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光现象鲁科版(五四学制)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题(四套打包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光现象鲁科版(五四学制)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题(四套打包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1-05 21:27:02

文档简介

第三章光现象鲁科版(五四学制)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题(1)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实验题
1.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___________。
(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_____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面没有点燃的蜡烛B,___________。
(4)在确定像的位置后,我们想要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选一个未点燃的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至它和所看到的像完全重合,此时用这支蜡烛代替 ___________(填“蜡烛A”或“蜡烛A的像”),这种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5)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___________。
(6)若想验证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请你写出将如何操作。 ___________
2.大约两千四百年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像的原因;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的活动中,小明同学将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制成如图的仪器(圆筒能在易拉罐中前后移动)。
(1)圆筒的 ___________(选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塑料薄膜制成的光屏;
(2)在图乙中,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_________;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烛焰的正立像
D.烛焰的倒立像
(3)图乙中,下列操作中光屏上的像可能会变大的是 ___________;
A.只减小烛焰到小孔的距离
B.只增大光屏到小孔的距离
C.同时减小烛焰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
D.同时增大烛焰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
E.减小烛焰到小孔的距离的同时增大光屏到小孔的距离
(4)小明想到室外研究小孔成像,正午时,小明在地上铺一张白纸,将刻有边长为2cm等边三角形小孔的纸板正对着太阳(如图丙所示);用另一卡片覆盖在三角形孔上向左移动,保持纸板与白纸的距离不变,观察白纸上的光斑。当看到光斑是圆形时,继续用卡片遮挡,减小通光孔的大小,白纸上光斑大小将 _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光斑亮度 ___________(选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5)小明进一步实验,分别测出烛焰的高度h1,烛焰到小孔的距离x1,像的高度h2,像到小孔的距离x2,测得多组数据后发现,它们之间满足关系:,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中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小明从网上查到太阳到地面的距离约为1.5×1011m,太阳的直径约为1.4×109m,则一个直径为3.5cm的圆形光斑到它对应的小孔间距为 ___________cm。
3.如图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ABCD是白色硬纸板制成的光屏,并能沿ON折转,ON垂直于CD。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入射角 60° 50° 40° 30° 20° 0°
反射角 60° 50° 40° 60° 20° 0°
(1)实验过程共进行了6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2)由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得到的规律:_____;
(3)若将一束光贴着光屏沿F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____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的;
(4)为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整个实验过程应在较_____(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
(5)如果光屏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光屏入射时,_____(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丽同学选取薄透明的玻璃板、完全相同的跳棋子A和B、刻度尺、白纸板等器材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明应该进行如下操作: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从玻璃板前________(某一位置看上去/任一位置看上去都)重合,这表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________;
(3)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拿走棋子B,将白纸板移动到棋子A像的位置时,从棋子_______(A/B)侧观察白板,发现白纸板上不能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填“实”或“虚”)像;
(4)实验中还要多次变棋子A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实验中,小丽如将玻璃板竖直向上平移,可观察到棋子A的像将________(选填“向上移动”或“不动”)。
(5)小华小组做实验时发现薄玻璃板中棋子A的像偏高,且无论在白纸上如何移动玻璃板另一侧的棋子B,都无法使棋子B与A的像完全重合。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6)小丽还设计了一个“巧测距离”的木箱,如图乙所示,桌面上有一个密闭的长方体木箱,其中一个侧面MN是透明薄玻璃,箱内有一支蜡烛A,在不打开箱子的情况下,他利用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B、刻度尺,火柴测出了箱内蜡烛A到侧面MN的距离。方法如下:
①把蜡烛B放到箱子侧面MN的右侧桌面上并点燃;
②移动蜡烛B,直到___________;
③用刻度尺测出___________ 的距离,就等于蜡烛A到MN的距离。
5.如图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装置。
实验过程:(1)让激光斜射入空气和水的分界面,观察折射光线的位置,记下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
(2)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复上述实验;
①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______入射角;
②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______;
③若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角大小为r,则折射角______r(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6.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利用如图甲所示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为了观察清晰,实验应 ___________(强光/弱光)环境中进行。
(2)实验时,小明同学用右手将蜡烛A点燃,发现玻璃中的“自己”是用 ________(填“左”或“右”)手点燃蜡烛的。
(3)实验过程中蜡烛B __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若移动B,发现A烛焰的像出现在B“身上”,说明他在器材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是 ________。
