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下青岛版同步教案
总复习
课题
数学与生活(2)
序号
教学
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知识认识和了解简单的“组合”事件,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的、全面地思考问题,训练思维的有序性。
3.通过画线段图、示意图等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
重点
掌握解决“组合”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训练思维的有序性。
探
究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生成问题。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六一节期间学校要组织“少儿歌曲大赛”规定:每班只须2人组队参赛,我们班有4名比较好小歌手、他们4人中任何两人参赛都能代表我们班的水平,那派谁去参加呢?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有多少种组队方案可以选择呢?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
方案1:王—孟、王—牛、侯—牛、孟—王、孟—侯、牛—侯。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独立探讨后,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
究
过
程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的这种组队方案。
方案2:用1、2、3、4分别代表他们四个同学 1—2 2—3 3—4 1—3 2—4 1—4
师:从同学们的汇报中,你知道了什么?从组队方案中你有发现了什么?
师:其实像我们刚才那样,把所有的组队可能,采用列举的方法一一写下来或画出来,并最终找到答案的方法,叫枚举法。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师:在利用枚举法时,怎样做才能没有重复、没有遗漏地找出所有的方案呢
师:对!只要是有序的进行组合连线,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交流。
学生可能交流:更简洁直观了,还展示了相互组队的顺序。
学生可能交流:组队的方案可以有很多种,组队时可以先确定一人,然后再进行组队。
学生可能交流: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把所有方案都列出来。
学生可能交流:先确定一人,让他与不同的人进行组合;然后再确定另一人,让他与没有组合过的人进行组合。
学生可能交流:把四位摆在一条线上,然后用弧线连起来,数一数有多少条线就有几种方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
究
过
程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想到了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组队,像这样把数和形结合起来,我们就更容易地找出所有的组队方案了
2.深化认知,寻找规律。
师:我听说刚转入我们班的王丽同学唱也很好,如果从他们5人中选出2人参赛,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案呢?
师:这里面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让我们一块来探索一下吧。师:我们一起来观察这张表,我们用点来表示学生人数,用两点之间的线段表示一种组合方案。
师: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如果从6人中选2人呢?
师:10人呢?
师:大家不仅学会了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组队现象,而且发现了组合的一般规律。
学生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学生交流。
生:5+4+3+2+1=15(种)
生:9+8+7+6+5+4+3+2+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
究
过
程
3.改变条件,发展新知
师:如果要从3名男同学和2名女同学中各选出1人参赛的话,又会有多少种组队方案呢?
三、拓宽应用。
1.自主练习第一题。
数一数下图中一共有几个角?你是怎么想的?
2.自主练习第二题。
观察一下小丽去博物馆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利用转化的思想,探索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方法!
总结: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可能交流:1.先考虑男生:一共有6种不同的组队方案。2.用连线的方法组队。3. 先确定一名女生,她可以与3名男生分别组队,另一名女生也可以与3名男生分别组队。
学生独立数,然后交流。
学生独立数,然后交流。
学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