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六年级下青岛版同步教案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课题
圆柱的体积
序号
教学
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
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探
究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天气渐渐热了,在夏季同学们最喜欢的冷饮是什么?
出示:两个圆柱体冰淇淋。
师:小明买了两个冰淇淋,你猜猜哪种包装盒体积大?(粗细、长短都不同)
师:对,要知道它们的体积才行。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师: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
师:请大家借助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想一想,怎样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学生交流。
学生猜测。
学生思考,并交流。
学生回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猜想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
究
过
程
1.师:通过刚才的回顾,你们能想办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体积吗?
师:你的想法很好,怎样转化呢?
2.师:请想办法,把圆柱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3.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发现非常正确。我们来看一看演示。
(分别演示将圆柱等分成16份、32份……的割拼过程。)
师:从刚才的演示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其实大家刚才又采用了“化圆为方”的方法将圆柱转化成了长方体。
学生交流:可以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学生利用学具拼摆,并找出两者的联系。
学生交流:转化后的形状变了,但是体积没有变,底面的面积、高也没有变。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交流: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学生试着总结,集体交流、补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
究
过
程
你现在能总结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 ↓ ↓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师:如果用V表示体积,用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用h表示高。你能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吗?
4.师:刚才我们共同研究出了求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你能根据公式计算冰激凌的体积吗?(师给出有关数据,由学生计算。)
三、拓宽应用。
1.求圆柱的体积。(单位:分米)
2.填空:
(1)圆柱的体积是12立方厘米,高4厘米,底面积是( )平方厘米。
学生尝试总结,然后交流。
学生尝试总结公式,集体交流:V=Sh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怎样求圆柱的体积的。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
究
过
程
(2)一根长2米的圆木,截成两段后,表面积增加48平方厘米,这根圆木原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1.5分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体积是( )立方分米。
3. 自主练习第3题。
知道了树干横截面的周长,该如何求体积呢?
总结: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交流。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