(4)如图乙是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这样得出结论的不足之处是 ___________。
(5)为了探究像的虚实,小明移去棋蜡烛B,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置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并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小明又将一块不透明挡板分别放在平面镜前后的1、2、3位置,如图丙所示,当挡板位置位于 ________(填位置序号)时,人眼不能看到物体A的像。
(6)如图丁所示,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竖直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θ(θ<90°)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θ=__________°。
(7)小明想确定家中穿衣镜成像的反射面,他将笔尖紧贴镜面A.如图戊所示,若发现 _________,说明B是反射面。
(8)若图己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平面镜沿MN截成两半,并分别前后移一段距离(一半向前,一半向后移动),则猫的头部通过前、后两半面镜子 _________。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7.如图甲所示,小明和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小明应选择______(选填“较厚”或“较薄”)的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做实验,玻璃板应该______(选填“水平”或“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该实验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2)实验中,小明将点燃的蜡烛A置于玻璃板前面,移动蜡烛B,使其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A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3)做完一次实验后,小明又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做了几组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8.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小华在竖直的玻璃板前A位置放置点燃的蜡烛,看到玻璃板后出现蜡烛的像,如图甲所示,用一张不透明纸挡在玻璃板与像之间。她在图甲所示位置观察______(填“仍然能”或“不能”)看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像是由于光的______(填“直线传播”或“反射”)形成的______(填“虚”或“实”)像;
(2)撤去不透明纸,小华又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发现它跟像A′完全重合,由此可知平面镜成 ______(填“等大”或“放大”)的像,记录物和像的位置A、A'。此时他看见的蜡烛B是_______(填“反射形成的虚像”“折射形成的虚像”或“折射形成的实像”);
(3)经过三次实验得到三组物、像位置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______;
(4)另一同学小明自备器材做该实验,在玻璃板前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看到玻璃板后出现蜡烛的两个像,这是因为 ______;
(5)小明又把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 ______地立在平面镜上,如图丙所示,这是为了在纸板ENF上同时呈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如图丁所示,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 ______。此时,反射光 ______(选填“依然存在”或“不存在”)。
9.小明利用图甲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
序号 ∠i ∠r
1 30° 30°
2 45° 45°
3 50° 50°
(1)让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B上可看到光线沿OF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光线EO和OF的轨迹,则EO与垂直镜面的直线ON的夹角i是______。(选填“入射角”或“反射角”)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测得实验数据如乙表,分析数据可得:反射角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3)以直线ON为轴线,把纸板B向前或向后弯折,在纸板B上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F,由此说明______。
(4)接着,小明又利用如图丙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你帮他回答以下问题。
①在实验中用半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主要目的是______;现有4mm厚和2mm厚的两块半透明玻璃板,他应选择______mm厚的做实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②在垂直放置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这里运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
③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与桌面不够垂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______。
④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丁所示。为了得到更完整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10.019年12月26日午间,同学们发现学校树荫下太阳的光斑变成了如图甲所示的形状。
(1)该现象是由于______。
A.月亮遮挡了太阳射向地球的部分光线
B.地球遮挡了太阳射向月亮的部分光线
C.A、B两种情况均有可能
(2)正常天气情况下,太阳为圆形时,小明想估测太阳直径D。他将11个相同的一次性纸杯对接起来,并将中间打通,前部戳一个小孔,尾部用半透明塑料薄膜套封住作为观察屏,制作了一个观察装置(如图乙)。将带小孔的一端正对着太阳方向,拍下此时观察屏的照片(如图丙)。若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为a;从小孔到观察屏的距离为L。
以下有关数据可供选择性使用;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b=3.8×108m;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a=1.5×1011m;杯口直径d=80mm;从小孔到观察屏的距离L=1m。
①在此实验中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
②测量结果的表达式D=______(用已知量和测量量的字母表示):
③请你完成测量,求出测量值为D=______m;(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保留三位数字)
④若要估测月亮的直径,需要补充的测量任务是______。
(3)为了探究树荫下光斑的成因,小明设计了开有菱形状孔(边长约为5厘米)的卡片甲对太阳光,如图丁并用另一张卡片乙紧贴在甲上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观察距卡片50cm且与甲平行放置的光屏上光斑的变化情况,光斑未变成圆形前,其亮度______;变成圆形后,其大小______(两空均选填:变大/变小/不变)。若观察到光斑呈椭圆状,原因可能是______。
11.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为完成实验应选择_______(选填“厚玻璃板”或“薄玻璃板”或“平面镜”)进行实验;
(2)实验中取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是为了探究_______;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_(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4)实验时,将蜡烛A和B互换位置,会发现蜡烛也可以与像完全重合。这表明,在平面镜成像时,光路是_______的;
