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05 18:3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练习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80分)
1.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与此相关的是( )
A. 西安事变 B. 重庆谈判 C. 三大战役 D. 渡江战役
2.周恩来在1947年参与了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 南昌起义 B. 遵义会议 C. 重庆谈判 D. 转战陕北
3.如图是1947年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示意图。经过艰苦的战斗,粉碎了敌人对陕点进攻的军队是( )
A. 东北野战军 B. 中原野战军 C. 西北野战军 D. 华东野战军
4.某同学在制作毛泽东生平专题网页的“革命篇”中使用了以下史实,这些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领导秋收起义
②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
③参加重庆谈判
④发表《论持久战》
⑤参加遵义会议
A. ①②④③⑤ B. ①③②⑤④ C. ②①⑤④③ D. ②①④⑤③
5.小说《红日》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山东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殊死搏杀,最终在解放区人民的支援下,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故事。该小说可能参照的创作背景是( )
A. 百团大战 B. 淞沪会战 C. 孟良崮战役 D. 转战陕北
6.毛泽东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下列最能体现这个战略思想的军事行动是( )
A. 三大战役,主力决战 B. 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C. 在孟良崮消灭整编第七十四师 D.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7.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会激励我们克服困难永远前行,下列关于英雄人物与所处历史时期搭配错误的是( )
A. 抗日战争时期--佟麟阁、左权 B. 解放战争时期--董存瑞、赵登禹
C. 抗美援朝时期--黄继光、邱少云 D.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焦裕禄、雷锋
8.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障是( )
A. 人民群众的支持 B. 解放军战略战术正确
C. 解放军作战英勇 D. 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9.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战役是( )
A. 青化砭战役 B. 沙家店战役 C. 三大战役 D. 渡江战役
10.“耕者有其田”作为孙中山实行“平均地权”的口号,却是由毛泽东来完成的。1947年的土地改革,使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次改革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土地法大纲》
C. 《民报》 D. “双十协定”
11.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其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2.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口号。“后方挖蒋根”是指( )
A. 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 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C.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 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13.查询史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要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信息,下列文件中最适合的是( )
A.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共同纲领》
D. 《双十协定》
14.如图是原南京总统府蒋介石办公桌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天( )
A. 北伐军打败军阀孙传芳 B. 日本宣布了无条件投降
C. 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D. 祖国大陆实现全部解放
15.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②①④ D. ④①③②
16.某影视作品中,国民党指挥官杜聿明在制定作战计划时说:“一旦抓住共军一部,即迅速猛攻,将其包围消灭……我们可以阻击华野(华东解放军)于微山湖以东,配合黄维部先击破刘伯承部。”这一场景反映的事件发生于( )
A. 战略反攻时期 B. 渡江战役时期 C. 平津战役时期 D. 淮海战役时期
二 、综合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5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重庆谈判大事记。
时间 主要内容
1945年8月14日、20日和23日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1945年8月25日 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阐明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方针
1945年8月28日 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 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的陪同下,由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1945年9月3日 中共代表首先提出以和平、团结、民主为统一之基础,结束党治,确立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党派平等合作之必要办法等11条谈判方案,争取了谈判的主动
1945年10月10日 国共双方代表共同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在纪要中,国民党表示同意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之基本方针,承认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坚决避免内战,合作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并确认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党派平等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
1945年10月11日 毛泽东在张治中陪同下返回延安,留在重庆的周恩来、王若飞就纪要未尽问题继续与国民党代表商谈
1945年10月12日 “双十协定”公开发表
1945年10月13日 蒋介石发布“剿匪”密令,以内战的公开化,将曾给全国民众带来一线和平民主曙光的“双十协定”撕得粉碎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1919-1949》
17-1.据大事记,指出国共双方在“双十协定”中达成的共同目标。
17-2.据大事记,归纳中国共产党为达成上述目标在谈判前后采取的策略。
18.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 130万
武器装备 接受日本100万日军的装备,美国提供大量的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地区 3亿多、大城市 1亿多、小城镇乡村
请问:
18-1.请根据上表所提供的信息,试着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优势归纳一下,具体有?
18-2.在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在短短的三年内就能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为什么?
