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1) 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民艺泛称民间艺术,是相对所谓的“文人艺术”“宫廷艺术”“贵族艺术”而对乡野艺术所做的界定,也就是“草根艺术”。广义的民间艺术是指民间艺术从业者或劳动者个人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为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日用问题或为满足民俗民风的需求而创造的各种物品或者文化艺术形式的总称,涵盖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地方)音乐、民间(地方)舞蹈和民间戏曲等多种艺术门类;狭义的民间艺术则偏向民间(地方)造型艺术,包括了乡土美术(绘画)、乡土手工艺等各种物的表现形式。民艺创作者(民间艺人)往往以生活所需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艺方式满足日用和仪式需要。作品往往与生活密切相关,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从而使得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民艺的根本在民间生活,其政治、经济、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区域性地方特色。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或消亡,并非来自人们的一厢情愿或是政府的大力扶持,更多取决于它与市场经济的适应程度,与现代生活文化的融合程度。
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形态的渗透植入,民族性与商业性可以在生态旅游平台上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均衡点。把可持续性民艺、可持续性村寨、可持续性农业等统一规划在特色地域发展规划中,立足于民族的区域性文化传承,推进产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催生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在民族特色产品的活态开发、生产、流通的同时,推动注重民族文化传播的人文生态旅游,甚至延伸到发展地方农业生态体系。让民艺回归民间、回归生活,给本土生活附加更多的舒适感和幸福感。
(摘编自李红梅《让民艺回归“民艺”》
材料二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生理及物理的科学属性。那是一种不受什么透视学、解剖学限制的自由创造:只要能表现作者心中的意念,任何自然界的或外在的客观形象都可加以改造、变形或组合。民间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意念的表现,或规整概括,或装饰均衡,或模糊抽象,或大胆夸张,只要作者认为好看,便都合情合理,却不必符合科学之理。三头六面,人首蛇身,鸟腹有兽,象中有象,只要能为意念服务,俱无不可。一言以蔽之,民间艺术是一种从意念出发的“意念艺术”。
民间艺术的意念不是沿袭本源艺术的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就是结合民俗习尚的祈福消灾、趋吉辟邪思想。因此,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有一部分是从先人处传承下来的,诸如鱼、蛙、葫芦、十二生肖等;另一部分是从生活中来的,随意念而组合,手法多样:有象征,有谐音取意,有会意,有直喻,有隐喻。象征是用多个形象组成一整套的“语言”,以表达一个复杂的意念。如鱼枕是在双鱼的造型上再绣五毒形象,又在耳孔上加桃子的轮廓,使此鱼枕具有辟邪和保佑生殖繁衍、长寿等一整套互相关联的意念。因为鱼是从本源艺术传承而来的生殖保护神形象,五毒代表邪,桃子代表生殖繁衍和长寿。
民间艺术对于空间的处理,从不受焦点透视、解剖学或比例观点影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要求,即让作者想表现的所有东西都看得见。这样一来,所创造的画面就在互不遮挡的平面上展开了,重要的就放大,次要的就缩小,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取其神,保其意。
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行、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的。历代的中国平民百姓,觉得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匹配,与天地协调,往往喜爱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因此,原色是民间艺术的基调。但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民间艺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突出某一种颜色,以表达审美和生存功利上的追求。例如喜事的民艺品尚红,丧事的尚白;纸马与神灵和祈福有关,所用颜色就根据五行、五色观:金白、木青、水黑、火红、土黄。此外就是个别作者的主观用色,那就更自由、更意念化了。
(摘编自杨先让《追寻中国民间艺术的源与流》
