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1.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何尊(青铜酒器),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四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
2.孟子提出“仁政”,首先要使“民有恒产”,“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五十而衣丝,七十而肉”,遇到灾荒可以避免死亡。孟子这一主张
A.竭力维护了奴隶制度 B.顺应了封建经济发展的要求
C.违背了孔子仁的思想 D.指导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
3.董仲舒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该主张
A.促使道教广泛传播 B.利于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C.导致汉代重文轻武 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确立
4.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秦汉历史时间轴,空格中应填入的内容是
A.与民休息;光武中兴 B.百家争鸣;黄巾起义
C.郡国并行;张骞西行 D.陈胜起义;三国鼎立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汉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6.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7.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主要是肯定大运河( )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便利人们游玩江南
C.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D.加快了隋朝的灭亡
8.唐太宗统治时期,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9.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制定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有利于
A.实现农民的人身自由 B.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
C.消除人民的税赋压力 D.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10.针对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现象严重的局面,宋太祖所采取的解决措施有( )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司,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④派文官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下的爪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宋初,统治者确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二府体制。后来,宋太宗将这一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的财、政、军三权分立制。这一改变
A.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特点 B.有利于君主权力的集中
C.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D.不利于君主权力的集中
12.绍兴和议订立后,宋金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战争生活,开始走上了和平相处的道路,维持了20余年的和平,两国通过榷场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说明绍兴和议( )
A.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 B.使南宋与金实现永久和平
C.使南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D.促进了宋金经济的发展
13.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由此可知,宋代 ( )
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C.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14.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涉及范围广领域宽
C.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
15.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6.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这表明“理”是( )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 B.世界万物的本原
C.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D.封建伦理道德的总称
17.据统计,唐朝时期状元人数57人,其中南方17人,北方40人;北宋时期状元人数51人,其中南方23人,北方28人;南宋时期状元人数38人,其中南方38人,北方0人。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君主专制加强 B.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C.经济重心南移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8.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理学产生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④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9.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指出:“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A.科举制度盛行冲击门阀政治 B.理学兴起改变了世人的婚俗观
C.奢靡之风逐渐取代勤俭节约 D.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习俗
20.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猛安谋克制
21.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A.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府 B.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C.元朝时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D.元朝在此设行省
22.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离骚》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唐朝开放的社会环境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C.李清照是宋词豪放派的著名代表人物 D.《窦娥冤》是明清小说的著名代表作
23.下图所示是高一某同学为学习明代某一历史事件而整理的笔记,横线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A.积极开拓市场,积累巨额财富 B.对外殖民扩张,转移国内矛盾
C.扩大政治影响,彰显大国风范 D.密切各地联系,实现世界大同
24.内阁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以下关于内阁说法正确的是
A.明太祖时设立 B.拥有“票拟”权 C.代皇帝“批红” D.长官相当于宰相
25.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A.瓦刺俘虏明英宗 B.澳门被殖民者强占
C.荷兰独占台湾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二、非选择题(26题12分,27题19分,28题19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料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1)根据材料一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2分)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1分)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1分)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1分)有何特点?(1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初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什么改革?(1分)
(4)材料四中的机构特点如何?(2分)该机构的设立有什么意义?(1分)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晋朝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势力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峰。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根据国编课标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 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757 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8分)并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种对外政策,(1分)这种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2分)
28.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推动了周边各族对中华文明高度的认同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高帝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政府处理与匈奴关系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对待边疆各族的策略。(4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6分)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时遵循什么原则?(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设置了什么官职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1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2分)
第1页,共4页民勤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B B A B D A C D B B D C A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C A D A C B C B D
二、材料解析题
26.(1)秦;元;(2分)三省六部制。(1分)
(2)秦始皇;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3分)
(3)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1分)
(4)特点:简、密、速。(2分)意义: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1分)
(5)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分)
27.(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劳动力;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政治重心南移;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共同劳动(或民族融合);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每个要点2分,答4点得8分)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2分)重心南移推动了南方教育科举的发展,文化重心随之南移;(2分)
(2)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或成为商业中心)(2分);海外(对外)贸易空前繁荣。(2分)
(3)政策:海禁或闭关锁国。(1分)后果: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
28.(1)变化:从和亲到战争。(2分)原因: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2
(2)策略: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4分)
影响:有利了各民族的和平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6分)
(3)从俗从宜,从安其俗(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等)。(2分)驻藏大臣。(1分)
(4)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2分)
试卷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