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变化的地形知识清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 变化的地形知识清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1-06 11:4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章 变化的地形
注意:
1、汶川地震: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2、唐山地震: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3、台湾: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4、日本: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5、红海: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一、火山与地震
1、地形及其变化
(1)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
①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②丘陵:相对高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④高原:高原特点是海拔高,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陡坡。
⑤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原或丘陵。
(2)地形的变化:地壳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因而地表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所谓“沧海桑田”的成语,正是人们对自然界地形变化的生动描述和感叹。
(3)地形变化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力二个方面。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有: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起地形变化。
(4)地形变化的速度:地质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会发生剧变,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有的地形变化却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但年长日久仍会显露出“沧海桑田”的明显变化。
2、火山
(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口处或地壳脆弱的地方猛裂冲出地面造成。其现象常常是惊心动魄,十分壮观的。图4-1表示火山的构造。
(2)火山喷出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三类。气态物以水蒸汽为主,还有氢气、二氧化硫等。液态物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浆。 图4-1
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3)火山的分类: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4)火山的利与弊:强烈的火山喷发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和局部气候变化,有很大危害性。但另一方面,火山喷发也可能带来新的矿产和地热资源,为我们所利用。
3、地震
(1)地震:地震是指地壳的突然震动。地震是常见而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地球上每年约有500多万次地震发生,其中能被感觉到的地震约有5万多次。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约十多次。
(2)地震原因:产生地震主要原因是来自地壳内部力量,使地壳坚硬的岩石产生断裂和移动而引起。另外,某些人类活动如修大型水库、爆炸等也会引发局部地震。
(3)地震时现象和造成的灾害:大地震发生时,在震中(地震中心)附近,大地会发生上下颠簸和左右摇晃。也会造成山体滑坡和岩石崩落、地面褶皱、开裂、塌陷或隆起,还会引起海啸。
地震会使房屋倒塌、桥梁断裂,交通、水电中断,还会引起火灾,使人民生命和财产蒙受重大损失。如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使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顷刻化为废墟,有24万人丧生。
(4)地震程度的表述:①震级: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每增加1级,释放能量约增加33倍。1级最小。3级以上地震能被人感觉到。5级以上均属于破坏性地震,且随震级增大破坏性也增大。76年唐山大地震震级达7.8级。②烈度: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的影响和破坏程度,通常分为12级。一般地说,烈度大小与震级大小、该地与震中距离和震源深浅等有关。震级大、与震中距离近、震源浅则烈度就大。 烈度达3度时人能察觉,6度以上则会造成较大破坏,达到11、12度时,将使大批房屋倒塌、地面严重变形,造成巨大自然灾害。
(5)地震预报:地震发生前,大地、天气、水文、地磁及一些动物的行为常有异常变化,根据这些预兆,预报地震的发生,称为地震预报。正确的预报可大大减轻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但因地震成因复杂,目前还不能正确预报所有地震。
下面一些现象与地震有很大的关联,常作为地震发生的预兆。
①地下水变化:如发生井水冒泡、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地下水中氡气含量增加等异常。这是因为地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含水层会受到挤压或拉伸发生变形,地下水所处条件发生改变而引起地下水位异常变化。
②地温变化:地震前常有地温明显增高,天气有异常闷热的感觉。因为一般情况下,地下深处温度(地温)变化是很小的,但地震前,由于深处岩石结构复杂的变化会产生大量热能,引起地温的升高。
③地电变化:地下土壤岩石天然存在电场,称为地电,可用电表测量它的存在和数值。地震前,岩石发生变形,地电也有异常的变化。
④地磁变化: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地震发生前,该处地磁场也常有异常变化,可用仪器测量它的变化。
⑤地形微小变化:地震前,由于岩层受内力作用发生变形,使地形也发生微小变化,这需要借助仪器才能测量出。