(5)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块光屏,光屏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12.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为了确定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实验器材有:可旋转的光屏(如图甲所示,光屏的A、B两部分均可绕轴ON旋转)、平面镜和激光电筒。如图乙所示,将光屏立放在水平放置的镜面上,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沿光屏A入射到O点。
(1)实验中,光屏A是用来呈现______光线的,为了观察到完整的光路,光屏B需旋转到图乙中的位置______(填序号);
(2)旋转光屏A到位置1时,也同时需要旋转光屏B到位置3才能观察到完整光路,通过以上操作过程可知,要观察完整的光路,光屏A、B两部分旋转后要处于______;
(3)记录多次实验光路,进一步研究发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关于转轴ON对称,这条过入射点并______于镜面的直线ON叫做______,根据这条线便可以确定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4)实验中,观察到入射角为45°时,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不妥之处是:______。
13.下面是小涵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下面的操作按正确顺序排列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再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B.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入射角∠i和反射角∠r,并记入表中
C.把一个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用NOE和NOF两块纸板连接成一张纸板ENF,并竖直立在平面镜上,使纸板上的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甲所示
D.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角度入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2)正确操作所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 ;
实验次数 入射角∠i 反射角∠r
1 30° 30°
2 42° 42°
3 60° 60°
(3)我们能看到纸板NOE上的入射光,是因为光在纸板NOE上发生的是 ______(选填“全反射”或“漫反射”)。如图乙所示,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样操作的目的是验证 ______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4)在实验中,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路的方向射到平面镜,那么反射光路恰好与入射光路重合,这说明在反射时,光路是 ______;
(5)在图甲实验中,将纸板ENF沿纸板与平面镜的交线向后倾倒,保持一束光贴着纸板NOE沿某角度入射到O点,此时在纸板上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确定像的位置 2 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 蜡烛A的像 光的反射 拿白色的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如果光屏上承接不到像,平面镜成虚像
2.A D ABCDE 不变 减弱 375
3.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 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OE 可逆 暗 不能 在
4.确定像的位置 任一位置看上去都 相同 B 虚 使得出的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不动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蜡烛B在玻璃MN中的像与蜡烛A完全重合 蜡烛B到玻璃MN
5.小于 增大 大于
6.弱 左 不需要 未选择两个等大的蜡烛 未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 白卡片上没有像 1 45 笔尖的像与笔尖之间有距离 D
7.较薄 垂直 大小 不能 虚 得出普遍规律
8.仍然能 反射 虚 等大 折射形成的虚像 相等 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都能成像 竖直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依然存在
9.入射角 等于 不能 反射光线、入射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确定像的位置 2 防止玻璃板出现两个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等效替代法 像和蜡烛A不重合 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10.A 1.35×109 测出薄膜上黑班的直径e 不变 不变 卡片与阳光不垂直
11.薄玻璃板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前侧 等效替代法 可逆 不能
12.入射 2 同一平面 垂直 法线 只进行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13.CDAB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漫反射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可逆的 不能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三章光现象鲁科版(五四学制)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题(2)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实验题
1.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为完成实验应选择_______(选填“厚玻璃板”或“薄玻璃板”或“平面镜”)进行实验;
(2)实验中取完全相同的两支蜡烛是为了探究_______;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_(选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4)实验时,将蜡烛A和B互换位置,会发现蜡烛也可以与像完全重合。这表明,在平面镜成像时,光路是_______的;
(5)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块光屏,光屏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2.学校科技小组研究光在水和玻璃中的折射规律,将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逐渐增大入射角的度数,做了四次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将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二中,请根据实验操作过程及记录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表一
实验序号 入射角 折射角
1
2
3
4
表二
实验序号 入射角 折射角
5
6
7
8
(1)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每一次实验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可以归纳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实验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变化关系,可以归纳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归纳得出:玻璃对光的折射本领比水强。
3.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如图1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M的位置_______放置一块________代替平面镜,这样便于确定_______。
(2)实验时,点亮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置一支_______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不同位置看去M后面的b_______。
