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6 09:5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灌云县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阶段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这是符合事实的。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旨。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见得思义。”(《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讲仁,又讲义,但据《论语》所载,孔子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我推测,以仁义并举,可能始于孔门再传弟子,但始于何人,由于书缺有间,已难考定。
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如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是仁义。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三: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这个主张在实际上破坏着奴隶主贵族的世官世禄制度。关于“尚贤”,孔子也讲过许多话,例如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在孔子看来,要做官就应该有学问,这个看法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
(节选自汤一介《“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贵仁”,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的道德原则。
B. 在“孔子是否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问题上,张岱年与过去许多学者的观点不同。
C. 子贡误以圣为仁,在孔子看来,主要是颠倒了圣与仁的层次。
D. “仁”是孔子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之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不曾以仁义相连并举,真正将仁义并举,是孔门的再传弟子。
B. 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仁义是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
C. 孔子在很多地方讲到仁,意思很宽泛,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D. 孔子认为选拔人才,既要看其出身的高低,更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
3. 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范畴( )
A.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克己复礼。
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2自然段的论证思路。(4分)
5. 选文三则材料在论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峻青
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溶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然而,雷却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好像被那密密层层的浓云紧紧地围住挣扎不出来似的,声音沉闷而又迟钝。越是担心落雨,雨果然就来了。在这样暴风雨的夜里,走路与其说是用眼找,还不如说用本能感觉到的。如果对地区没有像对自己家门口那样的熟悉,就根本别想继续前进。果然走了一会儿,我和老杨都迷失方向了。我说是向南走,他说是向北走。而小陈却什么都不说,老是沉默地然而却异常坚定地在前面走着,偶尔回过头来招呼一声。
“喂!当心前面是小沟!”
“喂!右转弯,左面是据点。”
我心里想:幸亏有这样一个好向导,要不,那才糟了哩!每当闪电亮起的一刹那,我看见他那矮小的身形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时,心里就不禁泛滥起一种怜惜和感动的情绪。唉!他还完全是个小孩子哩!
说起来可真凑巧,我们正在庆幸大风雨的夜里走路不会遭遇敌人的时候,却偏偏就遭遇上了敌人。那是走到昌邑城以北不远的地方。二三十个还乡团①人马押着十多个村干部迎面走来。在闪电中我们都看清了双方,惊愕片刻之后枪就响起来了……
遭遇战很快停止了。
我和老杨、小陈却失去联系了。于是我按照事先约定的信号找到他们,继续往前走。这时风停了,雨也住了,但天依然很黑,我们三人走进一片荒草地,小陈愕然地停住了。原来在遭遇战之后他也迷失了方向,我们无可奈何地伏在荒草地里等待天亮。小陈又着急又惭愧,哭了起来。水在草底下潺潺地流着,身旁不时地有沙沙声响过,大概是水蛇在草间爬行。蛤蟆在我们的周围,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老杨抓起了一把泥,恶狠狠地向着蛤蟆叫的地方丢了过去。
鸡叫了!天亮了!我们终于来到了潍河边,但藏好的船已被昨夜的大水冲走了,我和老杨都不会凫水,小陈只好带我们去找他爹想办法。
我们踏着沙地,穿过林间小路,走了一会,一座四面都围着葡萄和葫芦的密密层层的绿叶的小屋,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小屋的门吱呀的一声开了,一个有着苍白胡须的老人,从屋里探出身来,眯缝着眼睛,向我们打量了一会,一看见小陈,吃惊得张大了嘴。
“爹!”小陈轻轻地喊了一声。
老人机警地向四周扫视了一下,把手一挥,命令地说:
“快进屋去!”
一踏进门槛,屋子里的混乱景象使我吃了一惊。小陈一看,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异常不安地问道:
“爹,我娘呢?”
老人默然地坐在门槛上,阴沉地低着头,停了好一会,才愤然地说:
“被还乡团捉去啦,还有你兄弟小佳。”
小陈颓然地坐在锅台上,呼吸急促起来了,咬着下唇,一声不响,停了好一会,突然抬起头来,问道:
“爹,你打算怎么办?”