材料三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其话语体系是几千年来文艺创作者在社会实践基础上遵循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而形成的用来交往、描述、解释、评价艺术活动的言语符号系统。所以,提升民间艺术话语体系的时代性,是推动民间艺术创新发展的前提。时代认同需要经过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与理性升华三个阶段。首先,情感共鸣是适应时代性的起点,主要是指话语主体对民间艺术产生的情感共振。其次,价值认同是中心环节,是对民间艺术价值的认可与同意。再次,理性升华是最终环节。在经过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后,话语主体经过理性思考,廓清民间艺术形成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是民间艺术具有时代性的根本要求,一方面要向优秀传统文化寻求灵感,另一方面要转化为新时代的话语表达。原有的民间艺术话语内容主要由意识形态话语构成,显得呆板、生硬与滞后。因此,在新时代场域下,必须在原有民间艺术话语内容的辩证分析基础上实现一种积极的扬弃。一是对传统民间艺术话语内容重新进行梳理、整合和提炼,结合时代特征,实现民间艺术话语的再生产。二是对传统民间艺术话语内容进行革新。也就是说,保留和提炼传统具有价值的话语,摒弃不能再加工、再生产的话语内容,从而实现话语创新。除此之外,考量和分析民间艺术话语体系的创新,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这个宏大的叙事背景,要让先进思想、有效内容和时代精神,有机地升华改造民间艺术,不断推进民间艺术话语内容的转换与创新。
(摘编自王宏硕《推动民间艺术创新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间艺术属于乡野艺术和“草根艺术”,与文人、宫廷、贵族艺术不同,它的创造者和欣赏者都来自底层民众。
B.民间艺术主要指民间造型艺术,如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绘画等,民间艺人往往在艺术上表现自己的意念。
C.民间艺术基于民间生活,其作品本是为了满足日用需要,因此能反映民间生活和风俗,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民间艺术是一种“意念艺术”,其意念往往能体现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或祈福消灾、趋吉辟邪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创作者侧重于表现自己的意念,因此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品中的人或物往往给人失真感和荒谬感。
B.中国民间艺术往往选择传承先人或生活中的形象,运用象征、谐音取意、会意、直喻、隐喻等手法来表达思想愿望。
C.只有用新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民间艺术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D.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也难免有缺点,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不可能摆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先进思想的影响。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和平年代,长城两侧的人民在长城沿线开展贸易。一些关隘和城堡逐渐成为固定贸易场所,甚至后来发展成国际贸易口岸。”
B.“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长期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他考察了我国56个民族遗存的民间文化,成绩斐然。”
C.“壮族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发展迅速,《印象·刘三姐》河池铜鼓山歌文化艺术节等民间文化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D.“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工作如火如茶地展开。”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4分)
答:
5.怎样传承民间艺术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
余君才
(1)雪是什么时候开始下起来的,我已经记不清了。母亲在半夜里翻身,在沉寂的夜里忍不住大声咳嗽。大半夜的,风轻轻推开虚掩的窗户,屋子里越发清冷,母亲帮我盖好棉被,又走回了自己的屋子,然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窗外的天空低垂,风更加凛冽起来,我静静地躺在夜里,毫无睡意,看着窗外。窗外的天空慢慢地变亮,我感觉雪就要落下来了。
(2)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又睡过去了,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雪要落下来了,母亲想起了山野上的那一块麦地。麦苗青青,但疏于人力,麦垄里的杂草还没有来得及铲掉。母亲拿起锄头,走向了那块月光下的麦地,她对山野里那些迎风招摇的麦子无比珍视。她要赶在雪花落下来之前将那块麦地的杂草除掉。不然大雪落下来,麦子连同杂草埋在下面,土地的营养全被杂草给吸走了,冬雪之后的麦子就会面黄肌瘦。
(3)母亲回到家的时候,雪已经越下越大。我透过房间的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走回来,她的脸颊已经被冻得通红,母亲用龟裂的手轻轻去掉落在身上的雪花,将锄头靠在屋前的墙角,然后经过庭院走进屋子里,母亲的身后,大雪将夜晚映得发亮。