(3)观察比较a、b的大小,可以得到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当蜡烛a慢慢拿近M时,观察到蜡烛像上的大小_______(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若在玻璃板后面挡一张白纸,从玻璃板前_______看到点燃的蜡烛的像;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放置一光屏,光屏上_______看到蜡烛的像(均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
(4)图2(a),(b)所示为小明和小华同学完成的实验记录单。两位同学实验过程合理完整的是_______同学(选填“小明”、“小华”或“小明和小华”),理由是:______。
4.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平面镜的成像可以用光的___________来解释,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相对于镜面是________的;(填“对称”或“不对称”)
(2)实验要求两个蜡烛要完全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 在实验中需要点燃________支蜡烛;(填一或二)
(3)在实验中要求玻璃板要比较___________(填薄或厚),实验中不用平面镜而用玻璃板的原因是________;
(4)实验的结论是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是正立等大的_______像,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 。
5.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5° 45°
3 60° 60°
(1)实验中应选择表面______(选填“较光滑”或“较粗糙”)的纸板;
(2)如图所示,让一束光贴着E板入射到O点(转动轴ON与镜面的交点)的目的是使ON与______重合;
(3)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中,分析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若光沿FO入射,则反射光线沿OE射出,由此可得出:光路具有______性。
6.在学习了“光的折射”后,小明提出了新的问题:不同物质对光的折射能力不同,折射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
物质 水 玻璃 冰 空气 酒精
光速 2.25 2.0 2.30 3.0 2.2
(1)为了解决疑问,小明查阅到如图所示和如表所示的相关信息,仔细观察图中的光路,并对照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光从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介质,折射角______入射角;光从传播速度小的介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大的介质,折射角______入射角;
(2)表格中提供的五种物质中,______对光的折射能力最强;
(3)光从酒精斜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______法线(选填“偏向”或“偏离”)。
7.(1)婷婷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选用白纸板,目的是方便显示 _________;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N向后翻转任意角度,纸板上均看不到反射光线,由此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___________。实验中,如果让光沿BO方向入射到镜面,那么反射光会沿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___________。
(2)完成上面实验后,她又和同组同学一起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婷婷建议大家选用 ___________(填“玻璃板”或“平面镜”);找到像以后,她又在像的位置放了一个白色的光屏,光屏上 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___________像;当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时,像的大小 ___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8.小明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可沿NO折转的白色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如图1所示。
(1)实验中让光贴着纸板沿EO入射时,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原因是:纸板没有跟平面镜______;(纸板没有翻折)
(2)改正后发现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 ______(填“镜面”或“漫”)反射;
(3)小明在做完上述实验后,又做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他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反射光线。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是否在 ______;
入射角/° 反射角/°
30 30
(4)通过实验,小明得到如表数据。
小明分析数据,得到:在光的反射中,______的结论。请你指出他的不足:______;
(5)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
9.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 A 和 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该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
(2)移去后面的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像(填“虚”或“实”);
(3)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强也在做这个实验,但小强怎么移动玻璃板后面的 B 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原因可能是________。
10.石林中学的张江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的大小_____(选项“变大”、“变小”或“不变”)。
(2)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像(选填“虚”或“实”)。
(3)某同学学面镜成像的特点后,回家途中,站在离平面玻璃制的地铁安全门外0.5米候车。地铁进站后,安全门向两侧打开,该同学在左右两侧安全门中成像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_____。
A.随着安全门的打开,门后的像会逐渐远离本人
B.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越来越小,直至不成像
C.都成完整的像,且像到他的距离为1米
D.随着门的打开在两侧门中各成一半像,并分别向左右移动
(4)将玻璃板放置成与水平面成45°角(如图),当物体以5cm/s的水平速度靠近玻璃板,将会在物体位置观察到像在物像连线的方向以_____cm/s的速度向物体靠近。
11.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将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1)硬纸板应选择______(选填“光滑”或“粗糙”)的,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
(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F上可看到光线沿OB方向射出,则反射角在图中应表示为______(用字母表示)。
(3)小明用量角器测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数后,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______,这样做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4)小明在进行完上述步骤后,让光束沿AO射入,接着又将纸板F分别向前、向后折,但是没有在纸板F上观察到反射光线,由此可得实验结论是______。
(5)为了验证“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小明应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薄玻璃板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前侧 等效替代法 可逆 不能
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1与或2与6、3与7、4与中的数据
