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习近平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目录
CONTENTS
一、比较别人的路:苏联与东欧的改革
二、回看走过的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三、远眺前行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的追问
二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朝鲜、越南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冷战对峙。
一、比较别人的路:苏联与东欧的改革
思考:该材料说明苏联模式有何影响?
连苏联的对手丘吉尔,都不得不承认斯大林时期苏维埃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当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总之,在苏维埃的年代里,国家给了人民知识,还有国家的强大与荣耀。
——陆南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苏联模式,或称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卫国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一)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之路
思考:该材料反映了苏联存在什么问题?
五年计划期间(1946—1950)用于整个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中,用于机器制造工业的占87.9%,用于轻工业的仅占12.1%。机器制造业的指标提前超额完成了,而轻工业只完成计划规定的80%多,未达到战前水平。1950年农业产值只相当于1940年的99%。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苏联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经济上表现为单一的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的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恢复经济
1953
1964
1985
1991
1945
1982
赫鲁晓夫的鲁莽改革之路(1953—1964)
1.内容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评价
改革注入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1956年赫鲁晓夫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外号“古古鲁沙”(俄文“玉米棒子”)
勃列日涅夫的保守改革之路(1964—1982)
1.内容
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评价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
但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停滞。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是否突破了苏联模式?
没有突破,只是对苏联模式的修修补补
随着76岁的勃列日涅夫逝世,69岁的安德罗波夫逝世,74岁的契尔年科逝世。短短三年,苏联三次更迭最高领导人,继而苏共中央选择了54岁的戈尔巴乔夫领导党和国家。
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之路(1985—1991)
1.内容
经济改革:制定“加速发展战略”,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成效甚微。
政治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2.评价
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与前两次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是否突破了苏联模式?
虽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
(1990.3.11—1991.12.16)
1940年的苏联
1991年8月19日试图阻止苏联解体的政变失败,12月26日,苏联解体,从此分裂为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外高加索三国、中亚五国、摩尔多瓦等15个国家,社会性质也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苏联解体
其一,根本原因是体制制度僵化。比如,陆南泉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苏联剧变的根本性原因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弊病太多,已经走入死胡同。
其二,根本原因是苏共蜕化变质。比如,吴恩远认为,“苏联体制弊端”与“苏联解体”之间并无必然逻辑联系,关键在于苏联模式能否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再如,周新城认为,苏联演变的决定性、根本的原因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推行一条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
史学争鸣
今年是苏联解体30周年,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众说纷纭,而其根本原因,学术界至今仍有分歧。
自由讨论:你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没有标准答案
世界上有许多许多与课本里不同的思想存在,而你们也有权利去探究那些思想。
——郭富斌《让思想的光芒照耀历史课堂》
东欧国家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主要利用苏军挺进东欧的有利条件
南斯拉夫、
阿尔巴尼亚 主要利用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国
民主德国 在苏占区成立
二战后期,苏联在解放东欧国家的同时,一并将苏联模式植入。到20世纪50年代初,东欧各国基本上都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与苏联同样的弊端。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路”。
东欧
国家 改革开始的时间 改革的内容
南斯拉夫 1950年开始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波兰 1956开始 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的波兰道路”
捷克斯洛伐克 50年代后半期开始 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匈牙利 1956开始 按照本国的特点建设社会主义
民主德国 50年代后半期开始 推出“新经济体制”
保加利亚 50年代后半期开始 分批试行“新体制”
罗马尼亚 1967年开始 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阿尔巴尼亚 1988年开始 进行政治、经济改革试点
(二)二战后东欧的改革之路
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初期取得显著成效。此时,苏联的态度如何?
东欧剧变——一触即发
苏联坦克开进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
1968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其实质是要摆脱苏联模式,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于8月20日发起“多瑙河行动”,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用武力扼杀了“布拉格之春”。
东欧剧变
原国名 更改后国名 执政党更迭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民主论坛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罗马尼亚 救国阵线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共和国 团结工会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组织解体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现统一)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简称:德国) 基督教民主联盟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社会党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组织解体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克罗地亚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
马其顿共和国
组织解体
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1989-1992年,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1989-1992
1945
东欧各国改革
50年代
二战后东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恢复经济
东欧改革陷入困境
东欧剧变
80年代
70年代
内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外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质变;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东欧剧变
东欧为何会发生剧变?
60年代
1992
1949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
新中国成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
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1978
1958
文化大革命
1966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回看走过的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6
举世瞩目的成就
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喜获“十七连丰”
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三、远眺前行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也没有一种模式能一劳永逸
建设社会主义,应坚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自我完善
历史的回答
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 中国智慧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共产党员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
这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伟大今朝,
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一往无前。
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