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15.1轴对称图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轴对称图形”是八年级上册沪科版数学教材第15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中通过各种生活图片展示,目的是使学生从这些图形中抽象它们的共同特征.鼓励学生探索轴对称现象的共同特征,动手操作,亲自实践,收获乐趣.教材给学生自主探索留有很大空间,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以促进学生对轴对称的体验和理解.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第一课时,对于以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有很重要的铺垫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图形设计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学生后续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这一节课也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作简单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图形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丰富的轴对称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简单对称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作法。
教学难点:
能够识别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轴对称图形的创作。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时以接触轴对称知识,七年级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图形知识,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本节的知识全都来源于生活,所以本节课主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发现法,配合演示法、讨论法和总结法.在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操作、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镜子、剪刀、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轴对称。
通过照镜子,观察镜中的学生和老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高级镜子摄像机所拍摄的一幅美丽的画面,在阳光灿烂的美景中,飞来了一些小蝴蝶和小蜻蜓。并以蜻蜓为例,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察其几何特征,师生共同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完成小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随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流程:照镜子—生活中的镜子—图片欣赏—轴对称图形—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二)指导观察,找对称轴。
以五角星为例,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得出他有五条对称轴,由此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至少有一条的结论。接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识别一些常见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其对称轴。
流程 :特殊图形的对称轴—常见图形的对称轴
(三)演示思索,析轴对称
以动画的形式演示:一扇门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能与另一扇门完全重合。引出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师生共同分析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联系和区别。在学生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活动,猜汉字,找对称字母,找对称数字,找规律填空。让学生体会不同学科的相互联系,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流程:动画演示—轴对称概念—相互联系---各学科轴对称
(四)合作探究,作轴对称
在理解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一个基本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图形,先从一个点入手,规范的作出它的对称点。学生讨论得出一条线、一个三角形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图形的作法,师生共同归纳出 作一个基本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图形的基本步骤,最后完成课本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一学生上黑板板,学生完成后教师点评)
流程:点的对称—线的对称—图形的对称—步骤小结--学生练习—教师点评—“镜子练习”
(五)品味生活,赏轴对称
通过播放生活中关于轴对称的美丽图片,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心愿。激发全班同学动手创作的欲望。
流程:不同生活作品的欣赏—激发创作的欲望。
(六)动手操作,剪轴对称
通过图片赏析,学生已经有了赶快动手的念头,通过老师的简单指导,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音乐声中构思创作。
流程:观看—小组合作—创作—欣赏
(七)情感升华,送轴对称
学生完成作品后,心情愉悦,渴望与别人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老师因势引导,鼓励学生将自己创作的作品送给我们辛勤的老师(播放《长达后我就成了你》),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心怀感恩之心,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八)小结提升,布置作业
通过回忆本节课的有关过程,鼓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除知识收获外,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合作探究、观察生活、感恩亲人、分享成功等相关活动的作用,力争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最后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整节课气氛活跃,师生、生生互动多,学生参与程度高,基本完成预设目标,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但是本人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如板书设计不够严谨,对少数学生评价不够及时,因时间包袱较重导致图片欣赏时间较短,教学语言还可进一步精炼等。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学习才能不落后于时代的大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