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06 09:2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 )
A.庄园经济是开放式经济 B.庄园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庄园经济基本自给自足 D.庄园是发达的经济实体
2.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 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3.7世纪时,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后经过征服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一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罗马帝国
4.526年,查士丁尼任命法学家组成委员会编修法律;529年,颁布并实施了这套帝国法律即《查士丁尼法典》;534年,法典再次修订颁布。由此可见,该法典( )
A.灵活性和实用性强 B.需要不断补充和丰富
C.是君主意志的反映 D.有利于帝国不断扩张
5.9世纪庄园开始出现,在西欧乡村流行开来,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材料说明西欧庄园是( )
A.司法独立的政治单位 B.自给自足的经济组织
C.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基础 D.欧洲唯一的社会组织
6.下列图片反映了12世纪至14世纪西欧政治制度的演变。其中正确的表述是( )
A.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专制转变 B.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C.由中央集权制度向君主专制转变 D.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等级制转变
7.自治城市本身所获得的种种自由权和城市内部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自治制度都构成了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这表明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运动( )
A.使城市获得了完全的自由与特权 B.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C.采用了武力斗争的手段反抗贵族 D.迫使领主不得再向市民征税
8.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很少能够真正收回土地,因为多层分封的关系,封臣封君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关联,而且土地零散,如果封君要收回土地则容易形成战争关系。这说明( )
A.国王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B.王权受到封建领主的挑战必将走向衰落
C.中世纪的西欧难以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 D.王权必须依靠教权才能掌握世俗统治权
9.某中学历史教师利用数学坐标轴画了一条不甚精确的曲线图,其反映的是西欧( )
A.王权演变 B.教权演变 C.资产阶级力量变化 D.市民权利变化
10.8世纪,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夺取了王位。丕平继位后,帮助教皇打败了他的敌人,并将意大利半岛中部包括罗马城在内的土地赠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个事例说明( )
A.西欧封建国家统治者借此加强对教会的控制
B.西欧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强化了封建等级制度
C.西欧封建国家统治者和教皇之间具有利益关系
D.罗马教皇始终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实际统治者
11.9世纪初,阿拉御帝国的哈里发为了给伊斯兰神学寻找 理论支持,竭力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因此“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了一大批专门 的翻译人才。这一人类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 )
A.使翻译人才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为柏拉图等在巴格达宣讲其理论提供了条件
C.体现了阿拉伯统治者对商业利益的追逐 D.使人类古典文明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
12.乔尔·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史》中说:“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躲在安全的城墙后面,他们享受到的独立性是东方城市居民所无法想象的。”这种“独立性”( )
A.源于封建等级制度之下的有限王权 B.源于国王的庇护和封建贵族的默许
C.源于城市的自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D.源于没有民族国家和二元政治结构
13.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是( )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教会和世俗封建主势力得到空前的加强
B.促使封建主日益贪婪,加紧对市民的剥削
C.形成了早期资本主义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D.提高了西欧国际社会的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14.12世纪的欧洲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和阐释,开始聚焦于一个家族、民族或王国自身的发展历程,而不再从宗教的视角强行用教义建构历史。这从本质上说明了( )
A.神权统治的瓦解 B.史料来源的多样性 C.宫廷文化的盛行 D.历史观趋于世俗化
15.据《曼多撒手抄本》记载,阿兹特克人的学前教育在家中完成,十岁到十五岁进入公共学堂学习,由氏族酋长监督;学校种类多样,主要有平民学堂、女子学堂、贵族神学院、音乐学院以及神庙的修道室等。据此可知阿兹特克人的教育( )
A.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 B.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
C.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 D.形成了全民参加的体系
16.“庄园法庭档案记录着: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下列结论不能根据上述材料得出的是( )
A.庄园法庭审理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 B.庄园法庭审理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
C.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D.惩罚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17.“大学的形成对中世纪城市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此材料表明大学的形成( )
A.促进了城市自治权的扩大 B.刺激了城市封建经济的发展
C.促使城市更加繁荣 D.使城市政治建设更加民主
18.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封地的层层再分封形成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笈多王朝深受中国分封制度的影响
B.种姓制度是笈多王朝形成附庸臣属关系的重要原因
C.采邑制度和由此形成的等级臣属关系在人类历史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D.采邑制度巩固了笈多王朝的统治
19.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这从侧面说明( )
A.奥斯曼帝国的建立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
B.奥斯曼帝国的政策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C.奥斯曼帝国的政策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D.奥斯曼帝国经济实力强大,能够左右东西方贸易
20.在西欧庄园中,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这说明( )
A.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 B.庄园法庭维护庄园公共秩序
C.庄园法庭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D.庄园法庭维护佃户的利益
21.根据朝鲜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等等。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 )
A.唐朝时期的版图囊括了朝鲜半岛 B.新罗仿照唐朝建立了中央集权
