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 27 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
认识20世纪50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成就及经验教训;
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材料:
1956年2月苏共召开的二十大,第一次公开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了“个拜”造成的恶果。……毛泽东当时多次指出:苏共二十大“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又说“感谢赫鲁晓夫揭开了盖子,我们应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不要再像过去样迷信了。”
——摘编自王保贤《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与苏共二十大》
1956年中国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国内背景:
伴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1956 年下半年,国内一些地方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和群众性游行示威活动也开始显著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从 1956 年 9 月到 1957 年 3 月,半年时间内全国发生了数十次罢工、请愿事件每起人数一般有 10 多人至数十人,多者有一二百人,甚至上千人,共约 1 万多人;有几十个城市发生了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的事件,也共 1 万多人。在农村发生了闹社的风潮。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1、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
国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国际:苏共二十大后,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致开幕式,号召“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实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评价: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但后来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
成功探索
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
2、文艺方针:“双百方针” 1956.4
促进社会主义繁荣的指导方针
成功探索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1957年
(1)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解决
(2)内容:
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明确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问题;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
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影响:
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成功探索
整风运动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随后展开。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执政的共产党开展的一次意在扩大民主,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次尝试活动。然而,在不到 40 天的时间里,运动却发生了重大转折,转向反击所谓资产阶级右派的严重斗争。最终的结果背离了整风的最初的目标。
(1)整风运动
探索中的失误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
但反右派斗争严重的扩大化,成为以阶级斗争为核心内容的“左”倾理论逐渐形成的起点,导致了对知识分子的分析和政策的变化,破坏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联盟,促使了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思想的发展,推动了“左”倾思想的滋长和发展。
1957年国庆游行中的反右标语
(1)整风运动
探索中的失误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出现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现象
到1958年7月运动结时,全国共划右派分子55万多人,与最初估计的4000相比,扩大了130多倍。还有众多未戴帽子的“中右”分子,一些人虽未划为“右派”或“中右”也被处理了,伤及的人数远超于此。在这55万右派中,党外是主体,党内也不少。除了那些被广为关注的高层民主人和著名文化人外,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小人物”右派群体。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结果:反右派斗争及扩大化(夸大阶级斗争),动摇八大路线
(1)社会主义总路线
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评价: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探索中的失误
苏共二十大(1956年)上赫鲁晓夫所做的秘密报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同年6月和10月,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动乱。从此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进入了大动荡的时期。
——萧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十年史》
1957年11月2日至21日
毛泽东访问苏联
思想混乱
急于赶超
毛泽东:“赫鲁晓夫统治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
探索中的失误
(2)“大跃进”运动
1958年8月,中央提出钢产量要比1957年要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全国开始了全民炼钢运动。“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高速度,放卫星、“浮夸风”盛行。
全民大炼钢铁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你坐喷气式,咱能乘火箭;你的箭头戳破天,咱的能绕地球转!
瞎指挥
高指标
探索中的失误
(2)“大跃进”运动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提出了高指标,即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3901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致使农村不顾自然条件,片面要求深耕密植,深翻土地在1至2米左右。有的地区举行争取秋粮更大丰收誓师大会,采用“打擂台”形式,由各乡各社派人上台,争报高产。1958年7月开始,各地报刊连续登载粮食高产的浮夸报道。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队里肥猪大由长,猪身横跨太平洋。
猪背能够降飞机,猪耳能当足球场。
浮夸风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和部分供给制。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958年上旬,毛泽东听到徐水县委书记汇报说秋季收粮可达11亿斤时说,应该考虑到生产了这么多粮食怎么办的问题。他同时提出搞人民公社的问题。
探索中的失误
(3)人民公社
共产风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
走向疯狂的1958年
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
共产风
合作探究:指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指导思想: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大跃进:
片面追求产量指标
片面追求公有化指标
人民公社:
(生产力方面)
(生产关系方面)
评价:表明当时中国人民急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心情,但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破坏了环境。
教训: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评价: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4)三年自然灾害 严重困难的1959—1961
日无鸡吃米,夜无老鼠粮。
树皮与泥土,野草拌秕糠。
欲哭眼无泪,欲笑面无光。
颓然我叹息,过渡日何长
——农民记大饥荒诗
捡菜叶的市民
吃树皮
材料:党和人民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许多地区因严重缺粮而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省份农村非正常死亡人口急剧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等原因,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1000万。……原本希望快一些让人民群众过上较好的日子,结果却出现如此空前的灾难。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造成的最严重的的后果和教训。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三面红旗
中共纠正自身工作中的错误
(1)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国家计委提出的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主要指标,正式批准从1961年起在两三年内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此为起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从“大跃进”轨道转入全面调整阶段。
(2)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调整。
全面调整的1962至1965年
(3)七千人大会(1962年)
(4)提出“四个现代化”(1964年)
◎七千人大会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在一起
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意义: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意义: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加强党内的民主集中制,以便进一步纠正“大跃进”以来工作中的错误,切实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1.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严重。(根本原因)
材料:毛泽东认为:“资产阶级”就在党内,就是党内“走资派”,“文革”就是要解决党内领导权的间题,因此不可能依靠党组织领导下的工作组来进行这场斗争,惟一的办法就是“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使“天下大乱”,在乱中“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夺回来”。
——1966年《刘少奇在讨论<北京市中学文化革命的初步规划>》时的指示
2.导火线
二、十年劫难: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966年春夏
1971年9月
1972年
1975年
1979年
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
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一月风暴”
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
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二、十年劫难: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3.过程
1967年初
1969年4月
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1975年底,周恩来在大手术前,曾吃力地抽出手来,紧紧握住邓小平的手说道:“你这一年干得好,比我强得多!”