“我嘛,我打算去叫你回来。”老头子冷冷地说。
“叫我回来?”小陈吃惊地说。
“嗯!”老头子深深地点着头。“整整五天了,你娘和小佳一直吊在保公所梁头上。我到处去找你也找不到……”
“找我咋?”小陈打断了老头子的话。
“找你咋?”老头子冷笑一声道,“哼!你说咋?咱这一家三口的命你就不管啦?还有咱庄上死的那二三十口子村干部、军属的仇,你们就不报啦?想当初我答应你去参军的时候,是为的什么来?啊?”老头子越说越激动,苍白的胡须,一抖一抖地颤动着。小陈会意地看了看我,微笑了一下,忽地抓住了老爹的手,兴奋地说:
“爹,我这不是回来了吗?”
老杨也激动地一把拉住了老头子的手说:
“老大爷,放心吧,河东的武工队是完不了的,河东的天下也是完不了的。我们俩就要上那去接替马队长的事。”
“啊?”老人惊讶地看着我们,“是吗,到河东去?”
小陈点点头说:“是的,爹。我就是来送他们到河东去的。河边上柳丛里的船被水冲走了,怎么办?”
老头子忽地站了起来,把我们上下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连连地点着头说:
“好,你们来了就好。赶快地去吧,你们来了就好,老百姓又有依靠了!好!快过河去吧。唔,怎么?船被水冲走了?”
“是呀!”我说,“船冲走了,河里水很大。可是我们一定要今天过河。”
“那是的,一定要今天过河。”老人打断了我的话说。
老大爷,你有什么办法吗?”老杨问道。
老人没有回答,默默地开了门,走出了小屋,仰着头看了看天,回头问道:
“你们俩会不会凫水?”
“会一点点,这样大的水可不行。”我和老杨说。
老人没有再说话,默默地走到里间,拿出了一个玻璃瓶子来,一仰脖,咕嘟嘟喝了几口,然后,向我面前一伸说:
“来,喝一点,河水太凉。”
我们都喝了一点,是很猛烈的白干。
“走吧!”老人命令地说。
我惊异地望着小陈,小陈高兴地眨了眨眼睛,小声地说:
“走吧,他要带你们凫过去,老头子好水性哩!”
小陈的话音里充满着骄傲和自豪。于是,我也兴奋起来了。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了被吊在保公所梁上的老大娘和小佳。啊!他们怎么办呢?
“你停着干什么?”老头子看见我在沉思,吃惊地问道。
“我想,老大娘……”
老头子的胡须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忽地转过身去,把手一挥,厉声地说:
“走!快走!”
我们一行四人又朝着潍河的方向走去。
(有删改)
[注]①还乡团: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组织的地主武装。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塑造了小陈父子的形象,他们朴实无华的言语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
B. 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但依然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为抗击侵略者而亲人离散。
C. 小说通过对小陈父亲“探出身来”“眯缝着眼睛”“打量了一会”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小陈父亲极强的警觉性。
D. 小说的结尾部分既表现了小陈父亲复杂的心理,又让读者看到了他不同一般的思想觉悟。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情节上,注重事件发展过程的曲折起伏,一张一弛,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B. 小说在语言上,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如“哩”“咋”“唔”“凫水”,体现了其口语化的特点。
C. 小说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小陈的人物形象,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D. 小说运用了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缩短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8. 景物描写在小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等,请从文章中找出两处并分析。(4分)
9. 习近平主席指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军民关系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迂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选自《兼爱(中)》,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B.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C.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D. 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后一个“子”,是夫子(先生、老师)的意思。
B. 国,本义是“邦国”“封邑”。主要是指王、侯的封地,或天子统治的区域,还可以指国都。在文中指诸侯封地。
C.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D. 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也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文中“君子”和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意思一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等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B. 士君子虽然能够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但是他们认为实行起来很不容易。
C. 墨子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兼爱实行起来虽然困难,但是只要君王想做,就能做到。
D. 楚灵王喜欢细腰,臣子就吃一顿饭来节食,这个事例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2)秦人开关延敌, 九国之师, 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14. 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塞上曲
(明)敖英
无定河边水,寒声走白沙。
受降城上月,暮色隐悲笳。
玉帐旄头落,金微③雁阵斜。
几时征战息,壮士尽还家。
【注】①受降城:汉代接受匈奴投降所建。②旄头:星名,主兵。古人认为旄头特别亮的时候,将有战事。③金微:山名,在新疆北部。
15.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滔滔边水、阵阵寒声、滚滚白沙,描绘出一幅辽阔苍茫的边塞风光图,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B. 颔联,凄凉的月色笼罩着受降城,凄清的号角在暮色中隐隐飘荡,视觉和听觉交互融合,加重了悲凉的氛围。
C. 颈联,诗人由历史回到现实,旄头星落在戍边将军的玉帐之前,暗示又要兴兵打仗,表明了将士们杀敌报国的决心。
