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11 18:49:00

文档简介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一、学习导引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1)、《朝花夕拾》全书 篇文章,外加一篇《 》,一篇《 》,是鲁迅惟一一本 集;是鲁迅回忆 、 和 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 ,是回忆性 。
(2)、我们已学过该集中的文章有《 》 、《 》等;在初中阶段,我们还将学到《藤野先生》一文。
(1、十;小引;后记;散文;童年 少年 青年;记叙文;散文。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二、课文重温
(3)、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阿长与〈山海经〉 》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3、③; 4、称呼的由来,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大”字形的睡相,一肚子烦琐的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等; 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
三、发人深思
有一句校园民谣: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意思是说,学生平时学习语文,对鲁迅的作品的阅读理解,感到困难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1、专家说
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那他难懂在什么地方?通常的说法是认为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比较复杂,我们不太了解,这样就很难进入鲁迅作品。其实我觉得这不是阅读鲁迅作品的障碍。鲁迅作品之所以难懂,难懂在你很难知道他真正在想什么,真正想说什么,这一点非常难把握。鲁迅先生关于他的作品,说过两句话: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是不一样的,我为自己写和为别人写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真正了解鲁迅作品的真意,是很困难的。
—— 北京大学教授、鲁迅研究专家 钱理群
“阅读鲁迅的杂文,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他讲述的人物和事情如果不是专门了解过,单从鲁迅杂文中找答案,的确不甚了了,即使对事件的背景和线索有一定了解,但对鲁迅信手拈来式的讽刺文字,或引文或议事的片言只语式的论战方法,也非得有相应的注解才能明了。”
—— 阎昌明《鲁迅与陈西滢》
2、鲁迅说
鲁迅说自己作文是“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两地书 》一二)
“自己呢,又做惯了晦涩的文章,一时改不过来,初做时立志要显豁,而后来往往仍以晦涩结尾,实在可气之至! ”
《两地书》二十四 )
以上观点,也许并不是针对《朝花夕拾》这一散文集而言,但如果我们稍作探究,就不难发现,无论是整体的创作风格,还是具体的作品内容,其实如出一辙。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朝花夕拾》回忆的是作者童年、少年和青壮年时期的生活,大多与故乡的人和事有关联。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关于鲁迅的专题片,其中开篇就说:对于故乡绍兴,鲁迅一直怀有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鲁迅对故乡表现出热爱、崇敬,甚至终生的眷恋,而另一面则又充满了憎恶、决绝,甚至诅咒。这和他最初感受的凄风苦雨和人情冷暖,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我们在“小引”中,也可以看到。而这种复杂矛盾的感情,势必倾注在他的作品里,或隐或现。
四、事件链接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的阅读障碍,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比较明显的,一是创作背景,二是生活经历(其实也是创作背景的一部分),三是创作视角,四是目的方法。对此,我们选取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一下大致梳理:
1、创作时间 1926年。具体说,从1926年2月起,至11月止,时间跨度不足一年。
2、经历事件 主要有①女师大事件;②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③“三一八”惨案;④赴厦大任教;
3、创作视角 在写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46岁了。最初发表时配有副题,为“旧事重提”。这样,就自然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提哪些旧事”,“提它作什么”的问题,二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还是以成人的立场来回忆旧事的问题。作者曾说:“带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因此,作者更多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对旧事进行取舍,以成人的视角,来进行“反顾”。
4、文体特点 杂感
小结:“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鲁迅自身思想的发展上,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场论战引发了鲁迅的很多思考,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的后半部,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里的杂文,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 (钱理群)
五、选文例析