(4)窗外的雪越下越紧,每一片雪花都在天空中飞舞。仿佛一个盛大的节日,雪花纷纷扬扬,在大地上尽情狂欢。那年的雪可真大啊,它是我记忆中最大的一场大雪。雪落在大地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一会儿工夫大地就变成雪白的一片。那一年的庄稼也大丰收,母亲说:“瑞雪兆丰年,多亏那场雪啊!”但我总是觉得所有的收获都是母亲劳动得来的,我永远忘不了那场雪,忘不了透过房间窗户看见母亲扛着锄头从大雪纷纷的小路上劳作回家的画面。
(5)后来,长大了些,在书里读过很多下雪的场景。“风雪山神庙”里那一场越下越紧的大雪令人惊心动魄,林冲的人生又将何去何从。读到《红楼梦》里“妤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想到漫天大雪、万物归一的世界,难免有些悲伤。读过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中归来的人会是谁呢 那个风雪中归来的人一定经历了风雪的洗礼,但我想得更多的是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母亲。
(6)在走南闯北的岁月里,我见过在空中旋转升腾、尽情狂舞的朔方的雪,也见过妩媚婉约、涂着胭脂的江南的雪。我见过一个在风雪中,推着三轮车急着赶路的收废品的老人,雪落在他的破旧的衣服上,他继续赶路前行。我还见过一个在大雪纷纷的夜里,推着手推车等在火车站帮人拖行李赚钱为老伴看病的老人。我甚至看见过一个在大雪纷飞的夜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瑟缩发抖------
(7)他们和我的母亲一样,都太普通了。他们在每一片雪花之下,过着自己平凡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人生。一切都是那么稀松平常,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被人们发现过。
(8)但,每一片雪花都认真飘落。它滋润万物,落在山间、湖泊、田野、城市的街道……仿佛每一片雪落下时,都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在每一片雪花下面,人们都过着自己的生活,有的轻衣简从,有的锱重前行,有的乞讨人生,有的辛苦劳作,有的在百叶窗下享受一杯热咖啡的温暖,有的在大雪弥漫的街道上认真地讨着自己的生活------
(9)应该说,自然的万物都有着自己的生存定律。大地上的人们,都经历着自己落雪的人生。
(10)人生如落雪,又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坠的人生,虽贵贱殊途,但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数,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飘落。
(11)每一朵飘落的雪花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毎一朵雪花下面都有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歌颂,每位认真生活的人都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一如那个在风雪夜里劳作归来的我的母亲.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围绕着雪花,全文写了雪夜里的母亲、书里下雪的场景、北方和南方的雪下的人们,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首段两次写到咳嗽,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我”对母亲身体不好还要冒着雪劳作不辍的担忧。
C.第4段写那一年的雪是记忆中最大的雪,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心理原因,因为在那一年“我”想到了雪夜里劳作的母亲。
D.第5段写书里读到的《水浒传》《红楼梦》和刘长卿诗中的下雪情景,都是为下文写风雪中像母亲那样讨生活的人做铺垫。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本文中选取典型事例,塑造了一个勤劳、勇敢、不平凡的母亲形象。
B、第六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C、作者首先叙述了雪夜中母亲的劳作,然后联想到了许多的有雪的场景和像母亲一样在雪中讨生活的平凡的人,最后进行议论、抒情,表达对母亲的热爱。画龙点睛,提示文章主旨
D、本文拿人和雪花交错着来写,有深意,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
8、这篇散文以“每一朵雪花都认真飘落”为标题,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文章中四处画线的句子都是描写劳作归来的母亲,请从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章的谋篇布局方面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能文章,简易不修威仪,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嘿嘿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 ”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谦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傳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衰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 ”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号曰《新论》,上书献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冢,乡里以为荣。
(选自《后汉书·桓谭传》,有删改)
