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7年级科学下册第2.1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研究人员发现有部分患者康复后会出现味觉和嗅觉消失。对此现象推理正确的是( )
A.存在味觉和嗅觉感受器被破坏的可能性 B.相应感觉消失主要是大脑中枢适应的缘故
C.这部分患者嗅觉失调是因为年龄造成的 D.可以排除因新冠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
2.盲人在“读”盲文时,主要依靠皮肤中的( )
A.冷觉感受器 B.热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触觉感受器
3.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人从明亮处走到暗处,瞳孔会缩小
B.人会晕车是因为内耳里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感受器过于敏感
C.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会在伤口处形成痛觉
D.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是因为嗅觉感受器易疲劳
4.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其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 )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大脑皮层
C.分别在手指受伤处的真皮和表皮
D.分别在手指受伤处和受伤处附近
5.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感受此刺激的感受器和痛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
A.均在手指受伤处 B.指尖和手指受伤处
C.手指受伤处和大脑 D.手指受伤处和伤处附近
6.中药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喝中药时,小金觉得药在即将要咽下去时最苦,原因是( )
A.药到咽处人才接受刺激 B.味蕾只在舌根部
C.舌根对苦最敏感 D.人的错觉
7.为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程度,小金用一支绘图笔在小徐皮肤的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小徐蒙上眼睛后,小金用针轻轻接触测试区上不同的点,当小徐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将小徐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记录下来。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重复此实验,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皮肤部位 手臂 手掌 指尖 前臂
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 50 85 100 75
A.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判断实验时针触指尖的力度大于针触手臂的力度
B.本实验说明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C.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D.身体各部位的不同触觉的敏感性不同
8.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下列情况与此相似的是( )
A.时间久了,腥臭味闻不出来 B.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度差异很大
C.孩子的嗅觉往往要比他们的父母得多 D.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9.味觉感受器主要感受( )
A.有气味气体的刺激 B.固态物质的刺激
C.液态物质的刺激 D.干燥的化学物质的刺激
10.“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这些带着灰色幽默的词汇生动地展现了生活食品急剧的价格上涨在民众和媒体中引起的情绪。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大豆、大蒜、生姜细胞中都有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
B.图中的每一粒豆都是由一个子房发育而成的一个果实
C.大豆是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子叶
D.吃生姜时感觉有一定的辣味,味觉是在人的大脑形成的
11.搜救犬在灾后救援行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利用其特长搜救被埋没的幸存者。用搜救犬搜救是因为搜救犬有灵敏的( )
A.触觉 B.嗅觉 C.视觉 D.味觉
12.据美国《纽约邮报》报道,美国一位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20岁女子声称,自己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感染症状,包括丧失听力、味觉和嗅觉。经研究证实发现个别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会出现感官失调的症状。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味觉失调一定是因为味蕾受损 B.所有人的听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
C.该患者嗅觉失调是因为年龄造成的 D.可以排除因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
13.古代有十指连心的说法,这是因为( )
A.心灵手巧 B.手指上的皮肤特别薄
C.手指比较灵活 D.指尖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14.下列对各种感觉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如果没有痛觉,将不利于人类的自我保护
B.如果没有热觉,人类就可以适应温度更高的环境
C.如果没有冷觉,人类不能在寒冷的极地生活
D.如果没有嗅觉,人类就不能避开有毒气体来保护自己
15.为了品尝“舌尖上的美味”,小明去吃了一次重庆火锅,结果感觉又麻又辣,眼泪直流。形成麻和辣感觉的器官是( )
A.大脑 B.眼
C.鼻 D.舌
16.盲人阅读盲文靠的是( )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触觉
二、填空题
17.置身于油菜花中可以闻到的芳香气味,时间久了就感觉不到了,这是因为嗅觉的___________(填“适应性”或“差异性”)。
三、简答题
18.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最后告诉她患了感冒,开出处方。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晚饭时,面对母亲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没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请问:
(1)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_________比较敏感。
(2)小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说明理由。(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分析】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粘膜。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
【详解】
A.味觉和嗅觉感受器被破坏,会导致人体味觉和嗅觉消失,故A正确。
B.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但是适应性并不会导致感觉消失,故B错误。
C.题干中没有明确表示年龄和嗅觉失调的关联,故C错误。
D.人体所有的感觉形成都需要神经来传递信息到大脑,所以可能是新冠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故D错误。
故选A。
2.D
【分析】
皮肤的真皮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
【详解】
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所以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觉感受器。
故选D。
【点睛】
真皮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是个经常被忽视的知识点。
3.B
【分析】
(1)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
(2)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听觉。
【详解】
A.光线由亮变暗,瞳孔扩大,光线由暗变亮,瞳孔缩小。因此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变大,故A错误。
B.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的所在处,与身体的平衡有关。前庭可以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化和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半规管可以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这些感受到的刺激反映到中枢以后,就引起一系列反射来维持身体的平衡。因此当人体的半规管和前庭过度敏感,就易出现晕车、晕船,故B正确。
C.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痛觉会在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形成,故C错误。
D.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是因为嗅觉具有适应性,故D错误。
