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七年级·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和分析:
1.【课标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课标分析】
本节应对的课标内容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关于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征,由于它们不是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故教材没有对其做详细的说明,而是把重点放在对我国地形、地势主要特征的归纳上,并落实到地形图上,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建立起我国地形分布的空间格局概念。
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地形是主要的且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也是学习气候、河流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以后学习各章节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该章节内容较多,难度较大,需分3个课时完成。本节课时学习“地形类型多样”这一部分内容,为后面课时“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本章节是在学生了解了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等基本国情之后的内容,在有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基础上,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也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但是学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更多是感性认识、直观认识,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还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强,所以学习本节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中国版图的立体印象,学会从表象中去寻找规律和分析问题,建立中国地形的空间格局概念。
三、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和实例分析,构建我国地形网格框架,掌握山脉和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等大地形区的相互位置关系,建立起我国地形分布的空间格局概念。
2.【综合思维】
依据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从感知各类地形的生动景观图到分析专业性强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况出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进而分析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认识地形要素在整体自然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综合分析的思维和能力。
3.【地理实践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受到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动手绘制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和中国陆上山脉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绘图制作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4.【人地协调观】
本节教学中,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认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情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地形类型多样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等大地形区的特征、空间位置关系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分组竞赛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今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4周年华诞。
在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拥有飞机坦克等先进武器,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中国武器装备落后,但以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提出了“利用有利地形,以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的抵御战略。
对比日军历年侵占中国略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图,分析中国是如何“利用有利地形,以空间换时间”?
【情境创设】
航拍中国是近年来非常火的一部纪录片,本节课我们也将跟随航拍中国的镜头,从高空俯瞰中国的山川大地,直升机将带领我们到达不同的地方,去领略中国各类地形的壮美。
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举行登山竞赛,每组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将上升1000米高度,最后比拼哪个小组最先登上世界之巅(8844.43米)。
【新课讲授】
知识回顾: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哪些?
学生回答:平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
航拍第一站:秦岭
学生活动1:观看视频—《航拍中国》中关于秦岭的片段
自主探究:结合中国陆地上主要山脉分布图,指出秦岭所处的位置和走向。并思考构成我国地形“骨架”的地形类型是什么?
教师讲授: 山脉的走向是指山脉总体延伸的方向。主要的走向有:东西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等。在我国地形版图中,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学生活动2:小组活动,定向登山
按照山脉的走向分为四组,分别代表东西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在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分布图中找出对应走向的山脉,并归纳该走向山脉的分布特点。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总结。
教师总结:
东西走向: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燕山山脉
中列—昆仑山脉、秦岭山脉
南列:南岭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脉、六盘山脉、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小兴安岭
东北西南走向: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
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东列—台湾山脉
小组比拼: 走遍中华名山,教师给出十二列山脉,请同学们说出数字代表山脉的名称和走向。
喜马拉雅山脉为何没出现在四组走向山脉的名单中?
总结评价:喜马拉雅山脉属于弧形山脉。老师对学生的比拼进行点评和总结。
过渡承转: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分布着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地形,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地形区,组成了我国辽阔的地形版图。
航拍第二站:黄土高原
学生活动3:观看视频—《航拍中国》中关于黄土高原的片段
自主探究:结合中国地形的分布图,找出中国有几大高原?各大高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海拔最高的高原是哪个?
学生回答: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并在图上指出具体位置。高原地形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和中部地区,其中海拔最高的是青藏高原。
教师讲解:四大高原虽然同为高原地形,但是具体特征各不相同,青藏高原因海拔高,冰川广布,雪峰连绵;内蒙古高原平坦开阔,一望无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航拍第三站:东北平原
学生活动4:观看视频—《航拍中国》中关于东北平原的片段
自主探究:结合中国地形的分布图,找出中国有几大平原?各大平原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哪个?
学生回答: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并在图上指出具体位置。其中面积最大的平原是东北平原。
教师讲解:平原因地势平坦,利于开垦和水土保持,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我国三大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也成为我国城市和人口的集中分布区。
航拍第四站:塔里木盆地
学生活动5:观看视频—《航拍中国》中关于塔里木盆地的片段
自主探究:结合中国地形的分布图,找出中国有几大盆地?各大盆地的地理位置在哪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哪个?
学生回答: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并在图上指出具体位置。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和中部地区,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塔里木盆地。
小组讨论:盆地的海拔一定很低吗?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的是哪个?
教师讲解:盆地的地势特点是四周高,中间低,盆地的海拔不一定很低,也可能有高海拔的盆地,比如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盆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航拍第五站:东南丘陵
学生活动6:观看视频—《航拍中国》中关于东南丘陵的片段
自主探究:结合中国地形的分布图,找出中国有几大丘陵?各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在哪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面积最大的丘陵是哪个?
学生回答: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并在图上指出具体位置。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其中面积最大的丘陵是东南丘陵。
教师讲解:辽东丘陵位于辽东半岛,山东丘陵位于山东半岛,东南丘陵是全国最大的丘陵,东南丘陵由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组成。丘陵既是重要的耕作区,在丘陵缓坡可开垦为梯田,进行耕种,同时丘陵也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对保持水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活动7:角色扮演,找邻居
请14个同学分别代表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三大丘陵,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角色,老师代表山脉,当老师说出身份(山脉)时,与山脉相邻的地形区(学生)起立,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身份,说出自己与山脉的方位关系。
学生活动8:中国如何利用有利地形,以空间换时间?
①山脉成为阻击敌人进攻的天然屏障。
例如:太行山脉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巫山是战时陪都重庆的防御屏障、雪峰山脉湘西会战的主战场等。
②根据各地形区的不同特征,灵活运用战术,获取战争胜利。
例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适合采取伏击战;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地面无天然屏障,适合地道战;东南丘陵,地势起伏,适合开展游击战。
结束语: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航拍的镜头,走遍了中国的山川大地,领略了中国地形的壮美。回望那段惊心动魄的抗日烽烟,触摸充满血与火的民族独立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祖国母亲曾用身躯阻挡侵略者的铁甲洪流与狂轰滥炸,她用生命守护她的儿女。希望同学们不管身处何时何地,请始终记住,中华民族永远是我们的坚强后盾,祖国母亲是我们永远的骄傲!请用你的双脚去丈量,去看一看,我们可爱的母亲,美丽的中国!
板书设计:
地形类型多样
(
东西走向
)
(
南北走向
)
(
东北-西南
走向
) (
弧形走向
) (
西北
-东南
走向
)山脉
高原:四大高原
平原:三大平原
盆地:四大盆地
丘陵:三大丘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