D. 全诗意境开阔,诗人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格调高古,具有唐代边塞诗的神韵。
16. 请分析这首诗尾联和王昌龄《出塞(其一)》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表达的情感和抒情方式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作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向他人学习以提升自己。在《论语·学而》篇中,他告诫君子要“________”;在《论语·里仁》篇中,他倡导人们“________”。
⑵《五石之瓠》中,庄子用“__________”这句话,告诉惠子五石之瓠的价值之所在。
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用推测语气指出:屈原之所以写作《离骚》,“__________”。
⑷《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奇妙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 ① )。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时甚至,但他们都是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其他民族当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度。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 ② )。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宇宙万物的中心是人 ②更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就是庄子
B. ①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②更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就是庄子
C. ①宇宙万物的中心是人 ②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D. ①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②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形同陌路 顶礼膜拜 应接不暇 相得益彰
B. 势如水火 奉若神明 应接不暇 相辅相成
C. 势如水火 顶礼膜拜 席不暇暖 相辅相成
D. 形同陌路 奉若神明 席不暇暖 相得益彰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他民族当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B. 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C. 其他民族当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D. 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有不少人认为所有微生物都是致病的细菌,因而深恶痛绝,没有一点好感。事实上,①,大多数的微生物是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对于那些少数致病菌,也有另外一些微生物来克制它们,这些就是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
抗生素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大。②,医治牲畜传染病、植物病以及食品保存、发酵时去除有害菌等也都在用它。由于微生物的适应性强,很快就能获得抵抗常用抗生素的能力,所以就不得不再改用另一种抗生素,这就要求③。还有些特别的病要求一些特效抗生素,例如霉菌病、结核病、病毒病及癌症等。( ) 但是 近来研究最多的刺激素是赤霉素,能促进多种植物的发育。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金霉素这种抗生素有促进牲畜生长的效能,很多人都拿它当刺激素喂牲畜,得到良好的效果。
B.抗生素如金霉素等有促进牲畜生长的效能,很多人喂牲畜时拿它当刺激素,都得到良好的效果。
C.抗生素如金霉素等有促进牲畜生长的效能,很多人都拿它当刺激素喂牲畜,得到良好的效果。
D.金霉素这种抗生素有促进牲畜生长的效能,很多人喂牲畜时拿它当刺激素,都得到良好的效果。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你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灌云县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阶段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1)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1. B 2. B 3. D
4. (4分)首先,提出观点: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然后,运用引证法,论述了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指出了子贡的错误,并采用了确立界说的格式。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5.(5分)材料一: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孔子对仁作了明确的界说。
材料二: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
材料三:阐释了“仁”的内涵,并指出“尚贤”的重要意义。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的道德原则”因果关系错,原文为“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
C.“颠倒了圣与仁的层次”错,原文为“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D.“核心之一”错,原文为“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故选B。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真正将仁义并举,是孔门的再传弟子”说法错误,原文是“可能始于孔门再传弟子”,选项表述绝对了;
C.“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错,原文为“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选项扩大了范围;
D.“看其出身的高低”错,原文为“‘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属于学习方面的,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范畴。故选D。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由“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可知首先,提出观点: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