故选B。
4.B
【分析】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
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完成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因此手指不小心被针扎后感到疼痛,痛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质里的躯体感觉中枢。
故选B。
5.C
【分析】
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
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内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完成缩手反射。同时脊髓内的神经中枢还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因此手指不小心被针扎后感到疼痛,痛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质里的躯体感觉中枢。
故选C。
6.C
【分析】
味觉是舌对液态物质产生的感觉,味觉感受器分布舌背面和两侧粘膜。
【详解】
味觉感受器的分布、功能如图:
可见,喝药时,往往会感觉到药快咽下去的时候特别苦,原因是舌根对苦味最敏感。
故选C。
7.A
【详解】
A.通过上述实验不能判断实验时针触指尖的力度大于针触手臂的力度,A错误,符合题意;
B.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不同部位触觉敏感程度的不同,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本实验说明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指尖感到针触的百分率最高,说明指尖的触觉敏感程度最高,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手臂、手掌、指尖、前臂触觉百分率不同,说明身体各部位的触觉感受器分布不同,触觉的敏感性不同,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A
【分析】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粘膜,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
【详解】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说人在较长时间闻了某种气味后,会失去对这种气味的嗅感,这句话是说嗅觉具有适应性。选项A中“时间久了,腥臭味闻不出来”,提现了嗅觉具有适应性,其余三个选项提现的是嗅觉的差异性,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9.C
【分析】
人体的鼻腔顶壁的粘膜中有嗅细胞,能够接受挥发性气味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舌背面、舌尖、舌两侧即舌根有味蕾,是味觉感受器。
【详解】
味觉感受器分布于舌上有味蕾,分布于舌背面、舌尖和舌两侧,味觉感受器分布舌背面和两侧粘膜;舌背面、舌尖、舌两侧和舌根,叫味蕾,味蕾主要能够感受液态物质的刺激。
故选C。
10.B
【分析】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
(2)一朵花经过传粉受精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3)植物根据子叶数目可以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营养物质一般来自子叶,单子叶植物营养物质一般来自胚乳。
(4)人体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详解】
A.大豆、大蒜、生姜都属于植物,细胞中都有的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A正确。
B.如图中的每一粒豆都是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属于生殖器官,B错误。
C.大豆种子中含有两片子叶,属于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子叶,C正确。
D.人的舌上有味蕾,位于舌的背面、舌根和两侧的粘膜,能够接受到酸甜苦咸等化学物质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辣的味觉,D正确。
故选B。
11.B
【分析】
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据此解答。
【详解】
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主要靠人的感觉器官,例如:眼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道。此外,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如:我们闭上眼睛能摸出某种物体的软硬程度,靠的就是皮肤的触觉。搜救犬搜救幸存者靠的是嗅觉。
故选B。
【点睛】
关于感觉器官的内容的考查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
12.B
【分析】
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叫做感觉器官,例如眼、耳。
【详解】
A.味觉失调可能是味蕾受损,也有可能是传递味觉信息的神经以及大脑皮层的味觉神经中枢受损,故A错误。
B.人体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故B正确。
C.该女子20岁,年龄较少,不可能是因为年龄造成的,故C错误。
D.个别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会出现感官失调的症状,则可能是病毒引起的神经损伤,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人体的感觉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
13.D
【分析】
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受外界各种刺激。
【详解】
感觉的敏感性不同,指尖处的感觉神经末梢最多,因而对外界的敏感性最强。所以,也就有了“十指连心”之说。
故选D。
【点睛】
皮肤的结构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具体的实例理解掌握。
14.B
【分析】
感觉器官是带有附属结构的复杂感受器。人体有多种感觉器官,主要感觉器官有眼、耳、鼻、舌、皮肤等。
【详解】
A.痛觉是皮肤感觉的一种,是辨别各种刺激对机体伤害程度的感觉,这种感觉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它可以防止机体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如果没有痛觉,将不利于人类的自我保护,A正确。
B.30~45℃时热觉感受器的活动较强,当外界温度升高时,人体产生不适,从而人避开高温环境,是对人体的一种保护,B错误。
C.由冷觉与热觉两种感受不同温度范围的感受器感受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感觉,对冷刺激敏感的叫冷感受器,冷觉的存在,使人类避开寒冷的极地生活,进行保护自己,C正确。
D.嗅觉感受器分布鼻腔顶端,叫做嗅粘膜。味觉感受器分布于舌上有味蕾,分布于舌背面、舌尖和舌两侧,味觉感受器分布舌背面和两侧粘膜。舌背面、舌尖、舌两侧和舌根,叫做味蕾,嗅觉在存在,使人能避开有毒气体来保护自己,D正确。
故选B。
【点睛】
关键是明确冷觉、热觉、痛觉、触觉等感觉都是由皮肤里的感受器感知的。
15.A
【分析】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感受器接受刺激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过程。
【详解】
人体感觉形成的部位都是在大脑,眼、耳、口、鼻都是接收外界刺激的感受器;
故选A。
【点睛】
人的感觉。
16.D
【分析】
盲人不会产生视觉,但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神经冲动传到语言中枢,例如听觉、触觉等。
【详解】
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能阻挡化学物质的侵入,生发层中有黑色素细胞能产生黑色素,阻挡紫外线对内部组织的损伤。真皮中有大量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使皮肤得到营养,还能够接受冷、热、痛、触等刺激。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所以盲人用手“阅读”盲文时是依靠皮肤中的触压觉感受器,D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主要考察人的感觉。
17.适应性
【分析】
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
【详解】
人的嗅觉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
【点睛】
掌握人体嗅觉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8.热 不好,痛觉对人类十分重要,没有痛觉我们可能就无法感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
【分析】
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
【详解】
(1)皮肤的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其中手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手背上热觉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2)不好,如果没有痛觉,当人体某部位受到伤害时,就不能及时察觉到,这样就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对人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点睛】
多种感受器的功能以及多种感觉的形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一般。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