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学习重点
1.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内容
2. 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三、学习难点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自主学习】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对经济的 干预 :采取措施增加 公共开支 ,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特点: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_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作用: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4.调整:70年代初,欧美各国出现“滞胀_”现象,各国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现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二、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 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 社会保障政策 和 社会服务开支 ,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 经济安全 ,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福利内容: 医疗 保健服务、教育、养老、住房、 失业 保险等
4.发展:二战后普遍实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遇到困难,但仍在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5.作用:使穷人受惠,对 社会稳定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 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
(3)作用:
①促进劳动生产率和 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②扩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出现了质的变化。
2.“新经济”的出现
(1)含义:一种以知识经济 为基础,以信息技术 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原因: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3)背景:
①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②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环境。
(4)内容: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
(5)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合作探究】
1.二战后,英国率先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建立立法制度以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利,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有人把“福利国家”看做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使穷人受惠不少,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正确。福利制度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但“福利国家”更多地是为垄断资本家带来好处,福利基金的来源是劳动者收入的一部分,而且当资本主义经济面临危机之时,资本主义国家总是首先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因此,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所以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2.据有关数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事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15%上升到72%; 1987年英、法、日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约占60%;第三产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行业、商业、运输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的部门。
请回答:(1)以上数据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第三产业有什么重要性?(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源泉。人们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必将大幅度上升。同时,第三产业自身也在发生变化,其范围在不断扩大,增加了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表明( C )
A.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 B.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C.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私人经济依附于国家
2.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反映了( B )
A.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
B.西方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逐渐消失
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经济思想称为“凯恩斯主义”,在这一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国( B )
A.积极推进新科学革命的开展 B.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竭力谋求建立经济的区域集团 D.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4.某些西方经济学者认为,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市场中的有效需求不足而造成的。为此,可以通过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干预,来消除生产过剩和失业。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D )
A.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
5.下列关于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
A.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B.缓解了社会矛盾
C.调动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扩大了社会消费
6.第三产业的讯速发展的原因是:①科学技术进步②社会生产力发展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④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D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二战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是( C )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新经济
8..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实质是: ( A )
①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 ②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
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④资本主义的一种倒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大烟囱工业”、“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而电子、核能、激光、人工合成原料等“朝阳工业”则迅猛发展,这充分说明科技革命使( D )
A.政府对科技日益重视 B.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作用不断减弱
C.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手段不断改进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0.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在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和低利率的条件下,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扩张,年均增长率达到3.5%,突破了此前20多年美国经济增长2.2%~2.5%的极限。美国的《商业周刊》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新经济的胜利”。下面对“新经济"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以知识经济为基础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③包含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④经济的发展不再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的影响( A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1995—2005年
GDP年均增长速度(%)
美国
14.7
3.3
英国
21.8
2.8
挪威
23.9
2.8
德国
24.3
1.4
芬兰
24.8
3.5
法国
28.5
2.1
瑞典
29.5
2.7
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22.0
2.6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 “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
否。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
考生应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
反对的理由,例如:①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②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
支持的理由,例如,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②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