由“《论语》记载……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可知,接下来作者运用引证法,论述了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指出了子贡的错误,并采用了确立界说的格式。
由“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可知作者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由“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可知材料一论述的是: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孔子对仁作了明确的界说。
由“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但据《论语》所载,孔子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可知材料二论述的是: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
由“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可知材料三阐释了“仁”的内涵,并指出“尚贤”的重要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 B 7. C
8.(4分)①从“旷野里一片黑暗”到“声音沉闷而又迟钝”。此处主要作用为渲染气氛。“好像被那密密层层的浓云紧紧地围住挣扎不出来似的”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氛围,暗示了当时革命斗争的残酷。②从“水在草底下潺潺地流着”到“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此处的主要作用为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水蛇在草间爬行”“蛤蟆在我们的周围,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等景物描写,暗示了当时我们因迷失了方向耽误了行程而感到烦躁、无奈的心理。
9.(6分)①对小陈父子来说,面临着两种选择:先救出家人,还是先帮助革命同志过河。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正是有像他们那样的无数人民群众的存在,才能推动着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真正体现了人民军队人民爱。②当我看见小陈在雨中吃力地走着时,心中泛起怜惜和感动;当百姓遭受杀戮时,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及时过河组织队伍救助百姓;当听说老大娘和小佳被还乡团捉走后,考虑的不是先完成任务,而是他们的生命安危。这些都体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
【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5和6段“那是走到昌邑城以北不远的地方。二三十个还乡团人马押着十多个村干部迎面走来。在闪电中我们都看清了双方,惊愕片刻之后枪就响起来了……”“遭遇战很快停止了”可知,文章这一部分直接描写了战争场面。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
C项,“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分析错误,没有心理描写。有大量的语言描写,比如“喂!当心前面是小沟!”“喂!右转弯,左面是据点”等;还有动作描写,比如“小陈又着急又惭愧,哭了起来”“小陈会意地看了看我,微笑了一下,忽地抓住了老爹的手,兴奋地说”等。故选C。
【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开篇“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溶合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然而,雷却在西北方向隆隆地滚动着,好像被那密密层层的浓云紧紧地围住挣扎不出来似的”的景物描写,首先交代了天气不好,暗示大雨就要来了,为下文的雨天迷路碰上敌人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其次,故事发生在这样一个大雨快要来临的时间点,渲染了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也暗示了当时大环境下革命形势的严峻和残酷,映射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文章中间在“我们”迷路的时候,“水在草底下潺潺地流着,身旁不时地有沙沙声响过,大概是水蛇在草间爬行。蛤蟆在我们的周围,咕咕呱呱地不住气地叫”这段环境描写,主要衬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大雨天,又是晚上一片漆黑,对道路又不熟悉的情况下,内心的那种焦急,烦躁不安表现的淋漓尽致。
【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个问题进行探究式阅读的能力。
文章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人民怎样用鲜血和生命夺取和保卫胜利的革命斗争,歌颂了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其中对小陈父子来说,依据文中“小陈又着急又惭愧,哭了起来”和“还有咱庄上死的那二三十口子村干部、军属的仇,你们就不报啦?想当初我答应你去参军的时候,是为的什么来?啊?”等情节的描述,主要叙述了小陈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去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勇敢、老练地护送两名武工队员在暴风雨之夜过河。小陈的父亲不顾家庭和个人的安危,忍受着妻子和两个儿子都被敌人抓走的巨大悲痛,毅然决然地挟着武工队员凫水渡河。表现出父子俩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正是有像他们那样的无数人民群众的存在,才能推动着革命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就文章中的“我”来说,依据文中“每当闪电亮起的一刹那,我看见他那矮小的身形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时,心里就不禁泛滥起一种怜惜和感动的情绪。唉!他还完全是个小孩子哩!”“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了被吊在保公所梁上的老大娘和小佳。啊!他们怎么办呢?”等情节,表现了“我”对百姓革命事业赤胆忠心的感动和关怀,“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先完成任务,而是他们的生命安危。这些都体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情怀。所以小说形象地说明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之间的血肉联系,揭示了革命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10. A 11. B 12. A
