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精品学案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同步精品学案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07 15:1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理解新时期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三、学习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自主学习】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
(1)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4)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城市
(1)名称: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经济开放区
(1)设置
①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②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意义: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经济技术开发区
(1)设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4)意义
①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②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开发
(1)时间:1990年。
(2)目的
①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条件
①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
②凭借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4)意义
①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开放格局的形成
(1)表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江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合作探究】
1. 30载沧桑巨变,30年勇立潮头。深圳特区的探索与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创办特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面对台湾。
(2)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3)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4)四地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5)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2.《春天的故事》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三十多年里,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试办“出口特区”。最早的出口特区是指( B )
A.深圳、厦门 B.深圳、珠海 C.深圳、汕头 D.珠海、厦门
2.经济特区的特殊主要在于( B )
A.政治制度不同 B.经济政策不同
C.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D.权力大于其他省区
3.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主要目的是( A )
A.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B.以出口商品为主
C.以吸引优秀人才为主 D.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是( D )
A.深圳 B.珠海 C.厦门 D.上海
5.下列哪一城市既属于第一批经济特区,又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A )
A.深圳 B.长沙 C.重庆 D.北京
6.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 C )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C.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7.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是( C )
A.深圳珠海的大发展 B.海南建省
C.上海浦东的开发 D.西部的开发
8.当今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它是( C )
A.海南岛 B.深圳 C.上海浦东 D.广州
9. 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2003年已经达到11.67万亿元。我国国民经济取得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D )
A.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扩大商品出口 B.发展服务贸易,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C.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增强生产能力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
10. 观察以下柱状图,指出造成这一时期台商在江苏投资情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B )
①“南方谈话”的发表 ②香港、澳门的回归
③江苏投资环境的改善 ④“九二共识”的达成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发和开放前)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 摘自《中国广播网》
材料二:今日浦东景象
材料三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
——《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反映了浦东开发和开放前后的不同状况。原因:一是党中央开发和开放浦东的正确决策;二是得益于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
(2)结合材料二分析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有何历史意义。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使上海成为了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3)“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的“圈”是指什么?“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中的“诗篇”又是指什么?该诗篇的主题是什么?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
南方谈话;
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