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祝福》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祝福》课件(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6 12:4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祝福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的故事
读后: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
读前:你认为这个题目可能写什么内容?
学习目标:
3、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
1、识记作者及其作品,了解文章创作背景。
2、理清文章结构,体会并理解文本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鲁迅(1881-1936), 原名 ,字 ,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祝福》选自《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周树人
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
1.小说集:
(1)、《呐喊》,收集1918——1922年的小说,如《阿Q正传》、《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共14篇。
(2)、《彷徨》,收集1918——1922年的小说, 《祝福》等,共11篇。
2、历史小说集:
《故事新编》,收入1922——1935年间所作的八篇作品,如《非攻》、《铸剑》、《理水》等等。
主要作品
3、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等回忆性散文。
4、散文诗集:《野草》。
5、杂文集:《南腔北调集》、《而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等。
创作背景及时代意义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祝福
封建思想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
违背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祝福
封建思想
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妇女要遵循“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血缘制也是封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而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贞节
秩序
祭祀
祝福
生字词梳理:
寒暄
送灶
陈抟
朱拓
荸荠
呜咽
咀嚼
唾弃
蹒跚
一瞥
驯熟
俨然
醉醺醺
不更事
渣滓
炮烙
窈陷
草窠
蹙缩
歆享
牲醴
xuān
zào
tuán

bí qí

jǔ jué

páo luò
yǎo


xīn

tuò
pán shān
piē
xùn
yǎn
xūn
gēng
执拗 咬文嚼字 负疚
形骸 两颊 监生
沸反盈天 踌躇 窥探
间或一轮 桌帷 讪讪
惴惴 胆怯 怔怔
niù
jiáo
hái
jiá
yíng
chóuchú
jiàn
jiàn
wéi
shàn
zhèng
zhuì
qiè
jiù
kuī
祝福
生字词梳理:
小说常识: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
情节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尾声)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倒叙
“我”回到鲁镇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小说结构
倒叙
情节安排上:为读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主题: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气氛:渲染悲剧气氛,反衬人物悲剧命运
小说结构
人物形象
姓名:祥林嫂
性别:女
年龄:二十六七——四十上下
身份:
寡妇、女工、被卖的女人、改嫁的女人、幸福的妻子、幸福的母亲、再次丧夫的寡妇、被赶出自己家房子的人、乞丐
亲属:无
遗产: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人物形象
人生遭遇:
春天没了丈夫,冬初逃到鲁镇打工
开春时,被迫改嫁贺家,后又死了丈夫
又一年春天快完时,阿毛被狼吃
迎春之际,她死在风雪交加的寒夜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被婆婆抓回去,改嫁。
二十八九:改嫁,年底生小孩,孩子叫阿毛。这个时候的人生相对平稳。
三十、三十一岁:家里出现重大变故,先是丈夫患了风寒而死,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被狼给叼走了。然后重新回到鲁镇做短工。
三十二三岁:在鲁镇做工。经常说起孩子被狼叼走的情景。捐门槛。祭祖事件。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七八岁:最后沦为乞丐,死于鲁镇的大街上。
人物形象:外貌描写
初到鲁镇(34)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头上扎着白头绳:
脸色青黄:
两颊还是红的:
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寡妇身份
生活艰辛
青春的活力
安分、温顺的劳动妇女
再到鲁镇(66)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
两颊消失了血色:
眼角上······精神了:
还是寡妇
青春的活力已经不复存在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人物形象:外貌描写
临死之前(3)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不仅青春活力不在,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眼睛间或一轮”说明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使祥林嫂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人物形象:外貌描写
人物形象:外貌描写
1初到鲁镇——
2再到鲁镇 ——
3讲阿毛故事——
4捐门槛——
5不让祝福——
6行乞——
7问有无灵魂——
安分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没有神采,直着眼睛 77
分外有神 106
失神、窈陷 109
眼珠间或一轮 3
忽然发光 7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找眼睛
论特点
顺着眼 34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66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眼睛与其他外貌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找对话
论特点
人物形象: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9-15)
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68、69)
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78)
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90-101)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人物形象:动作描写
反对再嫁(60)
逃、撞
怕被分身(100)
捐门槛
怀疑灵魂(9-15)

反映出祥林嫂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
人物形象:细节描写
(3)她一手提着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挂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聚焦镜头,由大及小,由远及近。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表明她即使是乞丐,也活得不如意;竹竿比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狼狈不堪、身心疲惫、一无所有。
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A: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问: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祥林嫂的反抗精神的实质

躲避被卖

不愿二婚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勤劳、善良、安分、蒙昧
顽强、倔强
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丧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共性
个性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 ——亚里士多德
鲁四老爷?
讨论: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
因为他剥削了祥林嫂······
祥林嫂的婆婆?
因为她拐卖了祥林嫂······
柳妈?
因为她的“地狱之说”加重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
我?
因为“我”的含糊其词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
鲁四老爷:
语言(六次语言描写)
——20、38、41、46、49、52
行为(三次皱眉)
——34、37、71
侧面描写(书房)
——1、2
鲁四老爷:
“谬种”——冷酷无情、虚伪
三次“皱眉”
初到鲁镇,“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猜测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
二进鲁镇 “败坏风俗”
“可恶!”
“可恶,然而 ”
“然而”
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麻烦
祥林嫂私自逃走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
“卫老婆子”先荐后劫
像祥林嫂这样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得到的
性格:冷酷自私、守旧、顽固、伪善
祥林嫂的婆婆:
语言(六次语言描写)
——20、38、41、46、49、52
行为(三次皱眉)
——34、37、71
侧面描写(书房)
——1、2
如何“咬文嚼字”
第叁章
小团月:“小龙团”本来是一种茶名,“小团”代指这种茶叶,把它与“月”结合使它在修饰“月”的时候赋有了月名的含义,“小团月”具有双关的修辞意义。
“月”同时也具有多重意思,一是指代茶叶,二是交待诗人前往惠山喝茶的时间,三是渲染了当时皎月当空的幽宁环境,四是“携月”更表现了诗人不染尘杂的清超和明静淡泊的心境。
来试人间第二泉:用“试”比“泡”新颖多了,也表达了第一次这样做的意义; “试”字与后面的“人间第二泉”相搭配,给人无限宽阔的想象空间 “将月试泉” 不仅包含了用泉水泡茶这一本义,更重要的是“以月试泉”又构成月在泉中、泉月相映、互为烘托的景观。以清泉映朗月,以朗月浸清泉,这是多么诗意盎然的景观。
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①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 真是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②东家之子, 增一分则太长, 减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
套板反应
哪个句子好?
第一句用的 “柳腰桃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是朱光潜先生反对的套语滥调;
第二句让人觉得这个女子的美恰到好处,需要发挥想象。
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语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联想意义
套板反应
语言俗滥, 思想感情就俗滥;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 不易捉摸, 不固定, 如果运用得好就能推陈出新, 化腐朽为神奇。
“文学是件艰苦的事, 只有刻苦自励, 推陈翻新, 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精炼与吻合, 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结合本文所学相关知识来鉴赏《江南》这首诗。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问题1.将“戏”改为“游”, 好吗
问题2.“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其实就是“鱼戏莲叶间”。那将它删去或者压缩为“鱼戏莲叶东西南北”, 可否
问题3.诗歌的意象“鱼”“莲”, 又让你产生哪些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