13. (8分) (1)所以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
(2)秦国人打开关门迎击敌人,九国的军队却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秦国人没有一兵一卒的消耗,天下的诸侯便已窘迫不堪了。
14. (6分)第一段:什么是天下之害。第二段:天下之害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或者“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第三段:如何改变不相爱的现状。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意思: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
“不识其利辩其故”共用主语“天下之士君子”,且“不”否定的是“识其利”和“辩其故”,如在“利”后断开,否定的就只是“识其利”,这与文意不合,所以“识其利”和“辩其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今若夫”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发端,如单独断开,句中缺少谓语,所以不能单独断开,且“此……也”是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前一个‘子’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后一个‘子’,是夫子(先生、老师)的意思”错误,前一个“子”是指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后一个“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 “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错误,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D. “文中‘君子’和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意思一样”错误,文中的“君子”是指上层统治人物,而《劝学》中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二者意思不同。故选B。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士君子说“乃若兼则善矣”,意思是“兼爱固然是好的”,“固然”是表示先承认某个事实,下文又给否定到另一方面去,可见并没有认识到兼爱的好处。
C.“实行起来虽然困难”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此何难之有”,可见没有困难。
D.“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错误,文中列举这一事例是说明兼爱推行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官居高位的人首先提倡,下面的人就会随之而行。故选A。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段墨子先自问自答提出“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的问题,接着以“……此则天下之害也”回答了“天下之害”这一问题,所以第一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是天下之害”。
第二段,开头提出问题“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紧跟着分析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所以这一段的主要观点是“天下之害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
第三段,开头提出问题“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意思是“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后面提出改变不相爱这一现状的方法,所以这一段的观点是“如何改变不相爱的现状”。
参考译文: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在郊野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相爱。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更何况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C 16.(6分)情感:敖诗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厌倦,以及对戍边将士的同情。王诗表达了对将领无能的不满,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洋溢着爱国激情。
抒情方式:敖诗直抒胸臆;王诗借典抒情。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C.“表明了将士们杀敌报国的决心”错误,结合尾联可知,此处应该是表明将士们对战争的厌倦。故选C。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分析两首诗歌中诗句表达不同情感,然后分析不同的抒情方式。
首先分析情感。
这首诗歌的尾联“几时征战息,壮士尽还家”意思是“什么时候战争才能平息,戍边将士能够都返回家乡”,前一句以“几时”表明对战争尽早结束的期盼,对战争的厌倦,后一句“尽还家”表明想要早日回到自己家乡的心愿;而“几时”又暗示这一愿望的实现是遥遥无期的,包含对戍边将士的同情。
王昌龄《出塞(其一)》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这两句洋溢着爱国的激情。
然后分析抒情的方式。
抒情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典故抒情等。
“几时征战息,壮士尽还家”直接表明对战争的厌倦、对还家的期盼,这是直接抒情;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龙城飞将”指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使用典故来抒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1) 就有道而正焉 见贤思齐焉 (2)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3) 盖自怨生也 (4)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樽、宛、甸、霰。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8. D 19. C 20. B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括号前的陈述对象是“人”,因此此处要填入的句子也应是以“人”开头,排除AC项;
第二处,括号句与前面的够了构成的是假设关系,前面分句是以“儒家”开头,括号句就要以“庄子”开头,排除B。故选D。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形同陌路:指本来很熟悉的朋友或别的人,因为一些事情而不再联系或交往,如同成为陌生人一般。原来很熟悉的朋友或是刻骨铭心的爱的人,再次在街上碰见,却像是陌生的路人一样。势如水火:形容双方就像水火一样互相对立,不能相容。
