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清代科举采用分省录取,“考取之时,就本省卷内择其佳者,照所定之额取中”,在庶吉士(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有潜质者担任)的选拔上,也是采取分省取士的办法,如清初顺治年间录取的40名庶吉士中,直隶、江南、浙江各5名,江西、福建、湖广、山东、河南各4名,山西、陕西各2名,广东1名。清朝实行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
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的交流 D.保证科举取士各区域的平衡
2.明清科举制度的四大流程:1、院试一年一次,在县里考;2、乡试三年一次,在省里考,由朝廷亲命学政主考;3、会试三年一次在礼部考,由礼部监考;4、殿试三年一次在紫禁城保和殿考,皇帝监考。据此可知,明清科举制度
A.趋于僵化 B.利于强化君权 C.讲究论资排辈 D.程序严谨
3.两汉时期,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唐六典》规定:“监察御史,若在京都,则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监察御史有权监察地方的考课、户口、籍账、赋役、农桑、仓库、屯田、铸钱、财政收支和判决囚徒等方面,还加强了对礼仪、军队、治安、馆驿、选举等方面的监察。汉唐时期的行政监察制度
A.有利于国家由人治走向法治 B.体现了监察制度走向了完善
C.可以有效消除贪污腐败现象 D.有利于保障政务的有序运行
4.察举制实行之初,丞相卫绾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不久,窦太后借故将卫绾免职。这一事件折射出当时
A.不同学派矛盾激化 B.“大一统”盛世气象初显
C.外戚干政威胁皇权 D.学术竞争环境相对宽松
5.南宋人王栐说:“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倡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故圣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白弃于盗贼奸宄。”材料表明宋朝科举制
A.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提高官僚队伍素质 D.利于统治秩序稳定
6.陈寅恪说:“当时汉文化之中心在长安,以诗赋举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与此同时,声讨之音时起时伏,《新唐书》、《选举志》有关上疏罢试诗赋、停进士科的大臣就有礼部侍郎杨绾、宰相郑覃、宰相李德裕等。这说明唐朝
A.士族力量仍然强大 B.庶族力量日趋衰落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 D.中枢机构制度完善
7.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A.主要是打击世家大族 B.更加公平公正
C.推动词曲文学发展 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
8.1313年,元仁宗恢复科举考试制度,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元朝此举
A.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承发展 B.推动了儒学思辨化
C.助推四书五经成为儒学读物 D.加速了儒学的复兴
9.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慎、公、勤等多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10.宋代科举考试实行封弥和誉录制度,前者是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封贴,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后者是将原卷封存,另抄副卷交考官批阅,以防考官辨认考生笔迹。这些制度
A.杜绝了科举舞弊现象 B.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C.强化了门第出身观念 D.造成了选官制度日趋僵化
11.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对官吏的考核一直混杂在普通的行政活动中,到了唐代出现了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
A.坚持德才兼备的考核原则 B.重视考核程序的规范化
C.考核的过程注重公平公正 D.官吏考核的逐渐专业化
12.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代,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 B.抑商政策的松动
C.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 D.科举制度的发展
13.东晋初期,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视世家大族,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这一时期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14.从1427年开始,明政府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明朝实行科举考试南北卷制度
①是为了保证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
②体现了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③说明当时政治中心出现了南移的倾向
④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宋代科举在“正奏名进士、诸科”之外,对那些屡试不第而又年岁偏大的士子实施优抚政策,给予其“特奏名进士、诸科”功名。两宋因“特奏名”录取进士、诸科多达5万人。这一举措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利于稳固封建统治的基础
C.导致科举考试的失序 D.是“三冗”问题产生的源头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到了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成为了常规化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到了武则天时代,更是创造性的开设武科,除了用科举吸纳政治人才之外,还用武科来吸纳军事人才,从而让科举制度真正的完善起来。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海峰等《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难怪清朝统治者也直言不讳地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特以牢笼人才,舍此莫属。”
——摘编自金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渊源于汉朝”的含义;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的主要原因。由此,我们对科举制度的存废,有哪些启迪?(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中、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其中要求地方郡国每年推举二人。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慢主惘时,实为乱源。
材料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此种制度较广泛地向地方各阶层的地主们打开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因而各地地主特别是过去的寒门,商人地主等也取得了高官厚禄,参与政权。
(1)材料一反映了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材料二描述的选官制度主要盛行于哪--历史时期?
(2)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你如何评价该制度?
1-5 BDDDD 6-10CBACB 11-15DDABB
16.(1)含义:汉代察举制也注重对选拔人员的才能的考核,因此是科举制的渊源。特点:以考试为标准;不断完善;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
(2)原因:科举制的消极性加大;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启迪:科举制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科举制的选官制度的发展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17.(1)制度:察举制。时期:魏晋南北朝。
(2)制度:科举制。评价:积极方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相对公平公正。
消极方面,禁锢了思想;不利于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