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精品学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精品学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07 15:1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和主要成就。
2.理解中共八大。
3.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二、学习重点
1.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正确决议。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三、学习难点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自主学习】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概况:
(1)恢复国民经济
①表现: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②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行一五计划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②时间:1953—1957年。
③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④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⑤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①时间:1953-1956年底。
②过程:a.农业: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b.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③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判断了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国民经济调整
①目的: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②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③成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
(1)1958年总路线
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影响: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2)“大跃进”运动
①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②工业上制定出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
③农业上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④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②许多地方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3.失误影响
(1)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了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2)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动乱由思想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许多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3.调整:
(1)周恩来: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合作探究】
1.曾有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建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请分析一五计划主要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基本上分布在东北地区。
原因:①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资源非常丰富;
②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③东北地区离苏联较近,这些项目要苏联援助建设。
2.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历程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①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②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凭主观愿望办事。③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项是属于“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成就( C )
A.青藏铁路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长春一汽 D.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2.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
图中的“社”指的是( A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3.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D )
A.中外合资 B.承包责任制 C.私有化 D. 公私合营
4.这是民丰造纸厂某一时期的股票, 持有人是沙泳源,董事长是张华墀。根据该图判断,沙泳源生活的年代应该是( C )
A.19世纪90年代 B.中华民国初年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5.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 C )
A.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
B.已经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C.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6.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 A )
A.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实际
B.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C.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7.“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克郎’”。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A )
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8.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富贵和家珍因为家里的锅被砸,心疼得掉下了眼泪。队长安慰道:“村里办了食堂,砸了锅谁都用不着在家做饭啦,省出力气往共产主义跑,饿了只要抬抬腿往食堂门槛里放,鱼啊肉啊撑死你们。”从中可知当时在农村中推行( C )
A.土地革命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没收官僚资本
9.下图提示的历史事件是( C )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文化大革命”运动 D.真理标准大讨论
10.“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5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迅速回升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C )
A.“文化大革命”的客观作用
B.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D.人民群众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
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从材料二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①要充分认识国情。
②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③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