【注】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②悫:诚实,谨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B.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C.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D.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昭仪,为中国古代后宫妃嫔的一种。昭仪始置于西汉元帝时期,当时为仅次于皇后的位号,位同丞相,爵比诸侯,魏、晋至明均设置
B.世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开国的帝王,子孙以其功最高,称之为世祖。
C.诏,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D.谶,指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也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谭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著有《新论》,但由于生活中作风随便,平易近人,不注重举止威严,所以常受排挤攻击
B.桓谭为人正直,劝诫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谦虚谨慎,多加提防董贤。傅氏一家在哀帝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
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想要与他结交之前,他曾上书给董贤,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险遭杀身之祸,经苦苦哀求才幸免于难,最后被贬出京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
(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谢遣门徒,务执谦悫,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14.哀帝时期,桓谭如何帮助傅氏渡过劫难,保全了性命 请简要说明。(3分)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题。(9分)
漫郎 (陈与义)
漫郎①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了十年。
黑白半头明镜里,丹青千树恶风前。
星霜屡费惊人句,天地元须使鬼钱。
踏破九州无一事,只今分付结跏禅①。
【注】①漫郎:原指唐代道家学者元结,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俗检束的文人。②拄笏看山:比喻做官有高洁的情趣。③元:本来。④跏禅: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首联借用典故,表达出自己做官十年间放浪形骸,不拘世俗的形象特点
B.颔联前句表面写透过镜子看到自己已双鬓斑白,实则暗示一事无成的无奈感慨。
C.颈联前句用“星霜”写岁月变幻,用“惊人句”写诗人有才华,表现了诗人的自负。
D.尾联将自己过去的壮志难酬与现在只好坐跏修禅进行了对比,悲愤之情寓
其中。
16. 本诗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从正侧结合的角度联系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17.古诗文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2) 《滕王阁序》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_______, _________。
(3)《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_______, 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甲)我永远热爱太阳,我的光明之源。没有太阳,不会有我,不会有你,不会有他,不会有山青青、水清清的人间。然而,天顶的太阳只有一个,而地上却有无数太阳像星星一样繁多,一样灿烂。
(乙) 太阳有时从我打开的书页里升起;有时从我爱着的心灵里升起;有时从老师粉笔的芬芳里升起;有时从朋友辉煌的思想中升起;有时从远方珍重的祝福里升起;有时从身旁温热的语言中升起;
人间到处都有太阳,时时都有迷人的日出,到处都有希望的火光。(丙)因为人间有无数太阳,诚实与善良的生命才不断繁衍。自然的丽日照不进的心灵,才有不会凋零的春天。
我未曾在漫天的风雪中彷徨绝望,也未曾在歧路的暗影里落入深渊,因为我相信地上有无数的太阳。
18、甲乙丙三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 B、乙 C、丙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因为我相信人间有光明,所以我在人生路上未曾绝望,也未曾堕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用“有时-----有时-----有时----”的句式,在第二段的后面补写三个句子,与原文内容一致。(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时政教育并非是简单的时政新闻阅读。②广大教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剖析,③以便学生能够从理论高度看待和认识时事政治,④提高科学思辨。⑤在广大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系统讲解的同时,⑥也要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实际,⑦使学生对时事政治透过自己的生活有更加切身的体会,⑧提高认知能力和理论素养。
