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外国诗二首 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外国诗二首 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6 11:1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外国诗二首
七 年 级(下)
假如生活
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课时目标
1、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创作情况。(重点)
2、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3、感悟作者在困境中执着追求理想的信念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素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他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多种文学体裁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他一生创作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著名诗作:《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
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1825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普希金在流放期间为邻居家的小女孩写的,题在她的纪念册上。
词语解释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忧郁:忧伤、愁闷。
欺骗:用虚假的言语或行动来
掩盖事实真相,使人上当。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怎样阅读诗歌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反复朗读这首诗,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这首诗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整体感知
2、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意思?
指在生活中遇到了艰难困苦等不幸。诗人写这首诗时正遭受流放,正处在不幸的逆境之中。
3、作者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该怎么做?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4、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两个“不要”,一个“须要”,一个“相信”,语气坚定,态度明确,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找出诗人是如何对待现在、未来、过去的,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现在:“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未来:“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向往着未来”
过去:“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诗人在这样的处境下,没有丧失希望和斗志,仍热爱生活,追求自由,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是个有着真诚博大的胸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的人。
6、如果让你把这首诗送给身边的人,你认为可以送给什么人?
遭遇困难、身处逆境的人
对未来失去希望的人
对过去充满悔恨的人……
7、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
8、“你”指什么人?运用这一人称有什么好处?“你”是指和作者一样遭遇困难、身处逆境的人,由此可见,这也是作者写给“知己”的,能读懂他的人的。诗歌中的推己及人,让这首诗歌更有价值。
运用第二人称,设置一种意境,好像面对面与读者交谈,亲切自然,让读者感同身受,更能领悟诗歌的内涵。
9、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首诗歌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不同: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地说明道理。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而将主题含蓄地暗示给读者。
成功的原因:诗人以平等的语气娓娓写来,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诗歌内容:
假设
假如 生活欺骗
态度
不要 悲伤心急
需要 镇静对待
相信
快乐 将会来临
嘱咐
永远 向往未来
一切 瞬息过去
过去 成为怀恋
积极 乐观
主题思想
这首诗用劝慰的口吻,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的思想感情。同时告诉人们:生活中不可能没有挫折,面对挫折时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有关人生态度的名人名言:
切莫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了一切,你还握有未来。——王尔德
人的生命是一个灿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世上的一个过客,要做怎样的过客,那是每个人的选择。 ——秦文君
人生就像打橄榄球一样,不能犯规,也不要闪避球,而应向底线冲过去。 ——罗斯福
在人生的道路上,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的时候,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朗费罗
作者介绍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年),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曾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1912年,他举家迁居英国。此后,他陆续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得到好评。
本诗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顾子欣译。略有改动。这首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1912年,弗罗斯特已经38岁了,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本来平静安稳的教书生活,选择了不可预知的诗歌创作之路。
背景资料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未选择的路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延续不断。
荒草萋萋: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词语解释
第一节: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伫立,不能选择。伫立(思索)
第二节:写我最终选择了一条别人很少走过的一条路,然而很诱人,很美丽。决定(选择)
第三节: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景象,使我难以再回返。
选择后的惆怅
第四节:由树林之路悟出的人生之路,同样未选择。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理清层次
1、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 面对选择,陷入沉思……
2、写诗人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3、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却留恋着另一条路,担心选择错误而难以回头。
4、写诗人遥想未来:未选择的路或许更好……但现实无法回头。
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整体感知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怎样选择呢?你是否像诗人一样清醒而理智的知道:“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是的,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条件,有取有舍,有舍才有得。忠孝难两全的时候,你舍什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你舍什么?实惠和良心相对峙的时候,你舍什么?你所舍弃的、你所未选择的或许也是极具诱惑力的,但在你心目中,“更诱人”“更美丽”的是什么?这才是你取舍的原则。
好句研读
1、如何理解“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在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遇到类似的麻烦。看起来两者都不错,都很有魅力,正因为有了这种麻烦,人类才会创造出“选择”这个颇有分量的词语。
2、如何理解“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步污染”?
3、如何理解“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这种选择是理智的,它对后果有清醒的预料和充分的思想准备,有了这样慎重的考虑,才会避免日后的懊悔。
4、如何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自己选择的路,就一定要走到底,无怨无悔,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而有意义的。因此,“选择”除了需要理智的放弃、睿智的选取,更需要意志的延续。
精读细研
1、诗人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他为什么选择这条路?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诗人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因为这条路虽然荆棘密布,但富有挑战性。同时也表明“我”在选择人生道路时没有随波逐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2、齐读诗歌最后一节,思考其中蕴含着的哲理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在结构上,“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与开头照应。
最后一节诗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既,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哲理性: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所以必须慎重选择。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以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慨,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的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诗中所说的“路”有什么深刻含义?这种写法叫什么?
表面
实际
明(表面)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

自然界的道路
暗示人生之路

表面:
自然界的道路
实际:
暗示人生之路
象征
《在山的那边》 《行道树》 《纸船》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象征
比喻
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
是一种修辞手法
一般要统摄全篇
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 征 比 喻
①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②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一般要统摄全篇。
①比喻,就是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②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诗人笔下的“路”和诗人在作选择时的心理。
“久久伫立”,选择艰难,因为选择的意义重大,而且那条未选择的路也再没有机会涉足,作者将经年不忘。作者借脚下的路,来写人生之路。
2、我们该如何作出人生的选择?诗人的“路”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自然之路可以选择回头,而人生却没有回头路可走;
选择要谨慎,但一旦作出自己的选择就要坚持下去;
选择不同的道路,人生也将不同;
面对选择,犹豫是正常的……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鼓舞,使人笑对人生;《未选择的路》对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的是积极乐观。
《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表现的是面对选择的艰难。
全诗采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出来。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写作特色
1、运用象征。
2、含蓄清新,蕴含哲理。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看似平易,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路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意象。诗人选择了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路,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课文结构
未选择的路
选择之路
未选之路
伫立路口,思索选择
作出决定,选择荒路
选择之后,绵延无尽
多年以后,往事回顾
人生之路
决定一生
无法回头
文章主旨
诗人通过叙述对树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意在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择了就不能回头,所以我们应独立思考,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拓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