂的乘积,所以杠杆左端下沉,故D错误。
故选:A。
【知识点】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17.【分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判断杠杆的五要素中,有哪些要素发生了变化,然后再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解答】 解:(1)对F1而言,杠杆原来位置的动力臂为LOA,阻力臂为LOD;杠杆在水平位置时,动力臂为LOC,阻力臂为LOB;如下所示:
根据直角三角形中边的关系可知,LOD:LOA=LOC:LOB;
由杠杆平衡的条件可得:F1=G;
由于力臂的比值不变,重力不变,因此拉力F1始终不变。
(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将当用始终垂直杠杆的力F1将物体提升至水平位置的过程中,动力臂不变,阻力不变,阻力力臂变大,所以动力F2变大;
(3)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拉到位置B,阻力G的力臂变大,而阻力不变;
力F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是水平方向,即方向不变,所以动力臂变小,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得出动力F3变大。
综上,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知识点】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18.【分析】 在使用滑轮组使,由几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绳子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解答】 解:由图知,此滑轮组由两段绳子承担物重,所以绳端拉力是物重的二分之一。
又不计轮重,所以物体静止时,GB=GA,若A和B处各挂上质量相等的钩码时,GB>GA,所以A将上升。
故选:B。
【知识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
19.【分析】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对动滑轮、物块B和木板A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各自受哪些力,方向如何,确定大小关系。 【解答】 解:由图知,
(1)动滑轮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水平向右的拉力F1,墙壁对它水平向左的拉力F墙,木板A对它水平向左的拉力F木板,
由于木板向右匀速运动,所以F1=F墙+F木板,
由于同一根绳子各处的拉力相等,所以F木板=F1,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动滑轮对木板A的拉力为F动=F木板=F1﹣﹣﹣﹣﹣﹣﹣﹣﹣﹣①;
(2)物块B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绳子对它向左的拉力F2,木板A对它向右的摩擦力fA对B;由于物块B保持静止,所以F2=fA对B;
木板A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动滑轮对木板向右的拉力F动,物体B对木板向左的摩擦力fB对A,地面对木板向左的摩擦力f地面,
由于木板向右匀速运动,所以F动=fB对A+f地面﹣﹣﹣﹣﹣﹣﹣﹣﹣﹣﹣②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fB对A=fA对B=F2﹣﹣﹣﹣﹣﹣﹣﹣﹣﹣③
由②③可得F动=F2+f地面,
即F1=F2+f地面,
也就是F1=2F2+2f地面,
所以F1>2F2。
故选:D。
【知识点】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
20.【分析】 解决此题要知道轮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是动滑轮,如图拉动滑轮时,拉力的大小是物重的2倍,但移动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一半,所以使用这样使用动滑轮费力但可以省距离。 【解答】 解:
由图可知,该滑轮是动滑轮,当滑轮在力F的作用下以2米/秒的速度匀速向上运动,重物的速度为2×2m/s=4m/s。
此时拉力应该是物重的2倍,因此拉力为F=2G=2×5N=10N,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知识点】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21.【分析】 (1)斜面倾斜角度越大,越费力。斜面AB的倾斜角度小于斜面AC,所以斜面AB更省力,
(2)斜面光滑说明摩擦力为0,即使用光滑的斜面没有额外功。 【解答】 解:
(1)斜面BA的倾斜角度小于CA,所以物体沿BA运动时拉力较小,即F1<F2;
(2)斜面光滑说明摩擦力为0,没有做额外功,则两次做的功都等于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两次分别把同一物体提升到相同的高度,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相同,所以拉力做功也相同,即W1=W2。
故选:B。
【知识点】功的大小比较
22.【分析】 (1)影响克服重力做功的因素是物体的重力和在重力反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距离和重力都相同,故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相同;
(2)速度越来越小,路程相同,故时间越来越长;
(3)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4)对小球在最高点时进行受力分析。 【解答】 解:A、影响克服重力做功的因素是物体的重力和在重力反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距离和重力都相同,故AB段和BC段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相同;故A正确;
B、小球抛出后向上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路程相同,故时间越来越长,故B错误;
C、竖直向空中抛出一个小球,虽然失去了向上的推力,但小球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继续向上运动,故C错误;
D、不计空气阻力,小钢球运动到最高点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所受的合力不为零。故D错误;
故选:A。
