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106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106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6 09:4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郑州106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说明: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回答选择题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国际形势波诡云谲的当下,为了不受制于人,加大基础研究的紧迫形势已处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状态,尤其是在当下很多产业遭遇“卡脖子”技术约束的背景下,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已成突破发展瓶颈的最佳出路。
  科技界对研究类型进行分类是很晚近的事情,R&D(研究与发展)分类标准来自经合组织(OECD)于1963年在意大利小镇弗拉卡蒂召开的一次会议。在那次会议上,专家们提出把研究的类型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这就是当下全世界都在采用的指标。客观地说,这个分类标准在今天看来还是有些粗糙,尤其是在基础研究的分类上,后来美国学者斯托克斯在1997年对基础研究提出新的划分,即纯粹基础研究(玻尔象限)与由应用引发的基础研究(巴斯德象限)。所谓的巴斯德象限,是借用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工作类型所引出的分类方法,意指原本是为了解决现实的应用问题而开展的基础研究,最后完成由应用向理解本质的转变,这个标准比弗拉卡蒂标准更为切合实际。
  随着我们对科学活动理解的逐渐加深,未知世界的更丰富内涵与更多元化的展开方式也得以显现,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基础研究划分为:表层基础研究,仅涉及难度较小、动用资源较少的研究;中层基础研究,涉及难度适中、动用资源中等的研究;深层基础研究,是指难度较大、持续时间不确定、需要动用巨大资源的研究。
  按照这个分类标准,巴斯德象限类的基础研究就属于中层基础研究。基于这种简单结构分析,当一个国家决定从战略层面加速推进基础研究时,需要考虑如下三个条件是否具备,否则很容易出现政策失灵现象。
  首先,准确研判当下的科学发展现状。二战以后,鲜有改变世界的重大理论突破出现,很多学者甚至认为科学在基础理论方面已处于显性停滞状态,当下的发展更多是技术的横向扩散。据此不难理解,我们当下的科学发展阶段仍处于常规科学时期,此时最该做的工作就是利用现有理论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挑战现有的主流理论。其次,开展深层基础研究需要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支撑条件,主要包括人、财、物的存量状况与基本科研制度的保障。最后,科研发展的路线图可以有多种选择模式。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路径的正确选择往往比决心和热情更重要,这点尤为值得警惕,否则,非理性的盲目投资基础研究就是一场以牺牲未来为代价的豪赌,这个代价我们付不起。由是观之,限于各种基础支撑条件的硬性约束,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基础研究战略主体适合选择表层与中层这个级别的基础研究,这类基础研究与我们现有的科技能力比较匹配。比如我们最近两年遭遇到的严重的非洲猪瘟疫情,以及近在眼前的新冠肺炎疫情等,都急需基础研究来解决。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合适的基础研究路径选择对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至关重要。无数科学史案例的研究已经表明:基础研究不是越基础越好,只有适合自身条件的基础研究才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好的。当下切记不可盲目跟风。
(摘编自李侠《基础研究该基础到什么程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提高基础研究能力有助于突破产业技术发展瓶颈,加大基础研究势在必行。
B.基础研究的划分标准不断变化,玻尔象限、巴斯德象限是目前切合实际的标准。
C.发展中国家选择表层和中层的基础研究路径,有利于真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D.基础研究的“基础”固然越基础越好,其标准应是根据自身条件量体裁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基于基础研究分类,论述国家从战略层面加速推进基础研究的条件。
B.文章结合当前国际形势指出基础研究的必要性,以引起下文的相关论述。
C.文章用递进式结构论述了加速推进基础研究的三个重要条件,层次清晰。
D.文章从选择合适的基础研究路径的角度,对中国当前基础研究提出忠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斯德象限即由应用引发的基础研究,其最终目标是由应用向理解本质的转变。
B.依照涉及难度、动用资源等标准,基础研究可依次划分为表层、中层、深层三类。
C.在常规科学时期,中国不宜挑战既有的主流理论,应该利用现有理论来解决问题。
D.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类问题的研究,与我们现有的科技能力较匹配,急需基础研究来解决。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中国向国内外展示了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目标: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国确立了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基本实现的目标。
据统计,到2020年年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9项约束性指标将全面完成。此次,中国第一次提出碳中和的中长期气候目标,以“脱碳”倒逼、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两步走”的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透露出“绿色低碳”将是“十四五”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碳排放达峰由“2030年左右”调整到“2030年前”,说明中国减排任务分解速度加快,相关行业和地区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努力达峰。中国2060年前若实现碳中和,将助推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起到关键作用。