C.新罗与唐朝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 D.新罗统治者与唐朝皇帝共用年号
22.恩格斯指出:“伊斯兰这种宗教是适合于东方人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于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英游牧民族。”这表明伊斯兰教( )
A.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B.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C.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D.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矛盾
23.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为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4.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基础
25.玛雅社会曾经相当繁荣,农民垦殖畦田、梯田和沼泽水田,生产的粮食能供养激增的人口,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材料表明( )
A.玛雅文明是美洲发展程度最高的文明 B.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玛雅人发明的历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D.玛雅文明高度发达的原因仍不为世人所知
26.12世纪初,琅城居民募集金钱交给控制城市的主教(也是领主),获得主教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 )
A.城市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B.主教肆意对市民进行盘剥
C.城市通过赎买获得了自治权 D.市民不能用暴力方式抗争
27.作为埃及最大的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给人的感觉就是夸张,且不说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就连多柱式大厅中的134根圆柱子,每根“盛开”的莲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最神奇的要数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方尖碑,高30米,重320吨。这说明( )
A.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 B.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C.古埃及人以此宣扬来世说 D.豪华的陵墓建筑备受欢迎
28.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不包括( )
A.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君提供兵役服务等
B.封臣有效忠封君的义务,封君对封臣则没有义务
C.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带有严格的等级性,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D.“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29.恩格斯说:“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它们一样。”这表明( )
A.13、14世纪等级君主制下的王权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利益
B.英、法君主专制下的王权尚未到崇信“朕即国家”或“君权神授”的地步
C.15、16世纪君主专制下的王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王权得到各阶层一致认同并促进了社会政治秩序稳定
30.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出现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 )
A.庄园经济和现代工厂制的形成 B.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产生
C.种植园经济和工业革命的扩展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31.16世纪,法国政治家博丹认为,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政府可以更换,主权永远存在。这一思想( )
A.不利于欧洲社会进步 B.强化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D.有助于欧洲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
32.公元5、6世纪,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他们扫荡了古代文明,却保留了基督教。这些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吸收大批教士为其服务。教会凭借《圣经》和古典抄本,担当起了恢复秩序和文明教化的责任。由此可知,基督教( )
A.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 B.是欧洲古代文明的主要源头
C.实现对世俗王权的全面掌控 D.为日耳曼人的对外扩张奠基
33.在印加帝国统治时期,交换的产品被看作礼物,交换很多时候是出自喜欢,产品纯粹的经济价值还要依赖于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这说明在印加帝国( )
A.允许土地、矿藏和牲畜归私人所有 B.市场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C.许多产品交换通过政治渠道来完成 D.政治和经济是截然分开的
34.西欧的众多城市,大都是在某一个封建主的庄园土地上建立起来的。起初封建主对城市并不感兴趣,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经济利益。当时城市对于封建主们最显而易见的有两大利益:一是“你们在我的庄园里交易,那就要向我交税”;二是赚市民们的钱。例如,本来放在城堡内部的公用磨坊被搬到了城市中间并开始收费。这意味着( )
A.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将荡然无存 B.市民将以各种方式反对封建主的剥削
C.西欧城市居民普遍信仰基督教 D.封建城市的布局规划将更加规范合理
35.下图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成果。其反映的是西欧( )
A.封建领主权力变化过程 B.奴隶主权力变化过程
C.王权演变历程 D.城市自治权变化过程
36.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表现在( )
A.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 B.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为统治阶级
C.城市建筑精美,有300多座金字塔庙宇 D.制造出精美的陶器,发明了独特的文字
37.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亲往教皇居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连续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 )
A.社会生活实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专制王权日益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
C.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胜利 D.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法国揭开序幕
38.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曾经建立起国家,有自己的行政系统,其文明与欧亚大陆文明具有相似性。 这种现象说明( )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与印加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39.英国埃尔顿庄园的法庭案卷载有公元1300年19个茅舍农(农奴)涉讼的记录。他们因没有将牧草装上马车,被领主告上法庭。这些茅舍农坚称:他们没有装草的义务,除非他们出于自愿,主动这样做。为此法庭查阅了有关农奴劳役的惯例,然后确认:这些茅舍农必须在草地上或领主庭院里将牧草垛起,但没有义务将牧草装上马车。由此可知,庄园法庭( )
A.完全站在领主的立场,为统治者服务
B.尊重惯例、司法程序,以法律途径协调领主与农奴的权益
C.基本上以法律名义偏袒了领主,但作出了让步
D.是为维护庄园经济秩序而服务的,无法体现公平
40.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和政府官僚机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封君封臣制在维系和协调封建主阶级内部的关系、维护地方封建统治秩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封君封臣制度(  )