18-3.你认为国民党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6年11月,蒋介石攻占张家口并单方面宣布召开“国民大会”,和谈大门被关死。中共中央下定决心以战争手段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毛泽东在党内指示中第一次以“人民解放战争”代替之前的“自卫战争”。
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对比变化情况
1946年7月 1947年7月 1948年7月 1949年2月 1949年12月
人民解放军 130万 190万 280万 358万 470万
国民党军队 430万 380万 365万 204万 -
材料三:天津解放后,孤守北平的国民党傅作义部25万人已完全陷于绝境。为了保护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力争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在90万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的震慑下,在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和北平许多开明人士的敦促下,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接受了人民解放军提出的和平条件,并于1949年1月16日,签订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3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19-1.据材料一,指出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依靠的力量。
19-2.据材料二中表格信息,指出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答对两个成因即可)
19-3.从材料三中能够得出哪些信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45年8月,毛泽东应蒋介石邀请到重庆进行谈判,显示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担当精神,赢得了人民的欢迎和尊重,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时间与题目时间符,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
2.【答案】D;
【解析】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南昌起义是在1927年,遵义会议是在1935年,重庆谈判是在1945年。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周恩来在1947年参与的历史事件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相关史实。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周恩来在1947年参与的历史事件的相关史实。
3.【答案】C;
【解析】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题干图片是1947年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示意图,经过艰苦的战斗,粉碎了敌人对陕点进攻的军队是西北野战军。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①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是发生在1927年9月,②毛泽东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是在1921年7月,③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是在1945年8月至10月,④1938年5月发表《论持久战》,⑤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因此正确的先后顺序为②①⑤④③,C是正确的选项;ABD排序错误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泽东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注意掌握毛泽东生平事迹的时间。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毛泽东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
5.【答案】C;
【解析】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在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期间发生的孟良崮战役的相关史实。孟良崮战役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孟良崮战役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概括了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主动撤出退而取得了战争胜利的典型事件,1947年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继续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并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以及作战方针。
7.【答案】B;
【解析】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日双方在卢沟桥的反复争夺时,日本调集大批援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二三师师长赵登禹指挥部队奋起反抗,先后为国捐躯,为了纪念两位民族英雄,在北京设有“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赵登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选项ACD均搭配正确,选项B搭配错误,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英雄人物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重点掌握英雄人物的事迹与发生的时期的相关史实。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英雄人物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解析】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又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淮海战役中调动了民工达500多万人,大小车88万辆等,从粮食弹药的接济、医疗救护等方面为作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深厚的兵源,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了后方,人民群众的大力支前,这就是保证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因而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的知识点。题干关键信息“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9.【答案】C;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战役”并结合所学,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三大战役。题干关键信息“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战役”。
解答本题要把握三大战役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0.【答案】B;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土地法大纲》的相关史实。“1947年的土地改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相关史实。
1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发动的辽沈战役,在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后,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接着解放长春和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开始取得数量上的优势。A符合题意。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辽沈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辽沈战役的相关知识。
12.【答案】C;
【解析】“前方打老蒋”是指解放军在前线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后方挖蒋根”是指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因为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就等于挖掉了蒋介石反动统治的一个根基,故选C
国统区的民主运动和地下斗争不属于后方活动,排除AD;
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主要是在国统区进行的,排除B。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主要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及其意义。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理解“后方挖蒋根”的主要含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3.【答案】A;
【解析】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猛烈地冲击着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特别在一亿人口的老区和半老区,基本消灭了封建制度,改变了农村旧有的生产关系,使农村各阶级占有的土地大体平均,贫、雇农基本获得相当于平均水平的土地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故要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信息最适合的文件是《中国土地法大纲》。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本题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C;
【解析】民国三十八年就是1911年加上三十八年,等于1949年,联系所学知识,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C项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正确,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干事件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南京解放的知识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渡江战役的相关知识。注意掌握渡江战役以及意义。
1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出现于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时;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在1905年的提出的;③抗日救亡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时的口号。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③④。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近代口号提出的顺序。根据口号所反映的史实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序即可。
掌握我国近代口号提出的顺序及意义。
16.【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一旦抓住共军一部,即迅速猛攻,将其包围消灭……我们可以阻击华野(华东解放军)于微山湖以东,配合黄维部先击破刘伯承部。”可知,这反映的是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淮海战役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
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掌握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
17.【答案】和平建国。;发表宣言;选派重要人员参与;列出谈判方案;坚持达成协定。;
【解析】
本题考查重庆谈判及影响。重庆谈判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掌握重庆谈判及影响
18.【答案】优势:军队人数多、装备精良、控制地区富庶、统治人口多。;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心所向。;国民党统治的腐败。;
【解析】
本题以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为切入点,考查的是解放战争国共双方的比较。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人民。;趋势:初期敌我力量悬殊,但在很短的时间人民解放军数量迅速反超。成因:国民党军队起义;三大战役等的胜利;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高超灵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区土改赢得农民的支持,踊跃参军;等等。(回答其中两点即可);驻守北平的国民党军队已完全陷于绝境;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对文化古迹的保护和重视;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对于北平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等等。(回答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依靠的力量、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及成因、平津战役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的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依靠的力量、解放战争时期敌我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及成因、平津战役的相关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