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要深度脱钩,随之而来的将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革。2050年左右,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80%左右,产业调整、资产重估必然是艰巨的挑战,同时也将诞生新的发展机会。中国率先发起经济领域深度低碳转型的行动倡导,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等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摘编自鞠立新《“脱碳”倒逼绿色转型》,《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
材料二:
与欧美各国相比,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付出更多努力。从排放总量来看,我国是目前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要实现碳中和,碳排放减量要远高于其他经济体。从发展阶段来看,欧美各国已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而我国尚处于经济上升期、排放达峰期,需兼顾能源低碳转型和经济转型,统筹考虑约束碳排放和保持社会经济发展增速之间的矛盾。从碳排放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计划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不到30年,明显短于欧美等国。
碳中和目标要求中国在2035年后实现深度减排,需要提前做好低碳/脱碳新技术储备。应启动制定碳中和目标下的科技创新和实施规划,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速推进新型低碳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加强技术研发的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与各国低碳/脱碳技术的交流。
(摘编自黄晶《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亟须强化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年11月13日)
材料三: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一个国际团队发现,中国两个区域的新造树林吸收二氧化碳程度被低估了。这两个地区是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和广西,东北部的黑龙江和吉林。这些省份已经形成了大面积快速造林的格局,省级森林面积每年增加4万至44万公顷,所带来的减碳能力让专家们意想不到。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出台了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红线等一系列生态恢复政策,取得了大面积绿化国土的卓越成就。有报道说,与20年前相比,世界越来越绿了,而中国是促进这一改变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摘编自《BBC报道:中国植树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人民日报》2020年11日29日)
知识链接: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国对全世界宣布碳中和目标,除了响应《巴黎协定》约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和担当外,在加速我国经济和能源转型方面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意义。碳中和将推动我国发展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过渡,对中国实现能源独立,确保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4.下列对“中国碳中和目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碳中和目标计划分两步走,即先用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碳排放达峰,再用不到30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
B.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兼顾能源低碳转型和经济转型,这对处于经济上升期的中国来说,是艰巨的挑战也是发展的机会。
C.尽管中国的新造树林有较强的减碳能力,但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前仍居世界首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
D.我国向世界宣布碳中和目标,彰显了大国责任与担当;而碳中和也推动着能源类型的转变,决定着我国的能源安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脱碳”倒逼绿色转型,中国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等将随着经济领域深度低碳转型而发生巨大变化。
B.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密切,中国做出的碳排放承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阻碍经济的长远发展。
C.无论从经济发展阶段看,还是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发展趋势看,中国要达到碳中和需要比欧美等国付出更多努力。
D.中国绿化面积增长有目共睹,为世界越来越绿做出贡献,这得益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出台的一系列生态恢复政策。
6.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泽乡
茅盾
是黄河一样的深恨横断了部下的九百人和他们俩!没有一点精神上的联系。九百人有痛苦,有要求,有期望,可是绝对不愿向他们俩声诉。
两位军官站在营外小丘顶巅,装作了望①地势。
大泽乡简直成为“大泽”了。白茫茫的水面耸露出几簇茅屋,三两个村夫就在门前支起了渔网。更有些水柳的垂条,卖弄风骚地吻着水波。刚露出一个白头的芦花若不胜情似的在水面颤抖着。天空是铅色。雨脚有簪子那样粗。好一幅江村烟雨图呵。心神不属地看着的两位军官猛觉得有些异样的味儿兜上心窝来了。是凄凉,也是悲壮!未必全是痴呆的他们俩,从刚才这回的巡视看出自己的地位是在“死线”上,“死”这有力的符咒在他们的灵魂里发动了另一种的力量;他们祖若父②血液中的阶级性突然发酵了。他们不能束手困在这荒岛样的小丘上让奴隶们的复仇的洪水来将他们淹死!他们必得试一试最后的挣扎!
“看出来么?不是我们死,便是他们灭亡!”
“先斩两屯长?”
“即无奈何,九百人一齐坑吧!”