【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惯性、速度与物体运动、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23.【分析】 A、物体A受到向左的拉力等于地面的摩擦力加上B的摩擦力,B对A的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据此求地面受到的摩擦力;
B、滑轮为动滑轮,滑轮移动的速度等于物体移动速度的二分之一;
C、利用P=Fv求拉力做功功率;
D、利用速度公式求物体A在2s移动的距离,利用W=F左s求做功大小。 【解答】 解:
A、图中使用的是动滑轮,拉力F=2F左,
物体A受到向左的拉力:
F左=F=×24N=12N,而fB=F示=5N,
物体A受到向左的拉力等于地面的摩擦力f地加上B的摩擦力fB,即F左=f地+fB,
所以地面受到的摩擦力:
f地=F左﹣fB=12N﹣5N=7N,故A错;
B、滑轮移动的速度v轮=V物=×0.2m/s=0.1m/s,故B错;
C、拉力做功功率P=Fv轮=24N×0.1m/s=2.4W,故C错;
D、拉力F移动距离s=vt=0.2m/s×2s=0.4m,对A做功:W=F左s=12N×0.4m=4.8J,故D正确。
故选:D。
【知识点】功率的计算、功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24.【分析】 使用滑轮组水平拉动物体,拉力F所做的功为总功,克服物体摩擦力所做的功为有用功,从图可知,由2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则s拉=2s物,可利用公式η=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计算出摩擦力;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处于平衡状态,绳子的拉力和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一道平衡力,二力大小相等。 【解答】 解:
A、由图可知,n=2,轻质滑轮组说明不计滑轮的重力;若不计绳重、绳和轮之间的摩擦(理想情况下),拉力F==,但绳重、绳和轮之间的摩擦是存在的,所以,F>,即FA<2F,故A错误;
B、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拉力FA和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即FA=f,该滑轮组的有用功是克服物体与地面的摩擦力做功,即W有用=fs1=FAs1,跟重力G无关,故B错误;
C、由图可知,有2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则绳端移动的距离s=2s1,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所以f=2Fη.故C正确;
D、额外功等于总功减去有用功,W额=W总﹣W有用=Fs2﹣fs1,跟重力G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知识点】有用功和额外功、摩擦力的大小
25.【分析】 掌握电磁感应现象,以及直流电动机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由题干中电路的结构和特点可以看出实验的原理和目的。 【解答】 解:由图可知:闭合开关,将导体ab水平向右移动,此时相当于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故导体中会有感应电流产生,此时导体ab相当于电源;cd相当于放入磁场中的通电导体,故cd受力运动;据上可知实验装置左侧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制成的,发电机就是该原理的典型应用;实验装置右侧运用的原理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电动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
故选:A。
【知识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26.【分析】 两灯泡串联时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根据灯泡的亮暗取决于实际功率的大小可知它们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根据P=I2R可知两灯泡电阻之间的关系,两灯泡的额定电压相等,根据P=可知两灯泡额定功率之间的关系。 【解答】 解:将两只额定电压相同的小灯泡L1,L2串联在电路中时,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所以,通过两灯泡的电流相等,故A不正确;
因灯泡的亮暗取决于实际功率的大小,且L1较暗,灯L2较亮,
所以,由P=I2R可知,L2的实际功率较大,电阻较大,故B不正确;
因两灯泡的额定电压相等,
所以,由P=可知,灯L2的额定功率较小,故C正确,D不正确。
故选:C。
【知识点】实际功率
27.【分析】 当检验灯泡正常发光时,该灯泡两端的电压应为220V,则此时一定是灯泡的一端与火线相接,另一端与零线相接。灯泡发光而亮度不够,则加在灯泡上必有电压,但此电压应小于220V,则此时应该是检验灯泡与另一电阻(如另一灯泡)串联接在火线与零线之间。 【解答】 解:A、只闭合S、S1,若灯L正常发光,灯泡两端的电压为电源电压,说明L1支路短路,故A正确;
B、只闭合S、S2,若灯L正常发光,灯泡两端的电压为电源电压,说明L2支路短路,故B错误;
C、只闭合S、S2,若灯L发光较暗,表示检验灯泡与另一灯泡串联接在火线与零线之间,这是一正常现象,故C错误;
D、只闭合S、S1,若灯L不发光,表示该电路中有断路现象,说明L1支路断路,故D错误。
故选:A。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
二、计算题(共2小题)
28.【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利用沉淀的量求反应物碳酸钠的量,利用原来氯化钠的质量加上生成的量,求滤液中的总量,溶液的量可通过反应前物质的总和减生成沉淀的量得到. 【解答】 解:设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是x;生成的氯化钠的量为y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197 117
x 39.4g y
==
x=21.2g
y=23.4g
该纯碱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26.5g﹣21.2g=5.3g;
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23.4g+5.3g=28.7g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7%
答:(1)该纯碱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5.3g;
(2)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23.4g;
(3)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