3.竖直 玻璃板 像的位置 未点燃 与a的像完全重合 相等 不变 能 不能 虚像 小华 多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
4.反射 对称 一 薄 虚 垂直
5.较粗糙 法线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逆
6.小于 大于 玻璃 偏向
7.光路 同一平面内 可逆的 玻璃板 不能 虚 不变
8.垂直 漫 不能 同一平面内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只进行一次实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9.等效替代法 不能 虚 不变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10.不变 虚 C
11.粗糙 在纸板前不同方位都能看到光的传播途径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不合理 没有多次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三章光现象鲁科版(五四学制)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题(3)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实验题
1.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装置置于水平桌面上,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0° 0°
2 40° 40°
3 60° 60°
(1)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硬纸板材质应是_______(选填“粗糙的”或“光滑的”);
(2)分析如表所示数据可得:反射角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光线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ON;
(3)以ON为轴线,把纸板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F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_(选填“同一”或“不同”)平面内;
(4)如果让光线沿着F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______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______。
2.如图甲所示是用易拉罐制成的简易针孔照相机:
(1)如图乙,使用针孔照相机时,小孔对着 _____(选填“明亮的室外”或“较暗的室内”)进行观察,可以看到 _____的像(完整描述像的特点);
(2)正午时,小华在地面上铺一张白纸,将刻有边长为1cm的等边三角形小孔的纸板正对着太阳,保持纸板与白纸的距离为30cm,观察白纸上的光斑;
①接着小华用另一张卡片覆盖在三角形孔上(如图丙所示)向左移动,大约遮住孔的一半时,观察光斑变化情况,与没有遮挡时相比较白纸上光斑大小将 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②没有遮挡时,渐渐增大纸板与白纸的距离到4m左右时,此时光斑形状是 _____形的,然后再用卡片遮挡,减小通光孔的大小,白纸上光斑亮度将 _____(选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3)晴天正午,小华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如图丁所示。经与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形状不规则光斑和较小的圆形光斑的形成原理是 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3.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利用如图甲所示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实验过程中蜡烛B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正确放置器材后移动B,发现A烛焰的像出现在B的烛身上,说明他在器材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是______;
(2)如图乙是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其中的不足之处是______;
(3)为了探究像的虚实,小明移去蜡烛B,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置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并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虛像,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小明又将一块不透明挡板分别放在平面镜前后的1、2、3位置,如图丙所示,当挡板位置位于______(填位置序号)时,人眼能看到物体A的像;
(4)如图丁所示,玻璃板原来沿直线BC放置,若实验中将玻璃板保持竖直并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定角度()后,蜡烛A成的像移动到点A1处,已知图中方格均为边长相等的正方形,则______°。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
①实验过程中一切准备就绪后,小明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_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___________ ,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②小明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③实验中,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是___________;
④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
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刻度尺、④光屏、 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⑩火柴。
(1)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______(填序号),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既能看到A蜡烛的像,又能看到______,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2)小红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人,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分别比较像与物的 ______关系。
(3)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移去后面的蜡烛B,井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成“不能”),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了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通过测出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并进行比较、归纳,从而得到的平面镜成像其中的一条规律:像到镜面的距离 ______物到镜面的距离。
6.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实验如图甲所示,蜡烛A点燃,蜡烛B不需要点燃,实验中选用两支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______。
(3)实验中要将蜡烛A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多次实验,目的是______。
(4)图乙中使用跳棋子代替蜡烛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的优点是______。要想观察到清晰的像,应使跳棋子A处于较 ___(选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效果更好。
7.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准备了如下器材:各种长度的蜡烛若干、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一块、白纸张。
  
(1)实验时平面M所选的器材是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目的是 ___________;
