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课《变色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课《变色龙》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06 21:0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变色龙》(契诃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体会小说运用夸张、对比手法进行讽刺的写作方式,品析精彩对话与细节描写。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交往。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体会小说运用夸张、对比手法进行讽刺的写作方式,品析精彩对话与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认识沙皇统治腐朽反动的本质,理解“变色龙”这一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语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动物世界”的图片,请看大屏幕(展示飞蛾、扁担、狮子、猫头鹰等动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图片),大家从中能有什么发现吗?(动物适应环境而生存。)
对,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奇特的动物,它皮肤的颜色会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人们很形象地称其为“变色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有一些人也像变色龙一样,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俄国作家契诃夫就以《变色龙》为题,创作了一篇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变色龙》,一探故事究竟。
二、预学交流
1、了解作者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戏剧家。是俄罗斯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 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契诃夫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言简意赅。 主要作品有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契诃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在当医生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在行医过程中,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积累了创作素材。他的早期创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官场中的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80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80年代下半期,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他的创作视野逐渐宽阔,题材愈加丰富,批判性也随之加强。
2、创作背景
《变色龙》创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温和的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此,这篇作品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一个普通的警察,更是那个崇拜官爵的俄国社会,是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讽刺小说
讽刺小说是按形象性质和题材领域划分的一种小说类型。它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丑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以嘲讽、批判、揭露、抨击的态度描述社会生活中滑稽可笑、消极落后乃至腐朽反动的现象、事物或思想。极其简洁尖锐地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引发读者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悦,达到警诫教育或暴露、鞭挞、抨击的目的。其主人公多是没落势力的代表或在品质性格上有缺陷的人物。
著名的讽刺小说有我国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外套》《钦差大臣》、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的《镀金时代》等。
生字词
拧(nǐng) 筛子(shāi) 坎肩(kǎn)
旗帜(zhì) 荒(huāng)唐 洋溢(yì)
魁梧(kuí) 伶俐(ling lì) 恐吓(hè)
呵斥(hē) 胚子(pēi) 醋栗(lì)
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荒唐:指(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伶俐:聪明、灵活。
恐吓: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吓唬。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无精打采:形容精神萎靡不振。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而完全不切实际。
无缘无故:没有任何原因和理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说说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提示:人物+事件。)
(明确:小说主要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千变万化”地处理“狗咬人”事件。)
2、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概括,给课文另拟一个简明易懂的题目。
(明确:一个见风使舵/善变的人;一个变化多端的、势利眼的警官。)
3、请大家按照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给小说划分层次,梳理本文的思路。
提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明确:
开端(1~5段):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狗咬伤人的案子。
发展和高潮(6~27段):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时的声色变化。
结局(28~29段):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
跳读课文,分析形象
活动:寻找人物言语对话的句子,分角色演读课文。思考问题:
1、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作出几次表态?请用简洁的话说说表态的原因和内容。
(要求:说明原因,指出立场,对双方分别是什么态度。)
(明确:
(1)最初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
对 小 狗——野畜生,把它弄死好了,疯狗。
对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2)当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
对 小 狗——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它是那么小。
对赫留金——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3)当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 小 狗——下贱胚子。
对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4)当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 小 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对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5)当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对 小 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6)当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
对 小 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2、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他的态度是围绕什么而变化的 其中始终不变的又是什么?
(明确: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
3、由此可见,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他是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出尔反尔、阿谀逢迎,奴才相十足的沙皇封建卫道士。)
五、课堂小结
契诃夫在该作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当他以为小狗是普通人家的狗时,就扬言要弄死它并惩罚其主人。当他听说狗主人是席加洛夫将军时,一会儿额头冒汗,一会儿又全是哆嗦。通过对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的态度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板书设计:
人物对话 (情节) 六次表态、五次变化。
波澜起伏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语
《变色龙》一文,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言语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和表现人物性格。上节课我们通过人物前后的态度变化分析了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采用了分角色演读的形式表演了人物对话,相信大家已经深入地理解了故事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小说的写法和主题。
二、品读课文,认识写法
1、契诃夫将奥楚蔑洛夫的“变色龙”形象塑造的栩栩如生,引人发笑的同时,又散发着讽刺意味,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提示:①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高潮的手法?②怎样达到讽刺效果的?)
(明确:①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综合运用人物的语言对话描写,以及动作、神态等细节刻画。尤其是对“军大衣”的四次描写,在表现人物心理、展示人物形象的同时,还流露出了浓烈的讽刺艺术效果:
“军大衣”的四次描写及反映出的人物心理:
文章开头穿着新的军大衣,显示身份,抖威风。
一次热:脱大衣,表明他发急,掩饰狼狈不堪窘相。(3)一次冷:穿大衣,表明他害怕,掩饰内心恐惧。
最后一次裹紧大衣:表明他力图逞威风,对自己的“表演”也不无难堪,所以灰溜溜地走了。
②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
夸张。讽刺小说往往离不开夸张,本文也是如此。在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断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发生了五次变色。变化之快,跨度之大,令人瞠目。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比。奥楚蔑洛夫面对狗主人的身份的变化,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态度,时而威风凛凛,时而奴颜婢膝;一会儿痛骂小狗是“疯狗”“下贱胚子”,一会儿又夸小狗“名贵”“伶俐”,前后矛盾,对比鲜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小说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
三、思考社会,理解主题
师: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催生了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社会畸形儿呢?下面,我们来分析文章的环境描写。
1、文章中哪些语句暗示我们奥楚蔑洛夫所生活的环境?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分析其内容及作用。
(明确:
①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死气沉沉、冷清。
②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经济萧条。
③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
——暗示了奥楚蔑洛夫利用职权对店铺和摊贩进行敲诈勒索,写出他们“欺下”的一面。
④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围观者的无聊。
⑤“要是我说了谎,那就让调解法官审问我好了。他的法律上说得明白,现在大家都平等啦。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
——暗示了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社会。)
2、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在笑什么
(明确: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官。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副统治者奴才的嘴脸。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不一定这样了。
笑这个社会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
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
师:其实这群吃瓜群众笑声的背后,何尝又不是变色龙生存的社会环境呢?明确了变色龙所生长的特定的社会环境,接下来我们探究一下这篇小说的主题。
1、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 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明确: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是权贵家的一条狗。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
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揭示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2、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
(明确: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四、拓展练笔
请运用本文塑造人物的写法,写一段人物对话,并加入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以展现人物特征。
五、课堂小结
狗咬人本是街头巷尾的平常小事,但契诃夫却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这件小事中挖掘出了整个社会的大问题。所以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应该用一颗敏感善思的心,去观察社会,为写作积累真实可感的材料。
板书设计:
变色龙
(人物)
奥楚蔑洛夫
(对话) 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对比)
(细节) 媚上欺下、出尔反尔 (夸张)
(环境)
警察专制、法律虚伪、人间地狱
(主题)
揭示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课后作业:
请运用本文塑造人物的写法,写一段人物对话,并加入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以展现人物特征。不少于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