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兰亭集序》(神龙本)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介绍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后世誉之为“书圣”。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作者介绍
王羲之像
作者介绍
作品介绍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作品介绍
《兰亭集序》(局部)
王羲之《黄庭经》墨迹(唐临本)
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浓厚。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给书写的序言)。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文体知识
序及分类:
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本文。
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滕王阁序》。
作诗的理由
作诗的情形
成书的经过
成书的意义
借题发挥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诗人的生死观)
《兰亭集序》
暮春之初
群贤毕至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
修禊:
古人于阴历三月上旬巳日,到水边洗涤以拔除妖邪。
(禊:洁也。)
明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
癸丑( )
会稽山( )
修禊事( )
激湍( )
流觞( )
骋怀( )
ɡuǐ
kuài jī
xì
tuān
shānɡ
chěnɡ
hái
qū
qì
jiē dào
shānɡ
生词注音
放浪形骸( )
趣舍万殊 ( )
一契( )
嗟悼( )
彭殇( )
课文研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
春季的末一个月
一种祭礼
高高的竹子
都
县名
映衬、围绕
酒杯
排列
旁边
乐器
繁盛
作诗
举行
的
都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和风
用来
放开、敞开
穷尽
实在
自然万物
值得
这
课文研读
时间
暮春之初。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良辰
地点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美景
人物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人
事件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雅事
集会盛况
信 可 乐 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一俯一仰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于”
通“晤”,面对面
通“趋”趋向
不一样
有的人
对
助词,引起下文
课文研读
一时
高兴的样子
满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课文研读
到、及
过去
附着
因
指“向之”句
自然
到达
等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课文研读
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
面对
悲伤
明白
本来
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无根据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课文研读
情趣
这次(集会)的诗文
纵使
一个个
课文解读
俯仰
天地
人生
古今
乐
痛
悲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课文解读
痛
痛惜???
痛苦? ??
痛心? ??
悲痛???
俯仰人生,为何而痛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已逝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
死生是大事, 岂不痛哉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往事已逝,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痛
课文解读
俯仰古今,悲在何处
(今之视昔)
今(我)
(后之视今)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悲
千古同
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课文小结
乐
痛
悲
良辰、美景、贤人、雅事
快乐短暂,欲望无限、生命有尽
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体会一致,千古不变
本文三个特点:
1、立意高远,蕴藉深长
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3.抒情。“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3、多用短句,节奏简洁明快
句型上的分类
句中对:同一句上下两个词语互相对偶。
例如:清流激湍、游目骋怀。
单句对:上下两句互相对偶。
例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隔句对: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
例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对偶修辞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 (徐干《室思》)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 (阮籍《咏怀》)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王勃《滕王阁序》)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前赤壁赋》)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
死生亦大矣
1.庄子:鼓盆而歌(齐生死)
2.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从人生意义来讲)
3.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
4.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人生意义来讲)
5.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生命规律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