22、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请从三个方面就化工发展需要注重之处对文段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发展化工产业必须守住绿色底线,通过立规矩,确保企业达标生产、达标排放,对环保不达标企业,要建立倒逼机制,限时整改达标,不达标便退出。我国化工产业产值规模庞大,即使全部达标排放,受环境容量限制,环保的压力也非常大。因此,必须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攻克环保技术瓶颈制约,以绿色技术为导向发展精细化工新产业、新业态,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由于沿海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绿色发展已见成效,环保能力相对更强一些。近年来我国化工园区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趋势比较明显,如何推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沿海地区的一大课题
4、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冲破黑暗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发光。
②不要因为你在哪里而沮丧,而要因为你正走向哪里而充满希望。
③做人三境界:有种,有料,有趣。
从上面三句话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句,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标题自拟。
邵东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1、D。 A“它的创造者和欣赏者都来自底层民众”表述绝对。B乡土绘画、乡土手工艺等民间造型艺术是狭义的民间艺术,并非主要的民间艺术。C“其作品本是为了满足日用需要”与原文“往往以生活所需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艺方式满足日用和仪式需要”不符,忽略了原文的“往往”。
2、C. 原 文为“一方面 ------另一方面要转化为新时代的话语表达”,并不是“只有用新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民间艺术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
3、C. 材料一有两个观点,第一段的观点是民同艺术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第三,三段的观点是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或者消亡,更多取决于它与市场经济的适应程度,与现代生活文化的融合程度。C能支撑第二个观点。A长城不属于“民间艺术”范畴。B与第二个观点相反。D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同艺术”有交叉,不完全相同;展开的工作是否能使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现代生活文化相融合不明确
4、①采用分总结构,第一段提出“民间艺术是从一种意念出发的‘意念艺术’”的观点,后三段从形象(造型)、空间处理、色彩三方面展开论证。②说理与举例结合,除第三段外,均为道理论证与事例论证有机结合,透彻有力。(其他如语言通俗易懂、详略处理得当等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5、①寻求市场经济下民间艺术民族性与商业性的均衡。②让民闻艺术回归民间、回归生活,与现代生活文化融合。③扬弃民间艺术,升华改造民间艺术。(意思对即可)
6、 B。 “‘我’对母亲身体不好还要顶着风雪勤作不辍的担忧”分析错误,根据第二段首句“我不知道------母亲起身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可知, ‘我’当时并不知道母亲要顶着风雪去劳作。
7、D. A“不平凡”错了,母亲是平凡又可敬的。B.改比喻为拟人C.主旨归纳错,赞像母亲一类的人。
8、①冬天的雪花,滋润万物,带来丰收。②母亲在风雪夜里关爱孩子,为了生活顶着风雪勤苦劳作。③雪花下有着不同生活的普通人们,为掌握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方式飘荡,认真过着自己的生活。
9、情感表达方面:①第一处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心疼。②第二处写“我”对为家庭生活辛苦劳作的母亲的思念。③第三处写“我”对经历风雪洗礼的母亲的敬畏。④第四处总结全文,表达对认真生活、努力劳作、掌握自己命运的母亲以及像母亲这类人的真切赞美之情。谋篇布局方面:①“劳作归来的母亲”作为全文的线索,一线串珠,贯穿全文。②反复强调文章主旨: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恩,对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的敬重。(每点1分)
10、C
11、.B B项“开国的帝王,子孙以其功最高,称之为世祖”错,“世祖”是中国皇帝的庙号之一,一般是开国之君或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他们有的虽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却往往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
