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情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我国民族的构成特点和分布特点(是我国人口构成特点和分布特点这一重点的延伸)。
【教学难点】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读“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的民族的分布特点,从学生现阶段的读图、析图能力来看还具有一定难度。)
【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特点和民族分布。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知识,是学生必备的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立意
课前气氛渲染:多媒体播放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片段,请学生思考:这些是我国哪个民族的舞蹈和音乐?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祖国大家庭。 学生边欣赏边思考。 通过影片引入教学。
新授过程:展示图片:一、提出预习问题:我国民族构成:1.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2.我国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3.我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还有哪些?提供资料:二、我国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播放视频《我国的语言和文字》了解我国语言文字情况。提问:我国有多少种语言?(56种)我国有多少种文字?(30多种)三、民族文化风情探究:(一)走进民族村: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4000多万人口中有1200万是少数民族,这里共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15个为云南所独有。其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和专家。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民族村”,去撷取其中几朵。显示下列互动画面,可以随机选取。(二)请大家展示你们准备的民族文化风情:(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四、我国的民族政策:阅读课本: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搜寻网络或者媒体,看看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列出的以外,还有哪些是来自少数民族的?五、我国民族的分布:出示《我国民族的分布图》提问:1.我国汉族的分布有何特征?(东部和中部。)2.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有何特征?(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3.少数民族最多的是哪个地区哪个省?(西南地区云南省。)六、调查我班的民族构成: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展示有关民族的图片。)满族 朝鲜族 回族 汉族民族人数籍贯七、交流:你所知道的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制作成交互式,根据时间调整学生交流量)。八、小结: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我们祖国大家庭的民族构成、分布等基本特征,同时,我们还详细了解了一些兄弟姐妹的具体情况,让我们团结起来,相亲相爱,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家园。flash:《爱我中华》大家起立,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学生明确问题后,通过阅读课本和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小组内可交流讨论。回答问题的方式采用小组间竞争的方式,即哪个组的同学全部分析出来了,即可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视频获取知识。学生领略部分民族风情。接下来学生展示他们所收集的一些关于民族文化的资料(有的是即兴表演,有的是演唱民族歌曲等等,形式不拘一格)。学生自学获取答案。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先读图分析讨论再回答。指定两个组的学生通过访问调查,了解班级民族构成情况,将情况填写在表格中,最后通报班级民族构成结。组内、组间交流,互补,也可公开展示。 通过自学获得我国民族构成的知识,使学生首先明确概况,这个过程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培养,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审题。回答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展示自我风采的过程,通过竞争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展示资料的能力。在展示和解说中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探究意识,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通过才艺展示,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热爱,增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之情。增强小组合作精神,发挥组内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了解班级、身边的民族构成情况,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前后呼应,用歌声表达民族团结、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