先开口的那位军官突然将右臂一挥,用重浊的坚决的声调说了。
“谁给我们掘坑?”
不是异议,却是商量进行手续,声音是凶悍中带沉着。“这茫茫的一片水便是坑?”
跟着这答语,下意识地对脚下那片大水望了一眼,军官之一得意地微笑了;然而笑影过后,阴森更甚。拿眼睃着他的同伴,发怒似的咬着嘴唇,然后轻声问:
“我们有多少心腹?”
呵,呵,心腹?从来是带惯了子弟兵的这两位,今番却没有一个心腹。战国时代作了秦国的基本武力的富农阶级出身的军人,年来早就不够分配;实在是大将军蒙恬带去的人太多了。甚至像“屯长”那样的下级兵官也不得不用阶级不同的“闾左贫民”里的人了。这事件的危险性现在却提出在这两位可怜的军官面前要求一个解答。
“皇帝不该征发贱奴们来当兵的!”
被问住了拿不出回答来的那位军官恨恨地说,顿然感到祖若父当日的黄金时代已成过去,永远成为过去了。
“何尝不是呵!自从商君变法以来,我们祖宗是世世代代执干戈捍卫社稷的;作军人是光荣的职务,岂容“闾左”的贱奴们染指!始皇帝殡天后,法度就乱了。叫贱奴们也来执干戈,都是贱臣赵高的主意哪!赵高,他父母也是贱奴!”
“咳,‘倒持太阿,授人以柄’——这就是!”
因为是在大泽乡的小丘上,这两位军官敢于非议朝政。然而话一多,勇敢乐观的气氛就愈少。风是刮得更大了。总有七分湿的牛皮甲,本来就冰人,此时则竟是澈骨的寒冷。忍着冻默然相对,仰起脸来让凉雨洒去了无赖的悲哀吧!乡关在何处?云山渺远,在那儿西天,该就是咸阳吧?不知咸阳城里此时怎样了呵!羽林军还是前朝百战的儿郎。但是“闾左”贱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咸阳城不免终究要变成大泽乡吧!回到自己帐幕内的两位军官仍和出去时一样的苦闷空虚,嗒然若丧③。他们这阶级的将要没落的黑影,顽固地罩在他们脸上。孤立,危殆,一场拼死活的恶斗,已是不成问题的铁案;问题是他们怎样先下手给敌人一个不意的致命伤。
——先斩两屯长?——还有九百人呢?那,权且算作多少有一半人数是可以威胁利诱的吧?
——收缴了兵器,放起一把火吧?
当这样的意念再在两位军官的对射的目光中闪着的时候,帐外突然传来了这么不成体统的嚷闹:
“守在这里是饿死……到了渔阳……误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将官儿……让他们醉死!”
接着是一阵哄笑,再接着便是嘈嘈杂杂的听不清的话响。两军官的脸色全变了,嘴唇有些抖颤。交换了又一次的眼色,咬嘴唇,又剔起眉毛,统治阶级的武装者的他们俩全身都涨满了杀气了,然而好像还没有十分决定怎么开始应付,却是陡地一阵夹雨的狂风揭开了帐门,将这两位,太早地并且不意地暴露在嚷闹的群众的眼前了。面对面的斗争再没有拖延缓和的可能!也是被这天公的多事微微一怔的群众朝着帐内看了。是站着的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军中不许高声!左右!拿下扰乱营房的人!”
拔出剑来的军官大声吆喝,冲着屯长之一叫做吴广的走过来了。
回答是几乎要震坍营帐那样的群众的怒吼声。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贱奴”们今番不复驯顺!像野熊一般跳起来的吴广早抢得军官手里的剑,照准这长官拦腰一挥。剩下的一位被发狂似的部下攒住,歪牵了的嘴巴只泄出半声哼。
地下火爆发了!从营帐到营帐,响应着“贱奴”们挣断铁链的巨声。从乡村到乡村,从郡县到郡县,秦皇帝的全统治区域都感受到这大泽乡的地下火爆发的剧震。即今便是被压迫的贫农要翻身!他们的洪水将冲毁了始皇帝的一切贪官污吏,一切严刑峻法!
风是凯歌,雨是进击的战鼓,弥漫了大泽乡的秋潦是举义的檄文;从乡村到乡村,郡县到郡县,他们九百人将尽了历史的使命,将燃起一切茅屋中郁积已久的忿火!
