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时量 : 150 分钟 分值: 150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簟(diàn) 神妪(yù) 阡陌(xiān) 霰雪(xiàn)
B. 栖隐(qī) 地坼(chì) 羁旅(jī) 渔樵(jiāo)
C. 江皋(gāo) 兰橑(lǎo) 汀洲(tīng) 庑门(wǔ)
D. 花钿(diàn ) 萦纡(xū) 踯躅(zhú) 悄然(qiǎo)
2、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野哭千家闻战阀,夷歌数处起渔樵。
B、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C、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估取对君酌。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朋无一字(字:文字,书信) 凭轩涕泗流(涕泗:眼泪和鼻涕,这里指眼泪)
B、还乡须断肠(断肠:形容非常悲伤) 熊咆龙吟殷岩泉(殷:震响)
C、举杯断绝歌路难(断绝:停止) 时不可兮骤得(骤:轻易,一下子)
D、脚著谢公屐(著:穿) 应照离人妆镜台(离人:离家在外的人)
4.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创作了一种新诗体——楚辞。《楚辞》收集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阮籍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
B.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C.《湘夫人》选自屈原的《九歌》,是湘水男神和女神互相表达思慕之词。诗中多用香洁之物来表现主人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D.《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鲍照拟作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他的诗对唐代作家颇有影响。
5.下列有关古代诗歌、散文的文学常识,表述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唐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对立。在他们的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的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古文创作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将之归纳为“风”、“雅”、“颂”,其中“风”又称“十五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它浓缩了《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
C.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诗坛名家辈出,不仅出现了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出现了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谢灵运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
D.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荀子》等诸子散文;后者有纪传体的《春秋》、编年体的《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6.下列有关课内诗歌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称颂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抒情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重在肯定诸葛亮积极进取的北伐精神。
B.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采用了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借此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C.《夜归鹿门歌》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前者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我”却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后者侧重写“我” 夜归之后的隐居生活,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
D.《阁夜》一诗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7.“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句是谁对谁的评论? ( )
A、钟嵘对陶渊明 C、苏轼对王维
B、欧阳修对李白 D、王国维对苏轼
8.“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哪两位诗人的自况? ( )
A、孟郊、李白 B、贺知章、杜甫 C、孟郊、陆游 D、贾岛、杜甫
9、下列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汉乐府的产生和汉代音乐机构——乐府关系密切 ,有很多抒写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和情绪的作品。 。
①史载秦汉立乐府,但乐府的真正繁荣自汉武帝始
②后来人们便把乐府所采集和演唱的民歌叫做“乐府诗”或“乐府歌词”
③它的职责是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
④它们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
⑤汉乐府继承《诗经》反映现实的优秀传统,多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A、⑤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⑤③
B、①③②⑤④ D、②①④③⑤
10. 下列文言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征一国者 ②乐琴书以消忧 ③或棹孤舟 ④雄州雾列
⑤窜梁鸿于海曲 ⑥臣具表以闻 ⑦而后乃今将图南 ⑧则刘病日笃
A.①②③╲⑤⑥╲④╲⑦⑧ C.①②③╲⑤⑥╲⑦╲④⑧
B.①⑤⑥╲②╲③⑦╲④⑧ D.①⑤⑥╲②╲③④╲⑦⑧
阅读下列文章,再回答问题。
①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②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③科举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使儒学从一种普通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了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⑤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
11.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举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B.科举的公正性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C.科举形成了流动性晋升机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
D.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元二的科举文明。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C.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
D.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1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
C.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
D.借助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使儒家思想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鲁穆,字希文,天台人。永乐四年进士。家居,褐衣蔬食,足迹不入州府。比谒选,有司馈之赆,穆曰:“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 ”弗受。除御史。仁宗监国,屡上封事。汉王官校多不法,人莫敢言。穆上章劾之,不报,然直声振朝廷。
迁福建佥事。理冤滥,摧豪强。泉州人李某调官广西,其姻富民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李之宗人诉于官,所司纳林赂,坐诉者,系狱久。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漳民周允文无子,以侄为后,晚而妾生子,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允文死,侄言儿非叔子,逐去,尽夺其赀,妾诉之。穆召县父老及周宗族,密置妾子群儿中,咸指儿类允文,遂归其产。民呼“鲁铁面”。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荣顾谓穆贤,荐之朝。
英宗即位,擢右佥都御史。明年奉命捕蝗大名。还,以疾卒。命给舟归其丧。
始穆入为佥都御史,所载不过囊衣。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至是中为治棺衾,乃克殡。子崇志,历官应天尹,廉直有父风。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廉得其实 廉:廉洁
B.所司纳林赂,坐诉者 坐:定罪
C.穆上章劾之,不报 报:答复
D.穆治之不少贷 贷:宽恕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比谒选,有司馈之赆 曾不知老之将至
B. 林某遣仆鸩李于道,而室其妻 泉涓涓而始流
C. 李之宗人诉于官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还,以疾卒 而吾以捕蛇独存
1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能表现鲁穆为人刚直、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
①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 ②仁宗监国,屡上封事
③理冤滥,摧豪强 ④穆廉得其实,立正林罪
⑤时杨荣当国,家人犯法,穆治之不少贷 ⑥尚书吴中赠以器用,不受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③④⑤
1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王官吏校尉多违法干坏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鲁穆上奏章弹劾他们,虽没有答复,却因此名声大振。
B.富民林某遣人毒死亲戚李某,并霸占其妻,李某族人告官,反被关进监狱,直至鲁穆任福建佥事才弄清真相,惩治了凶犯。
C.鲁穆在福建任福建佥事时,家人犯了法,鲁穆依法治罪,毫不宽恕,因而博得杨荣的赞赏。
D.鲁穆生活简朴,拒绝馈赠,廉洁正直,不畏权贵,执法严明。他的儿子鲁崇志有他父亲的风范。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8.(1)吾方从仕,未能利物,乃先厉州里乎?