(2)如图甲所示,小明把蜡烛A点燃放在M前面,再把其他各支大小不同的蜡烛依次放在M后面适当位置,当某一支蜡烛放在后面时,从前面看那支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一样,此时后面的那支蜡烛与蜡烛A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_____ ;(选填“相同”或“不同”)
(3)在玻璃板的同一侧,小明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两个像。形成两个像的原因是 ___________;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___________;
(4)如图乙所示,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由于室内光线较暗,为了看清硬币的像,应该将光源照向 ___________(选填“硬币”或“平面镜”)。接着,将平面镜平移至图丙所示的位置时,硬币的成像情况是 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硬币成像在a处
B.硬币成像在b处
C.硬币成像在c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8.某同学用硬纸板制作了一个光具盘,用来“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如图(a)所示,将平面镜放在纸制的光具盘中央,打开激光源,让入射光线从左侧斜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 ___________的位置关系,并且观察和记下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的数值。实验中将右侧纸板沿直线ON向后转动一个角度后,在右侧纸板光具盘上 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这一现象说明:光发生反射时,___________。如图(b)所示,若入射光线沿AO方向入射,那么反射光线将沿 ___________(选填“OB”、“OC”或“OD”)方向射出。
9.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如图1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M的位置_______放置一块________代替平面镜,这样便于确定_______。
(2)实验时,点亮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置一支_______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不同位置看去M后面的b_______。
(3)观察比较a、b的大小,可以得到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当蜡烛a慢慢拿近M时,观察到蜡烛像上的大小_______(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若在玻璃板后面挡一张白纸,从玻璃板前_______看到点燃的蜡烛的像;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放置一光屏,光屏上_______看到蜡烛的像(均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
(4)图2(a),(b)所示为小明和小华同学完成的实验记录单。两位同学实验过程合理完整的是_______同学(选填“小明”、“小华”或“小明和小华”),理由是:______。
10.如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此实验应在_______(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3)将蜡烛A远离平面镜,发现所成像的大小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乙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情况是_______。
(5)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_______。
11.实验室常用蜡烛完成以下光学实验:
(1)如图甲为小孔成像示意图,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______。
(2)利用如图乙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a)B蜡烛不点燃的原因是 ______。
(b)如图丙是小王某次测量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L,则蜡烛A与蜡烛B的距离为 ______cm;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将 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c)若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丁所示,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 ______(选填“①”或“②”)处。
12.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20°
2 40° 40°
3 60° 60°
(1)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______(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2)改变入射角大小做三次实验后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结论______;
(3)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13.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
(1)如图所示,由于像的亮度较暗,所以圆筒的______(选填“A”或“B” )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点燃的蜡烛时,烛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像是______(选填 “正立”或“倒立”)实像,其成像的原理是______ ;
(2)若仅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仅将易拉罐底部三角形的小孔改成方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像的形状将______ (填 “改变”或“不变”);
(3)如图甲中“坐井观天”讲述的是青蛙在井底只能看到小部分天空的故事,能正确表示青蛙通过井口观察到外面范围的图像是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粗糙的 等于 远离 不能 同一 OE 光路是可逆的
2.明亮的室外 倒立缩小的实像 变小 圆 减弱 相同
3.不需要 蜡烛A与蜡烛B规格不同 实验次数太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光屏上看不到蜡烛A的像 2、3 45
4.未点燃 完全重合 等效替代法 虚 实验次数太少,实验结论很具有偶然性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5.① 蜡烛B 大小 不能 虚 不变 等于
6.2 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 寻找普遍规律 棋子的大小不变 明亮
7.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相同 玻璃板太厚 换用较薄的玻璃板 硬币 A
8.法线 入射角 反射角 不能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OC
9.竖直 玻璃板 像的位置 未点燃 与a的像完全重合 相等 不变 能 不能 虚像 小华 多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
10.较暗 前 不变 蜡烛B与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11.光的直线传播 点燃后会使玻璃后面太亮,使像不清晰 7.00 不变 ②
12.B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不能 在
13.A 倒立 光的直线传播 变大 不变 A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三章光现象鲁科版(五四学制)物理八年级上册实验题(4)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实验题
1.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装置置于水平桌面上,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0° 0°
2 40° 40°
3 60° 60°
(1)为了看清楚纸板上的光路,硬纸板材质应是_______(选填“粗糙的”或“光滑的”);
(2)分析如表所示数据可得:反射角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光线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ON;