始皇帝死而地分!
(节选自茅盾《大泽乡》,原载于1930年10月10日《小说月报》第21卷第10号)
[注]①了望:即瞭望。②祖若父:祖父和父亲。③嗒然若丧:形容懊丧的神情。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了写作对象两军官与九百戍卒,强调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为后文埋下伏笔,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第三段作者用看似轻松的笔调描写了大泽乡大雨如注的场面,烘托出两位军官凄凉、悲壮的心境,也为小说增添了更真切的故事背景。
C.小说中间插入描写两军官登上小山丘,眺望自己家乡咸阳的场景,表达了深处绝境的两军官渴望回到家乡的迫切心情。
D.小说最后一句话“始皇帝死而地分”单独成段,简洁有力,收束全篇,升华主题,给人警醒,引人深思。
8.请结合小说内容梳理探究“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原因。(6分)
9.本文借用历史材料构筑了一个全新的小说世界,请据此分析这篇小说的文本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邵,字茂宗,初为晋琅邪内史王诞龙骧府功曹,桓玄徙诞于广州,亲故咸离弃之,惟邵情意弥谨,流涕追送。时变乱饥馑,又馈送其妻子。
桓玄篡位,及武帝讨玄,王谧为扬州,召邵为主簿。刘毅为亚相,爱才好士,当世莫不辐凑,独邵不往。或问之,邵曰:“主公命世人杰,何烦多问。”刘穆之闻以白,帝益亲之,转太尉参军,署长流贼曹。卢循寇迫京师,使邵守南城。时百姓临水望贼,帝怪而问邵,邵曰:“若节钺未反,奔散之不暇,亦何能观望。今当无复恐耳。”寻补州主簿。
邵悉心政事,精力绝人。及诛刘藩,邵时在西州直庐,即夜诫众曹曰:“大军当大讨,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怪问其速,诸曹答曰:“昨夜受张主簿处分。”帝曰:“张邵可谓同我忧虑矣。”十二年,武帝北伐,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帝曰:“此自委穆之及卿耳。”武帝重其临事不挠,有大臣体。十四年,以世子镇荆州,邵谏曰:“储贰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处外,敢以死请。”从之。元嘉五年,转征虏将军,领雍州刺史,加都督。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邵曰:“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是任也,华实举之。及至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丹、浙二川蛮屡为寇,邵诱其帅,因大会诛之,悉掩其徒党。江夏王义恭镇江陵,以邵为抚军长史、持节、南蛮校尉。后为吴兴太守,卒,谧曰简伯。邵临终,遗命祭以菜果,苇席为輀车,诸子从焉。
(选自《宋书·张邵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
B.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
C.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
D.邵请见/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扬州”又称广陵,与“兖州”“豫州”都是古九州之一,古代包括淮河以南、长江下游及岭南地区。
B.“节钺”指符节和斧钺,古代往往将其授予统兵在外的将帅,作为朝廷赋予和加重将帅权力的象征。
C.“储贰”也叫储副、太子,是对古代帝王或国君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需要帝王或国君专门册封。
D.“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文景之治”之文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邵善于观察,了解民众心理。贼寇卢循来犯,他镇守南城,根据当时百姓隔着护城河观看贼寇的情况,他能觉察出民众的心态。
B.张邵颇有才华,受到武帝信任。尽管很多士人投奔刘毅,但他认为武帝是当世人杰;武帝认为他有大臣风度,对他寄予重托。
C.张邵勤于政务,用计歼灭蛮寇。他镇守襄阳时,修建堤坝水塘,开垦田地;面对蛮人的多次进犯,他利用聚会诱杀敌人主帅。
D.张邵临事不挠,处事富有远见。武帝诛杀刘藩,他吩咐属下连夜准备物资,武帝为此而感忧虑;武帝北伐,他提醒要有远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惟邵情意弥谨,流涕追送。时变乱饥馑,又馈送其妻子。(5分)
(2)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送韩将军还边
李益
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
