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半期测试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命题人:任冬冬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千百户制度,是一种以千户、百户等官吏为主体的藏族基层管理制度。清雍正十年(1732年)夏,应西宁办事大臣达鼐奏请,西宁、四川、西藏派员勘定界址,三方交界之地的藏民七十九族之中近西宁者归西宁管辖,近西藏者暂隶西藏。在归西宁管辖的四十族之内,依据族人多寡,从本族豪酋之中委任土官,令其治理地方,管辖属民。“其族内人户,千户以上,设千户一员。百户以上,设百户一员。不及百户者,设百长一员……千百户之下,设散百长数名”。可见,“千户”、“百户”的称谓与他们当初所管辖的属民户数直接相关。这里提到的“百长”有两种:一是管辖属民不足百户的土官,《番例》称之为“管束部落之百长”;一是“散百长”,即并不具体管辖人户,而是置于千户或百户之下,协助其工作,《番例》称他们为“小百长”。《番例》还常常提到小头目、十家长等职称,并规定:“每十户设立头目一名”,若不遵行,千百户要受到处罚。顾名思义,“十家长”只是在十户左右的属民中产生影响。在《番例》各条款中,十家长和小头目从未被同时提及,二者所指很可能是同一职级,只不过称谓不同而已。《番例》在量刑时,常常把十家长或小头目与平人相提并论,说明他们的地位与平人相差无几。《番例》在论及有关职权时,往往没有提到“散百长”或“小百长”,表明他们在诸多方面没有权威。这样,千户、百户和管束部落的百长是千百户中的主要人物。中央王朝通过千百户对藏族地区实施有效的统治。
千百户的职位由中央政府分封,并依据其是否管束部落分级管理,千户、百户和管束部落的百长“俱由兵部颁给号纸,准其世袭”。其世袭传承,无疑由西宁办事大臣呈报有关材料经朝廷审批,换取相应执据,完成权力交替。散百长“由西宁夷情衙门发给委牌”。由于他们不管束部落,其管理权限在西宁办事大臣衙门。散百长职务不能世袭,因此西宁办事大臣衙门对其职务任命、人选变动有较大的自主权。其次,朝廷以会盟形式与千百户保持政治联系。史书记载,历史上清廷曾与藏族千百户实行会盟制,即一年会盟一次,三年后间年会盟一次。会盟是千百户责无旁贷的义务。清王朝通过会盟显示出对千百户的绝对领导和对藏区的严格管辖权。千百户的一般性违法行为与民同罪,当事人职级越高,罚服越重。根据管理权限,处分权应属清中央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西宁办事大臣衙门。根据《番例》规定,千户、百户和管束部落的百长均有权处理本部落内的诉讼。但司法管辖权却属于清王朝。千百户调处诉讼所依据的《番例》本身由代表清王朝的西宁办事大臣衙门所颁行,作为司法和执法人员的千百户受清王朝的严格约束,其违规违法行为无一例外地受到处罚。所以,他们也仅仅是代表清王朝行使司法权。
(节选自何峰《从<番例>看藏族千百户制度》)
1、下列关于“千百户制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千百户制度是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应西宁办事大臣奏请,由中央设置的针对藏民的管理制度。
B、千百户制度以千户、百户等管理为主体,包括百长和散百长等官吏在内的藏族基层管理制度。
C、“千户”、“百户”的称谓与官吏当初所管辖的属民户数直接相关,而“散百长”则与管辖人户无关。
D、千百户中的主要官吏是千户、百户和管束部落的百长,他们由中央政府分封官职并能世袭传承。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宁、四川和西藏交界处,有七十九族藏民,其中一半以上归属西宁,西宁率先采用了千百户制度。
B、千百户制度中,所有官吏职级的大小基本上是按照官吏人户的多少决定的,但无论官职大小,都必须由中央政府分封。
C、千百户制度在管理上采用的是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最高的土官是千户,最低的是小头目或十家长,下级要服从上级。
D、小头目或十家长虽然属于管理者,但在许多方面没有权威,几乎等同于平人,尤其在量刑时,常常与平人相提并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清王朝对千百户的分封与管理采用中央与地方结合的方式,高职级的千户、百户和管束部落的百长由兵部“颁给号纸”,而低职级的散百长可以由西宁夷情衙门任命。
B、一年一次或间年一次的会盟是朝廷与千百户保持政治联系的形式,也是千百户责无旁贷的义务;这种制度显示了清王朝对千百户绝对领导和对藏区的严格管辖。
C、清王朝在给予千百户权利与地位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着严格的管理,在管理上,清中央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西宁办事大臣衙门具有处分权,千百户对于属户有处分权。
D、千百户在辖区内既是司法人员,也是执法人员,既是立法者,也是被监督者。他们立法的依据《番例》由代表清王朝的西宁办事大臣衙门所颁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4、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病日笃(病重) 告诉不许(告知) 九岁不行(不能行走)
B、拜臣郎中(授官) 寻蒙国恩(寻求) 当侍东宫(充当、任)
C、逮奉圣朝(及、至) 淋浴清化(蒙受) 夙婴疾病(绕)
D、供养无主(主人) 辞不赴命(致辞) 实为狼狈(难堪)
5、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⑧谨拜表以闻。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⑤⑦ D、②④⑧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作者痛说自己童年的不幸遭遇,力陈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为不能做官着力铺垫,写得凄婉悱恻,令人同情。
B、第2段,作者陈述自己因官府逼迫,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从情、理两个方面陈说,写得诚挚恳切,让人感叹。
C、本文前两段重在陈情中晓之以理,后两段重在叙事中动之以真情,成功地将记叙与抒情相结合,打动了晋武帝。
D、最后一段作者用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意在表明孝比忠重要。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5分)
译:
。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5分)
译: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5分)
答:
。
