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下青岛版同步教案
比例尺的应用
课题
相关链接—图形缩放
序号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
重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探
究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的。
师:观察信息图,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说说题中要求的按“2∶1”放大图形什么意思?
(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试着画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3.试着画直角三角形。
?
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
学生动手尝试画正方形和长方形。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
究
过
程
?
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
4.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说说有什么变化?
(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5.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
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
变化?
(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
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
的。)
师:画出缩小后的图形,指名展示。
6.归纳: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
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
状没变。
三、拓宽应用。
1.算算、画画。
①把右面的长方形放大,使放大后的
学生交流后独立画三角形。
学生交流。
?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独立画在方格纸上。
学生独立画在方格纸上。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
究
过
程
图形与原图形边长的比为4:1。
②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多少?
?2.把三角形缩小,使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边长的比是1:2,并画在点子图上。
??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独立画在方格纸上。
学生交流。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