【知识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29.【分析】 (1)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知道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以及在A点施加大小,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计算出杠杆B点人应施加拉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杠杆对人的拉力等于人对杠杆施加的拉力,人对地面的压力是由人的重力产生的,故压力F压=G﹣F。
(3)当轻杆在图中虚线位置平衡时,两力臂的比值不变,A的重力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人的拉力大小。 【解答】 解:(1)已知,G′=400N,OA=50cm,OB=40cm,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得,
F OB=G′ OA
代入数据 F×40cm=400N×50cm
解得:F=500N
(2)轻杆处于水平位置时,要使此人不被拉起,压力F压=G﹣F=0N,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得
F′ OB=G OA
代入数据 600N×40cm=G×50cm
解得:G=480N,
(3)当轻杆在图中虚线位置平衡时,倾斜后力臂都变小,但两力臂的比值不变,仍为5:4,A的重力不变,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人的拉力不变。
答:(1)要使轻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求人应施加的拉力F为500N;
(2)轻杆处于水平位置时,要使此人不被拉起,求A端所挂物块的最小物重G为480N;
(3)不变;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保持不变,根据杠杆平衡条件,人的拉力大小保持不变。
【知识点】杠杆中最小力的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填空题(共4小题)
30.【分析】 (1)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费力,且力的大小与方向无关;
(2)运用数学上的勾股定理,得出力通过的距离,再根据功的大小等于力乘以距离,即W=Gh,可求功的多少。 【解答】 解:
(1)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且力的大小与方向无关,绳的质量、绳与轮摩擦不计,
故人向前运动4m的过程中,手对绳子的拉力不变,即拉力F=G=mg=10kg×10N/kg=100N;
(2)由图中的距离信息,运用勾股定理可得人向前运动4m时滑轮右侧绳子的长度为5m,
比较可知,绳子被过来的距离为:s=5m﹣3m=2m;
由定滑轮的特点可得物体升高的高度h=s=2m,
则对物体做功为:W=Gh=100N×2m=200J;
故答案为:200J。
【知识点】功的计算
31.【分析】 由图比较四个电路中电阻的连接情况,由焦耳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 解:
由题知,R1>R2,根据电阻串联和并联的特点可知,R甲>R丙>R丁>R乙,
由题知,甲、乙、丙、丁四个电路两端电压相等,
根据Q=t知,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关系为Q乙>Q丁>Q丙>Q甲。
故答案为:乙、丁、丙、甲。
【知识点】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2.【分析】 (1)由图乙可知R2消耗的电功率P大小变化情况;
由甲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由图象可知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10Ω时的电功率,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P=I2R求出电路中的电流,利用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求出电源的电压;
(2)由图象可知,滑动变阻器消耗功率最大时接入电路中的阻值,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利用P=I2R求出R2消耗的最大功率。 【解答】 解:(1)由图乙可知R2消耗的电功率P大小变化情况是先增大后减小;
由甲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
由图象可知,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10Ω时的电功率P2=0.4W,
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所以,由P=I2R可得,电路中的电路:
I1===0.2A,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所以,由I=可得,电源的电压:
U=I1(R1+R2)=0.2A×(20Ω+10Ω)=6V;
(2)由图象可知,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最大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20Ω,
此时电路中的电流:
I===0.15A,
则R2消耗的最大功率:
P2大=I2R2′=(0.15A)2×20Ω=0.45W。
故答案为:先增大后减小;6;0.45。
【知识点】电功率的计算
33.【分析】 (1)知道电能表的工作电压和平时工作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利用P=UI求电能表允许同时使用的最大功率。
(2)先根据W=Pt求出电饭煲一个小时消耗的电能,然后根据“3000r/kW h”表示每消耗1kW 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3000转,再进一步求出电饭煲工作一个小时消耗的电能。 【解答】 解:
(1)电能表的工作电压是220V,平时工作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0A,
电能表允许同时使用的最大功率:P最大=UI=220V×10A=2200W。
(2)“3000r/kW h”表示每消耗1kW 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3000转,
只将一个900W电饭煲接入电路中,当电饭煲正常工作1h,则电饭煲消耗的电能:
W=Pt=0.9kW×1h=0.9kW h,
故电能表表盘转的圈数:n=×3000r=2700r。
故答案为:2200;2700。
【知识点】电能表参数的理解与电能的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