1971年9月13日,
林彪在出逃途中机毁人亡
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发动“文化大革命”
地方造反派的“打砸抢”
党政领导、知识分子等遭批判揪斗
三、十年劫难: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什么叫“文化大革命”?
“打倒一切”
打倒“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
“踢开党委闹革命”
中央文革小组
毛主席是我们的红司令,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
Chairman Mao is our red commander。
Long live Chairman Mao, long long live Chairman Mao
卞仲耘,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副校长。1966年被红卫兵打死于校中。
《宪法》第89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思考:根据材料归纳“文革”期间社会主义建设遭到破坏的表现。
基本人权
遭到践踏
无政府
状态
法 制
遭到践踏
三、十年劫难: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4.性质
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5.启示
(1)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把工作重点到转移经济建设。
(2)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3)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材料:大跃进期间,损失约1200亿,文革十年,损失约5000亿,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近30年间,我国全部基建总投资为6500亿,由此可见,这两次大折腾所损失的6200亿几乎相当于我国前三十年的全部基建投资。
粉碎“四人帮”
【合作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有哪些成功与失误?试总结其经验教训。
1、成功:中共八大、双百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思想、八字方针、“文革”中周恩来及邓小平的整顿。
2、失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3、经验教训:
(1)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2)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4)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5)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行业 成就 意义
工业
科技国防 打破了美苏对核武器的垄断,提高了我国的国防能力,维护了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农业
教育医卫
精神面貌 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我们
外交事业
三、磨难中开出的“花”: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8)
基础建设: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三线建设
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1970年6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
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形成了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时代精神;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涌现出一大批如王进喜、雷锋、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代表性人物
①建交国数量: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我国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三、磨难中开出的“花”: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8)
(一)工业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
结合教科书165页分析三线建设的背景是什么?这一时期经济指导方针是什么?三线建设带来了哪些影响?
背景:国际形势日趋紧张,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孤立遏制中国。
指导方针:备战备荒为人民。
影响: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打破美苏的核垄断。
1967年6月17日
氢弹爆炸成功
三、磨难中开出的“花”: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8)
(二)科技国防
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966年10月27日
装载着核弹头的导弹成功发射
三、磨难中开出的“花”: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8)
禾下乘凉梦,
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
(三)农业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型杂交水稻,成功研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经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
四、磨难中开出的“花”: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8)
(五)精神面貌
(四)教育医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1965年,中国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三、磨难中开出的“花”: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8)
(六)外交事业
①建交国数量: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国国旗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前飘扬
◎尼克松访华
◎1972.9,田中角荣访华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能为此结论提供佐证的是( )
A.确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方针
B.确定了“三大改造”的方针政策
C.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队里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种民谣应该出现在哪个时期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
3.我国工业总产值从1957年到1960年增长1.3倍,而农业总产值则下降22.7%;生铁产量增长3.5倍.而轻工业产值比重由55%下降到33.4%,重工业则由45%上升到66.4%。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我国工业比例失调
B.我国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C.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的结果
4.1959—1961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5.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遭到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是在( )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6.1958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工业交通展览会,共设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原子能、石油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等15个展览馆,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这表明( )
A.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B.“百花齐放”方针指导的正确性
C.“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
D.“大跃进”运动推动工农业高速发展
7.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其中以重庆为中心迁建、新建的项目有200多个。改革开放后,在三线建设时期建立的国防工业经过调整改造,对振兴重庆经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线建设
A.践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B.转移了工业重心
C.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完成 D.完善了工业布局
8.“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国外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这说明“卫星上天”( )
A.展示了中国的科技与工业实力 B.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C.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 D.冲击了二战后的国际格局
9.20世纪70年代初,在东北亚对峙的中美两国开始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两国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中美关系的缓和( )
A.推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奠定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奠基
C.受到了中日建立外交关系的影响
D.打破了中国面临的外交僵局
10.英国于1950年1月6日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大国。但由于种种因素,中英外交关系长期停留在代办级,直到1972年3月,中英双方终于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推动中英关系正常化的是
A.中国与苏联关系日益恶化 B.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成功 D.中日关系的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