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习重点:
1.19世纪末、1912—1919、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2.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三、学习难点: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主学习】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 19世纪末 。
2、原因:
(1)列强向中国输出 资本 ,进一步瓦解 自然经济 。
(2)清政府为扩大 税源 ,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表现
(1)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规模扩大、投资数额大增;
(2)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4、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 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开展了两大运动: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
二、短暂的春天
1、时间: 一战 期间。(1912~1919年)
2、原因:
(1) 辛亥 革命的推动;
(2) 临时政府 奖励实业的政策;
(3)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 运动的推动;
(4)欧洲列强忙于 一战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 实业救国 ”思潮的兴起;
3.表现:
(1)新建和扩建厂矿企业增多:470多家;
(2)投资总额增加:投资近亿元,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3)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发展。
4.结局: 一战 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三、曲折的发展
1、较快发展:
(1)时间: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1927~1936年);
(2)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 成立;国民政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3)表现: 工业部门 增多,产品出口 日本和朝鲜半岛 , 国民生产总值 增长。
2、日益萎缩:
(1)时间: 抗日战争 时期(1937~1945年)
(2)原因:
①在 沦陷区 日军的摧毁和吞并;
②在 国统区 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③ 官僚资本 垄断经济命脉,压制民族工业牟取暴利。
(3)表现:
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被日军所毁或吞并。在华北日本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压榨民族企业,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3、陷入绝境
(1)时间: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年)
(2)原因: 美帝 的经济掠夺; 官僚资本 的挤压;国民政府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3)表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纷纷倒闭破产。
【合作探究】
1.有人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比喻为“春”“夏”“秋”“冬”,这也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命运。请回答:
(1)上文中的“春”“夏”“秋”“冬”分别代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几个阶段?
答:
“春”是指19世纪末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
“夏”是指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秋”是指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冬”是指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2)中国民族工业“秋”的状况出现的原因何在?
答:原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压榨。
(3)回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简单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新的进步的经济因素,虽然难以独立发展,但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和近代化的进程。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C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这是指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制度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政治地位有了提高的实业家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被激发起来④辛亥革命促使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3.下列是民国初年一组民族火柴商标·火花图案,能准确体现当时中国人民主要愿望有( A )
①发展民族工业 ②收回领土主权 ③实现国家强盛 ④征服世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费正清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是因为( C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均衡 C.社会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
5.孙中山在《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对此话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D )
A.反映孙中山积极的世界观 B.孙中山没有正确估计中国民族工业的前途和命运
C.反映孙中山对中国的现代化充满信心 D.孙中山科学地预见了中国近代化的实现
6.据统计,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了80%。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 )
A.国民政府实行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B.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
C.西方列强因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7.抗战时期国统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大批破产,主要是由于①美国的经济侵略②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政策③国民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垄断 ④日本的野蛮经济掠夺( B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8.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他受到的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 )
A.官僚资本 B.外国资本 C.封建官府 D.地主阶级
9.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10.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A )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据海关统计,1914年 1918年……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两减至约3 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 600多万两。
材料二 1911一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1914一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4.9亿日元,1919年增至14亿多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14.7亿多日元。同期美国对华贸易由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美国在华商行从136个增到209个,并攫取在华修建1 500里铁路等特权。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出怎样的现象?
一战期间,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日渐减少,而中国出口则不断增加。
(2)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民族企业增多的原因。
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被迫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群众性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实质问题?
现象:一战期间,日美两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实质:中国民族工业未能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束缚。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现象:一战后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原因:帝国主义重新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力量弱小,发展畸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