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精品学案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精品学案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07 15:19: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
1. 商人的来历。
2. 交子、商帮。
3. 两宋城市发展的表现。
三、学习难点
影响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
【自主学习】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
(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
(1)原因: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表现:商业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一定发展。
3.隋唐:
(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业流通。
(2)表现: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
4.宋元:
(1)原因: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元朝交通发达,国家空前统一。
(2)表现:两宋时期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5.明清:
(1)原因: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2)表现: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注:古代每个时期使用的货币主要有:贝(商朝)、半两钱(秦)、五铢钱(汉)、开元通宝(唐)、交子(宋)、白银(明清)。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2)宋朝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
(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催生一批城市的兴起繁荣。
(3)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大都会,以致出现了“扬一益二”的说法。
注:古代的城市与现在的城市不同,“城”和“市”最初是分开的。“城”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或交通要塞等,而“市”则为商品交易和贸易区。后来“城”和“市”才合二为一,城市的商业功能也日渐显露。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元朝以前对外贸易一度繁荣: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宋朝:同亚非很多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在主要港口先后设七个市舶司。
2.形式——朝贡贸易:
(1)特点:官府控制,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不计较经济效益(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 清朝渐趋萎缩:
(1)原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2)表现: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合作探究】
1.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名商人,听说秦国的丝绸价格很高,于是带着一批丝绸货物跋山涉水,千里迢迢,逃过军队的封锁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秦国,心想可以大赚一笔。但谁知秦国的尺寸比齐国的大,所以尽管是高价出卖,仍然没有赚到钱,只是拿到了本钱。他又想在秦国继续做生意,但是秦国政府又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对商人征收沉重的赋税,最后返回齐国时,已经是身无分文。
请从这个故事和所学知识中,找出影响商业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1. 因素:(1)政治上:国家是否统一、政局是否稳定、政府的是否重视商业。
(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是否发达,投放到市场中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是否多;货币及货币制度是否完备。
(3)交通上:国内外交通是否便利。
(言之有理皆可。)
2. 唐玄宗时期,儒生孙仪进京赶考。由于铜钱携带不便,他把铜钱折换成了“交子”200缗作为盘缠。到了京城,他入住“俞大娘客栈”。他发现京城毕竟不同他原先居住的小县城,只见“人烟辐辏,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店铺随处铺设,早晚经营,他心情十分愉悦。白天在客栈温习功课,晚上也隔三差五去逛逛夜市,放松心情。这样,所带的200缗很快就要用完了,还好大考临近,他应考完毕后,匆匆返乡。你能发现这段文字中有哪些不符合历史的表述?并说出理由。
2.(1)不符合历史的表述:①把铜钱折换成了交子。②“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店铺随处铺设。③店铺“早晚经营”。 ④“晚上去逛逛夜市”。
(2)理因:孙仪生活在唐玄宗时期。而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中“坊”“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再受限制,夜市的出现均始于宋朝。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商品交易不再由官营商业机构垄断始于( C )
A. 夏商时期 B. 西周时期 C. 春秋战国 D. 秦汉时期
2.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D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大运河的开通 D.政府不再重农抑商
3. 右图所示文物,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A )
A. 北宋
B. 元朝
C. 明朝
D. 清
4. 话剧《立秋》艺术再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著名商帮是( A )
A.徽商 B.闽商 C.粤商 D.鲁商
5.《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置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之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征三百而散。”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D )
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 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
③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 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 )
A.《坊墙倒塌以后》 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7.“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分。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其中“草市”是指( B )
A. 唐代城市中的贸易场所       B. 宋代的农村集市
C. 唐代城市中的居住场所          D. 汉代城市中的贸易场所
8.右图截取自一幅古代名画,描绘的是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繁荣的情形。你认为,这一经济现象最早产生于( D )
A.春秋
B.秦汉
C.唐朝
D.北宋
9.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重要来源的是在( B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10. 关于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C )
①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
②元朝时,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③由官府控制,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④明朝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材料二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
材料四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旁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锺,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
材料五 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
——乾隆时《南江县志·棉布谣》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至三,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
(1)状况:①商人贸易活跃,为追逐利润而背井离乡。②海上贸易发达。③出现 “夜市”和“草市”。④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
(2)依据材料四,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2)社会现实:赋税负担沉重,贫富分化加剧;农民陷入困境,纷纷逃亡山区,垦山为田;富商财富汇集,生活奢糜。
(3)材料五表现出了哪些历史现象?它与唐宋时期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3)①现象:清前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商业发展渗入农村);商人打入生产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②不同: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