(3)以ON为轴线,把纸板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F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_(选填“同一”或“不同”)平面内;
(4)如果让光线沿着FO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______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______。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室提供了如图所示的一些实验器材供选择,蜡烛应选用___________两根;镜面选用___________,其目的是可以方便地___________前两空均选填字母;
(2)为了探究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实验中,小丽同学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相等”的结论,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是___________;
(3)若把白纸放在像的位置,在白纸上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4)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___填“较亮”或“较暗”环境进行。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
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刻度尺、④光屏、 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⑩火柴。
(1)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______(填序号),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既能看到A蜡烛的像,又能看到______,方便确定像的位置。
(2)小红同学在做此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人,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分别比较像与物的 ______关系。
(3)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移去后面的蜡烛B,井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成“不能”),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 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了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通过测出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并进行比较、归纳,从而得到的平面镜成像其中的一条规律:像到镜面的距离 ______物到镜面的距离。
4.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硬纸板是由E、F两块粘接起来的,可以绕ON转动,ON垂直于镜面,让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0° 40°
3 60° 60°
(1)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时,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
(2)①先使E、F两块纸板在同一平面内,这时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②把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这时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③由①②可得出结论:______;
(3)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多次改变入射光线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如表所示,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B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了______。
5.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实验如图甲所示,蜡烛A点燃,蜡烛B不需要点燃,实验中选用两支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______。
(3)实验中要将蜡烛A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多次实验,目的是______。
(4)图乙中使用跳棋子代替蜡烛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的优点是______。要想观察到清晰的像,应使跳棋子A处于较 ___(选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效果更好。
6.如图1甲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芳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 _____;
(2)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 _____(选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1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芳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
(4)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若把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cm处,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 _____cm;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用外形相同的蜡烛B来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运用了 _____法。某同学发现看到的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 _____(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6)透过玻璃板看到的蜡烛A的像是光的 _____形成的,看到的蜡烛B是光的 _____形成的虚像;(填“反射”或“折射”)
(7)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观察发现: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2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图中,_____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7.如图所示,水槽里装有纯净水,一束红色激光从水中以入射角i射到水面上的O点,设入射光的强度为100%,用光传感器采集水槽底部折射光斑的光强和空气中收集到的反射光斑的光强。
(入射光100%) i=60° i=45° i=30° i=20°
反射光 约70% 约45% 约30% A
折射光 约30% 约55% 约70% 约75%
(1)观察表中数据规律,A处应填______,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随着入射角i由小变大,会发现折射角______(填写变化规律),且折射角总是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相应的入射角;
(2)若继续增大入射角i,将会发现不再有______光线,而只存在______光线;
(3)若将激光改由空气射入水中,向纯净水里加些粉尘后发现折射光斑处采集到的数据大幅下降,是因为______。
8.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想起了走过教学大楼门厅内的大平面镜时的情景:靠近镜子时,感觉自己的像变大了,远离镜子时感觉像变小了。自己的感觉对吗?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明进行了实验探究。小明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的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1)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当把蜡烛B移动到某一位置的时候,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测量并记录此时物、像和玻璃板之间的位置关系。