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
圣心戎寄①重,未许让恩私。
【注】①戎寄:所交托的军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轻写送别之伤感,重写皇帝对韩将军委以重任,暗含羡慕与激励之意。
B.首联点明时间,照应标题,以简练之笔展现出羽林将士意气风发之姿。
C.颔联暗用典故,借李广率少量骑兵智退匈奴的典故来刻画韩将军形象。
D.“旌旗上垄迟”运用借代手法,写出了还边军队人数之多和行军之迟缓。
15.请结合诗句,分析韩将军形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卫风·氓》中以河水作喻,暗示自己愁思无尽,苦难无边,且对男子心生怨愤的句子是: , 。
(2)庄子在《逍遥游》中以动植物形象地说明生命之短暂的句子是: , 。
(3)在《观刈麦》中,白居易写农民虽在“ , ”的艰苦环境中,还是竭尽全力苦干抢收,突出其劳动之艰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般人总带着三分疑惑、七分挑衅地询问音乐家:“人真的离不开音乐吗 ”挑衅 。作为音乐家,也说不出我们是否非得要音乐,以及我们口中“人离不开音乐”不是出于自恋。在音乐厅,常看到大声讲话的人。置舞台于不顾的人,照样活得健健康康, ,一点没觉得缺什么。音乐这东西,对他们来说,的确可有可无。除了我们在意,人家根本不在乎。他们定是为音乐家过分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而 的人。然而,某些时候,某些人群,真的离不开音乐。我们需要在某些时刻,采用一种温暖的语调,告诉彼此,这份情谊,我们留存心间。离别时说不透、道不明的语调,有什么比肖邦《送别》表达得更 ?巴尔扎克形容道:“那种声音语调可惜没有用音符记录下来。”肖邦的《送别》就是用“音符记录下来”的那种语调,哀吟低回,细腻温婉。没有了这种语调,离别时就缺了“纤条悲鸣,声似竽籁”的缠绵,缺了“惓惓之愚,惋切之怀”的萦绕,以及闭上眼睛就能在声音中感受的人生现场。(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天经地义 没心没肺 会心一笑 恰如其分
B.天经地义 无忧无虑 哑然失笑 恰到好处
C.理所当然 没心没肺 会心一笑 恰到好处
D.理所当然 无忧无虑 哑然失笑 恰如其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为音乐家,也说不出我们是否非得要音乐,以及我们口中“人离不开音乐”是不是出于自恋。
B.作为音乐家,我们也说不出我们是否非得要音乐,以及我们口中“人离不开音乐”不是出于自恋。
C.作为音乐家,我们也说不出是否非得要音乐,以及我们口中“人离不开音乐”是不是出于自恋。
D.作为音乐家,也说不出是否我们非得要音乐,以及我们口中“人离不开音乐”不是出于自恋。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肖邦的环绕我们需要,以便催下对视时的“泪雨凝噎”
B.为了催下对视时的“泪雨凝噎”,我们需要肖邦的环绕
C.我们需要肖邦的环绕,以便催下对视时的“泪雨凝噎”
D.肖邦的环绕我们需要,为了催下对视时的“泪雨凝噎”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提到刚刚过去的2020年,首先想到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年初的时候,疫情来得让人猝不及防,没想到这一年会以这样的方式开始。年底的时候,① ,不想这一年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于是有人幻想,② 能把这一年擦掉该有多好;于是有人憧憬,要是有个“一键重启”,能让这一年重新来过该有多妙。人生可以有“于是”,但却③ 。
21.下面是王自强同学参加某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的自我介绍,其中有五处措辞不当,请找出并改正。(5分)
各位老师,我叫王自强,来自振华中学。今天能有机会参加贵校组织的面试,我感到与有荣焉。我在文学、体育、艺术等方面多有建树,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坚强乐观,从不怕困难,有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我梦寐以求的理想就是考取贵校,掌握更多的知识,回馈国家和社会的培养。请各位老师放心,只要你们能慧眼识金,我一定不辜负父母和老师们的期望,定会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为母校争口气。谢谢!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5) 改为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为中国建造“天宫”打下重要基石;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保家卫国及世界和平做出巨大贡献。