9、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6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⑴舟遥遥以轻飏, 。问征夫以前路, 。
⑵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⑶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
乙 选考题
(三、四大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玩笑
[法]莫泊桑
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对啦,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我不愿结交其他人。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这引起了我的怀疑。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小心。”
整个晚上人们在笑,但笑得夸张。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我听见走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我忽然想起:“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于是我采取了自认为是绝妙的预防措施。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静的。我睡着了。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与此同时,我的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于是,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但我立即挨了一记耳光,使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啊,真令人惊讶!天已经大亮了。人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躺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点浇在我的脸上。
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而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那一天,人们笑够了!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以“玩笑”为题,记叙了一系列发生在“我”生活中的玩笑事件:“我”开人家的,朋友开“我”的,“我”假想中的。
B、“我”的朋友都是些爱开玩笑的人,所以他们那么热情的迎接“我”,策划着在晚上好好开“我”一个玩笑。
C、“我”在卧室里非常小心谨慎,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和地板,是想搞明白朋友们会怎样开自己的玩笑。
D、“我”也觉得自己的高度紧张是“可笑的”,觉得一切都是平静的,所以最后放松了警惕,睡着了,而且睡得很熟。
E、“我”并没有逃开被人“笑够了”的命运,这个结局既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又充满悲剧色彩,引发人们笑后的严肃思考。
⑵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⑶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6分)
答:
⑷小说结尾,“我”认为“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
谒从文墓
马笑泉
不惮于三百里车途的劳顿,披一路风尘,先生,我来到了您的面前。
沱江的水是有些浊了。跟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河流一样,它正逐步丧失清澈澄明的本相。对面稀疏的几架吊脚楼,破旧而灰暗,如同瘦黑的小脚女人,可怜地站在江边;被更多群涌而出的水泥楼房围困着,愈发显出坚持的零丁与困窘来。没有《边城》里古朴坚实的船,没有黄永玉笔下红焰一样燃烧的花,没有彩蝶般斑斓的苗装,没有天真无邪的翠翠的容颜。那个心中形成的幻象,就如同一只由无数精美碎瓷片小心翼翼合成的绝世无双的花瓶,在突如其来的一瞬间碎了。我也由此回到了现实中,呆立许久,才开悟似地轻笑一声:先生,真正的边城,已被您用醇厚优美的文字,极艺术地保存下来。
上去吧!台阶是顺坡砌的,陡陡地盘着。走这样的路,头自然是低着的,脚步也有意无意中放轻放慢。是的,以这样谦恭安静的姿态走近您,在我,是一种必然。在您,是一种应得。想想吧,读《边城》的那些时候,心中是怎样盈满一种几乎接近绝望的感伤的:那么清的意境,那么醇的氛围,水墨一般行云流水地渲染开来;那不可企及之美,象一位不可追求的遗世独立的佳人,令人因无望而生不尽的惆怅和无穷的感伤。先生,您只有小学五年纪的学历,却贡献出了汉语文学中的神品。
路往右一斜,又往左一甩,终于有方小小平地了。一块碑十分劲挺地闯进眼帘,上面的草书豪迈不拘: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当然是您那位机锋百出,堪称一代鬼才的表侄儿黄永玉所题了。永玉先生自称湘西老刁民,戏王侯,弄公卿,其锋芒毕露跟您的慈和看似大不一样,但骨子里那种至情至性倔强进取,却是一脉相承的。想当年您怀抱文学的梦想孤身入京,一段时间困顿潦倒几乎冻饿而死,令郁达夫大为感叹地写下《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但您硬是咬紧牙关挺过来了,不但挺过来,而且以绝大的天才和不拔的坚韧渐渐打开局面。这里要感谢徐志摩先生。当时如果没有这位诗界明星的关照和提携,也许,我们本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将会损失“湘西”这至为精美的一页。
再往上去,台阶渐陡,两旁草木极宁静地护持着一种平和清静氛围。先生,您一步一步引导我上升,而我终于来到您的面前。一大块天生彩石,浑然古朴,深深扎进湘西的泥土。您栖身其下,已与大地溶为一体。您已不在,而又无处不在。石头上镶着碧色的字,是您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是的,您的一生,都是在召唤着一个人所应有的善与真,并由此而获得了美。正如您所说,您毕生只想在一片苍凉废墟上修筑一些希腊式的关于人性的小庙。于是便有了《湘西》,有了《从文自传》,有了《月下小景》,最后上升为神奇的《边城》。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您仅仅是一个营造世外桃源的田园诗人,可只要深入您那些像湘西一样深重质厚的文字,是任谁也会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啊!
