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 2、C 3、A 4、C 5、D 6、B 7、C 8、A 9、C10、A 11、D 12、A 13、A 14、C 15、C
1选A,2选C。
第1题,读图,该资源在两极或高山地区分布集中,最可能是冰川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资源、森林资源在两极地区分布少。第2题,近年来该资源的分布面积呈减少趋势,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岩浆活动、大量开发利用、降水变率等不是冰川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
3选A,4选C。
第3题,1990年—2010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持续东移,说明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内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下降。第4题,由材料可知,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而图中所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逐渐向经济发展程度高的东部沿海地区移动,可推知其移动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
5选D,6选B。第5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对能源的利用种类、利用深度不断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能源利用以生物能为主;后三个阶段,能源利用由生物能为主转为以矿物能源为主;人均能源消耗的增长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第6题,现代人类利用的能源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为主,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矿物能源是地质时期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辐射能,在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作用后形成的,其本质属于太阳能。
7.C 8.A [第7题,由漫画信息可知反映出的问题为全球性水危机。理解全球性水危机,要从空间分布、人均占有量及人均消耗量、水量与水质、淡水冲突等多方面加以全面、深入地理解。第8题,水循环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但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数量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水资源短缺。]
9、C,天然气属于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能,需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才能够形成,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10、A,天然气的分布集中在某些地区,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说明了自然资源具有地域性。
11、D,天然气属于矿产资源,其形成受地质条件的制约。
12.A 13.A [第12题,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故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地面粗糙度,减小风力,还可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①②正确。第13题,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包兰铁路免受风沙掩埋,A对;图示沙障已经位于荒漠地区,不能减少沙坡头荒漠化,B错;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土流失发生概率小,C错;沙障固沙是一种防治土地沙化的工程措施,不是为了提高秸秆利用效率,D错。]
第14题,图中①线是大秦线,运输至秦皇岛港,故选C项。第15题,“北煤南运”的目的是缓解我国东部、南部地区因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故选C项。
16、[解析] 第(1)题,评价流域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有利方面可从航运能力、交通网的密集程度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程度、流域沿岸的经济状况等进行分析;不利方面可从流域内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上中游流域经济差异、流域沿岸交通衔接程度等进行分析。第(2)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的城市密集区和经济密集区,但长江下游城市和经济密集程度高于长江中游地区,因此长江下游城市群体系的规模更大、等级更高、功能更全、辐射范围更广。第(3)题,“农—林—牧—渔”综合发展模式,其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同时有利于拓宽农业发展渠道,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第(4)题,长江流域内的生态治理,需要在其上游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植被;在河流的整个流域内加大对企业的监督,促进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其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要加强对流域内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答案] (1)有利:长江水运能力强;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多样;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运输线路等级高;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程度好;经济带走向与长江航运方向一致。
不利:长江中上游地区航道水量季节变化明显;沿长江东西方向铁路分布较少,影响运力。
(2)规模更大;等级更高;功能更全;辐射范围更广。
(3)农业部门多样化,利于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能够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
(4)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促进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增强环保意识。
17、【解析】第(1)题,人口越稠密的海岸地带,微塑料越多,说明主要来源是人类活动;工业生产产生的微塑料(塑料颗粒和树脂颗粒);人类活动中废弃的塑料制品经过风化后形成微塑料;生活中清洗含有纤维的衣物时排入水环境中的微塑料;日化用品中(如化妆品)含有的微塑料,通过洗涤过程融入水环境等。第(2)题,南极海域人类活动较少,应该是随洋流、大气环流及南极科考带来的。第(3)题,微塑料体积小,数量大,污染面积广,可吸附有毒污染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通过食物链,威胁人体健康。微塑料污染海洋水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微塑料难降解,扩散快,污染范围大。第(4)题,从全球层面来看,一是加强国际合作,二是制定世界通用的标准,三是建设统一的监测网络,四是利用国际性组织督促各国政府重视微塑料污染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从国家层面来看,对微塑料污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测调查,并加强执法力度,努力从塑料及制品生产、使用的末端管理转向源头管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从个人层面来看,首先从生活中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减少使用含微塑料成分的洗涤剂和护肤品;通过接受教育和对外宣传,提高个人对海洋塑料垃圾影响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实际行动中去。
答案:(1)工业生产产生的微塑料;塑料制品经过风化后形成微塑料;清洗含有纤维的衣物时产生的微塑料;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通过洗涤过程融入水环境等。
(2)随洋流扩散;随大气环流飘流、沉降;南极科考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等。
(3)微塑料污染海洋水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微塑料难降解,扩散快,污染范围大;微塑料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增加污染程度;被海洋生物误食,导致生物死亡,影响生物多样性;微塑料及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传递到高等生物及人体内,危害人体健康。
(4)加强监测调查;塑料制品回收处置,提升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水平;加强法律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联手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18、[解析] 第(1)题,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规律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一致。第(2)题,由于我国是季风气候,深受来自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位于非季风区的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缺水带和少水带。第(3)题,多水带缺水主要是人为污染所导致的。第(4)题,我国水资源过渡带,人口众多,工农业比较发达,需水量大,而水资源供给不足。
[答案] (1)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2)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属干旱、半干旱地区。
(3)水污染严重。