⑥一些动物行为失常:不少动物的某些感觉器官有特别灵敏的功能,能感觉到地震发生之前自然环境的微小变化,出于生物的本能会表现出一系列异常的反应。所以地震前常有老鼠出洞、蚂蚁搬家、鸡犬不宁等异常情况出现。
(6)发生地震时应对措施:发生地震时,必须冷静迅速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以使生命财产损失尽可能减小。其核心是保护生命安全,防止灾害扩大,减小财产损失。课文中的几条如:迅速关闭煤气、灭火断电,人员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处且远离高压线和陡坡,在室内则应躲在厨房卫生间等狭小空间或牢固物下面,以及不要误听谣传等都应记住。
(7)地震和火山的分布:世界上地震与火山集中分布在两个地带:①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火山带。这与地壳的板块分布有关,这两个地震火山带均处于板块与板块之间。
我国处在这二个地震火山带交界处,是个多地震国家,普及地震有关知识对减小地震造成的损失具有很大意义。
二、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事例:①喜马拉雅山是当今世界上最高峻山脉,但在几千万年前,那里还是茫茫的海洋。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海洋生命的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大海。②台湾海峡过去曾经是陆地,后来变成了浅海。据考证,在台湾海峡的底部,至今还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③大连市的星海广场是一处新的旅游景点,但原来该地是一个海湾,并没有广场陆地。由于移土填海,人工造田,才使原来的海湾变成了现在的陆地。
(2)海陆变迁的原因:海陆变迁是地形变化中的一类,促使海陆变迁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另一方面来自地球外部,如风和流水等的侵蚀作用,生物和人类的活动等。
2.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1)魏格纳在地图上的发现:人类对地形变化原因的探索从未间断过,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一个为科学献身的典型。他在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的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起来。其他大陆之间也有类似现象,又发现美洲和非洲的动物之间存在着一定亲缘关系,于是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2)大陆漂移假说:这是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来的,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块的,周围是海洋;后来大陆分裂成几块,向各个方向移动。目前的海陆分布格局是大陆在海洋上漂移分离造成的。
3、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学说的建立:20世纪60年代,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和后来的“海底扩张说”基础上,经过许多科学家研究,发展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2)板块学说主要内容:①地壳的岩石圈被分裂成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上。②软流圈的物质运动使板块移动,板块上面的大陆和海洋随着发生漂移,六大板块的运动目前还在缓慢地进行。③板块之间是地震火山容易发生的地方。
(3)板块学说的作用:板块学说能较好地解释高山、大洋的地形变化和火山、地震的发生以及地下矿藏形成的原因,还可以预测世界海陆分布变化的趋势。如因为板块运动,地壳岩石的碰撞会造成褶皱和断层,从而造成新的山脉和深沟。实际上,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从海洋变成了高山,而且目前还在“长高”。板块学说也还有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三、千姿百态的地形
1、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1)岩石的风化:“风化作用”就是岩石在“热胀冷缩”和冰、水以及生物的共同长期作用下,使巨大的岩石崩裂破碎。
(2)流水的作用:流水作用是导致岩石风化和地形变化的重要力量。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侵蚀使岩石碎屑和土壤颗粒随流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使地形趋于平坦,流水的冲积常使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含有二氧化碳等酸性水能溶解石灰岩,从而形成溶洞。
海浪对岩石的拍打和冲击会侵蚀海岸,能造成怪石嶙峋的礁石。
(3)风的作用:大风能使大砾石滚动和撞击,也能使沙丘搬家,风的作用也改变着地形。
(4)冰川作用:巨大冰川的移动,使岩石和土壤随之“搬家”,改变了原来的地形。
(5)生物作用:苔藓、地衣等生物能腐蚀石块。珊瑚虫能形成岛礁,许多生物的长期作用也能改变地形。
(6)人的作用:人类活动如筑坝拦河,移山填海,开挖运河,围海造田等会使局部地形发生明显变化。
人们在改造自然地形时必须科学合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自然。
2、等高线地形图
(1)绝对高度:我们把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绝对高度,又称“海拔”。
(2)相对高度:某一地点与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称为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3)等高线:地图中的“等高线”就是经过实地测量各点的高度,然后用平滑曲线把高度相同的点连结起来而成的。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高度均相等。
(4)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描有等高线的地图,它可以反映出各地的地形高低情况。等高线地形图一般以绝对高度来描绘。
(5)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①每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均相等;
②每两条相邻的等高级之间高度差相等;
③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不会交叉;
④等高线密集处地形陡峭,等高线疏稀处地形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