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9)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4.5 角的比较与补(余)角(9)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1-07 11:0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5 角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沪科版 数学七年级(上) §4.5角的比较和运算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角的比较,角的和差,角平分线是本章重要的几何基础知识,也是后续学习图形与几何必备的知识基础.比较两角的大小是本节知识产生、发展的起点,不论是图形还是数量关系,除角的大小关系外,自然会产生角的和差问题,再将角的和差问题特殊化,自然又会产生等分问题.
按知识内容,线段的比较、和差、中点与角的比较、和差、角平分线是类比性知识;按叙述方式,均采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综合描述所研究的对象;按学习过程,特别注重从“有形”到“无形”(模型→图形→文字→符号)的抽象过程.类比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既能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在类比中加深理解.同时,也明确了研究一类问题的“基本套路”.
学情分析:
研究线段的比较大小、和差、中点与研究角的比较大小、和差、角平分线,其内容和方法都很相似,教学时把它们进行对比,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理解上,不会有困难.困难在于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所研究的对象,表现在能结合角的大小、和差、角平分线的直观图形,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描述它们,反之,能将它们用符号语言或文字语言所表述的图形及关系,用图形直观表示出来。图形、文字、符号语言的综合运用,虽然在线段学习中有所接触,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还需要经过一段过程.
教学目标:
(1)理解角的大小、和差、角平分线的几何意义及数量关系,并会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进行综合描述。
(2)经历类比线段的大小、和差、中点学习角的比较、和差、角平分线的过程,体会类比思想。
教学重点:角的和差和角的运算.
教学难点:角的平分线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大胆猜想.
引入: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的课题,你能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哪一节课?
问题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我们学习了线段的哪些内容?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在线段中所学内容,教师归纳.
请你大胆预测:接下来我们将如何研究角.
二、类比迁移,初探新知.
问题2 类比线段大小的比较,你认为该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并说明你是怎么比较的。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代表展示交流.
学生展示交流后提问:
1.比较角大小的方法有几种?每种方法中应注意的问题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动画演示用量角器量角、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过程,归纳操作要点:
量角器量角注意对中,重合,读数.
叠合两角时要注意:(1)重合(两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2)同旁(另一边落在第一条边的同旁).
2.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有几种?你能用图形和符号表示吗?
师生活动:指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有且仅有三种情况.
三、类比迁移,再探新知.
问题3 将实物模型抽象成几何图形,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大小关系?
学生确定角的个数,明确角间的大小关系.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图形,类比线段的和差,发现角的和差关系。
学生完成上述问题后提问: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些角间的和差关系吗?
问题4 教学例1
例1:如图,求解下列问题:
(1)比较∠AOC与∠BOC的大小.
(2)将∠AOC写成两个角和的形式.
(3)将∠BOC写成两个角差的形式.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评议.
类比联想,同中有异.
问题5类比线段的中点,在图中,射线OB有没有一种特殊位置,若有,此时三个角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总结角平分线概念,集体评议.
提出问题:你能用符号表示图中角之间的关系吗?
问题6 你能作一个角的平分线吗?
学生展示交流,归纳方法(用量角器、折纸)
五、练习巩固,应用新知
练习:如图,点A、O、B在一直线,∠AOC=80°,
∠COE=50°,OD是 ∠ AOC的平分线.
(1)求∠ DOE的度数.
(2)OE是∠BOC的角平分线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归纳小结
完成课前表格并思考:本节课你有何收获哪些新知识?新方法?
七、作业
必做题:习题4.5 第1题,第2题;
选做题:利用一副三角板,你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