(4)过渡 人口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19、[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和理解能力,及解决能源短缺所采取的措施。从材料一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木材、煤炭、石油的消费比重下降,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的消费比重上升,并且大致在2000~2030年期间,石油的消费比重最高,2030年之后,天然气消费比重超过石油而居首位。其原因是天然气相比石油,对环境的污染较轻。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日本能源进口依赖率较高,石油消费比重2000年和1973年相比较比重下降;进口石油主要从中东地区进口,说明日本能源短缺,主要依赖进口,并且进口渠道单一。材料三说明了日本为拓宽进口渠道,争取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我国石油进口依赖程度也不断升高,参照日本的经验,我国应该对外开拓石油进口渠道,使能源来源多元化,对内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答案] (1)石油对环境污染较重,而天然气对环境污染较轻。
(2)石油进口渠道单一。
(3)能源来源多元化;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唐尧中学 2021—2022 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C.全球气候变暖 D.降水变率增大
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
高二 地理 迹示意图,完成 3、4 题。
(满分:100 分,时间:75 分钟)
3.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 A.东部沿海地带 B.中部内陆地带
上。 C.西北内陆地区 D.西南和青藏区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
原因是 ( )
A.防护林建设 B.气候变化
第 I 卷(选择题) C.经济发展水平 D.环境污染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15 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下图表示人类各文化发展阶段的人均日能源消耗情况(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读图
回答 5、6 题。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下图为“世界某自然资源主要分布
图”,该资源是世界陆地淡水的宝库。读图完成 1、2 题。
1.该资源最可能是 ( )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冰川资源 B.土地资源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C.太阳能资源 D.森林资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2.近年来该资源的分布面积呈减少趋势,主要原因是( ) C.人类在各文化发展阶段都主要消耗一种能源
A.岩浆活动频繁 B.大量开发利用 D.人均能源消耗的增长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1
6.现代人类消耗的能源大部分属于 ( ) 9.天然气资源属于( )
①可再生资源 A.可再生资源 B.生物资源 C.非可再生资源 D.气候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 10.天然气在我国的分布说明了自然资源具有( )
③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A.地域性 B.有限性 C.多用性 D.整体性
④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 11.天然气分布的主要制约条件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地质条件
读下面的漫画,回答 7~8 题。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
漠中扎成方格形状,下图为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读图,完成 12~13 题。
7.关于漫画中反映出的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少数热带国家缺水,其他地区不缺水 ②人口增长速 12.图中沙障的主要作用是
度快、淡水资源有限的中东和非洲缺水问题最突出 ③人口增 ( )
长的速度快,而淡水的消耗量逐渐减少 ④人口的持续增加,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使世界淡水消耗量高速增长,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不断下降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
⑤水资源危机是引发政治冲突的重要因素 ⑥水资源危机不 使用秸秆,降低沙障成本 ④增加
仅包括淡水供应量的不足,还包括很多人不能拥有干净的饮用 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
水,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⑦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危机 A.①② B.③④
A.③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⑤⑦ C.①④ D.②③
C.②④⑤⑥⑦ D.②③④⑥⑦ 13.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
8.关于漫画背景资源的利用,正确的说法是( ) A.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 B.减少沙坡头荒漠化
A.虽然在不断循环更新,但其数量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 C.降低水土流失发生概率 D.提高秸秆利用效率
B.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读我国“北煤南运”示意图,完成 14~15 题。
C.是可替代的资源 14.煤炭经过①线运输至港口的铁路主要是( )
D.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水源主要来自其主体
A.神黄铁路 B.京包铁路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陆上的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
C.大秦铁路 D.京沪铁路
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南海南部等气源区。据此完成 9~11 题。
15.煤炭输入地之所以要大量运入煤炭的原因是( )
2
A.东部地区煤化学工业发达 (1)评价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4 分)
(2)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相比,长江下游城市群体系有何特点?(4 分)
B.煤炭作为燃料,价格比核电、水电便宜
(3)成都平原农业的“农—林—牧—渔”综合发展模式有哪些优点?(4分)
C.东部、南部经济发达,工业对常规能源需求量大
(4)为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D.东部人口密度大,冬季要用煤取暖,需求量大
17.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第 II卷(非选择题)
2018 年中国第 34 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半岛海域和戴维斯海首次检测出微塑料。微
二、材料题(本题共计 4题,共计 55分) 塑料,指粒径小于 5 毫米的塑料颗粒和纺织纤维。微塑料体积小,比表面积大(比表面积指多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 分)
孔固体物质单位质量所具有的表面积),粘附污染物。被称为“海洋里的 PM2.5”。如今,微塑
材料一 2016 年 9 月国家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长江黄金水道
料已遍布地球各个海域,
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人口越稠密的海岸地带,
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
材料二 长江经济带及三大城市群示意图。 微塑料越多。下图为“污
染物迁移模式图”。
材料三 成都平原“农—林—牧—渔”综合发展模式图。 (1)推测微塑料的来源。 (4分)
(2)解释微塑料出现在南极海域的原因。 (2 分)
(3)分析微塑料产生的危害。 (4分)
(4)简述防治微塑料危害的措施。(4 分)
3
材料三 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和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使得日本开始重视从其他地区
进口石油。日本如果能够争到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那么俄罗斯每天向日本出口 100
万桶石油,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就可以降到 65%。
(1)从材料一可看出,2030 年后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将超过石油,其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4 分)
18.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3 分)
(2)材料三是针对日本的什么能源安全问题而做出的努力?(2 分)
(1)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3)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从地理角度思考我国可以从日本能源安全状况的变化中得到哪
________________。(4 分)
些启示?(4 分)
(2)分析形成缺水带和少水带最主要的
自然原因。(4 分)
(3)多水带地区也时常受到水资源紧张
的困扰,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 分)
(4)我国经济受水资源限制明显的地区
分布在________带,原因是什么?(3 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
材料二 日本能源安全状况(1973 年~2000 年)
1973 年 2000 年
能源进口依赖率(%) 89.4 81.0
石油消费比重(%) 77.4 53.0
进口中东石油占进口石油比重(%) 79 8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