不禁想起鲁迅。他老人家东方式的悲天悯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怀抱,其实是和您同出一源。
先生,其实我还远没有领悟您的精神和苦心。当我久久凝视时,您可在满刻沧桑中面露慈和微笑看我?您可以温文质朴的声调给我一次神光天降的点悟?而我终将告别而且远去。且让我扶此石留影纪念罢,并由此深记:大师就是那种,即使躺在你脚下,也一再提升着你的人。
??????????????????????????? (原载《散文》2001年第12期)
⑴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读《边城》的时候,作者会产生“一种几乎接近绝望的伤感”,是说读完《边城》后人们会意志消沉,使人对现实有一种绝望的伤感。
B、从文中可以看出,翠翠是沈从文先生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这个人物的性格符合作者的审美旨趣。
C、“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这句话表明沈从文先生充满自信,个性张扬。
D、从“沱江的水是有些浊了”可以看出,作者对边城目前的自然环境的状况甚为不满,借此引发人们对包括环保问题在内的诸多问题的思考。
E、“也许,我们本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将会损失‘湘西’这至为精美的一页”,是对沈从文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其贡献的赞美。
⑵第一段中,作者写“心中形成的幻象”和现实的差距,作用是什么?(6分)
答:
⑶第四段中,作者认为沈从文“不仅仅是一个营造世外桃源的田园诗人”,为什么?(6分)
答:
⑷这是一篇赞美追悼沈从文先生的文章,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颂扬沈从文先生的?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举办世界杯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有人说,能给中国足球带来质的飞跃,这种论调简直不可理喻。
B、水价上调是近期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在听证会上,供水企业只说亏损,对水价构成始终三缄其口,这让人们大为不满。
C、咱们从小在一块长大,虽然分别了几年,但是时间并没有阻断你我之间的感情,有什么困难你尽管说出来,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D、我们在技术革新时遇到了一个大问题,大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屡试不爽,多亏陈总指点,才渡过难关。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资源、市场优势,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为全面实现现代化提供更大空间。
B、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不安全、侵权、不诚信以及防止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C、上海“11·15”高层住宅火灾是过去15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据说此次灾难的直接原因是由无证电焊工违规操作引起。
D、2010年11月16日,中国申报的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5、下列六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
②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③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
④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切的数目。
⑤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
⑥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道还隐藏着多少蓇葖,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得到的。
A、③②①⑤④⑥ B、③②⑥①④⑤
C、③②①⑤⑥④ D、③②⑥①⑤④
16、英国《太阳报》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结果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了四个最佳答案:
①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
②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
③为婴儿洗澡的母亲;
④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医生。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四种人的共同特点。(5分)
17、下面这则邀请函有三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6分)
邀请函
贵校第五届艺术节将于10月15日~20日举行。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发出鼎力邀请。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到琴的悠扬,歌的高亢。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同行在热情相邀,孩子在期待,母校在召唤,恭候您的惠顾!