阅读导读选文《五猖会》,讨论:
(5)、《五猖会》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短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6)、《五猖会》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主要谈及哪两件事?
( 文章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记述了两件事,一是《陶庵梦忆·及时雨》所载古时赛会的“豪奢”, 二是小时见过的赛会盛况;)
(7)、《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突出赛会的盛况,强化了“我”对“五猖会”渴盼的心情;《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六、探究思考
(8)、《五猖会》中提到了哪两处古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是梅姑庙,二是五猖庙;殊与“礼教”有妨。)
(9)、文末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你觉得仅仅因为父亲的阻难吗?
(“我”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其中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父亲的阻难,还不如说是对五猖、梅姑的反感。作者刻意引用《聊斋志异》中的有关记述,借以表述自己的看法,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这一点,联系前面写到的“上海的旗袍”等内容,也是一致的。)
(10)、点评中说:“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你认为这里所指的“封建思想习俗”指什么?
(应该是指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作者在《小引》中写道:“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当时,“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兴起学潮,鲁迅和一些学生一样,被列入黑名单。在亲友和学生们的敦劝下离家避难。从1926年3月底到5月初,鲁迅住在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地方。期间先后写成的《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等文章,都痛斥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只是前一篇直白,后一篇相对含蓄一点而已。)
结束语:《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名著导读 王得后
课件12张PPT。[MingZhuDaoDu]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 [MingZhuDaoDu]2、《朝花夕拾》全书 篇文章,外加一篇《 》,一篇《 》,是鲁
迅惟一一本 集;是鲁迅回忆 、 和 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
验的文字,是 ,是回忆性 。1、我们已学过该集中的文章有《 》、《 》等;
在初中阶段,我们还将学到《藤野先生》一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十小引后记散文童年少年青年记叙文散文温馨的回忆

理性的批判名著导读 [MingZhuDaoDu]3、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
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
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
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4、《阿长与〈山海经〉 》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
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③称呼的由来,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大”字形的睡相,一肚子烦琐的道理,给“我”讲长
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等。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名著导读 [MingZhuDaoDu]校园民谣: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专家说:鲁迅说:《两地书》电视片1、创作背景;2、生活经历;3、创作视角;4、目的方法;单击图标看链接单击图标看链接名著导读 [MingZhuDaoDu]创作背景:1、创作时间2、经历事件3、创作视角4、文体特点小结:1926年;女师大事件; 三一八事件;
与现代评论派论战;赴厦大任教;旧事重提杂感名著导读 [MingZhuDaoDu]《五猖会》精彩选篇阅读之一5、《五猖会》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6、《五猖会》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主要谈及哪两件事?7、 《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
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一是《陶庵梦忆·及时雨》所载古时赛会的”豪奢“;二是小时见过的赛会盛况;这篇短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
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强化了”我“对五猖会的渴盼心情;如《阿长与〈山海经〉》;名著导读 [MingZhuDaoDu]梅姑庙五猖庙殊与“礼教”有妨8、《五猖会》中提到了哪两处古迹?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五猖会》精彩选篇阅读之二9、文末说:”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
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你觉得
仅仅因为父亲的阻难吗?10、点评中说:”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你认为这里所指的“封建思想习俗”指什么?名著导读 [MingZhuDaoDu]下一页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名著导读 王得后结束语名著导读 [MingZhuDaoDu] “阅读鲁迅的杂文,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他讲述的人物和事情如果
不是专门了解过,单从鲁迅杂文中找答案,的确不甚了了,即使对事件的背景
和线索有一定了解,但对鲁迅信手拈来式的讽刺文字,或引文或议事的片言只
语式的论战方法,也非得有相应的注解才能明了。”
—— 阎昌明《鲁迅与陈西滢》 返回(单击视频播放)名著导读 [MingZhuDaoDu]鲁迅说自己作文是“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
十一,就迎头一击”。(《两地书 》一二)“自己呢,又做惯了晦涩的文章,一时改不过来,初做时立志要显豁,
而后来往往仍以晦涩结尾,实在可气之至! ”
《两地书》二十四 ) 电视纪录片《鲁迅先生》返回(单击视频播放)名著导读 [MingZhuDaoDu]女师大事件:现代评论派: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
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
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
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1927年7月,
《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
党政权。 返回 1924年秋,杨荫榆倚仗段祺瑞政府的支持,无理迫令3名学生退学,激起学生们的强烈愤慨。1925年1月,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同年4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任教育总长,声言“整顿学风”,为杨荫榆打气。杨仰承他的意旨,阴谋迫害学生,假借评议会名义开除学生自治会成员六人,并公然引军警入校干预。鲁迅时任该校讲师,出于正义,支持学生。7月,杨强行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部。8月10日,段祺瑞政府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12日,教育总长章士钊亲自出面,下令免去鲁迅的教育部佥事的职务。但鲁迅等人和学生坚持斗争。迫于政治压力,11月10日,章士钊宣布辞职;24日,段祺瑞明令恢复女师大;31日,易培基出任校长,女师大正式复校。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