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16赤壁赋
苏轼
【前置学习】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1.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2. 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苏辙、苏轼、苏洵、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3.书法 ——“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米芾、蔡襄)
(一)作家作品
(二)阅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苏轼因反对新法并在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结果遭奸臣陷害被抓进乌台,后经众人营救免于一死,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写作背景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乌台诗案”】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赤壁赋
苏轼
后人评价
【关于“赤壁”】此处指湖北黄州的赤鼻矶,俗称赤壁。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到底在哪里,说法不一。
黄州苏东坡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一. 朗读、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情感、时间、叙事顺序
感情线索:乐-悲-乐
时间顺序:月初出—东方既白
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
二. 疏通字词 第一段(文言知识点)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
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
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
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
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一段知识点小结 1.虚词:A.之:的;B.乎:形容词词尾(句中语气词)C.焉:句末语气词,不译。 9.横:弥漫、笼罩
A.横槊赋诗 B.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c.雨横风狂三月暮
2.既(...以后)望(农历十五)(人教) 10.纵:放任 万顷:宽阔、广阔
3.子:对人的尊称 11.如:到、往
4.徐:缓缓、缓慢; 12.凌:越过,升
5.兴:兴起、起来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夙兴夜寐 B.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B.终刚强兮不可凌
C.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C.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改操者
6.属:通”嘱“,劝酒 13.冯:通“凭”;虚:太空;御:驾驭
A.亡国破家相随属; B.衡少善属文 14.茫然:古今异义,旷远的样子(文)
C.属予作文以记之 15.遗世:脱离尘世
7.歌:名作动,唱歌 16.游于、月出于、徘徊于:状语后置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在赤壁之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旷远迷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飞升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第1段赏析
赏析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
事:友人相聚,泛舟夜赏,畅饮美酒,咏诗诵文
情:悠哉乐哉、洒脱超脱
乐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乌台诗案中,他曾发誓“戒诗”
现实
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意境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苏轼的精神世界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父亲的影响】苏洵对苏轼、苏辙的教育竭尽全力,他鼓励儿子要像“轼”一样,登高望远,积极上进,又要像“辙”一样为人忠厚,处事稳妥。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小结
二. 疏通字词 第二段(文言知识点)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第二段知识点小结 1.甚:十分,很。乐甚(状后) 10.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2.歌:歌唱,动词; 歌曰:歌词;倚歌:歌声 11.倚:按照、根据
3.扣:敲打 12.和:应和
4.击:拍打、划破 13.其:它的
5.空明: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14.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6.溯:逆流而上 15.怨:哀怨 慕:思慕 诉:倾诉
7.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16.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8.渺渺:悠远的样子 17.不绝如缕:声音微弱悠长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似断非断。比喻事情极其危急
例:甚矣,汝之不惠 18.舞、泣:使动
9.美人:圣主贤君或理想的追求 19.嫠妇:寡妇
【译文】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第二段赏析
【思考、讨论】
1.你对“美人”这个意象了解多少?作者运用这个意象的目的何在?
2.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语出《楚辞 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心怀美人)
美人意象
香草美人:
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
【解析】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理想的实现总是跟仕途息息相关的,而仕途的顺利坦荡与否又与君王有很大的关系。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在宋朝的时代,有一种“自觉精神”:“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也即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精神。可苏轼面临的现状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仕途受阻。
【本文目的】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第一、二段小结
【译文】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洲,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二. 疏通字词 第三段(文言知识点)
1.危:
①“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③“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④“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⑤“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而膝危坐。”
一词多义积累
危:
①<形>高
②<形>危险;危急。
③<动>危害;使处于危险的境地。
④<形>危弱。
⑤<形>端正;正直。
2.临:
①“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④“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临:
①<动>从高处向下看。
②③<动>到;靠近。
④<动>面对;对着。
⑤<副>将要;快要。”
3.固:
①“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
②“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⑤“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⑥“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一词多义积累
3.固:
①<形>坚固
②〈名〉险固的地方
③〈形使动>使……坚固
④<形>固执;顽固
⑤<副>本来;原来
⑥<副>当然
4.骤:
①“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 ”
②“昨夜雨疏风骤”
③“宣子骤谏”
4.骤
①<副>突然
②<形>迅疾、猛快
③<副>屡次
【译文】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握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作为伴,把麋鹿作为朋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① 客因何而悲?(何为其然也?)