湄潭中学
2012年10月10日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六、写作(60分)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湄潭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科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1
2
3
4
5
6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5分)
②(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11分)
8、(5分)
9、(6分)
10、名句默写(6分)
(1) ,
(2) ,
(3) ,
乙 选考题(25分)
(三、四大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大题计分。)
(1)(5分)( )( )
(2)(6分)
(3)(6分)
(4)(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3分)( )
14、(3分)( )
15、(3分)( )
16、(5分)
17、(6分)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六、作文(60分)
题目:
800字
参考答案(高二年级 语文)
1、A“西宁办事大臣奏请”的内容是勘定界址,划分归属,而不是千百户制度。
2、B不是所有的官吏“都必须由中央政府分封”,底层的官吏,如散百长不按照管理人户的多少,“其管理权限在西宁办事大臣衙门”。
3、D千百户不是“立法者”,只是执法者。《番例》不是立法的依据,是调处诉讼的依据。
4、C
5、C(②④⑥介词:用。①⑤连词:因为。③介词:凭借。⑦介词:因为。⑧连词:表目的,来。)
6、A
7、(1)我想奉命急速上路赴任,但(祖母)刘氏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暂时顺应自己的私情(侍奉祖母),向长官申诉,却不被允许。
(2)我的辛酸悲苦,不单是蜀地的人士和梁州、益州长官所看见和清楚了解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8、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9、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10、(1)风飘飘而吹衣;恨晨光之熹微
(2)响彻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
(3)三顾频烦天下计,长使英雄泪满襟。
11、
(1)C、E【解析】A项“一系列”不合实际,并且小说也没写“我”怎样开别人的玩笑。B项是小说中的“我”的假想。D“放松了警惕”与后文“远离床”、“保持清醒”等情节相矛盾。
(2)“我”是一个:①开过别人玩笑,却又怕被人开玩笑,②敏感多疑,③胆小谨慎,④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感到危机四伏的小人物。(①根据第1段,②根据第2~5段中的多处细节描写,③根据第5段,④第4、5两段里“我”对种种生活物品的猜疑可以认为是“现实生活危机感”在这个小人物身上的折射)
(3)①心理描写,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如第三段中写“我”的小心谨慎);
②动作描写,小说借助连续的动作描写推动着人物的命运走向,同时生动的刻画出人物胆小谨慎的性格特征。(如第四段、第五段中写“我”的多疑)
(4)①从小说前文铺垫的情节看,这场笑话的出现的确与“关窗”、“挪床”的措施有直接关系,这样写符合情节的内在逻辑。②“我”之所以闹笑话有深层的社会性原因,就是当时的时代人们普遍存在空虚无聊、相互愚弄、充满信任危机的社会弊病。“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怀疑”、“一切都值得怀疑”等语句就是当时代的社会缩影。③小说结尾这样写,恰恰进一步表现了“我”在这样的社会病中心理被扭曲的程度,以及不能觉醒、难以自拔的可悲,使小说的主题表达得更深刻。(分析合情合理即可)
12、
(1)B、E【解析】A项是对《边城》创设的意境、氛围的赞美,因其美不可企及而感伤,而不会“意志消沉”也不是“对现实的绝望”。C项,这句话不是表明他的自信和个性张扬。D项所述的环保问题本文并未涉及,作者主要是想表达那种心中的边城幻象不再的遗憾。
(2)这样对比着写,表现了作者对心中的边城“幻象”,即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世界的神往和陶醉,为下文颂扬沈从文先生把边城“极艺术地保存下来”的文学成就做铺垫。(“心中形成的幻象”在这里是指“边城”,“现实”是眼前所及的景象,两者之间构成对比关系,在对比中表现了作者对《边城》的喜爱,也为赞美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做铺垫。)
(3)沈从文营造世外桃源,是在召唤着一个人所应有的真、善、美,同时更让人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对这种情怀我们也可以做这样的理解:他不仅是在构建虚幻的美好世界,更是表明对现实世界的一种不满,对现实人生的同情。)
(4)①沈从文取得了极其巨大的艺术成就,贡献出了汉语文学中的神品。②至情至性倔强进取,对文学矢志不渝地追求。③悲天悯人,一生都在召唤真善美,启迪后人应该怎样为人为文。(能答出两点即可)
13、B【解析】A项“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不能用在“论调”上。B项“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谨慎,也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C项“鼎力相助”,大方帮助,是敬辞。D项“屡试不爽”,多次使用都没有差错。
14、D【解析】A项关联词语不当,改为“只有……才”。B项否定误用,“防止文化不受污染”应为“防止文化受污染”。C项句式杂糅,可改为“直接原因是……违规操作”或“此次灾难是由……引起”。
15、A(注意时间顺序、转折关系和因果关系。)
16、这四种人都带着爱心和奉献精神在从事有创意有情趣的实践活动而且有成就感。(做富有创造性或奉献爱心的事情的人最快乐。)(要求:必须是一句话,要有“爱心”或“奉献”、“创造性”或“成就感”等关键词。)
17、(1)贵校—我校 (2)鼎力—诚挚 (3)惠顾—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