A.解决了封建社会的矛盾 B.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C.促进了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D.无法集中中央的权力,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二、材料题(满分40分)
41.近代中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马丁 路德通过翻译出德文《圣经》等方式,使作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国家观念在当今的时代价值。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唐宋时期,在商品经济更高程度发展基础上,一批富民乘势而起,形成了“富民社会”。顾名思义,“富民”是占有财富的人。但就富民来说,“虽田连阡陌,家赀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因为没有特权,他们主要通过租佃契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伴随国家赋税的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中国社会也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富民社会”之后,从理论上说,随着商品经济更高程度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将进入“市民社会”,但具体就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明清时期是否已经形成一个市民阶层还是值得慎重研究的大问题。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14世纪末,经过三四个世纪的发展,西欧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状况已大为改观。在此情况下,西欧农村分化出一批精英分子:富裕农民的兴起。“通常他们有相当于六七年收入的储蓄。他们有很多家畜,很好的家具、器皿,有三四床鸭绒被,有地毯、银盐罐、高脚酒杯、一两打的汤匙”。在英国,他们大面积承租领主自营地或者蚕食小农,到16世纪,50%以上耕地已经集中到他们手中。以此为基础,富农在地方事务中的领袖作用令人瞩目。为了打赢一场官司,他们不惜花大笔英镑,以斗垮一个不受欢迎的领主。他们改变着乡村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也改变着他们自身。显然他们是一个崭新阶层的前身,一代新人呼之欲出。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富民阶层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富民阶层兴起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富民阶层在中英两国命运不同的原因。
43.关于中古世界的发展状况,回答以下问题 (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8世纪初,日本政府便鼓励人们垦荒。土地兼并日益加剧起来。到8世纪末,不堪重负的农民被迫依附于势力之家,由国家依附民变为私家依附民;或者把自己的份地“寄进”(投托)给贵族寺社,成为他们的依附佃农。由此,日本出现了类似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庄园出现后,日本社会产生了不同于西欧封建骑士的武士阶层,并使国家政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扩大势力,便在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的基础上将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武装起来,成为武士。开始时,武士以农为主,平时务农,战时从军作战。逐渐地,武士完全脱离农业生产,成为一支专门的武装力量。后来,武士成为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11世纪,无数分散的武士逐渐形成地区性的武士集团,其中最强的是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1185年,源氏打败平氏取得中央政权。1192年,源赖朝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幕府。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第147-148
(1)依据材料和所学,对如图结构进行描述说明(4分)
(2)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骑士和武士所折射出的中古西欧和日本的时代特征。(8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菜园、池塘、树林、草地”反映的是中世纪欧洲的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C正确;庄园经济封闭性较强,A排除;庄园经济并不发达,而且其经济形态不是商品经济,B、D排除。故选C。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阿拉伯商人的商业贸易。材料反映巴格达城的码头集聚着来自中国、印度、中亚细亚、非洲等地的货物,说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故选C项;没有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的比较,不能得出“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的结论,排除A项;B项中“垄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材料信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答案:C
解析:
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在查士丁尼的命令下,《民法大全》历时三年才成,6年后再次修订,这些足以说明该法典精心编纂,灵活性和实用性强,A项正确;B项错把修订解读为“补充和丰富”;C项错把皇帝任命法学家编纂法典解读为法典反映君主意志;D项“不断扩张”材料没有体现。故选A。
5.答案:C
解析:
6.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图片左边是等级制度,而右边实际上体现的也是等级制度,只是左边存在着公侯伯子男等封建爵位,而右边是教会、世俗贵族,所以体现了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等级制的转变,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排除。
7.答案:B
解析:A项中“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中世纪欧洲的自治城市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自治城市斗争的结果,而非手段,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领主与市民之间的税务关系,故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欧封建社会。在封君封臣制度下,由于多层分封的关系,各级领主只对自己的直属上级领主负责,这样国王必然只是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故选A项;王权在受到封建领主挑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战争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必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世纪的西欧很多国家(如英格兰、法兰西等)通过战争或联姻加强了王权,逐渐完成国家的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排除C项;“必须”一词说法过于绝对,实际上王权既可以凭借强大的自身力量,也可依靠城市中市民阶层的支持来掌握世俗统治权,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欧洲教权高于王权;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王权地位不断上升;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王权力量走向衰落,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
11.答案:D
解析:9世纪处于欧洲中世纪 时期,阿拉伯帝国进行了大规模地翻译希腊古典哲学著作的活 动,使得希腊古典文化在中世纪得以传承,D正确;题干只提及 了阿拉伯帝国翻译古希腊著作,并未体现出东方学说西传,因此 不能得出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A;柏拉图等人是生活在公元前 的人物,与题干翻译活动时间不符,排除B;题干中的翻译活动目 的是为阿拉伯帝国的伊斯兰神学寻找理论支持,与追逐商业利 益无关,排除C。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发展。从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的城市再度兴起。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封建领主之间矛盾不断,争斗时起。争取自治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不再从宗教的视角强行用教义建构历史”可以看出,中世纪后期历史研究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势,故D正确。12世纪时的欧洲仍是神权高于王权,故排除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故选:D。