(2) 因析产与侄,属以妾子。
默写:(10分)
19、(1)《蜀相》中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功绩的两句是:
(2)《书愤》中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的两句是:
(3)《梦游天姥吟留别》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一句)是: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4)《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 的两句诗是:
(5).《庄子·逍遥游》中以“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一个句子是:
2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越中览古 苏台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李白的这两首怀古之作,从体裁上看,都是____诗,都抒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2分)
(2)这两首诗都是览古之作,题材相近,但在今昔的对比上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乱世中的美神
①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②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③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⑤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⑦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⑧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21.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第②④节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4分)
22.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试结合全文,分条陈述。(3分)
23.如何理解文章开头划线句子“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的含义?(5分)
24.结合全文,你怎样理解这些写“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李清照的诗作面前是“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4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自古以来,人们以书为伴,以书为乐,以书为精神的依托。宋人尤袤对读书之乐有更形象的比喻:“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于谦在《观书》中这样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古人无论是穷困潦倒之时,还是仕途顺畅之际;无论是隐居于山林,还是宦居于朝堂,都以读书为乐。然而现代人好像与书渐行渐远,在精神上少了停泊的地方。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语文答案
1-10、 CBDAAACDBB(5.B表现手法是:赋比兴。C陶渊明、谢灵运应为王维、孟浩然。D荀子是儒家。6.A前者与后者互换。)
11—13 DCC 14—17 ADDC
18(1) 译文:我将要去做官了,还没有为众人谋利,竟先残害州里吗?(准确翻译“利物”“乃”“厉”,意思顺畅)
18(2) 译文:周允文就把家产分了一份给侄子,并把妾生的小儿子嘱托给他照料。(准确翻译“析”“属”和介宾短语后置,意思顺畅)
19 默写(略)
20.(1)七绝;人事多变、盛衰无常(2)《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遗址的荒凉,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苏台览古》则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暗示昔日的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比照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21、答:引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引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
22、答:李清照的“美”体现在:①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立场上的坚定;②追求人格的超俗;③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
23、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24、答:赞同:①在写作的主题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写的都是男女相思;李清照的词作往往表现的是女词人在国难当头的困境里的愁思。②在诗词的格调上,离情闺怨类诗词表现的都是狭隘的个人愁绪;李清照的诗词往往表现出关心国家兴亡,坚守操守的大志。③在艺术风格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往往滥用感情,手法粗劣;李清照的诗词含蓄蕴藉,给人以美的享受。
【参考译文】
鲁穆,字希文,是天台县人。永乐四年经殿试赐进士出身。平时在家中,布衣素食,不入州府之门。将要进京选授官职,州府官吏送给他路费和物品,鲁穆说:"我将要入仕,还没有为众人谋利,竟先危害州里吗?"没有接受。除授御史。仁宗监国,鲁穆多次上密奏言事。汉王官吏校尉多违法干坏事,人们敢怒而不敢言。鲁穆上奏章弹劾,没有答复,而由此刚直名声震动朝廷。
迁任福建佥事。清理冤案错案,打击豪强。有一个泉州人李某,调动官职赴广西上任,他的姻亲富人林某,派遣仆人在途中用毒酒把李毒死了,并霸占了李妻。李家族人到官府告状,衙门收受了林某的贿赂,竟判告状的李家族人有罪,把他关进监狱,时间已经很久。鲁穆明察暗访,弄清了真相,立即把杀人夺妻的罪犯林某逮捕归案,判罪正法。漳县人周允文没有子嗣,便过继一个侄子为后,晚年妾生了一个儿子,周允文把家产分了一份给侄子,并嘱托他照料妾生的小儿子。后来周允文去世了,侄子便说小儿并不是叔叔骨血,把他赶出门,夺取全部家财。妾于是到官府告状。鲁穆召集县中父老及周氏宗族,预先把妾生小儿和一群儿童混在一起,然后叫大家辨认,大家都指认出这个小儿同周允文相像,于是判侄子把夺取的家产归还给他。民众都称为"鲁铁面"。当时杨荣主持国政,杨府家人犯了法,鲁穆依法治罪,一点不宽贷。杨荣称赞鲁穆正直贤能,把他推荐给朝廷。
英宗即位,升任右佥都御史。第二年,奉命前往大名县捕治蝗虫。回朝,因病去世。诏命派官船送回家乡安葬。
当初鲁穆入朝任右佥都御史,随车行装只有一包衣服,尚书吴中送给他一些器物用品,他不接受。到现在还是吴中替他购置棺木寿衣,方能出殡下葬,儿子鲁崇志,历任应天尹,廉洁刚直有乃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