12、A A项,原因分析不当,原文“而愙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意思是“却喜欢诋毁那些平庸而迂腐的儒生,因此多次被人排挤攻击”,可知受排挤的原因是“喜欢诋毁那些平庸而迂腐的儒生”
13、(1)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曲不正的人不能战胜正直之士。士人凭借才智求取君恩,女子凭借谄媚之术求取主人欢心。(译出大意给1分;“无罪”正人”“求”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君侯您凭借皇后父亲的尊贵地位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招致指责非议,不如辞谢遣散门客,务必坚持谦虚谨慎,这是自我修养端正家风躲避灾祸的办法。(译出大意给1分;“多通”“贻致”“谢遣”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①提醒傅氏防备他人驱使的医巫和在外寻求的方术。(1分)②劝谏皇后的父亲遣散门客,谦虚谨慎。(2分)
15、.C。C项,“表现了诗人有自负”错误。颈联主要是通过写自己有才华但难以实现来突出社会黑暗,从而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
16、①正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诗中用“天地元须使鬼钱”表明现实社会中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丑恶现实。②侧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柱笏看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两句诗,通过写自己为官十年却一事无成的遭遇,间接突出了社会环境的黑暗,让有才华之人难以实现理想抱负。(每点3分)
17、(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3)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18、C项甲句中逗号改为破折号;乙.分号前一定要有逗号分隔。
19、①原文采用因果倒装句式,更强调“地上太阳”的巨大作用,突出全文主题。②原文使用“漫天的风雪”“歧路的暗影”“无数的太阳”这样的比喻句,更加生动形象可感,更有感染力。③原文语言风格与全文更为协调一致,更富有文采。
20、示例:有时从赤诚而婉转的歌声里升起,有时从清澈而和蔼的眼神里升起,有时从劳动者闪烁的汗珠里升起。
21、①“并非是”改为“并不是”或者“并非”。②在“思辨”后加上“能力”。③把“广大教师”调至“在”前面。④“对时事政治”和“透过自己的生活”对调。
22、示例:化工发展需要坚守绿色底线,注重产业转型升级,逐步使化工园区向环保能力更强的东部沿海地区聚集。
23、作文 略。
附参考译文
桓谭字君山,是沛国相县人。桓谭因为父亲的关系被任命为郎官,喜好音律,善于弹琴。(他)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作风随便,平易近人,不注重举止威严,却喜欢诋毁那些平庸而迂腐的儒生,因此多次被人排挤攻击。
哀帝、平帝年间,(他的)职位没有超过郎官。傅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晏对桓谭很友好。这时高安侯董贤受到宠幸,他的妹妹做了昭仪,皇后一天天被疏远,傅晏沉默寡言,很不得志。桓谭进言道:“先前武帝要册立卫子夫做皇后,暗中寻求陈皇后的过错,而陈皇后最终被废黜,子夫最终被册立。现在董贤最受宠,而他的妹妹又特别受到宠幸,恐怕会出现当年卫子夫那样的变故,能不担忧吗!”傅晏大惊,说:“你说得对,但是该怎么办呢 ”桓谭说:“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曲不正的人不能战胜正直之士。士人凭借才智求取君恩,女子凭借谄媚之术求取主人欢心。皇后年轻,很少经历艰难,有人驱使医巫,在外寻求方术,这不可不防备。另外,君侯您凭借皇后父亲的尊贵地位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招致指责非议,不如辞谢遣散门客,务必坚持谦虚谨慎,这是自我修养端正家风躲避灾祸的办法。”傅晏说:“好。”于是遣散府中常住的宾客,入官禀报皇后,如同桓谭所告诚的那样。后来董贤果然暗中指使太医令真钦,让他寻求傅氏的罪过。于是朝廷逮捕了皇后的弟弟侍中傅喜,关在诏狱时一无所获,才释放了他,所以傅氏在哀帝时期最终保全了性命。等到董贤做大司马,听说桓谭的名声,想和他结交。桓谭先前上书给董贤,陈说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董贤没有采纳,(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世祖即位,征召桓谭等待任命。后来大司空宋弘举荐桓谭,(桓谭被)授任议郎给事中,他就上书陈述当时政事利弊,说:“我听说国家的废兴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在于辅政大臣的作用,辅佐大臣贤明,才智杰出的人就会充满朝廷,而治理能合乎时务;辅佐大臣不贤明,议论就不合时宜,而举措多有失误。作为国家的君主都想兴教化建善政,然而政事不能治理好,是由于贤者意见不一。”奏章呈上后,皇上没有看。这时皇上正迷信谶语,常用来决定疑惑难明之事。皇上下诏令聚会商议灵台的位置,皇上对桓谭说:“我想用谶语来决定此事,怎么样 ”桓谭沉默好久,说:“我不读谶书。”皇上问他原因,桓谭又极力辩说谶书不是经典。皇上大怒道:“桓谭非议圣上无视国法,拉出去斩了他!”桓谭磕头磕得额头流血,很久才得以赦免。被调出京城做六安郡丞,他内心失意不乐,在赴任途中病死,时年七十多岁。
起初,桓谭著书论述当代现行政事二十九篇,取名为《新论》,上书献给朝廷,世祖称赞此书。《琴道》一篇没有完成,肃宗令班固把它续写完成。元和年间,肃宗到东部巡行视察,到达沛国,派使者到桓谭墓上祭祀,乡里以之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