面对这一次又一次的“圆满成功”,有人说,这是“跨越时空的同一天”;有人说,这是同一时空下的无数天。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郑州106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A B.“玻尔象限、巴斯德象限是目前切合实际的标准”曲解文意,“玻尔象限、巴斯德象限”比弗拉卡蒂标准更为切合实际,但后来还有新的适应新形势的分法。 C.对象理解有误,原文意为中国要选择“表层和中层的基础研究路径”,并不能扩大到发展中国家基础研究路径选择的问题上来。 D.“基础研究的‘基础’固然越基础越好”错,原文是“基础研究不是越基础越好”。
2.C “递进式结构”错误,原文中“三个重要条件”是并列关系。
3.A “最终目标”曲解文意,原文是“最后完成由应用向理解本质的转变”。
4.D “碳中和……决定着我国的能源安全”与知识链接里“碳中和……对……确保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含意不同。
5.B “不可避免地会阻碍经济的长远发展”有误,由材料二“欧美各国已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统筹考虑约束碳排放和保持社会经济增速之间的矛盾”可知,约束碳排放与保持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但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并不会阻碍经济的长远发展。
6. ①制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②调整经济结构,把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深度脱钩。③加强低碳/脱碳技术研发及交流,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④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强减碳能力。⑤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给4分,四点给6分)
7.C 首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两军官眺望家乡;其次,两军官并没有“渴望回到家乡的迫切心情”,他们想到咸阳,主要是牵挂国家的安危。
8. ①秦朝社会的阶级对立严重,如“九百人和他们俩!没有一点精神上的联系”“作军人是光荣的职务,岂容‘闾左’的贱奴们染指”;②秦国的穷兵黩武、四处征战,导致国内兵力严重不足,如“实在是大将军蒙恬带去的人太多了。甚至像‘屯长’那样的下级兵官也不得不用阶级不同的‘闾左贫民’里的人了”;③奸臣赵高把握朝政大权,法度大乱,如“始皇帝殡天后,法度就乱了。叫贱奴们也来执干戈,都是贱臣赵高的主意哪”;④法律严苛,逼百姓造反,如“守在这里是饿死……到了渔阳……误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将官儿……让他们醉死”。(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9.内容特征:①小说属于历史材料新编的形式,故事脱胎于司马迁《史记》中的《陈涉世家》;②采用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虚构细节、心理刻画、现代语言掺入,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③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视角为两名秦国军官,从两军官的视角来讲故事,渲染了末世的悲怆氛围,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④情节特征:小说以两军官与九百戍卒的矛盾为行文线索,贯串全文。⑤叙述手法:小说以叙述为主,中间穿插议论、抒情,既艺术地再现了历史,也生动表现了作者对史实的理性认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0.B 根据上下文语意及本句所涉人物关系——张邵请求进见,说:“人的生命脆弱危险,一定要有长远的考虑。刘穆之如果遇到不幸,谁可以代替他任职?您也是一样,如果也有不幸,后事将怎么安排?” 故排除ACD。
11.D 年号始于汉武帝。
12.D “武帝为此而感忧虑”错,根据原文“张邵可谓同我忧虑矣”,可知武帝对张邵的态度是认同与赞许。
13.(1)只有张邵情意更为谨厚,流着眼泪赶去送别。当时天下发生动乱、灾荒,他又馈送财物给王诞的妻子儿女。(“弥”“变乱饥馑”“妻子”译出各1分,译出大意2分)
(2)起初,王华与张邵有嫌隙,等到王华担任重要官职,张邵的亲戚朋友都为他担心,
(“隙”“参要”“危心”译出各1分,译出大意2分)
14.A 本诗虽是一首送别诗,但却一反送别的伤感,甚至根本未及伤感,何来“轻写”之说?
