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
A.陆上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通往西域之路 D.通往东亚之路
文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下面壁画反映的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昭君出塞
C.文成公主入藏 D.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推恩令”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最主要的是
A.省去分封的麻烦 B.节省政府开支
C.得到分封的诸侯子弟感激皇帝 D.分割后的各小国无力与中央抗衡
黄巾起义的领导者是
A.陈胜 B.张角 C.仓颉 D.项羽
斩蛇起义,推翻秦朝;消灭项羽,建立汉朝的是
A.汉高祖刘邦 B.汉文帝刘恒 C.汉景帝刘启 D.汉武帝刘彻
对如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刺史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的不法行为,汉武帝专门设置了下列哪一官职
A.司寇 B.郡守 C.太尉 D.刺史
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下列选项与他无关的是
A.严禁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下令释放奴婢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减轻农民的负担
东汉后期朝政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的领导者是
A.刘邦 B.洪秀全 C.张角 D.王莽
如图是电影《破釜沉舟》的宣传海报。电影讲述了项羽率两万人迎战秦军的故事。请问该电影再现的战役是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城濮之战
为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和商旅往来,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立
A.西域都护 B.安西都护 C.伊犁将军 D.驻藏大臣
楚汉之争是指
A.刘邦和项羽争夺地位的战争 B.陈胜和吴广争夺帝位的战争
C.陈胜和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 D.吴广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
研究下面《史记》目录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最早的历史著作 B.这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C.本书可以用来研究东汉兴亡 D.本书为集体创作的官修史学著作
毛主席曾经评价东汉开国皇帝是一位“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这位皇帝是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司马炎
下列各项中,与西汉无关的是
A.文景之治 B.盐铁官营 C.铸造五铢钱 D.黄巾起义
“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
A.春秋 B.东汉 C.西晋 D.唐朝
汉武帝为加强监察制度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官、皇族
②刺史监督地方官吏、豪强
③侍从、宦官制约丞相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汉武帝规定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当时铸造的铜币名叫
A.半两钱 B.五铢钱 C.蚁鼻钱 D.刀币钱
二、解答题
(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王朝到了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得益于文帝、景帝在位时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巩固大一统
根据表格的提示信息,填写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措施。
内容 政治 思想 经济 军事
措施 1.颁布 2.建立 制度 1.罢黜百家, 2.兴办 ,学习“五经” 1.将地方 权与 经营权收归中央 2.统一铸造 派大将 率精骑出击匈奴
三、复合题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史料二 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翦伯赞
(1) 史料一中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他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的名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
(2) 史料二中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场大辩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
材料二
汉武帝为了任用精通儒家学问的人为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大学,教授儒家经典;在地方设立官学,用儒家思想培训官员,教化百姓。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是指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大辩论”发生的历史背景。
(2) 材料二体现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哪项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3) 通过对思想文化发展史的探究,为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哪些经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译编自贾谊《过秦论》(贾谊,汉初儒生,官至太中大夫)
材料二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都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柳宗元,生活于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时代)
(1) 根据材料,概括贾谊和柳宗元评价秦始皇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秦始皇。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岀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相隔南海,因此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选项 B 符合题意;选项 ACD 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 B。
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路线的识记能力。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奇珍异宝输入到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故选:A。
3. 【答案】D
4. 【答案】B
【解析】184 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选 B。
5. 【答案】A
【解析】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推翻秦朝统治。之后,刘邦、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公元前 202 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故选 A。
6. 【答案】D
【解析】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7. 【答案】D
【解析】秦朝建立后,创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故选 D。
8.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 13 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故选:D。
9. 【答案】A
【解析】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禁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不属于光武帝采取的措施。
故选:A。
10. 【答案】C
11. 【答案】C
【解析】公元前 207 年,项羽率兵与秦军在巨鹿决战,他命令部下破釜沉舟,结果以少胜多打败秦军。
12. 【答案】A
【解析】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故选 A。
13. 【答案】A
14.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史记》目录关键词“本纪、世家、列传”可知,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故 B 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这是最早的历史著作、本书可以用来研究东汉兴亡、本书为集体创作的官修史学著作,故 ACD 不合题意。
15. 【答案】C
【解析】公元 25 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故选 C。
16. 【答案】D
【解析】A.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B.西汉初期。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在中央于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业,于地方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产销。
C.五铢钱是中国古铜币名。钱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 113 年)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钱。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査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面文“五铢”二字的钱最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 118 年),重如其文,被称为五铢钱。
D.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 184 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17. 【答案】B
【解析】据“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可知,这一历史现象指的是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作原料来造纸,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是我国对人类科学文化的传播做出的极为重要的贡献。
18. 【答案】A
19.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B 符合题意。
二、解答题
20. 【答案】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解析】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得益于文帝、景帝在位时采取了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賦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的统治措施。
21. 【答案】推恩令;刺史;独尊儒术;太学;铸铁;盐;五铢钱;卫青,霍去病
三、复合题
22. 【答案】
(1) 嬴政。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秦始皇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解析】
(1) 史料一中的“秦王”指嬴政,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 据史料二可知,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他这样评价秦始皇的依据是秦始皇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23. 【答案】
(1) 百家争鸣;
历史背景: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形成。
(2) 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用: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 经验:发掘思想文化的现实价值;鼓励不同思想的讨论交流;制定有利于思想解放的措施;重视对优秀思想文化的教育与推广等。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展现出无穷的魅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因此“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是指百家争鸣。“大辩论”发生的历史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形成。
(2) 根据材料二“汉武帝为了任用精通儒家学问的人为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材料体现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我们继承传统文化提供的经验,是重视对优秀思想文化的教育与推广;鼓励不同思想的讨论交流;制定有利于思想解放的措施等。
24. 【答案】
(1) 不同之处:贾谊认为秦始皇统治残暴;柳宗元则认可秦始皇废分封行县制。“主要因素”:个人立场、时代背景不同等。
(2) 评价:秦始皇灭六国,结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解析】
(1) “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信息“抛弃以仁义治天下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概括得出:贾谊认为秦始皇统治残暴;由材料二信息“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都县制是最大的公”得出:柳宗元则认可秦始皇废分封行县制。“主要因素”,依据所学知识从个人立场、时代背景不同等角度分析。
(2) “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秦始皇灭六国,结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