15.答案:C
解析:学前教育和种类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现出阿兹特克人鼓励人们全面多元发展,故C项正确;学校种类多样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的教育目的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行,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注重“民主、平等意识的灌输”,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阿兹特克人的教育形成了“体系”,故D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学的形成“刺激了城市的贸易”“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使得城市居民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而居民人数的增加,则成为城市更加繁荣的主要表现,故C项正确。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题干表明大学刺激了城市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封建经济的发展,故B项排除;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18.答案:C
解析:
19.答案:B
解析:
20.答案:B
解析:
21.答案:C
解析:
22.答案:C
解析:
2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文化的贡献。根据材料“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促进了欧洲文化的进步,故C项正确;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经济,故A项错误;阿拉伯文化并未直接促成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阿拉伯文化在沟通东西方文明上发挥的作用,故D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
25.答案:B
解析:
26.答案:C
解析:
27.答案:A
解析:
28.答案:B
解析:
29.答案:C
解析:
30.答案:B
解析:
3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对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材料强调的是国家主权的永久性,这有利于欧洲国家推翻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或建立统一的国家,有利于欧洲社会的进步,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和转让,实际是对天主教会神权统治的一种否定,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倡导的更多的是人的自由、平等等,对国家政体形式也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但这均与题目强调的国家主权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国家主权高于社会的统治力量,不可转让和分割,这有利于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对欧洲当时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如德国的统一),故D项正确。
32.答案:A
解析:
33.答案:C
解析:
34.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封建主对经济利益的关注使市民受到剥削。为了摆脱这种剥削,市民将采取各种方式与封建主展开斗争,争取城市的自治权,故B项与题意吻合。城市兴起之时,西欧依然是分裂局面,A项可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城市布局与题干中封建主对经济利益的关注无关,排除D项。
35.答案:C
解析:
36.答案:A
解析:
37.答案:C
解析:
3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创造的文明与欧亚大陆的文明具有相似性,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C项表述与题意相吻合。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进入文明社会时,新航路还没有开辟,印第安文明并没有受到欧亚文明的深刻影响,A项表述错误,排除;受生产力条件的限制,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立的各文明间没有实现密切的交流,B项表述错误,排除;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联系,D项表述错误,排除。
3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欧封建庄园的司法运作。从材料可知,对领主状告农奴这一案件,庄园法庭没有直接裁判,而是先查阅惯例,后依法判决,故B项正确;庄园法庭没有完全维护领主的利益,也没有过分偏袒领主,而是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奴的利益,排除A、C项;判决维护了庄园经济秩序,体现了公平,排除D项。
40.答案:B
解析: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和政府官僚机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通过封君封臣制维系和协调封建主阶级内部的关系,维护地方封建统治秩序,说明封君封臣制度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故选B项;封建社会的矛盾很多,“解决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促进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内容是封君封臣制出现的原因,D项是其局限性,排除D项。
答案:
(1)表现:世俗王权强化;民族语言普及;民族认同观念兴起。时代背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6分)
(2)设想梁启超: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孙中山: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历史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4分)
(3)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捍卫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2分)
42.答案:(1)特点: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主要从事农业;依靠土地兼并积累财富;是地方秩序的领导者。(6分)
(2)影响: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影响到国家赋税制度变革;推动基层治理秩序的变化;使中国社会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土地兼并加快,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贫富分化。(6分)
(3)原因:中国:专制集权制度阻碍;生产方式未发生质变;重农抑商政策阻碍;重义轻利观念影响。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重商主义推动英国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影响;国家对富民的重视。(4分)
43.答案:(1)庄园是中世纪欧洲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和基层组织。从经济角度看,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庄园依附农/农奴耕种。
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
农奴和自由农民都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徭役。
从社会角度看,农奴法律上是非自由人。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2)骑士、武士都折射出中古时期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这些受封的骑士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经济上封建主在领地内形成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文化上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受封仪式往往加入基督教的因素。
日本经济上也是庄园经济,是由垦荒和农民投托土地给贵族寺社形成的。政治上地方豪强为保护财产,武士集团出现,最终建立了幕府统治,天皇成为名义上的中央政府。文化上形成武士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