15.①勇敢坚毅,胆识过人。从“独将轻骑出”可以看出韩将军作为将者的勇敢与胆识。②心思缜密,谋略出众。从“暗与伏兵期”可以看出韩将军作为将者的智慧与谋略。③忠心报国,深受信任。从“圣心戎寄重”可以看出韩将军作为戍边之将者的忠心,之被朝廷所重视与信任。(每点2分)
16.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17.D 天经地义:非常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前者强调不可改变、不容怀疑,后者强调应当。根据后文“作为音乐家,也说不出我们是否非得要音乐”,可知“挑衅”是“应当”的,应用“理所当然”。没心没肺:形容不动脑筋,没有心计;没有良心。无忧无虑: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非常舒畅自然。根据前文“健健康康”以及后文“一点没觉得缺什么”,可知应用“无忧无虑”。会心一笑:领会到对方没有表明的意思而微微一笑。哑然失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语境形容“他们”认为“音乐家过分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是可笑的,应用“哑然失笑”。恰如其分: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恰到好处:(说话、办事等)正好达到适当的地步。语境形容肖邦的《送别》将离别时的说不透、道不明表达得十分恰当合适,应用“恰如其分”。
18.C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也说不出我们是否非得要音乐”语序不当,“我们”应该放在“也说不出”之前做主语;二是“也说不出……不是出于自恋”两面对一面,应该将“不是出于自恋”改为“是不是出于自恋”。分析四个选项,只有C项修改正确。
19.C “肖邦的环绕我们需要”结构混乱,排除 A、D两项。通读语段,可知这一句是对前文的总结,强调“我们需要肖邦的环绕”,而B项“为了催下对视时的‘泪雨凝噎’”成了句子的重心,不符合语境,故排除)。
20. ①很多人心有不甘
②要是有块“时光橡皮”
③没有那么多“要是”
21.(1)“与有荣焉”改为“非常荣幸”;
(2)“多有建树”改为“小有成绩”;
(3)“不撞南墙不回头”改为“执着”;
(4)“慧眼识金”改为“给我一次机会”;
(5)“争口气”改为“争光”。
22. 参考202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张邵,字茂宗,起初任晋琅邪内史王诞龙骧府功曹,桓玄将王诞流放到广州,亲戚朋友都离弃他,只有张邵情意更为谨厚,流着眼泪赶去送别。当时天下发生动乱、灾荒,他又馈送财物给王诞的妻子儿女。
桓玄篡夺皇位,等到武帝讨伐桓玄时,王谧管理扬州,召张邵担任主簿。刘毅担任亚相,喜爱有才华的人,当时的才士没有不到他那里去的,唯独张邵没有前往。有人问张邵(为什么不去),他说:“只有主公是当世的人杰,何必还要多问。”刘穆之听到这句话后告诉武帝,武帝对张邵更加亲厚,调他任太尉参军,让他代理长流贼曹。卢循侵犯京都,武帝派张邵镇守南城。当时的百姓隔着护城河观看贼寇,武帝感到惊奇,就问张邵,张邵说:“如果您率军还没有回来,(此时)百姓逃跑都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在这里观望。现在该是不再有恐慌罢了。”不久,补任州主薄。
张邵对政事尽心处理,精力超过别人。等到诛杀刘藩时,张邵正在西州官舍当值,当天夜里告诫众吏曹说:“大军将有大讨伐,你们应当置备好舟船仓库,到天亮时办好。”第二天早晨,武帝召唤众吏曹,(所需物资)立即准时送到,武帝惊异,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快,史曹们回答说:“昨天晚上张主薄已经做了安排。”武帝说:“张邵可以说是知道我的忧虑啊。”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张邵请求进见,说:“人的生命脆弱危险,一定要有长远的考虑。刘穆之如果遇到不幸,谁可以代替他任职?您也是一样,如果也有不幸,后事将怎么安排?”武帝说:“这自然委托刘穆之和你了。”武帝看重张邵遇到紧急情况不失法度,具备大臣的风度。义熙十四年,武帝要让世子出镇荆州,张邵进谏说:“太子的地位极为重要,与全国的利害相关,不应当让他离开朝廷在外,臣冒死请求收回成命。”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元嘉五年,改任征虏将军,兼任雍州刺史,加官都督。起初,王华与张邵有嫌隙,等到王华担任重要官职,张邵的亲戚朋友都为他担心,张邵说:“王华(字子陵)方正大度,秉公办事,一定不会因个人的私怨有害正义。”张邵所担任的新职,实际上也是王华举荐的。张邵到了襄阳,筑起长的围栏,修建堤坝水塘,开垦田地数千项,襄阳郡的百姓靠此富裕起来。丹、浙二川的蛮族多次进犯,张邵诱骗他们的主帅,趁聚会的时机将其诛杀,并捉拿他的全部党徒。江夏王义恭镇守江陵,让张邵担任抚军长史、持节和南蛮校尉。后来张邵担任吴兴太守,在任上去世,谥号为“简伯”。张邵临死前,留下遗嘱,命用蔬菜水果作为祭品,以苇席作为运灵枢的车,儿子们听从了他的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