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省熟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校内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必修)
一、选择题(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某原始人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母系氏族社会
D.父系氏族社会
2.研究商朝历史,下列可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A.远古炎黄传说
B.河南二里头遗址
C.殷墟甲骨卜辞
D.《史记·殷本纪》
3.若围绕“百家争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设计一个研究主题,下列最恰当的主题是
A.社会变革
B.思想解放
C.民族交融
D.走向统一
4.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
A.北魏、西晋、北周
B.西晋、前素、后周
C.西晋、北魏、北周
D.北魏、前秦、西晋
5.《太平广记》载:不论士庶举子,皆以科举“建功树名,出将入相”。该现象始于
A.西汉
B.隋唐
C.两宋
D.明清
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快速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重新开通大运河
B.城市日益兴盛
C.农业技术的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7.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
8.下图中诗句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北宋与金对峙
9.曾有大臣这样描述自己:“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位大臣是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
C.宋代的三司
D.明代的内阁
10.论及某行政中枢的特点,有学者把它归纳为简、速、密。简,就是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即保密性强。据此判断,它是指
A.唐朝尚书省
B.元朝中书省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11.在出土的明清瓷器的图案中,常见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卧冰求鲤、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题材。这主要表明
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领先于世界
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的倾向
12.《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代郡名,在今越南)微外(边界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由此可以得出的推论不包括
A.汉朝与罗马帝国之间有交往
B.交通路径是通过海上商路
C.汉朝在今越南北部设郡管辖
D.汉朝和罗马帝国互派使者
13.“1453年,征服者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一个新的纪元,帝国的纪元,正式开始了。这个新的巨人,跨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屹立,一只脚踏在亚洲,另一只脚踏在欧洲。”该材料中“这个新的巨人”是指
A.波斯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4.下图是欧洲某个时期的地图,其最早出现的时间应该是
A.13-14 世纪
B.15-16世纪
C.17-18世纪
D.19世纪中期
15.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下列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建立新教,抨击教会腐败
B.反对专制,倡导自由平等
C.重视实验,打破神学禁锢
D.崇尚理性,解放人的思想16.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每日邮报》在一篇报道中写道:“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
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着这样那样的好事。”该报道
A.将殖民侵略美化成传播文明
B.肯定了英国政治体制的优越
C.批判了阶级矛盾激化的现状
D.证明英国极力推广工业文明
17.“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这三大政策推行于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日本明治维新
D.普鲁士武力统一
18.恩格斯曾对一个历史人物有这样的评价:“他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该历史人物是
A.路易十四
B.俾斯麦
C.克伦威尔
D.拿破仑
19.有学者统计,中国1685年人口约为1亿,1767年约为2亿,1790年约为3亿,此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来自新的作物从新大陆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国。“新作物”最有可能是
A.小麦和水稻
B.玉米和甘薯
C.马铃薯和小麦
D.水稻和玉米
20.据史料记载,1843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
A.割占香港岛
B.建立上海租界
C.赔款2100万银元
D.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21.李鸿章认为,要改变中国贫弱的现状,“必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这一思想的是
A.天津机器局
B.上海机器织布局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22.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下列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天津条约》的签订
C.《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23.“江城首义起风雷,万里神州荡浊埃。创立共和皇族废,三民硕果笑颜开。”该诗描述的是
A.太平太国运动
B.戊戌维新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4.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A.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
B.以温和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统治
C.使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之路
D.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25.“中国在上海的英勇抵抗证明了这一次日本并不能轻易取胜······只配着步枪机枪的中国军队却遏制了日军达4个月之久。”材料描述的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淞沪会战
D.长沙会战
26.“贵路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寒敌胆。”该电文所贺之师应为
A.国民革命军
B.八路军
C.人民解放军
D.新四军
27.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一行飞抵重庆。8月29日,《大公报》发表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
A.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B.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C.顺应了中国人民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
D.标志着国共两党就建立联合政府达成共识
28.在一次重大的会议上,毛泽东深情地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据此判断,这次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9.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下列人物属于志愿军战斗英雄的是
A.赵一曼
B.左权
C.杨根思
D.王进喜
30.右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把更多的钢铁送到祖国建设
的最前线》。该宣传画体现了我国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社会风貌
B.过渡时期人民建设祖国的热情
C.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D.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把更多的鋼银
送到租國建設的最前线
31.1979年4月,广东省领导向中央汇报:“我们省委讨论过······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走一步,放手干。”后来,中央让广东“先走一步”的重大决策是
A.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逐步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32.有学者指出,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使改革有了一个总的、明确的目标。这在于中共十四大
A.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明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33.以下哪一项经济主张是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相适应的
A.鼓励恢复传统手工业
B.推动生产的机械化
C.引进国外优势产业填补国内空白
D.保障外国资本在印度的合法权利
34.以下属于“亚洲的觉醒”的是
A.苏丹马赫迪反英起义
B.伊朗立宪革命
C.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里夫共和国的建立
35.“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符合这段话中描述的“以前的大国”和“正在崛起的国家”分别是
A.英国、法国
B.美国、英国
C.英国、德国
D.日本、德国
36.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是
A.十月革命
B.巴黎和会召开
C.五四运动爆发
D.国际联盟成立
37.1947年,法国总理拉马迪埃说:“每一笔贷款的给予都取决于政治现实,每获得一笔贷款,我们的独立就要减少一些。”他的言论针对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的成立
D.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38.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20世纪80年代曾说过:“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这里的“安全网”是指
A.政府干预经济
B.“以工代赈”措施
C.社会福利制度
D.加入国际经济组织
39.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促使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
A.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
B.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进一步发展
C.区域经济集团化出现
D.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发展
40.下列各项中,对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表述最确切的是
A.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
B.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D.合作与共赢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基本原则
二、材料题(41题10分,42题1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1952年和1956年我国国民收入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对比表。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1978年全会公报提出:现在我们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郑谦、庞松《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第四卷)
材料四
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奇事”典型,并说明中国共产党正在探索怎样的革命道路。(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变化的历史意义并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会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判断这是哪一次重要会议并分析它的深远影响。(3分)
(4)据材料四,指出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中得出的重要认识,试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史实加以说明。(2分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开始,约在法国革命前二十年。那时英国忽然产生了一群发明家,他们依据前人所已发明的粗模,发明了许多机器,使他们代替了人工,来做开矿、纺织、制造、耕种及交通的种种事业。于是工厂的一件东西,便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中心点了。
材料二
下面所示内容为科学与十九世纪文化的关系图。
材料三
本图(注:材料二)上各件史迹的因果,并非真能如此简单,比如工业革命的原因,并不以科学为限,他的结果,也并不止民主主义及帝国主义的两件事,他们不过是他的最重要的原因及结果罢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的首先发生地以及在生产技术与组织管理方式上的新变化。(2分)
(2)据材料二,分析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后果。(3分)
(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佐证这一观点。(仅需一例)(5分)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省熟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校内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必修)答案
41、(1)典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历史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政策因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战略决策:改革开放。
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影响: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举例:如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了港澳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所举史实须在规定时段内,史实要准确,说明须合理即可)
42、(1)首发地:英国。
新变化:生产技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机器取代人工)。
组织管理方式-大工厂制出现(工厂代替手工工场)。
(2)原因:科学兴盛(科学技术的进步)。
后果:促进了民主主义和新帝国主义思潮的发展。
(3)观点: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或综合性。
佐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