② 找出本段情、景、理的语句?
③ 本段的修辞赏析
第三段赏析
① 客因何而悲?(何为其然也?)
一、英雄不在 ,浪花淘尽(英雄且如此,凡人岂能不悲)
二、宇宙无限,个人有限(长江永无穷,吾生只须臾)
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本应经世济民,现却渔樵江渚)
②如何表现悲?A.本段的修辞赏析
③ 如何表现悲?B.本段情、景、理的句子?
“悲”
1.修辞:对比、比喻
2.表达方式:叙述、议论、谢京华、抒情相结合
思考
编辑标题
编辑标题
英雄人物的消失,自然万物的永恒和人的生命的短暂,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发出过感慨......请联想举例说明。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6.辛弃疾: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但,并不是每个人在磨难中都如此苍凉,起码,苏轼不是...
“流放,是一种政治上的徒刑和生活上的磨难,同时,也是对流放者一种意志上的摧毁。在中国文学史上,不知有多少作家诗人,受过这种痛苦的滋味。但也奇怪,愈是大师级的人物,愈不被压倒,愈不致湮没,相反,愈砥砺,愈光辉,愈锤炼,愈坚强,愈挫折,他的文章愈盖世,愈不朽。 这是那些迫害他的小人们,所绝对想不到的。”---李国文
苏轼的魅力
请输入您要的文字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二. 疏通字词 第四段(文言知识点)
1.虚:
①“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②“可以乘虚直抵其城。”
③“公子从车骑,虚左。”
④“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⑤“有苗时釆,则虚而浮。”
一词多义积累
虚:
①<名>集市
②<形>空虚
③<动>空出来。
④<副>白白地。
⑤<形>不饱满;不完整
2.曾:
①“相逢何必曾相识。”
②“曾云无温夜,严霜有疑威。”
③“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⑤“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2.曾:
①<副>曾经。
②<形>通“层”。重叠的
③<动>通“增”,增加。
④<副>竟然;连...都。
⑤<副>乃、又
3.得: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③“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④“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此言得之。”
一词多义积累
3.得:
①能;能够
②同“德”。恩惠;感恩、感激
③<动>实现、达到。
④合适、恰当
4.苟: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②“苟富贵,勿相忘。”
③“故不为苟得也。”
④“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
4.苟:
①<副>苟且、随便。
②<连>如果、假使
③<副>苟且、随便
④<连>只要
⑤<连>只要
【译文】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第四段赏析
苏轼从哪些角度劝慰客人,使客人由悲到喜?请思考归纳
思考:
变 不变
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矣(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月)
时刻在变 无尽也(我)
(1)变与不变
辩证法
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不变: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是永恒的。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脱胎换骨,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他——真正地成熟了。(相对论角度)
【解析】高山、明月、江水、天空星辰,它们的恒久我们是可以认同的,但人怎么是永恒的呢?人也在万物之内,人看山,看江水,看明月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和人的寿命相比,要长久得多;对于寿命短暂的蜉蝣、蝼蚁、落叶等来说,在它们的眼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和高山、江水、明月一样永恒呢;再推,那些比蜉蝣、蝼蚁、落叶等寿命更短的生物,在他们的眼中,蜉蝣、蝼蚁、落叶不也是永恒的吗?即使再推,那些比人更为恒久的高山、江水、明月相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它们还是永恒的吗?因此,苏子便得出了一个结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取与不取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小结;苏轼从哲学思辨中、从自然美景中让客人从悲伤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的思辨反映了他的乐观旷达。
编辑标题
编辑标题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让我们再次认识苏轼】
【精神思想的矛盾复杂交错】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赤壁赋》写于苏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苏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
然而,苏轼毕竟是一个胸怀旷达,政治上有抱负的人。他想从佛老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山水,幻想出世。可是,他终究未能超脱也不甘超脱。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他触景生情,倾吐了自己对曾经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崇敬、颂扬的感情,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但所幸,他还是“我们心中那个苏轼”,在不甘中,仍然保留着傲岸独立的旷达情怀......
【让我们再次认识苏轼】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
课文小结
一.【主题】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客人的洞荒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二.艺术特色
1、景、情、理融于一体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二.艺术特色
2、散体文赋
苏轼的散体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词俪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
3、主客问答
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示,深层揭示。
请在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编辑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编辑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编辑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编辑标题
谢谢
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