(2)多次改变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在平面镜后移动蜡烛B,发现总能找到一个对应位置,在镜前从不同角度观察,蜡烛B与蜡烛A的像均重合,测量并记录每次实验数据。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时应选 ___________(较厚/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___________。
②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能验证小明感觉的是步骤 ___________(选填(1)或(2));
③“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 ___________,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___________,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___________。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 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 ___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9.如图所示是某实验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该选择______(选填“厚”和“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2)在竖直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选填“前侧”或“后侧”)这一侧观察,直至看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和“等效替代法”);
(3)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移走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5)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也是倾斜的,结合“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夜间开车时车内物体所成的像在司机驾驶视线的______(选填“上方”或“下方”)。
10.小明利用图甲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
序号 ∠i ∠r
1 30° 30°
2 45° 45°
3 50° 50°
(1)让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方向射向镜面,在纸板B上可看到光线沿OF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光线EO和OF的轨迹,则EO与垂直镜面的直线ON的夹角i是______。(选填“入射角”或“反射角”)
(2)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测得实验数据如乙表,分析数据可得:反射角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3)以直线ON为轴线,把纸板B向前或向后弯折,在纸板B上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F,由此说明______。
(4)接着,小明又利用如图丙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你帮他回答以下问题。
①在实验中用半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主要目的是______;现有4mm厚和2mm厚的两块半透明玻璃板,他应选择______mm厚的做实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②在垂直放置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这里运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
③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与桌面不够垂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______。
④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丁所示。为了得到更完整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11.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如图1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M的位置_______放置一块________代替平面镜,这样便于确定_______。
(2)实验时,点亮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置一支_______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不同位置看去M后面的b_______。
(3)观察比较a、b的大小,可以得到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当蜡烛a慢慢拿近M时,观察到蜡烛像上的大小_______(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若在玻璃板后面挡一张白纸,从玻璃板前_______看到点燃的蜡烛的像;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放置一光屏,光屏上_______看到蜡烛的像(均选填“能”或“不能”),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
(4)图2(a),(b)所示为小明和小华同学完成的实验记录单。两位同学实验过程合理完整的是_______同学(选填“小明”、“小华”或“小明和小华”),理由是:______。
12.小安和小庆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如图,他们将呈现反射光线的活动纸板B绕ON轴折转,纸板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_上;
(2)本实验中纸板A和B的作用是______;
(3)当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如图时,反射角等于______度;
(4)实验时,当入射光线EO与平面镜间的夹角增大时,反射角将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光线E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并记录了入射角和反射角。小安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小庆却认为应是: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______(填“小安”或“小庆”)的结论正确。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粗糙的 等于 远离 不能 同一 OE 光路是可逆的
2.、C F 确定像的位置 刻度尺 实验次数太少 不能 虚 较暗
3.① 蜡烛B 大小 不能 虚 不变 等于
4.不能 能 不能 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5.2 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 寻找普遍规律 棋子的大小不变 明亮
6.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M 60 不变 等效替代 不能 反射 折射 ③
7.25% 由小变大 大于 折射 反射 粉尘(不透明体)对光有反射和吸收作用
8.较薄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 物体大小相等 相等 垂直 不能 虚
9.薄 前侧 等效替代法 不变 不能 虚 上方
10.入射角 等于 不能 反射光线、入射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确定像的位置 2 防止玻璃板出现两个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等效替代法 像和蜡烛A不重合 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11.竖直 玻璃板 像的位置 未点燃 与a的像完全重合 相等 不变 能 不能 虚像 小华 多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
12.同一平面 为了更好的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60 减小 小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