此处强调先秦的诸子百家各持观点,应使用“势如水火”。
第二处,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现多含贬义)。奉若神明:指盲目崇拜对方,像迷信的人敬奉神一样。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
此处与后面的“中国先民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对比来写,强调的是其他民族对神灵的崇拜,含有对神的恭敬之意,而且“奉若神明”与句中“对各路神灵”矛盾,因此用“顶礼膜拜”恰当。
第三处,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席不暇暖:席子还没有坐暖就离开了。形容忙着奔走,坐不下来。
此处强调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一直不停歇,应用“席不暇暖”。
第四处,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此处强调儒道两家思想是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因此使用“相辅相成”恰当。故选C。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根据前后句子结构来分析,此处应使用“当……时”的句式,而且“生前”位置不当,应放在“建树”一词之前,因此应调整为“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排除AC两项;
二是重复累赘,“把目标……设定为……”句意已经完整,但在“以求永生”后再加“目标”一词,就显多余,去掉此处的“目标”,故排除D。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3分)C(语句强调的是包含金霉素在内的“抗生素”,而不是“金霉素”,排除A、D两
项;语句突出的是很多人都将“抗生素”当“刺激素”来使用,排除B。)
22.(6分)示例:①致病菌是少数 ②除医治人的疾病外 ③不断发现新抗生素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例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每读《论语》至此,总是掩卷长叹,眼前浮现出闻一多那置生死于度外的慷慨演讲,王荆公那“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言壮语,以及鲁哀公那“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的由衷感叹。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朝闻道,夕死可矣”。
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士子,就是在这样的召唤与鞭策中前赴后继地走上了那条求道而又殉道的悲壮而又光辉的道路。   
面对任重而道远的情况,有的人忍辱负重,跨越一个个沟壑,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艰辛而完满的句号。勾践遭受亡国之痛,却能卧薪尝胆;司马迁遭受宫刑,却忍辱负重完成《史记》;古代女将花木兰,承担起替父从军的责任,还成为了将军;宋濂担起求学的责任,手冻僵也要继续,一日三餐,只吃两餐,且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无慕艳意;焦裕禄明知兰考是个有名的穷县,却毅然决然来到这里当县委书记;马丁·路德·金多次受到死亡威胁,几乎在监狱度过半生,却仍然初心不改;海伦·凯勒盲聋哑,却以自己坚强的意志书写了人生华章。这些人中,哪一个不是忍辱负重,哪一个不是负重前行?从这个角度讲,他们都是敢于承担责任的勇士,都是值得我们点赞的“弘毅”之“士”。
然而有的人不堪忍受背负责任的沉重,遗憾地给自己的生命草草地画上了充满悲情的叹号。日本颓废派作家太宰治在其作品《人间失格》中写道:“生而为人,我很遗憾。”为什么要遗憾?太宰治的遗憾,是在认清了人之本性和社会现实中的虚假、黑暗与冷淡之后的遗憾,他多次自杀未遂,最终还是自己结束了生命,这也许就是不堪重负倒下的例子吧。他的生命止步于重负之下,然而,认识到现实残酷的人不止他一个,为什么他不堪重负而选择了绝路呢?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跨越千年的梦幻,绽放精彩的魅力,我们很幸运,赶上了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在“中国梦”的引领下走向辉煌的时代。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前,长城在我们脚下延伸,黄河在我们胸中沸腾,星火为了夜,木柴为了光,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勇敢担起重担,不怕路途遥远,不畏流血流汗,才铺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大道。
而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作为21世纪的“00后”,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同时也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充满考验的时代。复杂多变的局势需要我们勇担责任,为“中国梦”增添色彩。
那么,就让我们以“焦裕禄”们为榜样,接过前辈手中的大旗,也汲取前辈们“弘毅”的力量,做一个合格是“弘毅”之“士”,承担起属于我们的时代重任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由材料和任务两部分组成。
第一则材料是《论语》中曾参的话,讲的是君子必须要宽宏坚毅。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这句话要求君子应抱负远大,意志坚强,重点是“弘毅”,“任重而道远”是“弘毅”的原因。这是教材必背内容,对考生来说没有理解难度,但考生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材料,应在此基础上开放,进一步思考青年一代当今之“士”的使命和担当,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人的成长、成才路,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没有哪一个能够一蹴而就,因而“士”必须要意志坚强,背负重任,奋然前行于漫漫征途。
第二则材料是来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的一段话,结合“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以及“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我们可以体会到焦裕禄当时的压力,也能够感受到他的决心。再联系焦裕禄在兰考的事迹,我们不难发现,焦裕禄就是“弘毅”之士的典型代表,他践行了《论语》当中的这句话,是“士”的好榜样,也是我们当代青年的好榜样。
据此,考生应围绕第一则材料立意,作文的立意中应包含这几个要素:勇担重任,意志顽强,心系国家,不断奋进。还应当在第二则材料的引导下思考什么叫做“弘毅”,并“结合当前社会现实”思考应当如何做到“弘毅”,如何做一个像焦裕禄一样的“弘毅”之“士”。
立意:
1.青年要有承担重任的勇气。
2.争做“弘毅”之“士”,书写奋斗华章。
3.为国奋斗,任重道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